【第五篇】論文題目: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初探
摘要:新課改不斷推進, 每個學校課改模式多樣, 本次課改的最大特征是學習方式的改變, 由原來的被動學習, 轉變為課前預習、探究式學習.此模式最終是為了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升華, 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文探索了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模式, 重視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能力, 利用小組的優勢探究學習, 相互幫助, 共同成長,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 教學模式; 課前預習合作小組; 評價方式;
新課程理念明確要求教學要擺脫傳統知識觀的鉗制, 以高品質的有效教學帶領學生走向對知識的理解與建構. 然而化學教學傳統上是以教師為中心, 以教知識為目的. 教師和學生是上下級的關系, 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地位, 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的能力, 打壓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低效率課堂遠不能適應新課改教育理念的要求. 真正的教育是為孩子終身而奠基的, 而不是為了做題和考試, 課堂不能僅僅圍繞做題來進行,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是根本. 為此, 我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做法與思考.
一、課前預習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 如何促進學生發展, 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任務.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 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使課堂的實效性得到提高, 是新課改的核心議題. 而素質教育提倡快樂教育, 在大數據即將到來的時代, 學生可以快速靈活地通過電腦網絡獲取所需的化學信息, 因此, 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能力尤為重要.
"課前預習" 是指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 學生能動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 使教育教學活動實現獨立性發展為目的, 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要求, 前提條件和主導是教師的科學指導, 教育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學生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 也是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徑;教育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獨立性發展, 學生的獨立性發展也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
在預習過程中, 教師要教給學生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 學生的認識能力才會提高. 在預習中不僅要求學生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能質疑問題, 而且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重點, 安排學習過程,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
新課程標準指出: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能使學生"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 學會寬容和溝通, 學會協作和分享".合作學習以小組的方式, 為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 又出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某些學生的發言會與其他學生的思維碰出火花, 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 提出更多的方法, 使問題更加全面、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入.
要使小組發揮有效作用, 必須合理組建, 若反之分配, 會導致課堂秩序紊亂, 課堂效率低下. 首先, 選出組織和表達能力強及樂于幫助別人的學生為組長, 能勝任"小導師"的角色, 每組4-6 人. 比如6 個人一組, 優等生和中等生及潛能生按照等比例分配. 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得到保證, 更利于公平競爭.
獨立是合作學習的基礎, 在合作學習中, 學生獨立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在學習過程中, 使學生學會人與人之間交流, 同時學生也能在此過程中從其他同學那里學習到新的知識和發展學習策略, 通過學習策略教學既能促進學生課前預習, 又能將課前預習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
三、評價方式需要多元化, 適時要有獎勵措施
多元化評價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分析和評價, 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實力、 缺點、 傾向和習慣, 通過自我反思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 促進學生更多地進行參與性學習. 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激勵學生, 良好的評價體系與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是分不開的, 評價是否有效更是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師生互動的評價方式, 為學生參與課題提供了平臺.
評價方式應本著公正、公平、友愛、寬容、真誠、尊重的理念展開, 教師主要是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而對合作學習小組進行評價, 尊重和保護學生自主創新合作, 大膽質疑探究的積極性. 例如, 在一周的評價中, 第一名是冠軍小組, 第二名的是亞軍小組, 充滿競爭意識、 團隊意識的小組才是更優秀的小組. 但是, 沒有獎勵的評價是不能長期煥發學生的激情的. 例如, 在每周教學中, 用多媒體展示出優勝組, 購買一些學習用品作為獎品, 當著全體學生發給優勝組. 這樣做極大地促進了良好學習氛圍和學生間的競爭.
課前預習--合作學習--多元評價教學模式實施以來, 八成以上的學生樂于此模式, 七成的學生認為此模式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這種教學模式的難度是課時緊張,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要顧及. 學生參與越多, 越難以把控課上時間, 教學進度勢必受到影響, 隨著教師和學生對教學模式的適應, 教學會順暢得多.
總之, 教學有法, 但無定法.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 教學課堂往往是多種教學模式的雜糅和交叉應用.也可以說, 教學并無固定的模式.因此, 在新課程背景下, 在實際教學中, 師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關系、相互作用應因時、因地制宜地服務于教學,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種教學模式, 而應追求有效的教學、務實教學, 讓教學真正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毛貴陽.引導--探究式學習方式的特征及實施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 2010 \\(6\\) .
[2]王立慶.主體探究"三段式"課堂教學模式[J].學周刊, 2011 \\(12\\) .
[3]李冬梅.新課改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初探[J].學苑教育, 2011 \\(11\\) .
[4]王文娟.高中化學必修教材新課改實施中的問題探討[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 2009 \\(9\\) .
[5]柯文挺.在探究中學習化學--淺談新課改的一點體會[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三\\) [C], 2004.
點擊查看更多:高中化學實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