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使用為蔬菜的豐產和優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農藥殘留不可避免地對蔬菜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殘留農藥進入人體并積累到一定的數量,人體器官將無可避免地發生各種病變[1].在目前的環境下,無公害蔬菜生產尤其是較大規模的生產與農藥對病蟲草害的防控密不可分。蔬菜中農藥殘留的質與量,是評判是否無公害蔬菜最重要的標準。
為了實現對無公害蔬菜產品中農藥殘留的監控,監控關鍵環節農藥殘留產生的原因,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控,將是我們的不二選擇。
1 監控對策
1. 1 產地環境
長期以來,推崇化學農藥防治蔬菜病蟲草害,但在實際防治過程中,農藥直接撒在防治對象上的數量比例很小,以殺蟲劑為例,直接落到害蟲上的農藥還不到用量的 1%,10% ~20% 的用量落到了作物上,對于葉面積系數高的蔬菜,此比例可達60%[2],其余的散布到大氣、土壤和水中,直接污染大氣、水體、土壤和農業生態系統。水體中的農藥及其殘留物可以通過灌溉被蔬菜作物吸收; 大氣環境中的農藥及其殘留物直接沉降于蔬菜作物表面而被蔬菜被動吸收,也可通過植物呼吸的氣體交換而主動吸收; 土壤中存在的農藥及其殘留物主要通過蔬菜根系進行吸收[3].作用于蔬菜的農藥雖然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或在活體酶系的作用下發生代謝轉化,逐漸被降解消失,但降解的速度差別較大、速度慢 ( 即性質較為穩定的農藥) 的農藥對蔬菜影響較大。當蔬菜體表及體內的農藥原體、有毒代謝物、降解物的總量達到或超過農藥的最大允許殘留量時,將導致蔬菜的農藥殘留污染[4].
因此,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中 ( 大氣、土壤和水中) 農藥殘留的摸底及動態監控非常重要,也是無公害產地認證最重要的考查內容。
1. 2 病蟲草害防治
大多數蔬菜的生長期比較短,生長較密集,利于病蟲草害的發生,因此,無公害蔬菜生長過程中需要防治多種病蟲草害,甚至多次防治一種病蟲草害,另外由于施藥后采摘間隔期較短,加之蔬菜成熟的連續不斷、多次采收的特點,造成蔬菜上殘留農藥較難控制,甚至是不可避免[5].多數蔬菜種植者過多注重農藥的藥效,濫用和亂用的現象經常發生,病蟲草害抗藥性也逐步提高,致使藥效降低而增加用量,惡性循環,增加了農藥殘留風險。若是農藥并未完全降解便采摘上市,農作物中便會殘留部分農藥。在實踐的檢測過程中發現,葉菜類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和超標量普遍嚴重于其他蔬菜品種,第 2,3 季度農藥殘留超標率也普遍較高[6 -7],且蔬菜中的農藥殘留合格率與病蟲草害發生、發展存在相同的趨勢,但延時半個月左右。這些都證明了生產中的農藥噴施是無公害蔬菜農藥殘留最主要的來源。因此,在無公害蔬菜的病蟲草害防治過程中應堅持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應從蔬菜種植環境的整個生態系統著眼,綜合運用多種病蟲草害防治措施,首選農業綜合防治,重點選用環保的生物、物理等防治措施,以科學的化學防治為補充,創造適合病蟲草害天敵繁衍的環境以及不適合病蟲草害發生的環境[8],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整體的平衡狀態,從而大幅度降低病蟲草各種危害帶來的損失,以最終達到蔬菜高產、高效、優質、無公害的目的。根據病蟲草害田間調查情況和蔬菜生長情況,正確判斷病蟲草害發生期、發生量、分布區,以及未來發生、發展流行的動態趨勢,加強預測預報,掌握最佳防治期,同時應合理選用農藥品種、劑型及施用方法,做到全面考慮,對癥下藥,科學用藥。為了滿足人們對生產情況的了解,清遠市清新區浩豐農業有限公司開創QQ 農場模式的經營方式,客戶能通過攝像頭24 h遠程監控蔬菜生長情況,為蔬菜生長期間農藥噴施監控提供了經驗。
1. 3 生產檔案記錄
為了規范蔬菜的生產,應建立無公害蔬菜產地生產檔案記錄制度。這樣有利于對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過程進行質量評價和跟蹤溯源,確保不引入污染物,確保農業技術措施的合理性。禁止偽造農產品生產記錄,生產檔案記錄應該保存 2 年。監管部門應督促產地工作人員按時如實填寫,定期和不定期進行檢查,并核對相關信息及實際生產情況,對產地認證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及時變更信息,建立標準化的生產措施,從源頭對農藥的使用進行監管。
監管部門應派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或培訓產地生產者嚴格按照 “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進行操作,科學合理地選購、使用農藥,對于容易產生農藥殘留的蔬菜,要加強生物防治措施,提倡使用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農藥,杜絕使用違禁農藥[9].在生產檔案記錄過程中,應制定規范的表格,對農藥的進貨和使用情況進行清晰地記錄。農藥相關信息應包括農藥名稱、登記號、生產廠商、類型、劑型規格、防治對象; 農藥使用方法、使用量、單位面積使用制劑量、稀釋倍數、一個生產周期使用次數、末次使用時間、安全間隔期; 使用人、負責人等。針對那些管理不力、不按無公害生產要求、連續 2 次出現農藥殘留超標,且造成嚴重后果的基地,應取消無公害生產基地資格,并追究其相關責任[10].通過生產檔案記錄制度的建立,為蔬菜產品溯源和監管提供較為有效的依據和可行性。
1. 4 蔬菜準出和準入環節
各級政府應該優化檢驗檢測網點布局和對檢驗檢測機構進行提質升級工作,將檢驗監測網點覆蓋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農貿市場、超市等,全面開展蔬菜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11],并將檢測結果有選擇性地進行公布,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由于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均為注冊登記,可模仿出口蔬菜的報檢制度,實行無公害蔬菜上市前檢測,實施產地準出制度。無公害蔬菜進入市場前,必須經過認證或檢驗檢測,符合質量衛生安全指標要求,才準許進入市場經營銷售,對檢測不合格的蔬菜,不允許在市面上銷售,并進行嚴格查處。這樣有利于督促蔬菜基地進行科學管理,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進一步構筑起完善的農產品安全屏障。同時,應強化農藥風險評估工作,加大農藥殘留基礎研究力度,積極穩妥地加強農藥毒性評價。
另外,應完善農業行政執法體系,提高相關部門的執法能力,對農藥經銷公司、農藥經銷店進行拉網式執法檢查,特別是對坑農害農的假冒偽劣農藥產品加大打擊力度,對蔬菜中非法添加保鮮劑的行為也要進行嚴厲懲處,有效地凈化農業投入品市場,確保農產品的安全。
1. 5 消費者
有研究表明: 消費者對農藥殘留的認知度越高,對其購買行為影響越大,反之認知度越低對購買行為影響越小[12].有人認為有蟲眼的蔬菜食用安全,其實,也有可能是菜農在蟲害發生后才施藥,因此,以有無蟲眼作為是否食用安全的依據并不可靠[13].
在無法判斷蔬菜農藥殘留的情況下,建議消費者盡可能到有農藥殘留快速監測點的市場或超市根據公布的檢測結果選擇性地購買蔬菜; 盡量選購農藥殘留概率較小的蔬菜,一般情況下,不同種類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依次為豆類 > 綠葉類 > 白菜類 > 茄果類 >甘藍類、瓜類1; 盡量選購時令蔬菜產品,冬季盡量少選購大棚菜及反季節蔬菜,因為大棚菜施用的農藥更不容易被分解,因而殘留的概率更大,而時令蔬菜更適合人們的生活習慣; 盡量少選購成熟期不一致、連續性采收的蔬菜,如豇豆、韭菜、芥藍、小黃瓜等,這些蔬菜可長期而連續多次采收,且易招病蟲等為害,須連續多次地施用農藥,相對其他蔬菜污染的概率較大[6]; 盡量豐富蔬菜的品種,由于同一地區的同一蔬菜病蟲草害基本相同,用于防治的農藥類型也基本相同,所以,對單個人的個體 “小環境”而言,長期食用少數幾種蔬菜,攝入同類型的農藥可能性較大,對人體的危害也將會較大。如攝取蔬菜的種類相對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因少數幾種農藥在人體內長期蓄積而增多,從而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另有研究表明,針對殘留在蔬菜上的農藥,消費者在食用前可以采用一些方法進行處理,以減少它的殘留量。結合相關資料和實際情況認為,日照法、儲存 ( 冷存) 法、去皮法、浸泡法 ( 自來水、鹽水、醋) 、漂燙法和烹飪處理等[15 -18]
方法適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此,建議蔬菜最好充分洗滌、烹飪后食用,盡量不要生食蔬菜產品。
2 小結和討論
無公害蔬菜中的農藥殘留污染是制約蔬菜安全與營養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會對環境和生物鏈造成極大的破壞,進而對生命機體產生 “三致”作用 ( 致癌、致畸、致突變) .無公害蔬菜的發展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幸福指數,需要各個環節的相關人員共同努力,盡心盡力,嚴把質量關,才能使入口的蔬菜更加安全和放心。隨著人們對無公害蔬菜的呼聲越來越高,無公害蔬菜的技術條件日趨成熟,市場需求日益擴大,國家財政對菜籃子的扶持也逐步增大,同時新一輪食品監督機構的改革,更加明確的職責分工,更加嚴厲的違法犯罪打擊力度,將會迎來無公害蔬菜產業新一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政平。 甘肅省蔬菜農藥殘留污染的現狀與對策 [J]. 甘肅農業,2005,12 ( 7) : 41 -43.
[2] 高曼。 熒光探針法測定有機磷農藥殘留及應用研究 [D].鄭州: 河南師范大學,2009.
[3] 蔡珂。 包頭市蔬菜作物農藥殘留的研究 [D].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1.
[4] 吳繼國。 蔬菜有機磷農藥殘留的臭氧降解及其產物的細胞毒性研究 [D]. 廣州: 中山大學,2007.
[5] 葉雪珠,趙燕申,王強,等。 蔬菜農藥殘留現狀及其潛在風險分析 [J]. 中國蔬菜,2012,6 ( 14) : 76 -80.
[6] 鄧波,王珊珊,陳國元。 全國蔬菜農藥殘留狀況規律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3,20 ( 2) : 250 -256.
[7] 柴勇,劉保國,陳朝軒,等。 重慶市蔬菜農藥殘留動態變化及質量安全風險評估 [J]. 中國蔬菜,2007,11 ( 6) : 9 -12.
[8] 呂德方,李培辰,張濤,等。 關于黑龍江墾區綠色農業植保工程探討 [J]. 現代化農業,2007,1 ( 9) :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