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繼品種和栽培技術更新之后,進一步提高水稻勞動生產率的又一次技術革命[1]。近年來,我國已開發生產了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性能插秧機,實現了寬行窄株、定苗定穴栽插、淺栽、寬窄行可變插秧,且已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力推廣應用[2]。2013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為3 013.711萬hm2,水稻機械種植水平較2012年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5%;水稻機插水平達到28%,較2012年提高7個百分點;2013年,全國水稻插秧機保有量為60.6萬臺,同比增長18.1%[3-4]。機插秧技術是農業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產物,改變了水稻生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模式,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5],減輕了由于農業勞動力短缺帶來的社會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逐步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規?;?、企業化的生產[6-7]。
近年來,農業生產機械化受到國家重視,水稻作為3大糧食作物之一,其全程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對于水稻機插這一薄弱環節近年來的研究也在不斷加深。為此,筆者以水稻機插為主題進行檢索,在中國知網進行了文獻檢索,通過對主要文獻數據的統計分析,總結水稻機插研究論文的現狀和分布特點,以利于水稻機械化插秧的進一步研究[8]。
1 數據庫來源分布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是我國收錄期刊最全、文獻量最大的綜合性文獻數據庫之一,所收錄的期刊基本囊括了我國正式出版的社科和科技期刊。
筆者以CNKI為數據檢索源,對其收錄的所有期刊進行檢索,檢索年限上至其創刊年代,下至2014年7月[8]。在中國知網中,以主題項為檢索條件進行相關檢索,共檢索出2 462條記錄,表1顯示的是其數據句庫來源分布情況。從表1可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了1 769 篇,所占比例達到 71.85%,以學術、技術、政策指導、高等科普及教育類內容為主,涵蓋了農業、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9-11];其次是收錄在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的556篇論文,占全部論文總量的22.58%;而在優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等高等學歷學位論文中收錄的較少,突出了該領域人才結構不協調且十分缺乏、論文質量不高等問題;尤其是在國際會議論文中收錄的更加少了,可見我國水稻機插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還比較低,與國外的學術交流較少。
2 學科類別分布
學科類別,即文獻來源類別,是指刊載某個專題文獻的期刊所歸屬的學科領域;分析學科類別,可以確定研究主題的性質以及其橫向研究的程度[8,12]。在該項分析中,筆者主要以農業工程、農業經濟、農作物、植物保護、工業經濟、農藝學的類別劃分標準,以主題檢索結果為依據,對水稻機插論文數據的學科類別進行分析(表2)?!?】
我國水稻機插研究的文章核心部分主要刊載在農業工程、農業經濟、農作物等農業類學科類別上,農業工程、農業經濟、農作物等期刊集中刊登了近年來水稻機插的主要研究成果[8];同時發現水稻機插研究覆蓋管理類、經濟類、信息類等多個領域學科,不再局限于農業類學科。
這一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水稻機插研究已經受到多學科人員的重視,并不再像以前的水稻機插研究一樣,僅僅局限于專業人員的研究,涉及到了多產業融合的問題,水稻機插的跨行業性、產業融合性是非常明顯的。
3 發表年度分布
依照文獻計量學相關知識,統計分析水稻機插研究論文的發表年度分布情況,從時間上了解該研究專題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熱度[13],筆者收集到的1974-2014年有關水稻機插研究的2 462篇論文,其年度分布情況見表3,發文數量隨年度變化如圖1所示[8]。從表3和圖1中可知,早期發表的水稻機插論文是在1974-1999年,共發表54篇,僅占總發文量的2.23%,年度發表論文數量少,且年度變化幅度??;而近10a我國的水稻機插發表論文數量整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從2000年的10篇增長到2013年的307篇,增長速度快,幅度大[8]。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的水稻機插研究已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重視,成為一個新興的熱門研究點?!?】
4 研究層次分布
我國水稻機插的研究主要包含在社會科學和自然學科等方面,主要集中在自然學科領域,占65.73%。表4研究層次分布表中顯示在工程技術、行業指導、專業實用技術以及基礎與應用基礎層次上研究關注的最多。多領域多層次的研究拓寬了水稻機插研究范圍及深度,使其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領域,越來越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
5 核心作者分布
核心作者群,即活躍作者群,指在某一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較多、影響較大的作者集合。當一篇論文單獨出現時,并不能反映該學科的發展規律,只有大批論文形成的文獻流才能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13]。核心作者群是形成文獻流的骨干力量,他們發揮著導向作用,不斷地將學科研究推向新的水平。一般核心作者具有以下2個特征:一是在學科內具有不可替代性——發文量(重要性評價);二是在學科內具有突出影響力——被引量(影響力評價)[14]。
根據普賴斯定律確定本文核心作者候選人最低發文量和最低被引量分別為4篇和7次,從而確定核心作者侯選人[15]。然后根據學術綜合測評公式確定每一位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綜合學術水平值[16]。綜合測評公式如【4】
經過計算,所有核心作者侯選人的綜合學術水平值如表5所示?!?】
在發表論文的作者中僅記錄4篇以上,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章數量由多到少的作者依次是陳惠哲、鐘平、李杰、吳文革、蔣祖明、周青、張琳、薛艷鳳、于林惠、霍仲洋、任萬軍、姚雄、朱德峰、張洪程、張玉屏、陳川、李世峰、莊春、陳新紅、邵文奇、張健美、池忠志、朱慶森、丁艷鋒、許軻、戴其根、徐一成、魏海燕、龔金龍、王其傳、林賢青、孫春梅、常勇、張山泉、楊文鈺,這些作者中最多的有8篇。運用學術綜合測評公式對所有候選人的綜合學術水平進行評測,水稻機插研究的核心作者是其中綜合學術水平值≥100的核心作者候選人。由表5可知,水稻機插的核心作者是薛艷鳳、朱德峰、陳惠哲、朱慶森、張洪程、許軻、霍仲洋、戴其根、丁艷鋒、周青、魏海燕、龔金龍、于林惠、徐一成、李杰、陳川、王其傳、張玉屏、孫春梅等19位。筆者通過對這些數據進一步分析得出,水稻機插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初步形成一個水稻機插研究的核心著者群體,該群體即涵蓋了水稻學界資深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又包括在水稻機插實踐領域工作多年的工作者及成果斐然的中青年學者。
該群體多年致力于水稻機插的研究,具有較深的理論與實踐功底,其研究引領我國水稻機插研究的發展方向,也基本體現了我國水稻機插研究的水平與實力。
6 合著度統計分布
目前,國內外學者分析論文合著度有以下2種方法:一是一類期刊在一定時期內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二是一類期刊在一定時域內多著者論文數與總論文數之比[17]。后一種是由美國學者K.Subramanyan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學科的合著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達[18]:【6】
合著率是指在一定時域內,某期刊、某學科多著者論文數與總論文數之比[20]。篇均作者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期刊、某學科的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21]。合著率、篇均作者數反映作者的合作程度,進而反映本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情況以及本學科領域內研究的深入情況[22]。論文作者數為個人獨著以及2人、3人、4人與5人及以上合著情況如表6所示。表6數據表明:(1)參與水稻機插研究的著者較多,總的篇均作者數為1.94;(2)以獨著為主,占所有著作方式的53.77%;2人合著的比例也較大,為20.80%;甚至還有5人、6人、7人合著的現象,總合著率為8.52%。以上數據說明有關水稻機插的研究涉及面較廣,包括植物栽培、工業機械、信息科技、農業機械、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綜合性交叉性較強。
7 發文機構分布
由表7可知,水稻機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揚州大學、江蘇省泰興市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機械管理局、中國水稻研究所、江蘇省淮安市農業機械管理局、江蘇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江蘇省淮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機構,文章數量都在5篇以上。從這些發文機構看出,水稻機插發文最多的是管理部門或者是實踐單位,而不是研究機構,這充分體現了水稻機插研究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反映了研究來源于實踐的探索和總結[8]。
8 支持基金分布
基金論文是指將受基金項目或課題資助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科研論文的形式表述出來的論文,它是基金項目或課題進展的風向標,也是評審基金結項的重要理論依據,同時還是完成基金項目重要組成部分[23]。表8顯示的是水稻機插研究領域內的基金支持論文的分布情況。在文獻計量學中,衡量期刊論文的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是基金論文比?;鹫撐谋戎竵碓雌诳?,各類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所占全部論文的比例,體現某一領域國家發展的重視程度,代表了某一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和制高點[23-24]。從表8中可知,水稻機插研究基金支持的論文共計97篇,占中國知網在該領域論文總量的3.94%,基金說明資助規模太小,力量不夠。在基金支持論文中國家基金項目占有65篇,達到67.01%,相對而言,國家對提高水稻機插水平實現機械化種植的重視度在加強;江蘇省、山東省、四川省、黑龍江省、山西省、上海市等省市地區都有地方基金支持,綜合全國各地水稻機插水平,這些省市地區都處于領先水平。然而中外聯合基金卻沒有,跨地區、跨機構、跨學科的大規模聯合研究基金缺乏[25]。
另外,水稻機插研究基金資助渠道較少,省、地、市、研究所、高等院校以及民間團體的潛力未被挖掘。
9 主要文獻源分布
主要文獻源是指刊載某一研究領域學術文章較多的文獻源,是獲知本領域學術前沿問題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來源,統計過程中,筆者考慮期刊的性質(即月刊或雙月刊),將載文數量12篇及以上的期刊按照載文量依次遞減排序(表9)。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得到累積載文篇數的半對數坐標圖,縱坐標代表論文累積量,橫坐標代表期刊累積量的自然對數,如圖2所示[26]。圖2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分布律的曲線要求,曲線延展基本趨于平緩,說明水稻機插研究的核心期刊群已基本形成。結合表9中對歷年來水稻機插研究論文的期刊分布,江蘇農機化、現代農業科技、農機科技推廣、湖南農機、現代農業裝備、上海農業科技、農業裝備技術、中國農機化導報、湖北農機化等9種期刊載文量超過文獻檢索的1/3,即僅有11.11%的期刊占有量卻收錄了34.85%的論文,具有很高的集中趨勢。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及布魯克斯公式,可以說它們是水稻機插研究中的一個核心期刊源群。
10 結論與討論
通過以上的定量分析,我們對中國水稻機插研究的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從數據庫的來源看,中國水稻機插研究的數據庫龐大,收錄在各類知名數據庫中,不斷填補著水稻機插研究的空白,奠定了我國水稻機插研究的基礎,為水稻機插研究提供了原始資料[27]。從學科類別分布情況來看,水稻機插研究類屬于農業的范疇,然而水稻機插研究的學科交叉、跨行業性及多產業融合性非常明顯。從發表年度及發文數量看,水稻機插文章近些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說明水稻機插研究越來越引起研究學者和企事業單位的青睞。從研究層次上看,水稻機插研究層次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拓寬了水稻機插研究的范圍及深度。從核心作者群來看,水稻機插研究領域已初步形成較核心的作者群,且仍在不斷發展。從合著度的分布看,合著率呈上升趨勢,體現了我國水稻機插研究協作化、復雜化和深入化的發展態勢。從發文機構可以看出,水稻機插研究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管理部門和實踐單位是其主力軍。從支持基金分布可以看出,基金論文所占比例不斷提高,國家基金不斷增加,省、地、市、科研院所等基金不斷發展。從發文機構分布可以得出,水稻機插研究論文已形成核心期刊群,論文具有很高的集中趨勢。綜合來說,我國水稻機插研究的范圍層次在不斷深入和延展,基本架構了水稻機插研究的基本體系,同時與企業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加強和提高了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28]。雖然我國水稻機插研究的形勢喜人,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29],如近年來的水稻機插研究主題不平衡,側重點不明顯,理論指導性的文章偏少,基金支持力度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等,不過總體態勢還是很好的。隨著水稻機插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水稻全程機械化的水平一定能大步提高[30]。
參考文獻
[1]房忠嶺.談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的推廣應用[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2(6):22.
[2]李玉東,史曉光,徐春梅.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2(1):105.
[3]張漢夫.水稻插秧機械化發展迅速[J].農機市場,2010(2):15-15.
[4]曉峰.2013年我國農業機械化保持快速發展[J].農業工程,2014,(01):047.
[5]農業部.全國水稻生產機械化十年發展規劃(2006-2015)[EB/OL].(2006-11-09)[2014-07-18].
[6]錢銀飛,張洪程,錢宗華,等.我國水稻機插秧發展問題的探討[J].農機化研究,2009,31(10):1-5.
[7]趙小廣,宗力.WTO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J].中國農機化,2007(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