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釀酒葡萄栽培面積擴張趨勢凸顯,不僅京津冀、河南、山東、山西、寧夏、新疆、東北等原有葡萄栽培區栽培面積增加,在內蒙古、廣西等地區也快速增加,并已形成河北、膠東半島、黃河故道、山西黃土高原、關中天水、河西走廊、賀蘭山東麓、天山北麓、云南、東北等產區。國內釀酒葡萄栽培集約化、規?;厔蒿@現,且釀酒業的酒莊化、觀光化正日漸興盛。
我國葡萄酒產業仍存在品種區劃滯后、品種結構單一;管理水平落后,缺乏標準規范;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成本較高等問題。其中,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規范化管理體現在,國內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大部分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葡萄多數由農戶自己種植,對農戶技術培訓力度及管理不夠,造成同地區同品種整形多樣化、修剪水平不一、農藥使用混亂,釀酒葡萄品質參差不齊。
“三分工藝,七分原料”,生產出符合釀造標準的優質、安全的葡萄是釀酒師的首要追求。大陸性季風季候使我國廣大的釀酒葡萄栽培區夏秋季節高溫多雨,導致蟲害和真菌病害的頻繁發生,落后或不恰當的栽培管理又會加劇其危害程度。
1 釀酒葡萄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及其化學防治
釀酒葡萄生產中常見的真菌病害有葡萄霜霉?。≒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Curtis)Berl.etde Toni)、葡萄白粉?。║ncimula necator(Schw.)Burr.;無性世代:Oidium tucker Berk),葡萄灰霉病 (Botry cinerea Pers.;有性世代:Botryotiniafuckliana(de Bary)Whetel),葡萄白腐?。–onielladiplodiella(Speg)。Pet & Syd.;有性世代:Charriniadiplodiella (Speg )。Viala Rav az), 葡 萄 炭 疽 ?。℅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r Schrenk;無 性 世 代 :Collet richum anpelinum Cav. 和Gloeosporionm fructigrum Berk), 葡 萄 黑 痘 ?。⊿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有性世代:
Elsinoe ampelina(de Bary)Shear)等;蟲害有葡萄毛氈?。–olomerus vitis Pagenstecher)、葡萄紅蜘蛛(Brevipoalpus lewisi Mc Gregor)、葡萄二星葉蟬(Erythroneura a picalis Nawa)等。
1.1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是世界和我國的第一大葡萄病害,該病在我國自 20 世紀 80 年代才開始造成嚴重危害。葡萄霜霉病主要為害葡萄的葉片,也能為害嫩梢、花序和果實等幼嫩的部分。葉片發病初為細小的不定形的水浸樣斑點,后逐漸擴大,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霜狀霉層,病斑最后變褐干枯,葉片脫落。葡萄霜霉病病菌借風雨傳播,從葉片背面氣孔侵入。該病的發生與降雨量有關,7~8月的多雨高濕天氣,有利于病害發生和流行。
一般情況下要在雨季來臨前和花前花后等關鍵時期注意防護,主要使用保護劑。當田間霜霉病普遍發生或侵染花序或果穗時,應采取緊急處理措施。一般采取 3 次措施:分別為保護性+內吸性藥劑;3~4d 后單獨使用內吸性藥劑;3~4d 后保護性+內吸性藥劑,常用藥劑見表 1.之后根據天氣和防控效果進行調整。如霜霉病發病初期用42%代森錳鋅 600 倍液+50%金科克 3000~4000倍液;3~4d 后用 80%霜脲氰 2500 倍液;3~4d 后90%乙磷鋁 800 倍液+80%代森錳鋅 800 倍液。
1.2 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在我國葡萄產區普遍存在,但總體上雨水較多的地區發病少且輕,雨水較少的地區發生普遍,危害較重。該病主要為害葡萄的果粒、葉片、新梢及卷須等綠色幼嫩組織。葉片受害時,最初產生細小的白色霉斑,以后逐漸擴大,形成灰白色粉末狀,嚴重時白粉布滿葉片,逐漸使病葉卷縮,干枯脫落。果實受害時,果面產生粉狀霉層,果實停止生長,硬化、畸形。葡萄白粉病病菌以菌絲體在枝蔓的被害組織或芽鱗中越冬,借風力傳播。栽植過密、氮肥過多、通風透光不良及高濕、干旱的夏季悶熱天氣,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葡萄發芽前噴灑 1 次 3~5 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開花前至幼果期每隔 7~10d 噴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噴施 2~3 次,或 25%的粉銹寧1500~2000 倍液。硫制劑是防治該病的特效藥,但硫磺發揮作用的最適溫度為 25~30℃,低于 18℃時幾乎不起作用,而高于 30℃則易發生藥害。表 2為防治白粉病的優秀藥劑。
1.3 葡萄毛氈?。ㄆ咸寻`螨)
該病目前僅在葡萄上發現為害,屬專性寄生。葡萄癭螨主要為害葉片,發生嚴重時,也為害嫩梢、幼果、卷須、花梗等。葉片以小葉和新展葉片受害重。其成蟲或若蟲在葉背刺吸汁液,初期被害處出現不規則的失綠斑塊、逐漸擴大,表面隆起成泡狀,葉背面凹陷處產生毛氈狀灰白色茸毛,后期斑塊逐漸變為褐色,被害處皺縮變硬、枯焦。
早春葡萄發芽前、芽膨大時,噴 3~5 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嚴重時發芽后還可以噴 1 次 1000倍 50%樂果乳劑,或噴 25%亞胺硫磷乳油 1000倍液;葡萄癭螨發生高峰時可使用殺螨劑。
1.4 葡萄短須螨(葡萄紅蜘蛛)
葡萄紅蜘蛛以成螨、若螨為害嫩梢、葉柄、葉片、穗柄、果穗。為害嫩梢、葉柄、穗軸后,表面變成黑褐色且很粗糙,質地變脆,極易折斷。葉片受害,葉脈兩側成褐銹斑,嚴重時由綠色變為淡黃色,然后變褐、變紅,最后焦枯脫落。果實受害后,果皮粗糙,龜裂成鐵銹色,含糖量大減,酸度增高,嚴重影響果實著色、產量和質量。葡萄品種不同,受害程度有差異。葉片絨毛密而短的品種(玫瑰香、佳麗釀)受害較重,而絨毛密而長或絨毛少而光滑的品種(龍眼)受害較輕。
葡萄春天上架后用 3 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加0.3%洗衣粉混合液,淋洗式噴霧效果很好。生長季節噴 300~400 倍硫磺膠懸劑或 0.2~0.3 波美度石硫合劑防治。也可選擇殺螨劑使用。
2 釀酒葡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隨著科學種植意識的提升,化學防治已不再是單純的見病噴藥,而轉為與葡萄營養、田間管理、病蟲害的發病規律等結合的綜合防治。綜合防治必須遵循“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并舉”的方針。
2.1 苗木控制
新發展地區通過引進無毒苗木,或對苗木進行脫毒處理及定植前消毒,可以使苗木不攜帶病原,從而在一定時間內不發生或降低這些常見病蟲害的發生和為害。在引進新品種時還可以選擇抗病性較強的脫毒苗木。
2.2 加強栽培管理
(1)采用單臂籬架;適當增加行距,如行距增至 3m;及時排澇、耙地、除草、修剪副梢,使葡萄園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會。
(2)搞好果園衛生,將病組織清除,減少田間病蟲源。冬季修剪時剪下的枝條、落葉、翹皮等一定要收集、攜出園外并加以處理。
(3)合理施用農藥。在葡萄病蟲害可能發生的關鍵時期施用藥劑,進行“防”,效果大于“治”.如發芽前、發芽后以及冬季埋土防寒前噴灑藥劑可殺滅大部分隱藏于枝干、芽鱗中的病蟲,從而大大減輕當年或來年病蟲為害。在選擇農藥時,應選擇低毒、易降解、對周圍環境污染小的,或生物農藥。噴灑農藥時要均勻,全面。
(4)科學施肥。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鉀肥;多施有機肥,重視基肥,可使葡萄植株生長健壯而不徒長,提高葡萄植株自身抗病能力。
(5)合理定梢定產,使葡萄穩產、高質。
2.3 物理機械防治
人工去除病葉、病芽、病梢等發病組織或受災部分并清出葡萄園加以處理;在進行田間管理時減少對葡萄植株的人為傷害,如劈裂新梢、刮傷幼果;在雹災經常發生的區域架設防雹網。
2.4 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制劑或生物天敵,還原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合理利用其它動植物改善園區環境,對病蟲進行殲滅。如葡萄園行間生草,改善微氣候,減少雜草。
參 考 文 獻
[1]趙奎華,陶承光,苗則彥,等。葡萄病蟲害原色圖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王忠躍。中國葡萄病蟲害與綜合防控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3]李鳳梅。葡萄不同品種對霜霉病感病性的觀察[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2,(4):36-37.
[4]王國珍,樊仲慶,茹慶華,等。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病害調查[J].植物保護學報,2002,(6):64-65.
[5]鄧建平。砧木和營養水平對葡萄生長與抗病性的影響[D].湖南:湖南農業大學,2003.
[6]李華,王華。葡萄與葡萄酒[A].國際葡萄與葡萄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