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輕工業原料和飼料作物。 我國甘薯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位居世界第 1,但單產卻居世界第 12 位,究其原因,除栽培、管理技術落后外,甘薯莖線蟲病的大面積為害也是導致其產量、 品質下降的重要原因[1- 2]. 目前,生產上通過建立無病種田、選用抗病良種、采用輪作倒茬、清除病殘體和培育無病壯苗等農作防治措施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且實際操作較困難,采用化學防治仍是主要的防病手段[3- 6]. 但現在我國甘薯產區常用的如涕滅威、呋喃丹、滅線磷等防效較好的化學藥劑多是高毒、 高殘留農藥,嚴重污染農產品及生產環境[7- 8],與農產品無公害生產相悖,目前國家已禁止使用。
為篩選防治莖線蟲病安全、 高效的化學藥劑,筆者在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病蟲害崗位科學家的指導下,選取了 3 種藥劑進行多年多點田間藥效試驗,從中選出適合北方薯區防治甘薯莖線蟲病效果較好的藥劑,以評價其對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時間、地點與參試品種
2011 年, 試驗地設在潁上縣耿棚鎮平修專業合作社甘薯田,5 月 16 日栽插,11 月 17 日收獲;2012 年,試驗地設在太和縣趙苗鎮甘薯種植戶范興建的薯田,6 月 2 日栽插,11 月 3 日收獲;2013 年,試驗地設在潁上縣十八里鋪鄉甘薯種植戶李國棟甘薯田,5 月 7 日栽插,10 月 8 日收獲。 這些田塊均是莖線蟲病發生的嚴重地塊。 參試品種為當地主栽品種商薯 19.
1.2 試驗藥劑及使用方法
30%辛硫磷微膠囊劑( 15 kg/hm2) 、三唑磷微膠囊劑( 15 kg/hm2) 、毒死蜱微膠囊劑( 7.5 kg/hm2) ,均由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植保功能研究室提供。3種藥劑均對水后穴施,對照用清水。
1.3 試驗設計
3 次重復,隨機排列,5 行區,過道 0.6 m,每行栽 20 株,小區面積 22.1 m2,栽植密度 5.1 萬株 /hm2.試驗用薯苗均為健壯苗,苗質一致,試驗操作過程是先把苗栽上, 然后把藥劑逐棵施入再澆水封土。栽插后常規管理,團棵期中耕除草一次,后又拔大草數次,整個生育期不打藥。
1.4 田間調查及指標測定
收獲時每小區調查中間 3 行,調查株數 60 株,調查面積 11.73 m2, 按照甘薯莖線蟲病地下部調查標準[9- 12]進行調查,逐塊橫切,并按分級標準進行分級,記載各級別薯塊數及薯塊質量。 計算各小區病情指數以及薯塊發病率、產量和防治效果。 薯塊病害級別按照以下標準分級[13- 14]:0 級,無??;1 級,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 1/4 以下;2 級,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 1/4~1/2;3 級,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 1/2~3/4;4 級, 為害面積占薯塊橫切面積 3/4以上。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1 年 3 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病防治效果
從表 1 可以看出,3 種藥劑處理的莖線蟲病為害都較輕,藥劑三唑磷微膠囊劑處理的病情指數為0.3,其余 2 種處理的病情指數為 0,而對照清水的病情指數高達 8.4;從防治效果看,3 種藥劑處理對甘薯莖線蟲病均有明顯的防治效果,其中,以 30%辛硫磷微膠囊劑和毒死蜱微膠囊劑較好, 防效達100%,三唑磷微膠囊劑稍差( 96.4%) . 從鮮薯產量看,3 種藥劑處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其中,30%辛硫磷微膠囊劑的鮮薯產量最高,達 32 827.5 kg/hm2,較對照( 26 713.5 kg/hm2) 增產 22.9%,毒死蜱 微膠囊劑次之,鮮薯產量為 30 718.5 kg/hm2,較對照增產15%,三唑磷微膠囊劑增產最?。?14.2%) . 方差分析表明,3 種藥劑處理間在產量和防效上差異均不明顯。
2.2 2012 年 3 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病防治效果
由表 2 可知,3 種藥劑處理下病情指數均較對照低,其中,30%辛硫磷微膠囊劑最低( 0.13),毒死蜱微膠囊劑次之( 0.5),三唑磷微膠囊劑最高( 0.7);從防治效果看,3 種藥劑處理的防治效果都在 75%以上,其中,30%辛硫磷微膠囊劑最好( 95.4%),毒死蜱微膠囊劑次之( 82.1%),三唑磷微膠囊劑相對較低( 75%)。方差分析結果表明,30%辛硫磷微膠囊劑與毒死蜱微膠囊劑、三唑磷微膠囊劑間在防效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毒死蜱微膠囊劑與三唑磷微膠囊劑間差異不顯著。 從產量來看,30%辛硫磷微膠囊劑處理下的鮮薯產量最高,為 29 043 kg/hm2,較 對照( 27 075 kg/hm2) 增產 7.3%, 毒死蜱微膠囊劑最低,為 25 820 kg/hm2,較對照 減產 4.6%;方差分 析結果表明,3 種藥劑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
2.3 2013 年 3 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病防治效果
從表 3 可以看出,3 種藥劑處理對甘薯莖線蟲病均有明顯的防治效果,其中,三唑磷微膠囊劑防效最好( 93.5%),30%辛硫磷微膠囊劑次之( 79.2%),毒死蜱微膠囊劑防效最差( 63.9%);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三唑磷微膠囊劑與毒死蜱微膠囊劑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從產量上看,3 種藥劑處理對甘薯產量都有大幅度提高,清水對照處理幾乎絕收,其中,三唑磷微膠囊劑處理下的鮮薯產量最高,為 30 080 kg/hm2,較對照( 4 518 kg/hm2) 增產 578.5%,30%辛硫磷微膠囊劑次之( 27 810 kg/hm2) ,較對 照增產 515.5%,毒死蜱 微膠囊劑最低( 22 163 kg/hm2) , 較對照增產 390.6%.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三唑磷微膠囊劑與毒死蜱微膠囊劑間差異達顯著水平,3 種藥劑處理與 CK 間在產量上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2.4 2011-2013 年 3 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 病病薯率的影響
由表 4 可知,2011-2013 年, 連續 3 a 這 3 種藥劑防治下的病薯率均較低,其中,2011 年毒死蜱微膠囊劑病薯率是 0.4%, 其他 2 種藥劑均為 0,而對照為 12.7%;2012 年病薯率最低的是 30%辛硫磷微膠囊劑,為 0.6%,而對照是 4.1%;2013 年病薯率最低的是三唑磷微膠囊劑, 為 8.44%, 而對照是94.58%.而且每年收獲時現場觀察得到,3 種藥劑處理下的健康薯塊較多,色澤鮮艷,薯塊大且飽滿;而清水對照的薯塊較小,且壞薯較多。 2013 年 3 種藥劑處理下的病薯率較前 2 a 增加, 當年潁上縣示范田甘薯莖線蟲病大面積發生,試驗藥劑及用藥量較前 2 a 沒有增加,但普遍幾乎絕收,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 通過 3 種藥劑連續 3 a 的試驗研究,30%辛硫磷微膠囊劑防效最好,3 a 平均為91.5%,毒死蜱微膠囊劑和三唑磷微膠囊劑防效相當,3 a 平均分別為 82%和 88.3%; 三唑磷微膠囊劑處理鮮薯產量最高,較對照平均增產 198%,30%辛硫磷微膠囊劑次之,較對照平均增產 181.9%,毒死蜱微膠囊劑最差,較對照平均增產 133.7%,且 30%辛硫磷微膠囊劑處理的鮮薯產量更加穩定;30%辛硫磷微膠囊劑和三唑磷微膠囊劑處理的健康薯率較高,3 a 試驗平均分別為 92.5%和 96.4%, 毒死蜱微膠囊劑稍低,3 a 平均為 86.7%. 從防效、鮮薯產量和可用薯 3 個指標綜合考慮,30%辛硫磷微膠囊劑對甘薯莖線蟲病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辛硫磷也是一種低毒的有機磷殺蟲劑,具有高效、無公害特性,而且使用成本低,在甘薯生產上更具有開發潛力。
通過近幾年的試驗,筆者認為,高分子包裹的微膠囊劑型 30%辛硫磷微膠囊劑、三唑磷微膠囊劑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減慢,達到緩釋的目的,使植株在整個生育期都處于藥劑的保護中,可替代國家禁用藥劑涕滅威、呋喃丹等推廣應用。
2012 年 3 種藥劑處理對甘薯產量影響不明顯,且毒死蜱微膠囊劑還較對照減產,處理效果最好的30%辛硫磷微膠囊劑,較對照增產也只有 7.3%. 這可能與當年的天氣有關,因為在甘薯團棵前一直干旱,影響了線蟲的蔓延,一些感病的植株死去未結薯, 干旱結束后甘薯很快封壟進入秧蔓旺盛時期,由于甘薯的自調節功能較強,少量缺棵對其產量影響較小,之后甘薯的抗性也增強了,隨著雨水的增多線蟲發生和緩慢地進入, 對甘薯的危害就較小,這時由于藥效也在慢慢降低,施藥與不施藥的差別也就不明顯。
參考文獻:
[ 1] 劉順通,段愛菊,張自啟,等。 不同藥劑防治甘薯莖線蟲病的田間效果[J]. 河南農業科學,2011( 3):102- 104.
[ 2] 賈趙東,謝一芝,郭小丁,等。 甘薯莖線蟲病防治與抗性育種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 2):626- 628.
[ 3] 謝逸萍,馬大夫,李秀英 ,等。 5 種藥劑對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治效果試驗[J]. 江西農業學報,2008,20( 2):66- 67.
[ 4] 遲全元。 甘薯莖線蟲病及綜合防治[J]. 陜西農業科學,2004( 1) :55- 56.
[ 5] 張德滿,宋文武,趙振海,等。 甘薯莖線蟲病的化學防治藥劑篩選研究[J]. 植保技術與推廣,2001,21( 5):32.
[ 6] 秦素妍,王俊嶺,劉志堅,等。 四種藥劑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研究[J]. 雜糧作物,2010,30( 4):297- 298.
[ 7] 郭小丁,謝一芝,馬佩勇,等。 化學藥劑防治甘薯莖線蟲病試驗[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 4) :136- 138.
[ 8] 郭小丁,謝一芝,賈趙東,等。 江蘇省鮮食甘薯無公害生產技術體系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0( 1):115- 116.
[ 9] 楊文蘭,劉賀昌,張衛青,等。 克線丹顆粒劑對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治效果[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20( 1):26- 28.
[ 10] 謝逸萍,馬大夫,李洪民,等。 甘薯莖線蟲病抗性鑒定方法及評價[J]. 雜糧作物,2002,22( 1):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