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葉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又名甜草、甜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從中提取的甜菊糖已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和醫藥等行業,是新型糖源植物[1]。 甜葉菊自上世紀 80 年代引入我國種植后,推廣速度較快,現已成為世界甜葉菊原料生產大國。 河西走廊地處西北干旱荒漠區和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緣,境內光照充足,年溫差較大,氣候類型為溫帶荒漠氣候類型,為西北內陸干旱區[2]。 甜葉菊被引種到甘肅河西地區有近 10年的歷史,但隨著栽培面積逐年加大,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現已成為制約菊農增產增效的瓶頸。 為此,筆者于 2011—2013 年對甘州區、涼州區、肅州區、臨澤縣甜葉菊田主要病蟲害的種類、發生時間、病情病癥、危害程度進行了調查,以期為病蟲害的識別和防治提供參考。
1調查與鑒定方法
筆者于 2011—2013 年,結合走訪菊農,對栽培田進行了調查。調查地點為河西走廊的肅州區、涼州區、甘州區和臨澤縣;每個調查地選 10 個樣地,田間調查采用“Z”字形取樣法,每點查 30 株,記載受害株的癥狀、發病率、蟲害率,并采集病、蟲標本,在實驗室內進行鏡檢,確定病、蟲種類。
2病害調查
2.1甜葉菊立枯病
2.1.1 病原 經病原分離、培養和鑒定,甜葉菊立枯病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隸屬半知菌亞門。菌絲生長最適溫度 23℃,菌核形成適宜溫度 23~28℃。 病菌在種子表面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并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3]。
2.1.2 發病特征 癥狀特點有 3 種類型,一是在種子萌發時病菌侵入或出苗后從近地面侵入,經繁殖在莖基部呈現黃色病斑,由小逐漸擴大,呈褐色,使受害的幼苗腐爛而死亡;二是在病株莖基部出現淡黃色水浸狀病斑,并逐漸擴大,受害部位莖基部變細,呈水浸狀斑,植株易爛斷而摔倒;三是隨幼苗長大,在近地面基部出現水浸狀的黃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后細縊,漸呈黑褐色,植株地上部分半邊葉出現萎蔫、干枯,隨著病斑逐漸擴大,莖基部呈褐色凹陷斑,大小 1~6cm,后期地上部分逐漸干枯,在病斑上常覆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近地面處生出形狀各異的塊狀或片狀的小菌核,發病重時葉片卷曲或頂葉萎蔫、枯死[3]。
2.1.3 發病規律 立枯病是甜葉菊苗期的主要病害,不同生育時期均有發生,屬于土傳性病害。 土壤帶菌是苗床幼苗發病的初侵染源,在早春育苗階段和夏季病害發生較重。 調查表明,飽滿、成熟度好的褐色種子,則發病率低;實生苗種植的田塊比扦插苗發病率低;密度 13.5 萬株/hm2的比 18 萬株/hm2的田塊發病率低;灌水量大的田塊比灌水適中田塊發病率高,粘土地和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率明顯高于排水良好的砂壤土;重茬或迎重茬種植甜葉菊的田塊發病重于輪作倒茬的田塊。 經調查, 發病地塊達 46.2%左右, 田間發病率為15.5%~31%。
2.1.4 防治方法 育苗床土可用 800 倍甲基托布津噴灑;選擇通透性、排水性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種植;忌重茬或迎重茬,輪作期以 3 年為宜;播種前將種子用 50%多菌靈 250 倍液浸種 15min;每次灌水量不宜大,田內不得有積水;大田種植密度以 15 萬株/hm2左右為宜;田間發現有病株,要立即拔除,將病株燒毀,并在病穴處撒石灰粉或用 50%代森銨 500 倍液澆灌消毒,以防病菌傳播。 發病較重時,可用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1000 倍液噴灑防治。
2.2甜葉菊葉斑病
2.2.1 病原及入侵條件 該病是日本的石破知加子等人于 1978 年 7 月初在香川大學農學部實驗場栽培甜葉菊時發現的,國內研究資料也作過大量報道。 由殼針孢屬(Septoria)引起,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子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種子和田間病體上的病菌為主要的侵染源,病組織及病殘體所產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氣流、雨水、昆蟲傳播。 在溫度條件適宜時,病斑上又會產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
2.2.2 發病特征 葉斑病又稱斑點病,全生育期均能發病,且危害時間長,發生較普遍。 發病時,先侵害基部葉,以后逐漸向上蔓延,葉片上出現淡黃褐色小斑,后病斑逐漸擴大為黑色病斑,有同心輪紋,發病嚴重時,全株葉片枯死。發生初期葉部出現針尖大小茶褐色斑點,慢慢擴大形成角斑或圓形斑點,后逐漸發育成大的、圓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或暗褐色病斑,病斑中央生有小黑點,周圍黃化,嚴重時多斑連片,導致整個葉片枯萎、早落。
2.2.3 發病規律 病原菌在甜葉菊整個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植株繁茂期是主要危害時期,潮濕多雨有利于葉斑病的發生。當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作為初次侵染源,并隨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受氣候條件和栽培管理的影響,甜葉菊葉斑病一般在 5 月下旬出現中心株,發病盛期為 8 月至 9 月下旬。 從調查的情況看,種子飽滿,成熟度好,則發病輕;種子育苗移栽田的發病率明顯低于扦插苗;密度為 15 萬株/hm2、18萬株/hm2、21 萬株/hm2發病率分別為 3.4%、11.1%、28.4%;干旱時發病輕于水澇;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發病率低于粘土地;重茬地發病率為 30%以上,迎茬地發病率為 21%以上。
2.2.4 防治方法 選擇通透性、排水性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種植;忌重茬或迎茬,輪作期以 3 年為宜;選用播種品質較好的種子播種;密度以 15 萬株/hm2左右為宜;要少澆勤澆水,若有積水,應及時排除。病害未發生時用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500 倍藥液或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預防。 病害發生時用 10%世高1500 倍液或 40%福星乳油 7500 倍液噴霧防治,藥劑交替使用,防效達 85%以上。
2.3甜葉菊斑枯病
2.3.1 病原 經鑒定此病原菌屬于殼針孢屬(Septoria),分生孢子器球形,外壁厚,黑褐色,內壁薄,無色。 產孢細胞瓶梗狀,著生在內壁上,分生孢子線形,有的微彎曲[4]。 侵入方式主要是通過葉片直接穿透為主,其次是自然孔口。
2.3.2 發病特征 甜葉菊斑枯病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之后擴大成角斑或近圓形斑點,病斑中央呈黃褐色,邊緣褐色較深,后期病斑上產生多個小黑點。病斑周圍黃化,病健交界分明,且多斑呈聯合狀,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導致早期落葉。
2.3.3 發病規律 該病在甜葉菊全生育期均可發病。 病害在低溫時發病較輕,春季定植后隨著溫度升高、雨水增多病害加重;重茬地、迎重茬地發病較重。
2.3.4 防治方法 育苗的苗床要精心選址,減少菌源隨苗土傳播;忌大水漫灌;及時通風降濕、清理病殘體;發現零星發病時,可結合化學藥劑防治,選用苯醚甲環唑、甲基硫菌靈、百菌清等,交替用藥,效果較好。
2.4甜葉菊白絹病
2.4.1 病原 經鑒定其病原為半知菌亞門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菌絲呈白色棉絮狀或絹絲狀,后期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的菌核,直徑 2mm 左右,平滑,有光澤,表面茶褐色,內部白色。 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5]。
2.4.2 發病特征 白絹病又稱菌核性根腐病,常為害幼苗的基部。 發病初期在莖基部有暗褐色水漬狀病斑,后逐漸擴大,稍凹陷,其上有輻射狀的白絹絲狀的菌絲體長出,濕度大時形成白色菌索,并延伸到土壤中,病斑向四周擴展,繞莖一圈后,引起葉片凋萎、整株枯死;病斑在后期生出許多茶褐色的菌核,莖基部逐漸腐爛,引起植株萎蔫或枯死。
2.4.3 發病規律 調查發現,甜葉菊白絹病在育苗棚內呈塊狀或點片狀分布,發病棚數達 54.6%左右,病株數占 10%~20%。越是高溫、高濕時發病率越高,傳染越快,危害性越大;育苗基質偏酸時,發病重;前茬是甜葉菊的大棚,發病重;如果灌水量大,且灌水速度慢,則發病率明顯高;田間有積水而又不能得到及時排除的育苗池發病重;育苗基質透氣性差,質地粗糙,粘性大,則發病率高[5]。
2.4.4 防治方法 在配制育苗基質時,將優質農家肥和無機肥結合,基質的透氣性要好,酸堿度以中性為宜;灌水速度要快,育苗池內不得有積水;育苗期間適當通風和降溫,棚內濕度不要高于 80%;為預防病害發生,可每 10d 左右用 1 次草木灰。 發病初期用 1∶500 的百菌清和 1∶1∶100 的波爾多液噴灑葉面及灌根。 也可用井崗霉素 500~700 倍液,直接噴灑 1~2 次,都會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3蟲害調查
3.1蚜蟲
屬同翅目、蚜科。 蚜蟲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分布很廣、體小、繁殖力強,種群數量巨大。 氣溫高時,4~5d就可繁殖 1 代,1 年可繁殖幾十代。 由于繁殖速度快,嫩葉、嫩莖、花蕾等組織器官上很快布滿蚜蟲。 蚜蟲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的莖、葉,尤其是幼嫩部位,吸取花卉體內養分,常群居為害,造成葉片皺縮、卷曲、畸形,使甜葉菊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枯萎死亡。 蚜蟲為害期長,并且還是傳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 其危害較為普遍,株害率幾乎達 100%。 田間發現蟲害,可及時噴灑兼具內吸、觸殺、熏蒸作用的藥劑,輪換使用防治。 防治藥劑可選用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或 2.5%敵殺死乳油 3000 倍液、或 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 3000 倍液、或 20%菊·馬乳油 2500 倍液等藥劑噴灑防治。 還可以結合清除雜草等殘物,減少蚜蟲的滋生地。
3.2煙薊馬
屬昆蟲綱,纓翅目 Thysanoptera 薊馬科昆蟲,又名蔥薊馬,屬植食性。 黃褐色和暗褐色,年發生 5~10 余代,世代歷期 9~23d,成蟲壽命 8~10d。雌蟲還可孤雌生殖,每頭雌蟲在葉內平均產卵約 50 粒。2 齡若蟲后期,常轉向地下,蛹期在表土中度過。 以成蟲和若蟲在一些植物、土塊下、土縫內或枯枝落葉中越冬。 成蟲和若蟲以口器為害嫩芽、嫩葉和生長點,從植物的細嫩組織吸取汁液,危害部位常呈現灰白色斑點,使葉片出現扭曲、褪綠、變形;植株葉片稀少,節間縮短,生長遲緩;部分幼苗出現黃化,并逐漸死亡。 據調查,苗期受害植株比正常株矮 3~5cm,受害率達 16%~83%,死亡率達 17.8%左右[6]。 移栽于大田后,危害性減輕。
3 月下旬到 4 月下旬是薊馬發生的高峰期,3 月上旬至中旬是防治薊馬的最佳時期。 防治時用 40%的氧化樂果乳油 1000~1500 倍液,或 50%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交替噴灑,防效達 90%以上。
3.3華北螻蛄
地下害蟲,體長圓形,淡黃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軟毛。 雌蟲體長約 3cm 多,雄蟲略小。 頭圓錐形,前尖后鈍,頭的大部分被前胸板蓋住。觸角絲狀,長度可達前胸的后緣,第 1 節膨大,第 2 節以下較細。成蟲體長 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較淺,全身密布細毛。 2 年發生 1 代,以成蟲或若蟲在地下越冬。 5 月上旬至 6 月中旬是螻蛄最活躍的時期。白天多潛伏于土壤深處,晚上到地面危害,在土中咬食種子和幼芽,受害部位呈亂麻狀,引起缺苗斷壟。 調查也發現,螻蛄在一些育苗棚內為害也較重,但危害有局部性。 甜葉菊的受害率達11%~33%,減產 15%左右。 發現螻蛄出現時,用敵百蟲做毒餌,把麥麩、棉籽餅或豆餅等炒香,按餌料重量0.5%~1%的比例加入 90%晶體敵百蟲制成毒餌。 若苗床受害嚴重時,用 80%敵敵畏乳油 30 倍液灌洞滅蟲。
也可用 50%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沿為害處澆灌。
3.4甜菜葉蛾
屬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世界性分布、間歇性大發生的雜食性害蟲。 主要危害葉片,取食葉肉,僅留葉脈,也剝食莖桿皮層。 幼蟲可成群遷移,稍受震擾吐絲落地,有假死性。 3~4 齡后,白天潛于植株下部或土縫,傍晚移出取食為害。 1 年發生 6~8 代,7—8 月發生多,高溫、干旱年份為害嚴重,主要在甜葉菊生長旺盛期為害。 除結合一定的農業防治措施外,用 2.5%敵殺死乳油 3000 倍液、或 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 3000 倍液、或20%菊·馬乳油 2500 倍液等藥劑交替噴灑防治,防效在 90%以上。
參考文獻:
[1]張賢澤.甜葉菊的栽培技術[J].中國糖料,1997(3):48-51.
[2]陳葉,郝宏杰,羅光宏,等.河西走廊綠洲灌區甜葉菊的栽培技術[J].蔬菜,2012(2):10-11.
[3]高海利,王治江,羅光宏,等.河西走廊綠洲灌區甜葉菊立枯病的發病規律與防治[J].長江蔬菜,2004(1):38-40.
[4]王光華,馬匯泉,靳學慧,等.甜葉菊斑枯病病原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95(4):366.
[5]王文平,田凌漢,羅光宏,陳葉.河西走廊甜葉菊育苗期白絹病的發生與防治[J].中國糖料,2014(3):76-77.
[6]陳葉,羅光宏,鄭天翔,等.煙薊馬對甜葉菊的為害與防治[J].中國糖料,2013(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