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資源與環境矛盾的日益加深,我國農業自然災害成災次數、經濟損失和受災人口明顯增多。
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的影響和損失已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西南民族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降水較多,歷來以雨水豐沛著稱,但近年來頻繁遭遇干旱災害。2010 年,西南民族地區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云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分別有 125 個、86 個、105 個、33 個、34 個受災縣,受災人口分別是 2512 萬、1868. 9 萬、1237. 23 萬、91. 6 萬、117 萬人。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的小春作物絕收面積分別達 4743. 7 萬畝、696. 8 萬畝、358. 52 萬畝和 140 萬畝。大旱導致西南民族地區至少218. 54 萬人返貧,受災人口超 5826. 73 萬,經濟損失超 351. 86 億元。如何科學抗旱已經成為西南民族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認知是行為的基礎。國民災害認知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減災戰略的制定,國民對旱災的認知與抗旱行為影響著減災政策和減災規劃的實施,分析和研究影響其認知因素,掌握其特征的規律有重要意義。農戶處于我國社會的底層,抗災能力弱,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沖擊。政府在制定灌溉等抗旱策略時要以農戶利益為基本出發點,突出農戶作為抗旱活動主體的重要性,農戶抗旱認知越高,參與抗旱的積極性越強。為了減少旱災帶來的巨大損失,國外在抗旱減災策略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北美洲國家較看重采用干旱預防計劃以降低旱災發生風險,干旱計劃主要包括三個元素: 旱期監測和預警、風險分析、減災應變。埃塞俄比亞和南非,農戶常用的抗旱策略是改種抗旱作物、改變種植時間、植樹造林、灌溉、保護土壤等。針對西南民族地區旱災,我國學者提出的策略主要包括: 科學規劃,逐步建設夯實水利基礎; 因地制宜,分區布局水利工程建設; 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建立和完善國家風險管理體系; 加強領導,擴大宣傳,及早做好抗旱準備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農戶抵抗旱災,但缺乏對農戶認知和自身策略的關注,從而降低了上述措施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深入干旱地區,準確把握當地農戶對抗旱必要性認知及其應對策略,對針對性地制定提升農業抗旱能力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诖?,文中利用西南民族地區 350 戶農戶調查數據對其抗旱必要性認知及應對策略進行深入分析,為制定科學的抗旱策略提供微觀依據。
1 材料與研究方法
1. 1 研究區域概述與數據來源
西南民族地區主要包括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和重慶 5 個省\\( 區、市\\) ,位于東經 91°21'到 112°04'、北緯 20°54'到 34°19'之間,土地面積為 136. 4 萬 km2,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 14. 2%。西南民族地區從東往西跨越我國地形的三大階梯,分布有橫斷山區、云貴高原、四川盆地和廣西石灰巖丘陵山地等四個主要的地貌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巖溶地貌分布廣泛,境內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河谷等均有分布。近年來,西南民族地區頻發旱災,對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帶來很大影響,這為課題組在此地開展農戶抗旱策略及抗旱必要性認知的調研,提供了基礎和依據。為了能科學了解西南民族地區旱災、旱災發生時農戶的抗災策略和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課題組利用非概率隨機抽樣、田野觀察、入戶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于 2012 年分別前往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和重慶進行實地調研,最終獲得 350 份有效問卷。
1. 2 樣本特征描述性統計
350 位被調查者中,男性 314 位,占 89. 71% ;女性 36 位,占 10. 29%。被調查者的平均年齡是50. 21 歲,最大的為 90 歲,最小的為 22 歲。受教育程度平均接近于初中水平。被調查者平均擁有耕地面積為 5. 01 畝,最多擁有 55 畝,最少是沒有耕地。平均土壤肥力超過一般水平,平均灌溉條件接近于一般水平。被調查者的家庭平均人口為5. 07 人,最多的家庭有 15 人,最少的家庭為 2人。2011 年,家庭農業收入平均為 17316. 82 元,家庭總收入為 32805. 56 元,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為 52. 79%\\( 表 1\\) ?!颈?】
1. 3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了多元回歸的方法來分析數據,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的因變量是一個由量表測算得到的分值,雖然本質上是一個定序變量,但可近似地作為定距變量使用,因此可使用普通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文中使用" 定序因變量回歸" 來分析。定序因變量回歸模型的基本公式為:
link\\( yij\\) =θj- \\(β1xi1+ β2xi2+ … + βpxip\\)其中: Yij是第 i 個樣本處于第 j 個類別的累加概率,link 是一個聯結函數,θj是第 j 個類別的閥值,xi1到 xip是第 i 個樣本的預測變量\\( 自變量\\) ,β1到 βp是這些自變量的回歸系數\\( McCul-lagh,NeHer,1989\\) 。在文中,根據樣本變量的選擇情況,選擇了"Cauchit"聯結函數。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 1 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
文中通過深入西南當地農戶家中,與農戶進行面對面交談,衡量他們對抗旱必要性的認知。認知結果可以分為兩類: 農戶認識到抗旱有必要和農戶認為抗旱沒有必要。如果被調查者認為采取相應措施抗旱有必要,則表明他對抗旱必要性有認知; 否則,則表明他對抗旱必要性沒有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有 284 位被調查者認為采取相應策略抗旱是有必要的,66 位被調查者沒有必要,認識到抗旱必要性的被調查者占總數的81. 14%。在被調查者中,有82. 48%的男性認識到抗旱必要性,有69.44% 的女性認識到抗旱必要性。從年齡來看,年齡越小的農戶,越傾向于認為采取相應的策略去應對旱災越是必要的。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認識到抗旱必要性的可能性越大。通常認為,農戶耕地面積越大,越可能認識到抗旱的必要性; 反之,則相反。但是,描述性統計結果卻顯示兩者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2. 2 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的影響因素
目前,中國農業生產仍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男性作為家庭的主導者,一般對農業生產具有決策權。但家庭中外出務工以男性勞動力為主,女性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所以文中認為性別對抗旱必要性認知的影響方向難以確定。年齡越大的農戶越有經驗,所以對農業生產及抗旱必要性的認知越強烈。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對旱災成因及抗旱科學更了解,進而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強。耕地面積越大,同等條件下旱災造成的影響越大,因此擁有更多耕地的農戶,其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強。家庭總收入越多的農戶,可能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旱災嚴重影響家庭收入時,其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強; 二是旱災對家庭收入影響較弱時,其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弱。因此,文中認為家庭總收入對抗旱必要性認知的影響方向難以確定。政府的抗旱工作對農戶抗旱有直接的幫助,對政府抗旱工作的滿意度越高的農戶,往往在抗旱中獲益越多,因此,其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強; 旱災會影響農戶家庭的正常生活,影響越大,農戶的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強; 農戶對旱災再次發生的擔心程度與抗旱必要性認知有直接聯系,越擔心旱災再次發生,其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強。因此,文中選取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家庭總收入、對政府抗旱工作的滿意度、旱災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對旱災的擔心程度等8 個變量建立模型,對影響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的因素進行分析?!颈?】
經擬合優度檢驗,各變量對農戶的抗旱必要性認知在總體上有統計學意義。運用 SPSS20. 0 對上述變量進行分析,得到的運行結果\\(表4\\) 。分析可知,年齡對農戶的抗旱必要性認知有負向影響; 旱災給生活【表4】
造成的影響對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有正向影響; 擔心旱災再次發生的程度對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有正面影響。
2. 3 農戶旱災應對策略的分析
為了盡量減少旱災對家庭生活和農業生產等方面的影響,西南民族地區農戶不僅利用農業科學知識和多年來從事農業的經驗積極主動采取各種抗旱策略,還積極配合各級政府部門,關心并參與政府工程性及非工程性減災活動。
一旦發生旱災,農業減產會十分嚴重,農戶會根據當地旱災具體情況,采取最適合自身的抗旱策略。在共同實施抗旱救災策略方面,有接近八成的農戶信任政府采取的減災,認為每次發生旱災時,政府都立即做出反應,并且減災力度也比較大,認為跟著政府走、聽取政府的安排能幫助他們抗旱。90. 86% 的農戶稱會關心并積極參與政府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減災措施。75. 43%的農戶會選擇種植多種耐旱經濟作物。干旱使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最基礎的需要,為給土壤增加水分或者防止土壤水分繼續被蒸發掉,71. 71% 農戶會增加灌溉次數或單次灌溉量,41. 71%的農戶增加地膜覆蓋。旱災往往導致蟲災泛濫,69. 14%的農戶會增施抗病蟲農藥抵抗旱災導致的病蟲害。57. 71%的農戶表示,通過多年種植經驗的積累,合理安排農作物茬口,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旱災對作物生長帶來的影響?!颈?】
3 討論
西南民族地區旱災發生頻繁,對農戶生產和生活造成的影響很大,大多數農戶對抗旱必要性具有比較科學的認知。影響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的主要因素有年齡、旱災給生活造成的影響和擔心旱災再次發生的程度這三方面。年齡越大的農戶越傾向于采用傳統生產方式,被動應對旱災,缺乏主動應對旱災的積極性,對抗旱必要性的認知較薄弱。此外,抗旱技術和旱災信息的獲取往往與新方法、高科技等相聯系,年齡較大的農戶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從而降低了其對抗旱必要性的認知。農戶的一切活動是以提高生活水平為目的,當家庭生活受到旱災影響時,農戶首先會去面對旱災,并積極主動采取相應的抗旱策略,以減少旱災給家庭生活帶來的影響。因此,旱災對家庭生活造成的影響越大,農戶抗旱必要性認知越強。如果往年的旱災已經給農戶生產和生活造成了一定損失,農戶往往會擔心旱災的再次發生,旱災帶來的影響。其擔心程度越強烈,對抗旱必要性的認知越強,提前采取抗旱策略的積極性就越高。
大多數農戶積極主動采取多種多樣的抗旱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加灌溉次數或單次灌溉量、增施抗病蟲農藥、合理安排作物茬口等被動適應性行為。這幾種抗旱策略相對來說是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另外幾種應對策略本質上屬于很好的抗旱措施,不過在發生旱災后往往不好實施。
4 結論
教育可以增加農戶對抗旱必要性的充分認知,進而提高他們抗旱能力,提升抗旱信心,為他們主動而有效的抗旱創造合適前提條件。因此,政府應加強對農戶有關旱災基本知識和各種抗旱策略的教育,特別是對年齡大的農戶的教育。農戶采取的抗旱策略比較單一,主要圍繞合理安排作物茬口、選擇種植耐旱作物和增加投入等方面,政府可以加強對農戶采取不同類型抗旱策略的培訓和指導,引導農戶正確開展抗災自救。政府應當鼓勵農戶采納抗旱新技術,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進一步提高農戶抗旱能力。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強對中小型及微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克服西南民族地區田地高、水位低、田地散、喀斯特地貌等困難,提高水資源調控能力是減輕西南民族地區旱災危害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鮑文. 干旱氣候變化對西南干旱河谷農業的影響及適應性對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 23\\) : 14197 -14199.
[2]傅伯杰. 中國旱災的地理分布特征與災情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1991,5\\( 4\\) : 1 -8.
[3]陳玉萍,丁士軍. 我國南方地區農業干旱問題及其緩解的對策建議[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6\\) : 31 -35.
[4]羅小鋒,雷海章. 制度創新: 我國自然災害管理的新發展[J]. 生態經濟,2004\\( 8\\) : 8 -10.
[5]羅小鋒. 水旱災害與湖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6]羅小鋒. 農戶對生產中科技作用的認知及影響因素分析 - 基于 9 省 1311 戶農戶的調查[J]. 農業技術經濟,2010\\( 8\\) : 80 -86.
[7]呂亞榮,陳淑芬. 農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及適應性行為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0\\( 7\\) : 7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