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農業機械的投入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的物質保障,對于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截止到 2012 年底,河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 10 872. 7 萬 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 57% 。盡管河南省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迅速,但總體水平仍處于初中級發展階段,與現代化農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不但要增加農業機械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物盡其用。尤其河南作為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農業大省,更要發揮現有農業機械的生產力,實現農業機械裝備的優化組合。
目前,學者對與農業機械化的效率研究大都是從定性的方面提出提高農業機械效率的措施。也有部分學者利用數學模型對農業機械化的效率進行研究。
如李衛等基于前沿面理論對中國的農業機械生產配置效率進行了分析; 張宗毅等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 DEA\\) 對中國農機化效率進行了研究。目前,對于河南省的農業機械效率的分析還比較欠缺,本文利用DEA 法對河南省的農業機械裝備的效率進行分析,期望能對于河南省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參考。
農業生產的過程是一種投入產出的過程,研究該系統的投入產出效率,可分析各投入部分的生產效率,及時地采取針對性的調整措施,使系統處于最優的狀態。農業機械的裝備可看作是農業生產的投入,農業的產出可根據生產的階段不同而不同。為此,將農業機械裝備的數量作為投入指標,相關機械的作業面積為產出指標,利用數據包絡分析\\( DEA\\) 方法對河南省農業機械裝備的效率進行分析,期望揭示出河南省目前農業機械裝備的效率水平。
1 模型方法介紹
數據包絡分析\\( DEA\\) 是由運籌學、管理科學和數理經濟學交叉形成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其可利用數學規劃模型對具有多個輸入、輸出因子的系統評價其因子間的相對有效性。
具體建模過程及分析如下:假設有 n 個生產單元,每個生產單元都有 m 種投入、s 種產出,X0、Y0為被評價生產單元的投入與產出值,λj為權重,αoj為冗余率,θ*為綜合效率評價指標,α*為純技術效率評價指標,S* -、S* +為投入、產出的松弛變量。構造模型如下:
1\\) C2R 模型,據此可計算生產單元的綜合效率。則有【1】
2\\) C2GS2 模型,據此可計算生產單元的純技術效率。則有Minα【2】
1 ,規模收益遞增,表明生產單元適當增加投入量,可將產出量提高更高比例。
純技術效率,可描述目前生產單元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的產出與最優產出水平的差異。
純規模效率,可描述目前生產單元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條件下的產出與規模報酬不變時產出的差異。
2 指標選取與數據處理
本文選擇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小型及手扶拖拉機、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小型拖拉機配套農機、機引犁、機引耙、旋耕機、機引播種機等 8 個指標為投入指標。由于拖拉機即能耕地,又能播種,因此產出指標為機耕面積和機播面積兩個指標。選取的投入指標為農業生產耕種環節主要投入的農機裝備數量,單位為萬臺; 選取的產出指標為耕種環節的機械作業面積,單位為 khm2。具體數據來源于 2013 年河南省統計年鑒。
3 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 DEAP 2. 1 軟件對河南省各區的農業機械效率進行的計算,具體結果見表 1、表 2 所示?!颈?-2】
3. 1 效率分析
分析表 1 發現,2012 年河南省 18 個市內綜合效率有效的生產單元有 11 個,占全部的比例的 61. 1% ;純技術效率有效的生產單位有 14 個,占全部比例的77. 8% ; 純規模效率有效的生產單元有 11 個,占全部比例的 61. 1% 。說明河南省綜合農業機械效率有較高的水平,但是區域內部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許昌的綜合效率僅為 0. 443,濟源的綜合效率僅為0. 508。
在 11 個綜合效率有效的生產單元中,雖然效率水平都達到 1,但是 11 個生產單元的農機化水平還是存在差異的。如新鄉、濮陽的機耕水平都排在全省前列,但是其綜合效率卻偏低; 南陽的機耕水平和機播水平都不高,但是其農業機械效率卻較高。說明農業機械效率與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無直接的關系。
鶴壁、濮陽、濟源 3 市的純技術效率均有效,但是純規模效率低,導致其綜合效率低。說明 3 個市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農業機械的投入規模不夠,可通過增加農業機械的數量來提高農機化效率。
鄭州、平頂山、新鄉、許昌的純技術效率和純規模效率都低于 1,說明目前 4 個市的農業機械類型的結構存在問題導致技術效率低,且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還存在投入不足,致使綜合效率低。因此,可通過調整不同類型農業機械的數量比例實現農機化效率的提高。
3. 2 規模收益分析
對表 1 中規模收益分析發現,河南省 18 個生產單元中有 11 個生產單元的規模收益不變,說明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無法單純通過農業機械量的增加實現收益增加,而是必須通過提高技術水平打破現有的平衡,再調整農業機械規模,才能使其收益增加。而對于另外 7 個生產單元,存在兩種情況: 一是純技術效率有效的 3 個單元,其規模收益遞增說明目前農業機械投入不足,需加大農業機械的投入; 二是純技術效率無效的 4 個單元,雖然其某些類型的農業機械存在冗余,但其規模收益仍為遞增說明其農業機械由于類型配合不合理導致低效率運轉,必須通過投入調整農機結構才能提高農業機械效率。
3. 3 投入冗余分析
對表 2 進行分析發現,存在投入冗余生產單位為鄭州、平頂山、新鄉和許昌 4 市。4 個生產單元均有農用拖拉機的冗余。主要原因: 一是 4 市都存于平原地帶,農用拖拉機不僅可以用于農業生產而且可用于運輸; 二是目前土地分割現象嚴重,每新增加 1 臺農機帶來的作業面積并不成比例增加。另外,4 市在河南省內都是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對于農業機械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好,也是其農業機械投入存在冗余的原因之一。
4 結論與建議
1\\) 河南省農業機械化效率總體存在較為均衡的發展,全省有 60% 以上區域在現有技術水平下較為有效。但是農機化效率與農機化水平無直接關系,存在一些區域在低農機化水平下的效率有效。因此,存在這些現象的區域要在內部通過調整農業機械結構打破這種平衡,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高技術水平下的效率優化。
2\\) 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綜合效率在空間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既有技術效率的差異也有規模效率的差異。因此,河南省在制定農業機械發展的政策要區別對待。針對由于技術效率差異而引起的綜合效率差異的區域,可通過調整農業機械的結構和不同類型農機數量的比例提高技術效率,從而實現綜合效率的提高。對于因規模效率差異而引起的綜合效率差異的區域,可通過加大農業機械的投入,擴大規模來實現綜合效率的提高。
3\\) 根據分析,目前河南省的農業機械不存在產出的冗余,即農業機械都充分發揮了效能。但是,有鄭州、平頂山等 4 個區域存在投入的冗余。針對投入冗余問題,河南省可針對這 4 個區域制定具體的農機政策進行宏觀指導,比如在農機補貼時,可把對存在冗余農業機械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
4\\) 種植業包括耕、種、收 3 個環節,由于收割環節投入的農業機械在空間上具有較大的流動性,而耕、種環節投入的農業機械流動性相對較小,故本文僅對耕、種環節投入的農業機械的效率進行的分析,未把收割環節計算在內。
參考文獻:
[1] 李衛,薛彩霞,朱瑞祥,等. 基于前沿面理論的中國農業機械生產配置效率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 3\\) : 38 -43.
[2] 張宗毅,曹光喬.“十五”期間中國農機化效率及地區差異[J].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 7\\) : 284 -289.
[3] 魏權齡. 數據包絡分析\\( DEA\\) [J]. 科學通報,2000,45\\( 17\\) : 1793 -1808.
[4] 張根水,熊伯堅,程理民. 基于 DEA 理論的地區旅游業效率評價[J]. 商業研究,2006\\( 1\\) : 179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