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農業機械現狀
(一)我國農業機械化作業現狀
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機裝備總量的不斷增加,推動了農機化作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作業領域不斷拓寬;小麥主產區基本實現了生產全過程機械化; 水稻生產過程機械化發展勢頭正在加快。但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還不高,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機產品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以及發展不平衡,此外,我國農產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經營規模狹小。雖然將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了分離,并且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繁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土地過于零碎,現代化的機械耕作方式很難推廣,因而導致小農經營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這極大地阻礙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阻礙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制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表現為:經營規模狹小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同時規模狹小也有礙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我國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現狀
1、安全性不強、工藝性差。很多農機產品生產者不懂標準、質量、安全、工藝等方面的知識,產品粗制濫造,致使很多安全防護裝置沒有或不合規范。數量較大的農機生產者僅具備最基本的生產條件,其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較差。同時為了爭奪市場,降低成本,放松質量控制,在生產過程中,在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在生產工藝中減少工序,設備老化,加工精度無法保證等等,致使農機產品質量差。
2、服務性不完善。說明書不規范。根據《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農機銷售者要對農機產品質量負責,但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很難解決“三包”問題。按國家標準GB9969.1-1998《工業產品使用說明書》規定,使用說明書要明確標出產品用途和適用范圍,并根據產品特點和需要標出主要結構、性能、型式、規格和正確吊運、安裝、使用、操作、維修、保養和貯存等方法,以及保護操作者和產品的安全措施。
但很多農機產品的使用說明書缺東少西,用詞含糊,不符合標準,完全不能正確指導用戶使用。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措施
(一)我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政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們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應做好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一個關鍵問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繁榮了農村經濟,農業機械化正逐漸改變“三農”落后的面貌,已成為縮短城鄉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助推器。2010年7月5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為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意見》提出近十年要從以下六個方面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一是加快重點地區農業機械化進程;二是促進農機農藝協調發展;三是推進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和社會化服務;四是加強農業機械化實用人才培養;五是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六是強化農機安全使用監督管理。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措施
1、開展科技創新,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新技術
創新是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的關鍵,未來農機化創新的特點:一是加強技術創新。要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機新技術、機具的研究與開發,力爭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牧業等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以及農產品分級、加工轉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農機化技術水平;二是加強機制創新。
要進一步深化農機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農機科研院校、大型農機企業的積極作用,優化農機科技資源配置;三是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要重點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玉米收獲及育苗移栽機械化、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秸稈機械化還田、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農業機械化、經濟作物機械化、牧業機械化、農產品加工和農用航空“十大”農機化技術。
2、提高農機產品質量的對策
生產銷售者要參與市場,整合資源,提高自身素質,擴大發展,走良性循環發展的道路。生產銷售者要走出“閉門造機”的模式,尤其要克服單一的以“降低成本”獲取利潤的做法,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參與市場競爭。也就是生產銷售者首先要變“為我”為“為人”,要先為消費者著想,圍繞生產產品的功能與質量為廣大消費者發揮作用,從而來贏得用戶贏得市場,到最后的實現利潤。
消費者要提高自身素質,做到選好機、用好機、管好機、護好機。選好機。在購買前要多了解一些相關信息。用好機。在使用之前要熟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全面了解其產品技術要求及操作要領、保養方式等,有疑難問題要及時請教農機技術人員,不要盲目操作。管好機。在保管機具時要注意保養,以免人為損傷,同時,要妥善保管好購機發票,三包憑證,農機產品使用說明書、出廠產品檢驗合格證等。政府管理部門加大監管的力度,多層面地引導農機市場與消費,構架一個良好農機“產、銷、用”空間。
進一步明確法律規定內容,加大利用《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結合《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和農機市場實際情況,對農機市場的具體違法違規行為作出明確的規定,讓管理者、被管理者和消費者明確權限,處理起來避免模棱兩可或規定不明了而造成整頓不力。
3、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農機市場整頓工作
一是建立農機整頓長效機制,明確農機打假的具體辦事機構,固定專人負責,保證工作的連續性;二是實行重點時期的抽查監督。根據農機購買和使用高峰的“春耕”“、雙搶”“、秋收”的特殊時期,開展對農機市場不定點、不定時的抽查,嚴厲查處發現的各類問題,并及時公布抽檢結果。建立良好的維權機制。一是明確維權部門。各級公安、工商、質檢、供銷、農機部門,要按照分工,充分協調。尤其是農機部門,要采取主動,多方了解國務院、中消協關于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動向,從宏觀上把握農機市場的發展和整治方案,爭取其他部門的協助,從而使農機產品管理落到實處;二是公開維權程序。各級消協、農機投訴站,要廣泛公開、宣傳投訴的程序,簡化辦事手續。
4、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進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機制。2004 年 11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實施,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農機化發展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歷史川。農機部門要運用一切宣傳手段和相關執法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和落實農機法律、法規的熱潮,使之家喻戶曉。地方農機管理部門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做好農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真正使農機化發展納入法制化管理。
擴大宣傳,扶持優質產品壯大其發展。一是利用現場會、演示會。這種方式直接明了,可以讓農民親眼所見,能取到良好的“言傳身教”的效果;二是多傳授維權,農機技術方面的知識。首先要加大法制教育宣傳,讓農民朋友了解有關法律法規,改變模糊認識。其次,多傳授農機技術方面的知識,讓農民朋友提高選機、用機的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質;三是扶持名牌企業。重點扶持那些產品質量好,產銷量大,市場信譽好的企業和廠家,從政策到技術、管理上多加以“幫、促、管”,加大龍頭作用,促進我國農機產品的開發和改造,從而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產業化經營生產,促進我國農機產品的質量水平的提升。
5、推動跨區作業,使跨區作業向規?;l展
農機社會化、市場化服務是把分散的農機戶與農機作業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市場有效地配置農機資源,提高農機利用效率。為此,政府要高度重視,組織跨區機收指導工作要到位,使跨區機收規模和范圍進一步擴大此外,加快國內經濟發展,不斷地消除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加大反哺農業的力度,推動農業向社會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積極進行城鎮化建設也是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6、加大國家財政扶持力度
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機械化我國已進入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國家財政有能力加大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2002年,全國各級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總投入為24億元,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占財政收入的1.3%。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亦將逐漸進入反哺農業階段,政府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投資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因此,政府部門應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的政策,采取中央與地方結合的方針。
參考文獻:
[1]宋宜清.我國農業機械化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與技術,2007.2.
[2]石卉.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機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