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是在醫學類、農學類、理學類院校以不同的生物為對象展開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與各個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應用化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現象及生命物質的組成、結構和生命過程中的各種化學變化。醫學類院校中的醫學生物化學是通過從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調節以及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調控機制等方面闡述了生命現象和疾病的本質,這有利于學生掌握生命物質、生命活動和疾病的關系。隨著生物化學的不斷發展,它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泛,現已包括了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克隆等高端科技,這些理論和技術已滲透到了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各個領域,在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預防和治療中有越來越多的應用。
醫學生物化學這門課程理論性強、概念抽象、名詞繁多、化學反應復雜多變、前后章節的知識聯系緊密,是生命科學中最抽象、難懂的學科之一。然而,我們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一直是教師以教學大綱為主體進行填鴨式的講授,學生在臺下被動的聽講,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起來即沒有興趣,又枯燥無味、不易理解。如何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的興趣,讓學生輕松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基本理論知識,最終提高生物化學的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成為大多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直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根據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將一些經驗總結如下。
1、 教學理念的轉變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理念,把傳授知識的教學觀轉變為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觀,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從興趣、態度到認知逐漸的改變,最終達到從被動聽課到主動求知的目的,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醫學類院校教授的是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它主要研究人體生物大分子及其紛繁復雜的代謝反應,學生對這些分子水平的化學物質及其復雜的代謝反應,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所以我們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將它貫穿于生物化學授課的始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提高教學水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作為講授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身要不斷的發展和提高,時時了解本學科發展動態和最新成果,掌握當前的前沿知識和多種基本技能,結合社會熱點問題來講授內容。如在講授蛋白質分子組成和結構時,三鹿奶粉案件讓我們了解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替代蛋白質,如此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們掌握了知識,這樣才能具備“教”的水平,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教師要尊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深入到學生中去,理解學生,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授大膽提出異議,鼓勵學生創造性的主動學習,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 教學方式的改革
生物化學這門課程抽象難懂,如果我們一直照本宣科,學生就會昏昏欲睡。所以我們不僅要充分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還要學會利用病例分析的教學方法使其掌握生物化學原理與技能,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實驗對理論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構建課程知識框架。以框架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理解生物化學的教學是以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代謝這三大模塊為中心,包括遺傳物質及其信息傳遞、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等內容。讓學生掌握生物化學體系的整體概念,有利于學生對生化知識體系的了解。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明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化繁為簡,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既可以避免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又可以將微觀的分子宏觀化、抽象的結構具體化、靜態的分子動態化、枯燥的理論趣味化,復雜的機理簡單化,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我們再配以動畫和聲音,就能更加形象地展示出復雜的分子機制,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我們在講授 PCR 的時候,配合著相應的動畫,復雜的反應過程就變得極易理解。第三,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生活中舉出實例,可以大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生物化學與臨床密切相關,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從最初的表觀水平逐漸深入到細胞、分子水平,臨床醫學在分子水平上探討病因、做出診斷、闡明機制及疾病相關基因的克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等,都能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與技術。所以,利用病例來講解生物化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是教學改革中的重大突破。例如,我們可以結合“鐮刀型紅細胞性貧血”的發病機制來講解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通過介紹有機磷中毒的機制、磺胺類藥物抑菌作用的機制來介紹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 通過介紹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與呼吸鏈的關系,來講解生物氧化; 通過介紹如何合理減肥、如何避免酮體中毒介紹脂類代謝。這樣把生化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并融會貫通,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化學在臨床中的重要性,會使學生改變學習態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第四,應重視實驗課的作用。醫學科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無論將來從事內科、外科還是基礎研究,都要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學會獨立思考,遇到復雜的問題能夠準確判斷。實驗課的開設可使學生通過自身體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理論課中所講授的專業理論知識,驗證理論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實驗操作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為將來繼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實驗課中增加設計性試驗,給學生制定一個方向,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獨自完成實驗設計,討論實驗的可行性。這樣即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對生命科學的科研興趣和求知欲。
綜上所述,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改進是生物化學達到有效教學的關鍵; 找出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方式、方法是每個高校教師不斷思考、探索的問題。要真正地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我們還需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鏡巖,朱圣庚,徐長法. 生物化學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2008: 2 -3.
[2] 馮昕,王麗娟. 提高生物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 廣西輕工業,2011,3\\( 3\\) : 133 -134.
[3] 趙丹玉,柳春,王艷杰,等. 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探索[J]. 基礎醫學教育,2011,13\\( 4\\) : 320 -321.
[4] 李科友,朱海蘭. 創新理念,培養能力 - 生物化學教學之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 2\\) : 250 -255.
[5] 沈萍. 淺談《微生物學》的課堂講授[J]. 微生物學通報,2008,35\\( 2\\) : 302 -305.
[6] 邵軍,余文靜,肖斌,等. 改進教學方式實現有效教學[J]. 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2,34\\( 4\\) : 187 -188.
[7] 楊致榮,郭春絨,王金勝,等. 淺談生化教學中的多媒體使用[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26\\( 5\\) : 90 -91.
[8] 李蕓瑛. 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 農業與技術,2005,25\\( 3\\) :207 - 208.
[9] 劉海,陳爽爽.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嘗試和效果[J]. 安徽農學通報,2011,17\\( 13\\) : 204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