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制度是指 18 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規范大學組織行為、使大學適應社會環境變化以維持其生存與發展的一系列規則體系。一般來說,現代大學制度要處理兩個層面的關系: 一是大學外部關系,主要包括大學與政府、社會、市場之間的關系; 二是大學內部關系,主要包括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以及學校與院系之間的關系[1].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大學的體制和機制改革被提上議事日程,建立以學術為本的現代大學制度、落實辦學自主、賦予教師學術權力和學術自由的呼聲不絕于耳。尤其是近年來,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引起了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
目前學者們已從多個層面、多種視角對現代大學制度進行了分析、探討,研究成果頗豐,已有學者從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內容和趨勢出發,發表了研究綜述類文章[2 -4].但現有研究多運用定性方法,尚缺乏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現狀的分析。而利用該方法對某學科論文進行定量分析,可以從特定的角度了解學科研究發展的水平和動向[5].因此,本文將利用 CNKI( 中國知網) 收錄的現代大學制度文獻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以期從另一個視角描述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
一、數據來源
由于研究現代大學制度的第一篇論文發表于 1995 年,所以本文將 1995 年作為文獻檢索的起點,實施檢索時間段為 1995-2014 年,檢索詞為“現代大學制度”,針對篇名字段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共計 1 115 篇,剔除重復的論文,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樣本,最終得到有效研究樣本 1 055 篇。依據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將年載文量、著者、內容、文獻來源、文獻被引頻次等進行統計分析,以揭示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的現狀。
二、年載文量分析
1995-2014 年間,對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呈上升趨勢。1995 年只有 1 篇,1996-1999 年空缺,2000 年為 5 篇,反映出上世紀 90 年代末,現代大學制度研究誕生,研究之初還表現得不太穩定。2001-2004 年,每年均保持在 10 ~30 篇之間,對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平穩增長。2005-2009 年,每年均保持在 45 篇以上,且逐年遞增,表明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現代大學制度的研究。2010-2014 年,隨著我國高校不斷深入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這一問題,相關研究成果隨之大幅上升( 見表 1) .【1】
綜上,現代大學制度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2010 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 》,首次用專門的章節闡述了“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6],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把建設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作為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三、著者分析
通過對著者發文信息進行統計、篩選,統計結果如表 2( 此表僅列出了發文量在 4 篇以上( 含 4 篇) 的著者) .根據普賴斯理論,計算核心著者的公式為: m≌0. 749 × n槡max ( 式中 n max 為發文最多的著者論文數,m 為核心著者最低發文量)[7].結果顯示,發文最多的著者論文數為 11 篇,m≌0. 749 ×3. 317≌2. 484,因此本文將發文數量在 3 篇及以上的作者界定為核心著者。據統計,發表關于現代大學制度研究論文 3 篇( 含 3 篇) 的著者共有 28 位,他們對這一研究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根據其單位性質,著者主要有 3 大來源: 一是來自國家行政機關,如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孫霄兵,教育部( 國家) 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等; 二是來自媒體的著者,他們多從實踐角度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進行報道,如《中國教育報》的記者唐景莉、《光明日報》的記者鄭晉鳴、《新華日報》的記者陳曉春等; 三是來自高校的著者,這是研究現代大學制度的主體,如廈門大學的王洪才、別敦榮,江蘇大學的王長樂,華中科技大學的張應強、高桂娟,中國人民大學的周光禮等。研究機構主要有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蘇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見表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