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的工作是以人為本,其根本宗旨就是在服務工作中以讀者為上帝,讀者的需要,讀者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體現人性化,充分尊重讀者的個人的自由空間,使讀者來到圖書館后感到的是無所不在的服務,圖書館務必“依靠館員”、“為了館員”,以竭誠、有效地為讀者服務而履行社會職能。這就要求圖書館能主動地提供信息服務,當好新時期的導航員,做好圖書館為讀者服務工作。
在讀者的繼續教育和閱讀中,發揮了知識導向作用,配合讀者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圖書館該紅何做好導向作用呢?結合實際中的幾點體會。
一、牢固樹立“讀者第一”的思想,在為讀者答疑解難中,發揮導向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圖書館通常都是根據本單位工作的需要,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對職工開放,借閱的時間柞對較短,又因為每個人的工作量較大,忙于沒時間到館閱讀,允許限量借閱,一周之內還回,雖然交辦的手續很麻煩,記錄每個人借閱的相關信息,到時間還需要提醒歸還書籍,沒有閱讀完還要再辦理續借手續,但讀者能查閱到相應的信息和資料,是我最大欣慰。讀者經常去查找新實施的政策和制度、新發布新聞、業務知識、工具書籍等等,讀者在工作中需要隨時查閱大量的文獻。由于儲存資料和文獻種類多、數量大、更新快,所以讀者在對資料進行檢索過程中比較浪費時間,因此,對圖書進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首先對圖書進行一書一碼的手式粘貼,然后建立一個詳細的著錄圖書基礎數據庫,同時對讀者進行一人一卡一碼的讀者信息錄人,建立一個讀者信息庫,通過這兩個基礎數據進行流通管理,就能準確又全面地為讀者服務,準確、快速地進行較快流通。密切了圖書與閱讀者之間的關系,起到了圖書館人的橋梁、導向作用。
二、加強與讀者的交流,不斷調整圖書館導向的內容與形式,做好好書、新書的推薦工作。
讀者的需求是圖書館第一要事,根據讀者需要為讀者提供相應的資料是圖書館管理人員第一服務意識。因此,做為圖書管理人員必須加強與讀者的交流、溝通,同時也在工作中善于積累不同讀者平時需要的相關信息,依據單位各部門的工作職能,每年在征訂工作中,及時把好圖書的質量關,了解相關書籍內容,根據需求征訂最適合各類業務管理方面的雜志書籍。圖書館必須做好宣傳推廣工作,編寫讀者指南,不定期舉辦圖書館專題知識講座等,讓更多的讀者充分了解圖書館,以提高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能力。圖書館還應高度重視讀者的反饋信息和讀者服務效益調查。
可通過采訪、座談會、調查表、問卷、意見箱等形式,了解和把握讀者的有關情況,以利改進各個環節的工作,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服務水平,做好好書、新書的推薦工作。
閱讀技能是一個人重要的生存技巧,在現代這會中,一個閱讀效率低下,甚至不會閱讀的人是難以參與社會競爭的,因此,因地制宜地發揮書刊的導向作用,培養良好的閱讀品質,這些做法不僅可以激發閱讀者的讀書欲望,培養讀書興趣,更重要是能讓讀者找到自己喜歡的又適合自己的專業書籍,讓精神資源為社會生產,為工作服務,創造出物質財富。
三、圖書館面向廣大讀者,發揮導向作用,變大眾化服務,為個性化服務。
1、為讀者求知,求解服務,為不同的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在網絡時代的今天,人的信息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圖書館要發揮導向作用,變大眾化服務為個性化服務,把握好讀者的文獻信息需求特征,從現在館藏人手,發揮導讀作用,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有針對性提供文獻信息,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近幾年來,圖書館的藏書建設越辦越活,各種專業藏越來越多,圖書館越辦越得人心,受到大家的歡迎,上級領導的重視和好評。因此;圖書館還應加強藏書建設,合理調整文獻結構和布局及信息軟件的配置,以適應讀者個性化需求,方便讀者借閱,努力滿足讀者查閱。
2、發揮導讀書目作用,為讀者工作服務。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節省時間,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導讀書目的作用。導讀書目是按專業分門別類,根據不同類別、不同年代、不同專業、不同人群,結合圖書館藏書,編制的專題參考書目,其中書目把書名、類別、索引等都一一列出來,以滿足讀者對文獻資料的個性需求,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各取所需。
3、作好學科的跟蹤服務,為讀者工作服務,建立一定的信息反饋制度,以便及時了解讀者的最新需求,及時訂購新書、好書,提高圖書的利用率和利用質量。
4、未來的圖書館藏書,并不因為它的數字化而變成一大堆硬件組織起來的電子空間,它仍是人的獲取信息與知識的精神家園和知識殿堂?!盀槿苏視?,為書找人”發揮圖書館的導向作用,為讀者作好服務。當前正處于改革不斷深化,新思想、新作風、新精神、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層出不窮,每個人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他們對信息需求具有廣、快、新、精的特點,因此;充分發揮圖書館網絡資源迅速傳遞信息的職能,將最新技術、最新成果及時下載,并提供給讀者,使廣大讀者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最新的知識和手段,保證工作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裴祥喜;馮濤崔炳德;圖書館導向系統分析與設計,《硅谷》2012. 03. 08.
[2]喻萍;李亮之;圖書館導向設計漫談,《津圖學刊》2004. 1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