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鮮戰爭爆發,到 1953 年 7月 27 日,此次戰爭歷時三年一個月零兩天,這場戰爭的參戰雙方實際是南北朝鮮及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 朝鮮停戰協定于 1953 年 7 月 27 日在板門店正式簽訂,朝鮮戰爭宣告結束。朝鮮戰爭產生的后果和影響是多方面和重大的。其中,對中國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巨大和多方面的。 它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熱情, 重挫了美國戰后滋長的不可一世的傲慢態度和妄圖稱霸世界的美夢,粉碎了美國侵吞朝鮮并進而侵略中國東北的計劃,保衛了中朝兩國及遠東的和平與安全。
抗美援朝戰爭最終以和平談判結束,"為世界各國人民爭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樹立了一個全新的范例,為朝鮮人民醫治戰爭創傷、開展和平建設,為中國人民把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1](50)但朝鮮戰爭給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 本文試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進行一些分析。
一、阻礙了收復臺灣,使中國統一的難度加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增加了共產黨及解放軍在國內的威望,為實現臺灣解放提供了條件。從臺灣方面來看,國民黨因為戰爭失敗,威望與士氣跌到了最底端。從國際方面來看,國民黨雖然對美國比較依賴,但是由于美國本身已自身難保,忙于從亞洲脫身,便宣布不再保護臺灣。 應該說,這是中共實現臺灣解放、國家統一的最佳時機。但因為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國在朝鮮戰爭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財力,而此時臺灣又借機叫囂,對大陸發起反攻,美國又直接通過軍艦武力對中國統一進行阻撓: 此后的二十年,美國便將第七艦隊,也就是運輸艦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六艘派駐于臺灣對其進行保護[2](90),臺灣問題被國際化。 直到 21 世紀,我國意圖統一臺灣的想法也被歸入敏感話題。
我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在中美關系惡化的形勢下變得更加糟糕。 朝鮮戰爭爆發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一直都在加強對中國內政的干涉,積極籌劃對中國領土的搶占, 想盡一切辦法對中國實行各種封鎖,1949 年 10 月到 1971 年 12 月,中美關系惡化到最高點[3](228).
毫無疑問, 朝鮮戰爭加劇了中美關系的緊張狀態,中美關系惡化持續了 20 年,兩國的對立也越來越深,而且美國作為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大國,其行為也影響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中美關系之間的長期對立及世界格局的改變對我國內政外交造成的不利影響不可忽略。
二、耗費了我國國力,延緩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
建國初期,新中國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經濟建設非常困難。 1949 年工業總產值只有 140 億元人民幣, 重工業與輕工業分別為 37 億元和 103 億元;農業產值則更加不堪,因畜力、農具、人力、肥料等生產物資的匱乏,相比解放前,農業生產、糧食總產量都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棉花甚至下降了百分之五十;城鄉居民生活拮據,還在溫飽階段掙扎,城鎮有一半居民沒有工作[4] (70-85). 在這種經濟形勢下,新中國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加大對工業生產、經濟發展的恢復,從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但朝鮮戰爭打斷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進程,贏得戰爭顯然成為首要課題,但朝鮮戰爭中 36 萬多中國人傷亡,消耗了 560萬噸的作戰物資及 62 億元的戰爭經費,對我國經濟建設是一次不小的沖擊[5](332-333).
三、使中蘇間的分歧加大,影響了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團結與統一
中蘇之間的結盟雖然對雙方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但因蘇聯大俄羅斯主義思想的根深蒂固及中國在近代歷史上所蒙受的巨大屈辱,加之條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與不利性[6] (180),中蘇之間的結盟不但不牢靠,而且危機重重。而朝鮮戰爭對這種關系的影響至關重要。 自被推上朝鮮戰場以后,中國不得不利用蘇聯貸款購買武器彈藥?;粮癖阏f過, 斯大林在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上顯得刻薄吝嗇,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兩國失和埋下了伏筆;而蘇聯在對北京的支援上也顯得猶豫不決,精打細算,這也是中蘇失和的原因之一[7](435、443).
朝鮮戰爭還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日本經濟,為以后日本的對華政策奠定了基礎。朝鮮戰爭爆發后,由于日本離朝鮮半島最近,盟軍(主要是美軍)把日本變成軍事基地和作戰物資供給地, 向日本進行了巨額的"特需"軍事訂貨:這些突然發生的大量需求就叫"特需"."特需"的金額第一二年均為三億美元,第三年則增加到五億美元, 使日本的外匯存底由1949 年的兩億美元暴增至 1951 年的九億多美元 ,約增加了四至五倍,使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于 1951 年就達到戰前最高水平。 "特需"訂貨不但為日本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使其獲得了巨額的外匯收入,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 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成為日本經濟恢復的一個轉折點[8](42),使日本由經濟蕭條逐步發展到經濟繁榮的狀態,這在日本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日本目前對自己的侵略行為及其罪行并沒有進行深刻反思, 頻繁出現軍國主義逆流,對亞洲各國,特別對中朝韓等國采取一種挑釁態度,屢次傷害這些國家的感情,這與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
四、中國聯合國席位問題被長期擱置,同時使聯合國一些成員國對中國產生誤解
在朝鮮戰爭以前, 有關中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確定已出現對新中國不利的趨勢, 尤其是與印度及英國建交的談判, 使得聯合國其他成員國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使得美國國務院對聯合國接受新中國代表席位的決定予以放棄[9](185). 1951 年 1 月 8 日,英國首相艾德禮在致杜魯門的信中寫道, 英國政府對于由聯合國做出的中國是侵略者的決定表示反對[10] (37-38). 但美國還是操縱聯合國通過了美國提出的"中國是侵略者"的提案。 自此,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便被長期擱置。
五、對中國實行禁運,阻礙中國經濟建設
1951 年 5 月 18 日, 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的操控下又通過一項對中國實行禁運的決議, 這便使針對中國的貿易禁運由美國一國轉向多國, 并烙上了聯合國的印記。 美國經濟事務助理國務卿索普于半年后發表一份聲明指出,已有 43 個國家對聯大決議予以接受并積極貫徹, 而這些國家原先都是向中國進行戰略物資出口的主要國家[11](225). 這種經濟封鎖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中國不得不在經濟建設上依賴于蘇聯及其他東歐國家。 此后,在中國的貿易總額中,中蘇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額比重在1950 年 、1952 年 、1953 年分別為 32.4% 、58.9% 和72%, 而且此后一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末都處于70%以上[12](19). 中國經濟的發展受蘇聯影響非常大,若中蘇關系惡化, 對蘇聯的過分依賴必定會給中國造成重大損失,這在以后的歷史中得到了驗證。
中國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國際主義精神被西方一些國家看成是"蘇聯軍事力量的延伸"[13](22),同時中國也被一些國家看成是一個"好戰的國家""富有侵略性的國家",從而被某些國家利用而宣揚"中國威脅論",對中國與一些周邊國家發展友好關系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引發了一些沖突。
朝鮮戰爭還使得周邊國家形成對中國遏制政策。 朝鮮戰爭發生后,1950 年 10 月、1951 年 8 月、1951 年 9 月 1 日,美國分別與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簽署了軍事援助協定、《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及《澳新美安全條約》。這些條約在一定程度上為美國在太平洋一帶遏制中國提供了依據, 甚至為此建立了軍事同盟。美國于 1954 年 9 月 8 日又出臺了《東南亞集體防御條約》,其中涉及新加坡、法、澳、菲律賓、美、巴基斯坦、英及泰國八個國家,主要是為了在更大范圍內建立起對抗共產主義的以美國為核心的國家圈,強化對中國的遏制,使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更加緊張,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也更加對立,使中國的國際環境長期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總之,在朝鮮戰爭中,中國應對強權挑戰,其毅然投入戰爭是必要的、正義的,直接結果便是使新中國的威望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有一利必有一弊,朝鮮戰爭對中國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偲饋砜?,利遠遠大于弊。反思其不利影響,可以更好地消除這些不利影響,這正是本文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翟志端 ,等 .金門紀實---五十年代臺灣危機始末 [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3]李長久,等。中美關系二百年[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4]陳明顯 ,等。新中國四十五年研究[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
[5] 譚旌樵 . 抗美援朝戰爭 [M]. 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