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過程中比較早地認識到了暴力革命對改革中國社會的重要性。他先后領導過多次武裝起義和掃清反動勢力的戰爭,他領導的武裝斗爭,在軍事上突破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首都革命"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在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然后向北進軍推翻清朝統治的軍事思想,以俄為師的建軍思想和加強國防建設,抵御侵略的戰略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一地起義,數地響應的軍事思想
孫中山的青少年時代,中國社會災難深重,中國人民既遭帝國主義的蹂躪,又受封建主義的壓迫,民不聊生。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孫中山認識到,在階級社會中,由于貧富不均導致了階級的對立,富人千方百計用資本的勢力壓迫窮人,窮人為了生存只能"用革命手段來解決一切政治經濟問題"這種"革命手段"[1]378也就是武裝革命。
為了取得這場革命的勝利,孫中山于 1905 年成立同盟會,并且提出了一地起義,數地響應的武裝革命思想。孫中山主張中國的武裝革命應該建立起點、張威四方。他認為:中國的革命與英法不同,英法是市民革命,不是國民革命。市民生長在城市,身受專制統治的壓迫,團結起來就可以發動城市武裝暴動,取得革命的勝利。
用黃興的話說就是"故能扼其吭而拊其背"[2]2.中國的國情是大城市還沒有聚集起足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力量,而東南沿海地區,有很多反清的會黨和有革命傾向的新軍。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既不能發動市民起來革命,又不能利用軍閥推翻清政府。因此,中國的武裝革命"只宜采取雄踞一省,與各省紛起之法"[2]2.這樣的戰略便于集中全國的革命群眾,調動一切積極性的因素,孤立和打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雄踞一省"就需要建設革命根據地,早在 1897 年,孫中山在留英考察期間就考慮到,在中國進行革命需要先在一兩個省建立根據地,然后在全國形成一個"武裝割據"的局面,進行武裝斗爭。也就是先建立根據地,而后發展革命勢力",張勢威于四方"[3]185.
孫中山從他的革命活動一開始,就把武裝起義直接提到了議事日程。其原因有四:一是當時中國的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很多愛國者都愿奮不顧身地投身武裝起義,拯救中國的民族危機;二是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人民沒有絲毫的民主權利,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失敗,迫使他認識到只有拿起武器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三是時間相去不久的太平天國革命那樣波瀾壯闊的人民大起義對孫中山起到了鼓舞作用;四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完全暴露在中國人民面前。這四個原因是中國革命的有利時機,孫中山及時抓住這樣的有利時機組織了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先后在西南地區策劃了八次起義,這些起義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的槍聲點燃了焚毀清王朝統治的熊熊烈火。至此,孫中山提出的一地起義,數地響應的武裝革命思想得以實踐。盡管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最終沒有能夠拯救中國,但他作為推翻清朝統治的戰爭事業的發端而載入了史冊。
二、以俄為師,建設軍隊的建軍思想
孫中山在領導革命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吸取過去多次失敗的教訓,認為會黨、新軍、軍閥都是不可靠的,中國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必須以俄為師,建立一支革命軍隊。這樣,他的建軍思想就逐步形成了。為了取得國民革命的勝利,在 1912 年 8 月,孫中山寫下了《革命方略》,在《革命方略》中第一次明確地用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建立國民軍,制定了軍隊之編制、將官之等級、軍餉的發放辦法,同時還制定了嚴格的軍隊紀律等。
孫中山認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要想建立真正的共和國,非得建立強大的海陸軍,不然的話中國的民主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于是,孫中山組建了粵軍,任命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開赴閩南,重新建立了廣州政權。但是,在北伐中,孫中山自己親手培植起來的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欲置孫中山于死地,孫中山被迫逃到永豐艦避難。在危難之際,孫中山聯合滇、桂聯軍擊敗了陳炯明,第三次建立了廣州政權。但是,滇、桂聯軍仍然沒有改變軍閥的本性,他們擁兵自重,我行我素。至此孫中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軍閥是不能"居革命的地位"的[4]471.
孫中山在總結革命活動屢受挫折、革命主義一直不能實現的原因時說,革命主義一直不能實現的最大原因",是??勘?",欠缺人民心力"."若單獨依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孫中山這里所說的"兵力",主要是指那些"為個人升官發財而戰爭"的軍人[5]474,孫中山從失敗中逐步認識到,要革命,就要有革命軍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因此,孫中山決心"創造革命軍",以"挽救中國的危亡"[4]291.
為了使軍隊真正成為有主義的革命軍,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從蘇聯十月革命勝利是憑借一支強大的革命軍的例子中得到了啟示,提出了"以俄為師"的建軍指導思想,著手創辦黃埔軍官學校,為革命培訓軍事人才。孫中山以俄為師建設軍隊的建軍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視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孫中山提出:在黃埔軍校建立黨代表,并命令"所有黨軍及各軍官學校講武堂,以廖仲愷為黨代表"[6]304.黨代表制度的實施,對提高軍隊的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二是注重軍隊骨干培養,以軍校的形式來訓練軍隊的骨干。孫中山把加強訓練視為提高部隊戰斗力的保證,認為軍人要有過硬的體質和技能。他還提出我們的軍人決不能謀取私利,謀求升官發財,革命軍人要為國民的大多數造幸福,孫中山要求軍人要熟練手中的武器,可以"命中"目標、學會"隱伏"、能夠吃苦"耐勞"、會"走路"、能"吃粗".三是改革軍隊的組織結構建設。孫中山在軍隊中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機關。在團、營、連三級設黨代表。在軍校設政治訓練班,培訓見習黨代表。通過改革軍隊的組織結構建設,使得軍隊戰斗力大大增強。
三、加強國防建設,抵御侵略的戰略思想
孫中山出生前兩年,太平天國革命在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在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帝國主義加緊了對我國的侵略與掠奪,而當時的清朝政府則國防廢弛,武備不振。孫中山先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帝國主義對我國領土與主權的侵犯,也親身感受到了庸朽無能的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他"窮天地之想"[3]47,認定中國人民只有推翻清朝政府,建立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才能建設國防,抵御侵略。1912 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使"整理新軍備建設,改革中國舊軍備"[7]390的條件成熟。孫中山認為,我國和外國相比較,兵船不堅利,槍炮不精銳,兵工廠設備不齊全,我們要富強起來必須"勤修軍備",才能"保障國家獨立民族生存"[7]305.
對于"勤修軍備"的具體措施,孫中山在 1921 年 7 月寫的《十年國防計劃》中共擬定了六十二項計劃綱目。在《十年國防計劃》這個宏大的軍事與國防建設的計劃中,孫中山精心規劃出了中國加強國防建設的宏偉藍圖。孫中山國防建設的思想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國防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抵制侵略。孫中山把戰爭分為侵略戰爭與自衛戰爭。認為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是"行霸道"的戰爭,對這種戰爭孫中山是堅決反對的。但是,當自己的國家領土和主權受到侵犯而"非出于自衛之不得已"時[7]8,為了保衛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又必須自衛反擊,因為這是以公理來反抗強權的正義的戰爭,我們國防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以正義的戰爭抵制外國侵略者的侵略。二是國防建設海軍為首。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多都與中國的海洋權有關。
孫中山總結中國近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教訓和中國 20 世紀初面臨的新形勢,認為海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8]217.因此,孫中山提出,海軍建設要放在國防建設的第一位。于是,孫中山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當天就發布命令,建立海軍部。孫中山還仿效美、英、日等國的組織機構和海軍領導機構模式建設海軍,并且設想在中國沿海建設三個世界性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通過軍用港口的建設把中國與世界聯系起來,以強大的海軍抵御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當然,孫中山加強國防建設是希望中國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更希望中國強大以后不讓別的國家重蹈近代中國屈辱的歷史悲劇。
孫中山的軍事思想涉及中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眾多方面,是維護和平的軍事思想,對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多次革命戰爭有很強的針對性,他的軍事理論奠定了中國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基礎,是中國軍事思想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不僅如此,對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建立新型革命軍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九卷)[M].中華書局,1986.
[2]黃興集[M].中華書局年版,1981.
[3]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中華書局,1986.
[4]孫中山全集(第四卷)[M].中華書局,1986.
[5]孫中山選集(下卷)[M].中華書局,1981.
[6]孫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中華書局,1986.
[7]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中華書局,1986.
[8]孫中山全集(第五卷)[M].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