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核戰略思想作為毛澤東思想發展形成的后期成果,顯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面對西方的“核訛詐” “核野蠻”行為不斷危及中國社會合法存在的前提下不斷形成、發展和完善起來的?;诿珴蓶|對中國傳統文化情至血脈、智至宇觀的認識和研判,毛澤東核戰略思想從形成之初,就厚實地積蓄了中國傳統文化大氣磅礴的思域和恢弘哲思的睿智,處處體現著“重根本、貴有備、善謀略、求全勝、忌輕發”的中國傳統兵學文化的特質。
一、以人民戰爭為基礎的核威懾--- “重根本”之特質
“民者,國之根也?!弊怨胖袊陀忻駷楣虈镜倪z訓。朱熹在 《四書章句集注》中曾言:“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宋代蘇洵在《上皇帝書》中也說: “敵國相觀,不觀于其山川之險、士馬之眾,相觀于人而已?!币虼?,在中國重視 “民眾”的力量,并視為兵勝之本可謂由來已久。毛澤東通過多年的人民戰爭先后取得對內對外戰爭的勝利,其重視和運用兵民為本的思想更是經過實踐的檢驗與證明。毛澤東認為: 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民,而不是戰爭的發動者。戰爭無論是出于政治動機還是經濟原因,最終目的都不是為了消滅人類,對人類生存威脅越大者,大量使用的機會就越小,帝國主義手中的原子彈,也只不過是用來嚇嚇人而已。戰爭的空間最后要人民來占領,人民乃是一場戰爭劫難后的最終主宰。
中國的核事業起步較晚,而且新中國剛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舉,百業待興,不可能不顧及經濟的發展,因此,中國發展核武器不可能像蘇聯、美國那樣投入那么大的財力,不斷研制和生產大量的高精尖的核武器,乞丐與龍王比寶是比不起的,只能揚自己之長,發揮人的數量和人心所向的優勢。因此,中國的核威懾戰略不是單純的核威懾,而是核威懾與人民戰爭相互支持,互為依托的。毛澤東指出,為了防御帝國主義的侵略,單靠軍隊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是不夠的,未來反侵略戰爭,仍然是全民動員性質的人民戰爭。我國的國防建設必須著眼于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以克服武器裝備上的不足。毛澤東聲言: “一心想要搶劫我們的強盜們,你們小心一點吧,不要妄想來碰我們這些從事和平勞動的人們,我們是準備好了的。帝國主義如果竟敢發動對我國的侵略戰爭,那時我們就將實現全民皆兵,民兵就將配合人民解放軍,并且隨時補充人民解放軍,徹底打敗侵略者?!盵1]
二、待機持重--- “貴有備”之特質
《兵經百篇·延字》云: “勢有不可即戰者,在能用延?!?時未可戰,姑勿與戰,亦善計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戰爭的形勢有不適合馬上決戰的,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拖延時間,等待時機。在決勝條件尚未成熟時,寧可退讓,等待戰機,不可操之過急。 《孫子兵法·形篇》中也指出: “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币馑际钦f,勝軍是事先尋找和創造戰爭必勝的條件,條件具備后開戰; 而敗軍是不做充分準備就盲目作戰,戰爭開始后企圖僥幸取勝。
毛澤東吸收并發展了這一思想。他在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 “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敵,確有把握而后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盵2]
毛澤東認為: 要獲得戰爭的勝利,必須事先周密計劃,充分準備,在條件不成熟時寧可持重待機,力求不打則已,打則必勝。
這一思想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的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圍剿”,抗戰期間的戰略防御到戰略反攻始終都貫徹了這一思想。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把這一原則列為 “十大軍事原則”之一,提出: “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盵3]
毛澤東不但在革命戰爭中一貫堅持 “持重待機”這一作戰指導思想,還把這種思想運用于中國的核戰略之中。毛澤東強調,在遭到敵方核襲擊時,不宜快速報復發射。而應保存實力,待機破敵。因此,毛澤東時代,中國的核武器是處于低戒備狀態,中國在核反擊上采取的是 “后發制人”,它十分強調遭核襲擊后的生存能力,利用生存下來的核力量,等待時機,進行報復性反擊。這種等待可能是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年。這種等待和不確定的發射時間增加了中國核戰略威懾的力量。
三、核戰略的半隱半現--- “善謀略”之特質
孫子在 《孫子兵法·勢篇》中提出了 “造勢”的觀點,他指出 “善戰者求之于勢”.所謂 “勢”實際上是一種人工造成的勢能,潛在時是威懾力,顯示出來就是攻擊力。在 《形篇》中,孫子提出“藏形” “示形”的主張,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p>
毛澤東巧妙地把三者相結合并運用于中國的核戰略中。中國的核力量與美蘇相比處于劣勢,但毛澤東充分發揮中國人口眾多、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的自然優勢和政治優勢,以軍事實力為骨干,綜合運用國家政治、經濟等整體實力,造成對入侵之敵的強大威懾。
美蘇等國在發展核武器過程中常以高調示人,通過刻畫和炫耀武力,企圖達到威脅對方的目的,并以此裹挾他國跟從和加入北約、華約集團,進行冷戰對抗。與之相反,中國在核武器發展方面采取了秘而不宣的策略,實行嚴格的保密措施,或虛虛實實,使得對方探不清底細,摸不到頭腦。中國傳統中的 “守拙”和 “藏形”方略得到巧妙運用,使他國無法掌握中國的核力量,從而抑制了他們的先發制人核戰略。美國和蘇聯的戰略決策人員一直懷疑,衛星是否探測到了中國的所有導彈基地。上世紀 80 年代,西方觀察家都認為沒有誰能在第一次打擊中摧毀中國所有的陸基導彈①.同時,為了鼓舞中國人民,也要讓敵方意識到中國有一定的核實力,中國也擇時公布一些消息或采取一些行動來展示自己的 “肌肉”, “示形”于人。例如: 1966年 10 月 27 日,正當越南戰爭局勢緊張、美國??哲娛铝α烤o逼中國邊境的危機時刻,為了顯示實力,更為了顯示使用核武器的決心,中國在本土西部試驗靶場,使用自行研制的導彈進行了一次全射程、全威力、正常彈道、低空爆炸的實彈發射試驗。這種試驗方式,在國際上也屬難得一聞的大膽嘗試。1969 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期間,為了遏止蘇聯的突然襲擊,中國軍隊在調整戰略部署的同時,在 6 天之內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和氫彈爆炸試驗,以此行動向蘇聯顯示中國領導人保衛祖國的堅強決心和中國擁有的物質力量。在公布的消息中,中國更多地強調發展核武器的政治意義,強調中國遭到核襲擊后,使用核武器報復的決心,以此向敵方傳遞中國用戰爭捍衛權益的決心。這種虛虛實實半隱半現的做法增加了不確定性的范圍,提高了威懾的效果。
四、核威懾--- “求全勝”之特質
“威懾”思想中國古時就有。在 《謀攻篇》中,孫子大力倡導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全勝”戰略。孫子認為: 百戰百勝并不是軍事斗爭中的最高明的戰略和境界,最高明的戰略和境界是不使用暴力流血手段就能使對方屈服,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實際上就是“威懾”思想。毛澤東將這種 “威懾”思想運用于中國的核戰略中,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威懾戰略。這種戰略主要是以人民戰爭和核武器為后盾,通過巧妙造勢,顯示己方的實力和使用力量的決心,對敵方產生心理上的震懾,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遏制戰爭的目的。
毛澤東認為核武器是 “紙老虎”,反對夸大核武器的軍事作用,其政治作用的使用常常多于軍事作用的使用。面對美國對中國多次的核訛詐和核威脅,毛澤東決心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利用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懾止美國的核進攻和核訛詐。由此可見,中國發展核武器就是要利用核武器的巨大威力達到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正如毛澤東所說,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用[4].
五、后發制人的核運用--- “忌輕發”之特質
中國歷史上,通過后發制人而取勝的戰例不勝枚舉,這種戰法常是弱軍迎擊強敵進攻的一種選擇。誘敵深入,拉長戰線或以弱示人,在敵方困頓麻痹之際,揪其暴露之弱點,乘其不備,出其不意,以奇致勝。如晉文公的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戰、孫臏智賺龐涓的馬陵道之戰等,皆以避其鋒芒、助其傲氣、怠其士氣、挫其銳氣而取勝的后發制人的經典戰例。毛澤東飽嘗史書,對這樣的戰法自不陌生,常將此兵法用于中國革命戰爭中。在毛澤東的核威懾戰略中,核武器運用的方針就是后發制人。
“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睂嵭泻蟀l制人,從政治上講,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易于爭得人心,動員民眾,取得國際上的同情和援助。從軍是上說,要避敵鋒芒,力避在勢不利己情況下進行決戰,通過爭取時間,創造條件,待機破敵。
參考文獻:
[1] 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 [M]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第十一冊。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619.
[2] 毛澤東。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M] ∥毛澤東選集: 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20.
[3] 毛澤東。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M] ∥毛澤東選集: 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247.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周恩來文化文選 [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