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眼光聚焦中日海上沖突之時,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東亞海上強國已悄然崛起。
一直以來,韓國海軍在亞洲都不具有很強的存在感,然而經過了近20年的快速發展,韓國海軍已然成為東北亞海上勁旅。韓國以強大的海軍實力為支撐的海權戰略不再僅僅局限于近海防御,而是放眼全球,圖謀走向藍水海軍。隨著更多獨島級兩棲登陸艦、KDX-3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等被列入建造計劃,韓國將可能成為中等海洋強國中的佼佼者。韓國海軍實力的不斷加強和“遠近結合、走向大洋”海權戰略的推進,使韓國海權發展給地區局勢帶來明顯的變化,對半島局勢、東北亞安全格局和中國海洋權益的影響不容小覷,須引起警惕,給予高度關注。
一、韓國大洋海軍戰略的演進
冷戰期間,韓國的海軍戰略主要是基于美國保護之下的近海防衛。當時,韓國的海軍戰略主要是針對朝鮮,海軍的主要任務是防止朝鮮的海上滲透和襲擊。為了用有限的軍事預算購買更多的艦船,韓國海軍引進和修復使用了大量美國艦船。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通過大量接收美軍驅逐艦和更新海岸巡邏艇,韓國海軍無論從規模和能力上都有大幅提升。但其能力和戰略仍局限于近海防御。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遠東戰略的調整使韓國意識到國防不能單純依靠韓美軍事同盟,從而萌生了“自主防衛”的建軍思想。在自主防衛思想的指導下,韓國海軍建設逐步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新型導彈驅逐艦、潛艇、大型登陸艦的開發和建造彰顯了韓國海軍的自建能力,使韓國海軍在保障國家安全方面的主動性和能力大幅提升。
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產業基礎奠定了“大型藍水海軍”的物質基礎,也激發了韓國走向大洋海軍的戰略圖謀。海軍實力的增強使韓國海軍可以在近海防御朝鮮攻擊的同時擔負起更廣泛的使命。韓國海軍試圖走向海洋,在五大洋維護韓國的利益。
韓國海軍以“走向海洋、走向世界”作為其網站標語,彰顯了韓國建設藍水海軍的意圖。
韓國明確大洋海軍戰略的方向始于1995年,金泳三接受了時任海軍參謀總長安炳泰的建議,決定打造一支面向海洋的藍水海軍。韓國海軍邁出了走向大洋海軍的第一步。2001年,金大中總統在韓國海軍學院畢業典禮的演講中指出,韓國“應打造一支戰略機動艦隊,以保衛韓國在世界五大洋的利益并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并明確表示“韓國政府將不遺余力地協助海軍打造一支真正的藍水部隊”。
2005年韓國國防部發布十五年軍隊現代化計劃《國防改革2020》,該計劃指出,韓國國防建設不但要解決舊問題,還要緊隨世界軍隊變革的趨勢。為此,該計劃提出了韓國防務的四個轉變:從人力密集型軍隊轉向能力導向型軍隊;從短期目標型轉向長遠目標型;從軍隊主導型國防部轉向公民主導型國防部;從服務型軍隊結構轉向參謀長聯席會議為主的軍隊結構。
根據此項計劃,韓國現役軍隊人數將從67萬削減到50萬,預備役人數從300萬削減為150萬。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陸軍的數量將從55萬削減為36萬,但空軍和海軍的人數卻分別從6.4萬和6.7萬增加到7萬。同時報告還指出,要繼續推進大洋海軍建設,并新增一支策略戰斗部隊。
這一調整顯示出了韓國走向大洋的意圖和決心。2008年3月25日,韓國國防部長李相熹\\(LeeSang-hee\\)在韓國海軍學院畢業班宣讀了總統李明博的聲明,該聲明強調海權對韓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重申發展國家海軍的決心。雖然之后受“天安艦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減緩了邁向藍水海軍的步伐,但并未放棄大洋海軍戰略。2010年“天安艦事件”發生后,大洋海軍戰略被指責“因過分偏重遠洋艦隊建設,放松了對韓國主要威脅的警惕,忽視了近海防御,最終導致天安艦事件”。
因此,“天安艦事件”后的兩年中,韓國暫時停用了大洋海軍的提法,著意加強以反潛能力為主的近海防衛?!秶栏母?07》更強調加強近海防衛,以防止朝鮮發動傳統戰爭。另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韓國經濟受到影響,不得不縮減國防預算,放緩大洋海軍戰略的步伐?!秶栏母?020》發布后,韓國政府曾表示“十五年計劃”期間將國防預算增加8%—10%,但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不得不減少新型大洋艦艇的投入,放緩打造藍水艦隊的步伐。但“天安艦事件”和金融危機并未使韓國放棄大洋海軍的戰略圖謀,而是轉向“遠近結合、走向大洋”的大洋海軍戰略。
“天安艦事件”兩年后,韓國重啟“大洋海軍”計劃,把打造一支真正的藍水艦隊作為其海軍走向成熟的標志。2013年2月,韓國國防安保論壇\\(KODEF\\)和韓國海洋戰略研究所共同召開研討會。韓國海軍參謀總長崔潤喜出席研討會,并發表了演講。崔潤喜指出,韓國已重新確立起大洋海軍目標,并且會努力發展遠程海上打擊力量。崔潤喜稱,海軍將會把限定在韓半島周邊的作戰半徑向外延伸,拓展至半島以外。
《韓國日報》指出,重提大洋海軍的口號標志著韓國將加強海軍的遠洋能力。韓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提高大洋海軍能力的同時,確保家門口萬無一失。但是,保證近海防衛還是發展大洋海軍,不是一個有我無他的單項選擇題。有分析認為,隨著經濟和政治實力的增強,韓國已成為崛起中的中等海洋強國,完全可以在沿岸防御朝鮮進攻的同時,追求區域和全球利益。從目前的形勢看,韓國勢必加速大洋海軍的進程。但是一個國家在國防上可投入的資源和預算都是有限的,韓國海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確保近海防御和建設大洋海軍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二、韓國大洋海軍戰略的動機分析
韓國“遠近結合、走向大洋”的大洋海軍戰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四個判斷。
第一,韓國海軍實力已遠超朝鮮,韓國海軍可以在近岸防衛的同時追求區域和全球利益。韓國海軍自建軍以來,首要任務一直是防范朝鮮的海上打擊和海上滲透,確保沿岸海域安全。雖然韓國一度偏重來自地面的威脅,但1999年和2002年兩次延坪島海戰、2009年北部界限引發的海上交火、2010年3月“天安艦事件”、2010年11月“延坪島炮擊事件”等時刻提醒韓國必須對沿岸海域安全保持高度警惕。
如今,基于海軍實力已遠超朝鮮的事實,韓國認為朝鮮大規模進攻韓國已幾無可能。目前,韓國海軍艦隊共擁有177艘艦艇,其中包括12艘驅逐艦、9艘護衛艦、12艘潛艇、109艘輕型護衛艦和海岸巡邏艇、10艘水雷戰艦艇和24艘補給支援艦。其中,三艘KDX-3級宙斯盾驅逐艦是除美國同類艦艇之外性能最強大的宙斯盾驅逐艦,是現代戰爭中的“夢幻艦艇”;獨島級大型兩棲登陸艦標準排水量約13000噸、滿載排水量達18000噸,全長199米,寬31米,艦員超過300人,集指揮、反潛、防空、運送步兵登陸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有準航母之稱。反觀朝鮮海軍,雖然擁有數百艘艦艇,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僅有幾十噸的微型艦艇,只能擔負海岸巡邏、反登陸等任務,實力已無法與韓國海軍相提并論。如此鮮明的實力對比使韓國相信,韓國軍隊的實力加上韓美同盟的力量勢必可以抵擋除核武器外的一切進攻。此外,打造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當然也是企圖震懾朝鮮;尤其是宙斯盾驅逐艦和大型兩棲登陸艦等,使朝鮮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和海上交通線直接關系到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外向型經濟的形成和對海上生命線的依賴催生了韓國發展遠洋海軍的強烈需要和愿望。
韓國位于朝鮮半島南部,陸地國土面積僅9.92萬平方公里,且幾無戰略縱深,東南西三面環海,北面與朝鮮長期處于軍事對峙狀態,南面與日本相望,同時又與中、俄兩個大國相鄰。從地緣位置來講,韓國對海洋有著強烈的資源依賴、通道依賴和安全依賴。
大洋海軍對擴大韓國生存空間和保障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意義??偨y李明博曾這樣強調海權和大洋海軍對韓國的重要性:“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們必須建造一支可以保衛我國海權的頂尖海軍。我們必須打造一支可以捍衛海上交通線的大洋海軍,同時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海洋是我們國家生存和繁榮之基,只有我們能充分捍衛和利用海洋,才能保證和平和經濟發展?!?/p>
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例,韓國是世界第五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七大天然氣進口國,幾乎完全依賴海上運輸,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和暢通是韓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命脈。其中,南方航線承擔了大部分任務,這也是韓國不顧當地民意在濟州島建立海軍基地的一個原因。正如韓國軍方發言人所言:韓國90%以上原油進口和60%產品出口都經過濟州島南部海上航線前往馬六甲海峽,因此,絕對需要在濟州島和順港建設韓國最南端的海軍前哨基地,以保證原油進口和產品出口。
第三,一支強大的大洋海軍是加強其對東亞海域控制及在區域內與中、日、俄抗衡的需要。東亞海域的安全形勢錯綜復雜,被許多軍事專家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域。韓國大洋海軍的發展顯示出其對東亞未來不確定性的關注和警惕,大洋海軍建設成為其確保國家安全,并在區域內與中、日、俄抗衡的重要舉措。韓國和中國在專屬經濟區、蘇巖礁等問題上的爭端和沖突,與日本在獨島問題上的敵對狀態,都堅定了韓國發展大洋海軍的意圖和決心,韓國試圖借助海軍力量的威懾功能和宣示意義確保韓國的海洋安全和利益。
第四,鞏固和加強韓美同盟,提升韓國國際影響力需要一支大洋海軍艦隊的參與。美國重返亞太地區,對亞太地區進行戰略布局調整,需要韓國成為一個支持力度更大的盟友,需要韓國不斷加強在海上與美國協作的能力。由于軍費削減等原因,美國希望通過借助盟友的力量,確保美國需要的國際秩序,保障美國在不同區域的利益。隨著韓國遠洋海軍能力的不斷提升,美國希望韓國海軍在從近海走向遠洋過程中協助美國拉緊扼控中國的島鏈。
此外,當前國際安全環境的眾多挑戰都具有海洋性,建設大洋海軍將在國際舞臺上給予韓國更大的施展空間。打擊海盜、限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傳播、禁止非法捕魚和彈道導彈防御等都需要一支大洋海軍的存在。韓國把大洋海軍建設看作參與國際行動、在全球安全事務中發揮韓國作用的途徑之一。海軍能力的提升使韓國可以在上述諸多領域進行國際參與和合作,提升韓國的國際影響力,通過成為安全合作伙伴的方法維護不斷海外化的國際利益。
三、韓國發展大洋海軍的戰略舉措
自21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強海權,發展大洋海軍。第一,為了增強大洋海軍實力,韓國著力加強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推動新型艦船及裝備的研發和生產。根據統計,2004—2007年韓國海軍預算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0.3%,不斷加大的經費投入被用來加快新型艦艇的研發、引進和裝配。韓國打造大洋艦隊的努力始于“KDX自造驅逐艦計劃”,該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KDX-1級驅逐艦原計劃建造10艘,但只建造了3艘就停產,轉而研發制造更為先進的KDX-2級驅逐艦。KDX-1級驅逐艦由玉浦造船廠建造,艦長135.4米,最大艦寬14.2米,吃水4.2米,排水量3885—3900噸,全體人員170人,續航力4500海里/18節。KDX-1裝載了當時較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傳感器等,可以執行空中打擊、反潛、兩棲登陸等多種作戰任務。KDX-2級由大宇造船\\(DSME\\)和現代重工\\(HHI\\)兩大造船廠共同承建,尺寸更大,噸位超過5000噸,首艦“忠武公李舜臣”\\(Cho-ongmoogongYiSoonShin\\)號2003年服役。
KDX-2級的許多部件購自美國和歐洲,裝備有反潛導彈、反艦導彈、近防導彈等,火力較強。目前韓國最先進的驅逐艦是3艘KDX-3級宙斯盾驅逐艦,艦身全長165.9米,寬21米,吃水6.5米,人員編制約300人,標準排水量7600噸,滿載排水量近萬噸。該級別驅逐艦裝備有宙斯盾系統、128個MK41垂直發射單元及海星反艦導彈,是一種具備防空、反艦、反潛以及戰術彈道導彈防御能力的多功能驅逐艦,成為韓國海軍的中堅力量。第三艘KDX-3級宙斯盾驅逐艦“西厓柳成龍艦”已于2012年8月正式服役,據悉,更多的KDX-3級宙斯盾驅逐艦將建成使用。
韓國海軍的招牌艦是“獨島”級兩棲攻擊艦?!蔼殟u”級兩棲攻擊艦標準排水量約13000噸、滿載排水量達18000噸,全長199公尺,寬31公尺,艦員超過300人。
“獨島”級兩棲攻擊艦是韓國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有準航母之稱,可執行空中、水面監視和目標探測,海上、空中和兩棲作戰指揮及控制、通信、電腦和情報搜集,對海作戰和反潛作戰,中程防御和近距離空中支援等多種任務?!蔼殟u”級兩棲攻擊艦能伴隨韓國艦隊部署到任何水域,該艦的建成和使用標志著韓國真正擁有了遠洋海軍的能力,跨入海軍強國行列。2012年,韓國已經決定提前開建第二艘“獨島”級登陸艦。第二艘“獨島”級艦下水以及新型直升機入役后,韓國海軍戰斗力與日本海上自衛隊戰斗力將不相上下。
第二,加緊建立可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戰略機動艦隊。2010年2月,韓國成立了第一支機動艦隊,即第七機動艦隊,這是一支小型的戰略機動艦隊。該艦隊下設兩個機動戰團,分別以三艘KDX-3級宙斯盾驅逐艦為旗艦,配備KDX-2級驅逐艦、潛艇、護衛艦等。韓國海軍參謀長鄭玉根在成立儀式上說:“該機動艦隊的成立說明韓國宣示其向大洋海軍邁進,作為一支世界海洋強國中的快速行動力量,該艦隊將通過完美地完成任務來維護國家政策和利益?!?/p>
韓國《朝鮮日報》撰文說,該艦隊的成立意味著“自1948年海軍成立以來,終于具備了獨立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能力”。遠洋實力是評判一國海軍力量的核心指標。第七機動艦隊的建立大大提高了韓國海軍執行遠洋任務的機動性和快速反應能力,這對一個三面環海的國家來說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第三,打造濟州島海軍基地,確保主要海上交通線安全。濟州島孤懸于朝鮮半島西南側東海上,同時扼守中韓、中日水道,是“東北亞戰略要沖”,也是韓國走向大洋最為便利的海軍基地。早在1993年,韓國海軍就已經開始推動濟州島海軍基地的建設,因濟州市民反對,進展不大。2013年初,韓國力排民意,最終決定在濟州的江汀村\\(Gangjeong\\)建設大型軍民兩用碼頭,作為首支機動艦隊的基地,預計2015年完成。濟州島基地有助于韓國海軍拉大戰略縱深,以“中央支援四方”的地理對廣泛而復雜的威脅作出快速反應。
第四,立足韓美同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提高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韓美軍事同盟是美國保持在東北亞的戰略主動、有效遏制可能出現的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威脅的重要戰略基點。歷經50余年,如今的韓美同盟關系已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近期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2003年美國宣布將駐韓美軍人數削減為2.5萬,作為補償,美國將投入110億美元升級現役駐韓部隊;二是美國將歸還韓國50處軍事駐地;三是2012年4月,美國把韓國軍隊的戰時指揮權移交韓國。針對海上事務,2007年10月美國發布了《21世紀海權合作戰略》。這是冷戰結束后美國首次發布海權合作戰略,該戰略強調美國海軍、海上陸戰隊、海岸巡邏隊等海上力量的合作和美國與盟友之間的合作。海權合作戰略的重點在于整合本國和盟國的其他海上武裝元素,“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關系有利于海洋安全和穩定,盡管在危機來臨時我們的戰力可以臨時激增,但信任和合作不是一天培養起來的,必須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長時間推進”。
亞太作為一個海洋主導的地區,是美國海軍高度關注的區域,由太平洋艦隊負責該地區的海軍事務。韓國無疑是亞太地區的主要盟友之一,韓國海軍與美國第七艦隊保持了密切的合作。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指揮區域內所有友軍的海上力量,有三個主要任務:在參加聯合軍事行動時,能迅速編組聯合任務作戰部隊;負責指揮作戰區域內所有的美國海上武裝力量;保衛朝鮮半島的安定。
近年來,韓國海軍立足韓美同盟,進行國際軍事合作,參與國際行動,遠洋海軍能力和實戰水平不斷得以提升。每年3月和11月,韓國和美國會分別舉行名為“關鍵決心”和“護國演習”的聯合軍事演習。而且,自2012年起,美國第七艦隊將演習的主導權交由韓國海軍。2010年“天安號事件”后,韓國海軍還單獨與美國舉行了多次針對朝鮮的大規模軍事演習。
此外,借助大洋海軍,韓國還參加了亞丁灣打擊海盜、軍售及彈道導彈防御相關的各類國際行動。此外,為推進大洋海軍建設,韓國還對原有的軍事指揮體系進行了調整,例如,2007年韓國海軍取消了戰團級指揮,將戰團長負責的戰隊指揮權交由艦隊司令官直接指揮,減少了運行層次,提高了指揮效率。
四、韓國大洋海軍戰略對東北亞的影響
\\(一\\)增加了東北亞安全格局尤其是海上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
隨著KDX-3級宙斯盾驅逐艦和“獨島”大型兩棲登陸艦的建成服役,韓國海軍由近海防御向遠洋防御轉變,加速向大洋海軍邁進。雖然韓國海軍的發展仍需在應對朝鮮威脅的近海防衛與向藍水挺進之間尋求平衡,但是韓國邁向大洋的速度越來越快,給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帶來了諸多變數。
韓國的大洋海軍戰略將引起東北亞地區軍事態勢布局的深遠變化。大洋海軍建設提升了韓國海軍的遠洋能力,正式成為地區性海洋強國,改變了東北亞原有海上力量的平衡,增加了東北亞安全格局尤其是海上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此外,韓國大洋海軍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加劇東北亞地區的海上軍備競賽,不但會刺激與韓國存在島嶼爭端的國家大力發展海軍,還會促使美國和俄羅斯等大國加入地區軍備競賽。東北亞地區大規模軍備競賽的展開和大規模戰略打擊能力的擴散,增加了該地區海域沖突的可能,東北亞局勢可能更加緊張。
\\(二\\)朝核問題解決難度加大,增加了地區不穩定因素
韓國大洋海軍戰略使朝鮮半島局勢更加波譎云詭。韓國發展大洋海軍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威懾朝鮮,使朝鮮不敢輕舉妄動。但是,朝鮮絕對不會束手就擒,韓國的強硬很可能觸發朝鮮使用核武器的風險。在常規戰爭不可能對抗韓美聯合軍隊的情況下,韓國的軍事震懾只會迫使朝鮮尋求其他途徑,導彈威懾就是其一。在關系到政權存亡的危急時刻,朝鮮只能打出核戰爭的王牌。從朝鮮近期的表現可以看出,盡管平壤也不希望挑戰和刺激韓美,引起軍事沖突和戰爭,但是一旦面臨滅頂之災,陷入絕望的朝鮮當局勢必會利用核戰的強大威懾力逼迫韓美停戰。
\\(三\\)中國維護海疆安全和海洋權益的任務更加艱巨
盡管中韓兩國在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但韓國大洋海軍的不斷發展值得我國高度關注,我國必須對地區局勢變化做好充足的準備,警惕半島局勢和東北亞安全格局的變化可能給中國周邊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天安艦事件”后,韓美指責中國“為朝鮮提供庇護,使朝鮮在危險的常規軍事挑釁和核挑釁道路上越走越遠”。美國借機加強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介入,韓美在日本海、黃海海域的大規模聯合軍演,損害了中國的安全利益。特別是,2013年10月美、日、韓在黃海舉行海軍聯合軍事演習,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編隊全程參與,韓國海軍的宙斯盾驅逐艦以及護衛艦也積極參加,名義上是應對朝鮮和演練航母攻擊戰法,實則是針對中國。此外,如前所述,韓國的大洋海軍戰略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東北亞地區的軍備競賽,使東北亞海域成為世界最危險的海域,中國的東北亞安全環境變得更加惡劣。
中國是韓國大洋海軍戰略中的指向之一,其發展大洋海軍的一個目的就是在海上抗衡“強大鄰國”。韓國發展大洋海軍的戰略之一是使韓國海軍具備對抗中、日等周邊大國海上力量的實力,在未來東北亞格局中確保韓國的安全和地位。以2013年初正式通過的濟州島海軍基地建設為例,該基地將直接威脅中國上海以北的所有港口,使黃海、渤海甚至部分東海水域均處于監視之下。首先,盡管蘇巖礁無可爭辯地屬于中國,但韓國希望通過濟州島海軍基地加強對蘇巖礁一帶海域的控制。濟州島基地大大地縮減了韓國海軍到達蘇巖礁的時間。如果蘇巖礁發生糾紛或沖突,韓國艦隊從釜山出發需要21—22小時,而從濟州島出發僅僅需要7個小時。其次,濟州島基地拉大了韓國海軍的戰略縱深,未來韓國在濟州島的戰略機動部隊將成為韓國遠離陸地本土最遠的艦隊,一旦周邊有沖突,即可迅速做出反應。最后,由于濟州島可同時扼守中韓、韓日水道,一旦濟州島基地建成,美國將使其成為牽制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棋子。濟州島基地是距離中國最近的外國海軍基地之一,到達上海的直線距離不到500公里。
根據《韓美共同防御條約》,美國將可以進駐濟州島基地,作為距離中國最近的美軍基地,濟州島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重要據點。海上力量始終是支撐海權的重要因素。
韓國大洋海軍戰略的構建和遠洋能力的快速提升應引起我國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面對東北亞緊張的海上安全環境和我國海疆安全的嚴峻形勢,中國必須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應用能力保障我國海上力量的發展,并通過各種方式加快推進遠洋海軍發展。在加強海軍硬實力增強對海洋控制力的同時,要強化軟實力。在不斷學習熟悉西方法權體系的同時,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國際海洋秩序的構建,通過加強硬實力和軟實力來保障中國的海洋安全和權益不受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