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軍事革命經過約 40 年的發展,至今已取得了階段性成就。 未來 5~10 年,世界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可能實行新的革命性突破, 作戰力量體系可能出現革命性變革, 世界新軍事革命將進入以打造升級版信息化戰爭體系為核心內容的新階段。
一、 軍事技術可能實現新的革命性突破,推動武器裝備發展躍上新臺階
軍事技術的創新進步是軍事革命形成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未來 5~10 年,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可能有以下發展趨勢。
一是新型軍用動力和能源技術可能出現重大突破。 軍用動力和能源技術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武器裝備的核心性能, 直接影響著軍隊克服時空障礙的能力。 近年來,以超聲速燃燒沖壓發動機為代表的新一代發動機技術、新型高能量密度電池、太陽能、 海水合成燃油等技術處于工程化突破的前夜。 例如,西班牙研發的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成本低,能量密度高,充電 8 分鐘即可供汽車行駛 1000公里[1]. 這些技術一旦取得工程化突破并運用于軍事領域, 不僅將大幅提高現有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而且還可能催生全新的武器裝備,使軍隊戰斗力發生質變。
二是新一代軍事信息系統有望實現質的跨越。 美軍一方面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進其軍事信息系統, 大幅提升其態勢感知、 信息處理及輔助決策水平。 另一方面,大力推動研發基于新原理的量子計算機,企圖從根本上突破現有計算機技術數據處理的局限。
同時,研發不依賴天基系統、抗干擾能力極強的新型導航系統, 研發具有優質保密性的量子通信技術,著力打造抗毀、抗干擾的戰場信息網絡。 預計美軍的新一代軍事信息系統不僅具有更強的信息獲取、處理和共享能力,而且具備強大的輔助決策能力和抗毀、抗干擾能力。
三是作戰平臺向無人化方向發展。 無人作戰系統無需考慮人員傷亡的代價和人體生理極限,相對于載人作戰系統具有更強的機動性能、 更長持續工作時間、 更好的生存能力和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 近年來,無人作戰飛機和地面作戰機器人廣泛運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 取代了相當一部分作戰人員和載人作戰系統的工作。 美軍 X-37B 無 人空天飛行器預計 2025 年 前后具備完全作戰能力, 是未來空天作戰的重要平臺。 可以預計,隨著新型軍用動力和能源技術、自助系統、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 有人系統與無人系統之間的協同作戰將從根本上改變作戰樣式,機器人戰爭將不再遙遠。
四是武器彈藥技術將迎來革命性突破。 近年來,激光武器、高能微波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快速發展,一旦取得工程化突破,將徹底顛覆以往的彈藥毀傷方式,實現彈藥革命。 網絡武器作為一種新型毀傷手段,以數據代碼的形式存在,主要用于網絡情報偵察和網絡攻擊等。
此外,納米、生物、人體機能改良等技術也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并運用于軍事領域, 對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一)新型作戰力量推動整體作戰力量體系發生結構性變革
從某種程度上說,軍事革命發展的過程,是作戰力量體系不斷更新完善的過程。 一方面,新型作戰力量由小到大、 由輔助力量逐步發展為主導力量;另一方面,傳統作戰力量不斷轉型升級,與新型作戰力量逐步融為一體。
一是網空作戰力量占領新的戰略制高點。 信息時代,網絡空間支撐著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防等功能的正常運轉,成為與陸??仗觳⒘械?第五空間",是新的"戰略制高點". 美、日等國家紛紛建立網絡作戰部隊,成立獨立的網絡作戰指揮機構,將"網軍"作為戰略性力量來建設和運用。 美軍計劃 2016 年前將其網絡司令部直屬人員由目前約3400 人增至 6000 人,組 建分隊,遂行網空攻防作戰任務[2].
二是太空作戰力量成為軍事對抗的主角。 美軍一方面對天基信息系統進行升級改造, 提高其信息保障能力和抗毀能力。 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常規瞬時全球打擊"能力建設,積極推進高超聲速武器、X-41 通用飛行器等研發試驗, 試圖在不依靠前沿部署力量的情況下, 具備在 1 小時內經由臨近空間和太空打擊地球任何一處目標的能力。 俄軍計劃于 2017 年完成空軍與空天防御兵的合并,整合現有航空兵、 防空反導、 太空部隊等多種力量,組建新的空天軍。
三是無人作戰力量發展為制勝新銳。2013 年,美軍出臺《2013~2038 財年無人系統整合路線圖》,系統規劃未來 25 年無人作戰力量發展藍圖,決定2014-2018 年 繼續投入 238.8 億 美元發展無人作戰系統,重點提高無人作戰系統的互操作性、信息防護、自主作戰等能力,組建無人與有人系統混合編組的作戰力量, 整合各軍種資源建立完善的無人作戰力量后勤保障體系[3]. 俄軍也高度重視無人作戰力量建設, 僅 2014 年就新組建 14 個無人機分隊,新裝備 179 套無人機綜合系統[4]. 可以預計,未來 5~10 年,無人作戰力量在各國軍事力量結構中將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四是特種作戰力量轉型為戰略運用力量。 世界主要國家軍隊普遍重視對傳統作戰力量特種部隊進行轉型升級, 將其職能由傳統的敵后暗殺和破壞為主, 轉變為信息化作戰條件下遂行情報偵察、指示目標、指揮協調、毀傷評估等,使其成為信息化作戰體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戰略力量。 美軍特種作戰力量從 2001 年的 4.6 萬人擴編至 2014年的 6.6 萬人,2015 年將進一步擴至 6.97 萬人。俄軍把特種作戰力量視為核、常力量之外的"第三力量",要求"全球到達、全能使用",并于 2013 年成立特種作戰司令部, 負責特種作戰力量的統一規劃和指揮[5].
(二)信息化作戰理論聚焦新型領域不斷創新發展
美、 俄等大國軍隊通過總結近年來作戰和訓練的實踐,不斷創新發展信息化作戰理論,力爭在軍事理論的較量中搶占先機。
一是聯合作戰理論不斷拓展深化。 美軍提出"空海一體戰""非正規戰""全球一體化作戰 ""跨域協同""任務式指揮"等概念,目的是瞄準各種現實和潛在對手, 不斷豐富和完善聯合作戰理論體系,拓展、深化、細化聯合作戰的內涵和外延,為美軍的作戰和訓練提供更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理論指導。 例如:"跨域協同"是指在陸、海、空、天、網各領域內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打破現有軍種限制,實施跨越領域的密切協同, 以跨域的不對稱作戰擊敗對手[6]. 俄軍提出"摧毀敵極其重要目標戰略性戰役"理論,強調綜合運用遠程高精度武器、新物理原理武器、空天防御力量、特種作戰力量、網絡戰、電子戰等手段,先機制敵,摧毀敵極其重要的戰略目標,癱敵戰爭體系,迫敵放棄戰爭。
二是網空作戰理論初步形成。 隨著網空作戰力量的發展, 大國軍隊越來越重視發展網空作戰理論。 美軍制定了《網空作戰條令》,認為網空作戰指"運用網空能力,在網絡空間內或通過網絡空間達成首要目標的作戰行動",包括國防部的軍事行動、國家層面的情報行動、國防部的日常業務活動三個方面。 認為網空作戰的目的是,保持網空行動自由,同時剝奪敵方的行動自由,并為其他作戰行動創造條件。 網空作戰既可是整個聯合作戰行動的組成部分,也可以獨立達成戰術、戰役甚至戰略效果[7]. 俄軍認為,網空作戰是直接軍事行動前獨特的"虛擬炮火準備"[8],是一種削弱敵戰爭潛力的非對稱能力,應予以高度重視。
三是太空作戰理論不斷豐富發展。 美軍于2013 年頒布新版《聯合太空作戰條令》,重申"確保己方太空行動自由"的目標,突出強調"太空攻防""太空態勢感知""太空威懾""太空重建" 等思想,旨在規范和指導其太空力量的建設和作戰, 進一步增強其一家獨大的太空作戰能力[9]. 俄軍認為,未來空天將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戰場, 空天進攻戰役將取代空中進攻戰役, 能否順利實施空天領域的軍事行動將是陸上和海上軍事斗爭勝利的基礎,決定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為此,必須建立完善的空天防御體系,具備攻防兼備的空天作戰能力,必要時先敵發起非對稱的預防性打擊。
總之,未來 5~10 年,隨著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突破、 作戰理論體系的變革和軍事理論的創新, 世界新軍事革命將進入以打造升級版信息化戰爭體系為核心內容的新階段。 這必將對未來戰爭形態和我國的安全發展帶來重大影響[10].
參考文獻:
[1] 蔡 岳。西班牙研發石墨烯電池[EB/OL].(2014-12-08) [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