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目前,海洋已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要空間,隨著我國海軍裝備活動范圍從近海走向遠海,裝備在役數量越來越多,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對裝備技術保障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由各類高精尖武器承載的復雜信息化戰爭需求對原有的裝備技術保障體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軍隊無法保證在持續長的時間內保持掌握門類繁多的技術手段和更為專業的技術隊伍。
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是根據裝備技術保障規律,適應裝備發展要求,在軍工企業和部隊技術保障單位融合式發展的基礎上,對裝備技術保障涉及的要素進行整合和重構,引入軍工企業技術保障力量,科學合理地配置技術保障資源,建立軍民結合的裝備技術保障機制,使軍隊裝備技術保障由自成體系、自我保障轉變為軍地合作保障的一種技術保障方式。
實現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有利于快速實現軍民資源共享[1],減少重復建設,緩解高新裝備技術保障能力建設因投入巨大而引起的供需矛盾,有利于及時形成高新作戰能力,從而大幅度提高我國海軍完成使命任務的能力。
2歷程與現狀
2.1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歷程
冷戰結束后,為了節省軍費開支,促進技術的交流,不少國家采取了軍民融合的方式來發展軍工企業。代表性的做法主要有“軍民一體化”(美國為代表)[2]、“以民掩軍”(日本為代表)、“先軍后民”(俄羅斯為代表)和“以軍帶民”(以色列為代表)的四種模式[3~4].
我國的軍民融合經歷了軍民分離、軍轉民、軍民結合、軍民融合等階段,是逐步深入式發展的過程[5].如圖1所示。
海軍軍民融合裝備技術保障建設是適應當前海軍作戰實際需求和國家軍事、技術、經濟發展現狀,實現裝備技術保障快速、穩定、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2海軍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建設現狀
我國海軍的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建設當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我軍裝備技術保障的責任和權力都在軍方,主要由軍方來組織實施[6],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1)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機制不夠健全。一是有關裝備技術保障物資儲備、人員管理、設施設備征用等事關裝備技術保障建設的管理規范不夠充分;二是由國防管理部門、地方工業部門和軍隊等多方構成的執行體系不能滿足對各方實施有效協調和指揮的要求[7].
2)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設備設施建設不完善[8].一是軍民設備設施互通性不足,無法充分利用民用設備技術含量較高、配套保障設施較完善的優勢;二是由于裝備研制、生產標準不統一,軍民設備的相互兼容性不足。
3)裝備技術保障軍民結合的原則貫徹不徹底。雖然在有關武器裝備技術保障的政策法規中均強調了軍民結合的原則,各方也在積極探索軍民結合的方法和路子,但總體而言軍民結合這一原則貫徹不徹底[9].如由部隊自己建立一整套專門維護機構來對數量不多的大型復雜裝備實行技術保障,給技術保障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額外成本。
3海軍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建設方法
3.1建設思路
以聯合作戰保證需求為牽引,建立平戰一體的裝備保障機制,適應戰時準確、高效、快速的技術保障要求響應。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裝備技術保障設施,優化配置軍地裝備技術保障資源。突出軍民信息化保障要求,適應軍地現代化信息發展的需要,建立軍民融合一體化信息基礎平臺。
3.2實施方案
3.2.1完善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機制
逐步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裝備技術保障組織機制,完善組織機構和配套法規制度,建立軍地裝備技術保障軍地聯絡協調和對接機制,編制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發展規劃計劃,為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工作開展提供組織保證,具體措施如下:
1)通過海軍軍民融合委員會,進一步強化與國家有關部委、軍工集團公司、民用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聯絡協調工作[10],商討海軍裝備技術保障工作規劃、計劃,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明確海軍有關部門在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上的責任和工作要求,分析解決裝備技術保障體系建設中的具體問題。
2)統籌考慮國家和軍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結合信息化作戰要求和海軍使命任務,緊緊抓住海軍綜合性軍種的特點,優化海軍建制裝備技術保障力量的基地級、艦員級體系,研究確定地方裝備技術保障力量的定位、構成及規模大小,并組織編制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發展規劃。
3)完善海軍裝備技術保障規章制度。海軍裝備技術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內容多,協調復雜,時效性高,政策性強,完善裝備技術保障規章制度,強化其權威性、強制性和時效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針對裝備動員工作的新特點和新問題,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約束企業職責,保證保障任務的完成質量,處理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矛盾。
3.2.2建立軍民融合的裝備技術保障設施
建立和完善適應海軍武器裝備建設要求和國防科技工業特點的軍民融合的裝備技術保障設施,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軍民融合的技術基礎是技術的兩用性、技術人才的兩用性和技術標準的通用性[11],以技術基礎為紐帶,實現民用技術資源到裝備技術保障設施的建設,提升裝備技術保障能力的轉換,如圖3所示。
主要手段包括以下三點:
1)建立科研生產能力快速轉化為技術保障資源的能力轉換機制。裝備與其保障系統同步研制,使裝備的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等保障特性的設計與保障資源的設計相匹配,確保裝備部署服役時建成初步的保障系統,并建立相應的管理和轉換平臺。摸清科研生產潛力和轉化能力,確保在需要時快速轉化。
2)建立快速增容機制。利用原有科研生產資源通過人員培訓、技術復制、生產能力轉換手段迅速擴充技術保障能力;打破行業界限、地域界限,通過統籌規劃、行政和市場調控手段將分散資源整合,快速擴充。
3)建立保障應急機制。研制生產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快速融入到裝備的戰時擴容狀態,最大限度地研制生產貨架化、通用化的保障資源,迅速有效形成戰斗力。
3.2.3建立完善裝備技術保障信息平臺
建立軍民融合的裝備技術保障信息平臺,將與裝備技術保障相關的指揮信息、裝備信息、維修信息、保障信息、潛力信息等集成起來,實現海軍武器裝備技術保障全過程的信息化、網絡化、專業化。
1)完善軍隊和政府裝備技術保障信息共享機制。充分考慮與軍隊指揮、國家應急、國防動員等信息系統的關聯[10],加強裝備技術保障信息手段建設,預留相關接口,統一技術體制與標準,確保軍隊指揮、國家應急、國防動員等信息系統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實現裝備保障技術資源潛力調查、分析、指揮、調用等信息化,提高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運行效率。
2)建立和完善海軍與地方信息溝通平臺。建立海軍與地方信息交流共享渠道,通過網絡平臺以及定期舉辦交流會、論壇、俱樂部等多種形式,促進海軍和地方進行交流合作,形成常態化軍民互動交流機制。探索建立裝備保障技術需求定向發布渠道,結合武器裝備競爭性采購制度改革進展情況,探索建立軍事需求分類、分級定向發布機制,充分利用民口企業裝備技術保障產品和技術優勢。
3)建立裝備技術保障的遠程技術信息平臺。充分利用海軍和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現有網絡環境條件,在確保網絡安全的基礎上,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平臺,為網絡化保障創造條件。通過工程研究和工程實踐,在工程技術和方法上形成技術積累,通過制定標準和規范,以標準為紐帶,以技術手冊為載體,形成裝備技術保障的技術信息平臺。
4結語
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是一項重大戰略工程,本文從保障機制、保障設施、信息基礎平臺三個方面提出了我國海軍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保障建設的思路和方法,為海軍軍民融合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參考建議。
參 考 文 獻
[1]曾立,張春宇。軍民融合經濟模式探索[J].國防科技,2009(2):36-40.
[2]葉選挺,劉云。美國推動軍民融合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防技術基礎,2007,4(4):41-45.
[3]李春花。韓國主導產業的技術創新模式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9.
[4]張春宇。產業組織視角的軍民融合及其規制研究[D].長沙:國防科技大學,2009.
[5]馬國鈞。淺談建立“寓軍于民”新體制中的產業融合、產業集群和高技術聚集[J].中國軍轉民,2006(3):42-44.
[6]鮑曉敏。我國國防工業寓軍于民發展模式的構建[J].軍事經濟研究,2006(11):23-25.
[7]楊少鮮,皮成功。軍民融合之“三制”體系框架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