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理論的發展水平集中反映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整體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重要標志。當前,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設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進入攻堅階段,我軍轉型建設步入關鍵時期。如何深入推進軍事理論創新發展,積極搶占世界軍事領域博弈的制高點,是一個緊迫而重要的時代課題。
一、著眼前瞻性探索,充分發揮軍事理論的先導作用
在飛速發展的軍事實踐面前,軍事理論體系加速著解構與重建進程。軍事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對已有實踐的詮釋與解析,而是對未來走向的揭示和引領。美軍認為,軍事理論研究的重點應著眼于對未來軍事斗爭走向和發展規律的預測上。美國軍事理論研究的預測范圍廣泛,包括戰略環境、世界和地區安全形勢、沖突熱點等,但更為關注對戰爭和威脅的預測。依據這種超前性的宏觀預測,美國提出對未來戰爭的總體構想和作戰理論,規劃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使軍隊更能適應現代戰爭要求。在《2010年聯合作戰構想》中,美軍強調發揮信息和技術優勢,借助新的概念、新的編制和新的武器系統,實現優勢機動、精確打擊、全維防護和聚焦后勤等新的作戰指揮理念,為美軍建設提供了前瞻性理論指導。而非接觸作戰理論、網絡中心戰理論、數字化部隊建設等一系列全新的軍事理論不斷推出、翻新和融合,既是新軍事變革催生的產物,又為新軍事變革的深入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正如美國參聯會副主席歐文斯所言:若不能準確預測未來,那么現在就可能做出錯誤而荒謬的決策??梢?,前瞻性是衡量軍事理論創新力度的重要標尺。
前瞻型思維方式,是站在時代的制高點,超越時空限制,依據對事物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對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做出科學決策的一種思維方式。這一思維方式,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呈曲折性發展和波浪式前進”的客觀規律為認識基礎,按照歷史—現實—未來的線索,從局部到全局、從現象到本質進行預測,既是對過去、現實的反映和延伸,也是對未來的推斷和創造。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要求我們確立前瞻型思維方式。一般而言,和平時期越久,理論的前瞻性就顯得越重要,但也越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對未來做過于精細的描述與規劃,不僅可信度不高,其真實價值也難以判斷。因而,把握好前瞻性的度十分重要。前瞻性的超前期應依據科技水平的發展、大國戰略調整、地緣戰略變更、力量對比變化而定,否則,前瞻性就會因缺乏依據變成盲目的設想。例如,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文,寫于抗日戰爭爆發一周年前夕,但它基于戰爭的四個鮮明特征,科學揭示了抗日戰爭的規律與指導規律,準確預測了戰爭的三個發展階段以及銜接與轉換,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戰略思維能力。毛澤東并非先知先覺,而是憑借抗日戰爭十個多月間大量的、豐富的事實,創造性地對抗日戰爭做出了準確的前瞻性預測。
二、打破機制性瓶頸,善于捕捉理論創新的最佳時機
馬克思認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p>
也就是說,理論創新的原動力在于“客觀需要”。胡錦濤同志曾深刻指出,我軍建設的主要矛盾是“兩個不適應”,即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這將是今后較長時期內我軍建設的主要矛盾。我軍改革發展既面臨“矛盾凸顯期”,又蘊含“發展機遇期”,理論創新必須在解決主要矛盾上下工夫。
近年來,我軍建設和改革已攻克不少關鍵性障礙?,F階段,許多深層次矛盾,如制度安排、體制調整、結構重組等,正成為影響我軍改革發展的突出矛盾。這些矛盾之所以難以解決,除涉及利益調整外,還根源于矛盾本身的難測性、連鎖性、復雜性特征。解決矛盾既要搞清其“空間”范圍邊界,又要明確其“時間”維度順序,否則都有可能因“蝴蝶效應”
而難以取得實效。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理論的引導功能以規避風險。一方面,要進行嚴密論證,趨利避害,盡可能減少失誤;另一方面,還要把握好解決問題的時機,順勢而為。理論創新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為重大改革捕捉時機,缺乏有利的時機和條件,改革常會因操之過急而欲速不達;反之,如果時機業已成熟而行動卻遲滯緩慢,則會喪失機遇。例如,制約聯合訓練發展的突出矛盾是指揮體制不順暢,但指揮體制改革必須循序漸進,先期建立起聯訓聯演機制,通過機制創新為指揮體制改革摸索經驗,等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機。
三、增強敏銳性意識,著力提高理論創新的科技含量
技術進步和武器裝備改進,始終是軍事變革的先導因素。馬克思在考察了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后說:“隨著新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借以組成軍隊并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p>
這表明,馬克思深刻地從發明射擊火器這一表象,看到了軍隊結構變化的本質。技術進步影響著整個軍事變革,人們將之升華為對戰爭和作戰方式改變的理性認識,由此推動了組織體制、管理方式和作戰樣式的變革。近代世界軍事變革和作戰理論創新,大都發端于此。但從中國傳統軍事發展看,由于技術長期停滯不前,極大弱化了人們對技術進步的自覺意識及理性升華能力,并形成了很強的惰性心態和慣性思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軍事技術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在此基礎上把技術進步自覺意識升華為理論創新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進入信息時代,大量高新技術涌入軍事領域,技術變革與理論創新之間的關系變得尤為密切。如果說海權論、機械化戰爭論、制空權理論改變了作戰方式的話,那么超視距打擊、非對稱作戰、網絡中心戰等新理論則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面貌。
從某種程度上講,理論創新的敏銳度體現在對技術發展的把握上。當一系列關鍵性技術如精確制導、新型動力、高智能作戰平臺、太空武器、無人化裝備等出現后,軍隊戰斗力生成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種變化取決于上述技術處于何種發展階段,以及主導性高技術取得了怎樣的應用性成果。缺乏對高新技術發展動態的緊密跟蹤,就很難預知戰斗力生成模式將會發生何種改變。技術進步不僅影響著軍事理論本身,同時還改變著理論創新的方法。許多新的理論成果,都得益于高技術手段的運用。各種大膽的理論假說,也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去論證真偽。海灣戰爭前夕,美軍設計戰法后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進行戰爭“預實踐”,使各種戰法的優劣一目了然,這是現代技術對理論創新的一大貢獻。當前,模擬仿真、虛擬現實技術的開發應用,試驗部隊、作戰實驗室的興起,為新理論的試驗、論證和評估創造了便利條件,大大提高了理論假說的可鑒別性、可操作性。有人預測,未來的軍事理論將主要從戰爭實驗室中“產生”,然后再放到實踐中加以完善。
四、強化持續創新能力,永葆理論創新的生機活力
歷史和實踐表明,軍事理論創新是保持軍隊活力的動力源。不斷用先進軍事理論指導軍事實踐,再通過軍事實踐豐富和發展軍事理論,二者的良性互動是創新性軍事理論的生成基礎。軍事理論創新是一個不斷擺脫束縛、突破前人、超越自我的過程,更是一個逐步追求真知、探索未知、預知未來的過程。相反,有些理論之所以速朽,原因在于定型過早,缺乏持續創新的空間。美國國防部2003年4月頒布的《國防部轉型計劃指南》序言中這樣寫道,“歷史和現實趨勢告訴我們,只企圖維持現有優勢是短視的,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我們正在營造一種可持續轉型的文化,保證美軍總是比任何潛在對手超前幾步”,這段話道出了持續創新的玄機。當今時代,新舊思想沖撞跌宕,各種理論爭鋒比銳,表面看是理論的比拼,實質上是創新能力的較量。一種理論的最終命運,取決于它是否具有持續創新的空間,那種“一次性運用”就退化,甚至未來得及運用就成為“明日黃花”的理論,只盯住了短期優勢或瞬間優勢,忽略了預留可持續創新的空間。
持續創新需要搞好頂層設計。新軍事變革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誕生了頂層設計理念。在創新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頂層設計最有利于節約創新資源和創新成本。通過科學統籌近期、中期、遠期的發展規劃,克服注重局部利益導致的重復建設、效益低下、橫向阻梗、縱向脫節等弊端,集中創新智慧、形成創新合力,使理論創新進入由淺入深、由內向外、由低到高的流動態勢。持續創新需要有活力的創新團隊。實踐證明,以個人為主體的“小作坊式”創新并不適合當今時代。由創新團隊及相關制度構成的創新網絡,因其結構上的互補性、融合性而顯得更具有“結構優勢”。對持續時間長的重大課題,依賴創新團隊組成高效率的“耗散”結構,能夠確保創新活動有序展開。持續創新能力得益于兼收并蓄,軍隊應廣泛吸納其他領域的新概念、新經驗,并進行有益的嘗試。海灣戰爭后,美軍借鑒“沃爾瑪”等公司的經營模式,將“即時補給”概念應用于戰時軍隊后勤保障,推出了“聚焦式后勤”的補給方式??梢?,深化軍民融合發展的研究,破除制度壁壘和政策門檻,將為軍隊建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五、突出實戰性研究,牢牢把握理論創新的核心關鍵
準備打仗、贏得戰爭始終是軍隊的使命職責所系和根本價值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戰理論是整個軍事理論體系的核心,缺乏成熟的作戰理論,軍隊就難以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深入展開,機械化戰爭正在向信息化戰爭過渡,我軍的改革和建設也進入關鍵時期,加之國際戰略格局和我國周邊軍事形勢情況復雜,這都要求軍隊牢固確立戰斗力標準,在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準備上有所作為。大興作戰理論、作戰問題研究,有助于我軍在世界軍事競爭中贏得主動。
信息化條件下的訓練和戰爭呈現出與以往迥然不同的新特點,對軍事理論、作戰思想、戰略戰術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過去進行作戰問題研究,大多從歷史碎片、外軍“影子”和軍事著述中推導、復制、移植等。在新技術新裝備層出不窮的當代,創新作戰理論和作戰方式常常缺少可供參考的“樣板”,需要通過構想研究作戰問題,并在戰爭實踐、作戰實驗和軍事演習等過程中檢驗、修改、完善。著眼信息化戰爭特點,研究創新戰法訓法,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準備,以作戰問題研究帶動訓練模式與作戰方式轉變,提高部隊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能力。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深化對信息化條件下戰爭本質、戰爭根源、戰爭性質等問題的認識,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信息化戰爭是綜合力量的較量,信息化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人仍是信息化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為此,要從實際出發,深入研究探索信息主導下人民戰爭的特點規律,創造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人民戰爭的新戰法;持續深入探索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特點規律,發揮信息技術對創新作戰理論的促進作用,創新聯合火力打擊、聯合封鎖、聯合登陸、聯合防空等一系列作戰問題。突出一體化聯合作戰指導原則的創新,研究具有我軍特色的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戰法,構建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聯合作戰理論體系。充分把握聯合作戰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全要素、全系統整體對抗的要求,深入研究體系破擊作戰的思想內涵,大力研究戰斗力的構成要素和表現形態,努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尤其要深化對體系作戰能力生成模式、作用機理等基本問題的研究,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作戰理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侶途.理論創新:警惕“創新的迷霧”[N].解放軍報,2012-01-24.
[3]肖裕聲.21世紀初大國軍事理論發展新動向[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