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1 月 15 日,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簽署了一份題為“國防創新行動”( Defense Innovation In-itiative) 的備忘錄; 同一天,哈格爾在“里根國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正式對外宣布啟動“國防創新行動”.這個“國防創新行動”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行動? 美軍為何要發起這樣一個行動? 它會帶來哪些影響?
一
據哈格爾“里根國防論壇”主旨演講和美國防部“國防創新行動”備忘錄稱,由于美國已經進入一個在關鍵作戰領域正在喪失主導優勢的時代,為了保持軍事競爭優勢,美國要在國防部內開展一次自上而下、全國防部的創新行動,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加速推進: 創新領導人才培養和軍事職業教育; 啟動一項新的“長期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研發突破性技術和系統; 創新軍事演習,探索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備選方案,進一步認清未來安全環境; 創新作戰概念,探索如何讓有限的國防資源實現戰略效果的最大化; 創新應對新興威脅; 創新國防部業務管理運行系統,提高國防事業的能效。
“國防創新行動”備忘錄明確,由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親自統領行動,按季度向國防部長報告行動進展,同時成立一個由沃克領導的,由政策、采購、技術、后勤、情報、參聯會、各軍種部等國防部門領導參加的“先進戰力和威懾專家組”,負責推進“國防創新行動”.從哈格爾在“里根國防論壇”的講話可以看出,“國防創新行動”是一項引領美國國防事業的重要工作,因為它會決定近期美國的“國防項目、國防規劃和國防預算”.
①“國防創新行動”是一項內涵十分廣泛的計劃,涉及人力、技術、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創新,目的是保持美國的軍事競爭優勢。不過在該計劃的諸多創新內容之中,軍事技術上的創新無疑是核心內容和優先方向,這不僅是因為軍事技術創新屬于硬實力創新,比人力、制度等軟實力創新更容易見成效,而且也符合美國一貫追求軍事技術優勢的傳統。在“國防創新行動”備忘錄中,該行動又被稱為“第三次抵消戰略”,這顯示出它是一個有歷史淵源的行動。
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就發起過所謂的“新面貌”( New Look) 戰略; 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又發起所謂的“抵消戰略”( Offset Strategy) .這兩個戰略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通過追求軍事力量的質量優勢來抵消蘇聯當時在常規軍事力量上的數量優勢。在“新面貌”戰略的推動下,美國大量增加核武器的數量和種類,開發核武器遠距離投送系統,建設主動的和被動的核防御,加強戰略預警系統。
“B-52”戰略轟炸機、“民兵”洲際彈道導彈、“U-2”高空偵察機等一些為人熟知的美軍武器系統,正是在這一戰略的推動下加速研發和列裝的。
在軍備競賽的過程中,美蘇雙方在核武器方面趨于平衡,于是美國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又發起“抵消戰略”,以精確打擊技術的研發為龍頭,致力于研發信息技術,革新戰場指揮控制和通訊網絡,研發能力更強的、可以深入敵后的監視和打擊系統,開發精確導航、通訊和偵察能力的空間技術,開發武器平臺的隱身性能等。通過這次軍事技術革新,美國再次取得軍事技術領先優勢,并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向世人展現出它令人眩目的威力。在精確打擊,隱形,網絡化的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情報、監視和偵察( C4ISR) 等技術面前,常規軍事力量的數量優勢似乎不值一提。
“抵消戰略”的成功使美軍更加癡迷于軍事技術革新,視技術為“力量倍增器”,孜孜以求軍事技術的代差優勢,以確保美國的軍事優勢地位。美國候任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曾指出,在經歷了“沙漠風暴”行動之后,技術革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美軍指導戰爭的關鍵思想之一。
①“抵消戰略”一詞由此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成為指稱軍事技術革新的行話。于是,20 世紀 50 年代發起的“新面貌”戰略今天被稱為“第一次抵消戰略”; 70 年代發起的“抵消戰略”被稱為“第二次抵消戰略”; 如今的“國防創新行動”也被順理成章地稱為“第三次抵消戰略”,或“抵消戰略 3.0 版”.
②實際上,作為“國防創新行動”內容之一的“長期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其名稱完全是從“第二次抵消戰略”的舉措中照搬而來。
③從美國國防部把“國防創新行動”稱為“第三次抵消戰略”就不難看出,所謂的“國防創新行動”,其核心內容和優先方向就是軍事技術革新。美軍再一次祭出軍事技術革新這個法寶,意在確保它在 21世紀的軍事競爭優勢。
二
美國國防部此時啟動“國防創新行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國防創新行動”是國防預算減支壓力作用下的選擇。自從 2011 年《預算控制法案》出臺以來,美軍一直面臨削減國防預算的巨大壓力,自動減赤機制如同一把高懸的利劍,而且自動減赤機制采取的是一刀切式的減支辦法,美軍無法根據國防項目的優先程度和重要性等進行有選擇的減支。因此,為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最近幾年,美國國防部一直在努力進行各種評估和分析,從 2012 年推出《國防戰略指南》到 2013 年開展“戰略選擇和管理評估”( Strategic Choices and Management Review) ,再到 2014 年發布《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試圖確定未來一段時間美國軍事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領域?!皣绖撔滦袆印奔仁沁@一系列評估活動的繼續,也是這一系列評估活動帶動的結果?!皣绖撔滦袆印?/p>
備忘錄中指出,之所以要開展一次自上而下的、全國防部的創新行動,就是因為國防預算受到了裁減,變得不穩定,需要通過強力推動來提升創新效率。
更進一步講,美國國防部希望通過“國防創新行動”把自動減赤這個緊箍咒去掉。哈格爾在“里根國防論壇”講話中表示,期待隨著“國防創新行動”的推進帶來國防預算的增加,隱晦地表達了要從自動減赤機制中解脫的意思。2014 年 12 月 2日,美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海上力量和兵力投送小組委員會舉行“??樟α吭趪啦康谌蔚窒麘鹇灾械淖饔谩甭犠C會,來自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和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聽證代表都呼吁國會廢除 2011 年《預算控制法案》。
①與此呼應的是,在同一天舉行的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國防專家小組”聽證會上,來自國防專家小組的聽證代表認為 2011 年《預算控制法案》是“嚴重的戰略失誤”,并導致美軍陷入“戰備危機”,一致要求國會和總統“立即廢除《預算控制法案》”.
②其次,“國防創新行動”以維持美軍事霸權為目的。二戰后,出于獲取軍事競爭優勢的需要,美國一直熱衷于進行軍事技術革新。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美國通過“第二次抵消戰略”不斷鼓吹“軍事技術革命”( The Military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事霸主,但是并未就此放慢腳步,而是在“軍事技術革命”的基礎上進一步倡導“軍事革命”(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意圖維持軍事霸權,并通過小布什政府時期的“國防轉型”( Defense Transformation) 改革加以實踐。由于受到反恐戰爭的牽制,美軍的“國防轉型”改革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去職后一度沉寂。如今,美國已基本從大規模反恐戰爭中抽身,“軍事革命”的呼聲再次高漲。2014 年 10 月 7 日,“國防創新行動”的“長期研究發展規劃項目”負責人、美國防部負責采購、技術和后勤事務的副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在參加“國際測評研討會”時援引 20世紀 70 年代美國軍事革命的成功經驗表示,現在到了該考慮有哪些技術能夠讓美國繼續主導未來戰場的時候了。
③不難看出,美國希望通過“國防創新行動”開啟新一輪軍事革命,將軍事霸權延續下去。
再次,“國防創新行動”受到冷戰思維驅動。美國國防部把“國防創新行動”視為“第三次抵消戰略”,這不僅是向第一次和第二次“抵消戰略”這個傳統致敬,也隱含著對其指導思想的繼承。美軍對于能夠改變戰爭游戲規則的軍事技術的孜孜以求實際上反映出它基于冷戰思維的打大仗心理。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曾用“下一場戰爭癖”( next-war-itis) 一詞來形容美軍那種“極其強大的、準備打大規模戰爭的基因”,因為“軍界、工業界和國會總有一股強大的官僚和政治勢力,主張保留始之于冷戰時代的大采購項目,‘打大仗’思維根深蒂固”.④美國通過“國防創新行動”力推軍事技術革新,或許還潛藏著另一層目的。前兩次“抵消戰略”是冷戰背景下超級大國軍事競爭的產物,美國通過實施“抵消戰略”,不僅在軍事技術上贏得優勢,而且在引誘對手進行軍備競賽、進而消耗對手實力上也取得了成功。深諳美國戰略精髓的羅斯科夫在最近推出的新書中寫道,一個成功的做法,美國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直到這個做法在實踐中破產為止。
⑤蘇聯的教訓殷鑒不遠,我們對美軍“國防創新行動”暗含的戰略詭計應該保持警惕。
三
美軍對“國防創新行動”期待甚殷,但這個行動能否取得預期效果,至少會受到兩個方面的牽制。
首先,難以預期的突發安全事件,尤其是有重大戰略影響或發生在重要戰略區域的突發安全事件可能對“國防創新行動”造成牽制,這一點不乏前車之鑒。
“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直接導致拉姆斯菲爾德力推的“國防轉型”半途而廢,而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后期,美軍為了盡早擺脫戰爭泥潭而不得不實行的增兵行動又使蓋茨發起的調整改革一再受阻。如今,激進組織“伊斯蘭國”異軍突起,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為禍一方,中東地區動蕩不安,以致美國的反恐戰略進退兩難。同時,烏克蘭的局勢晦暗不明,美俄博弈日趨激烈。這些都可能給“國防創新行動”的推行造成一定的牽制。
其次,國防預算減支影響“國防創新行動”的成效。在國防預算減支壓力下,“國防創新行動”各個創新項目之間會為了爭奪有限的經費資源相互傾軋,造成內耗,加之美國國防部龐大的官僚制度本身既有的消耗作用,可能會使“國防創新行動”在實施過程中走樣。
①另一方面,美軍希望借助“國防創新行動”增加國防預算的打算短期內只能是徒有愿景。目前美國的經濟增長勢頭有限,中期選舉之后府會勢易形移,奧巴馬政府在內部改革上很難有大作為。此外,一旦有不可預期的突發重大安全事件發生,只會造成美軍應急國防預算的增加和常規國防預算的減少。
盡管如此,作為一種新的“抵消戰略”,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國防創新行動”未來仍將產生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
首先,該行動將加速美軍研發改變戰爭游戲規則的軍事技術?!皣绖撔滦袆印毖永m了“抵消戰略”的軍事技術革新傳統,美軍意在借此大力推進研發下一波改變戰爭游戲規則的軍事技術?!皣绖撔滦袆印眰渫浿幸竺儡娭塾凇巴黄菩约夹g和系統”,哈格爾在“里根國防論壇”講話中提到要在一些“前沿技術”上取得突破,尤其是要在“機器人、自主系統、微型化、大數據和先進制造技術如 3D打印等”方面取得突破。這些論述過于簡略,使人難窺美軍軍事技術革新的面貌,倒是“國防創新行動”主要負責人、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沃克此前的頻頻動作能更好地反映出美軍追逐軍事技術革新的迫切心理。
沃克在 2014 年 5 月出任常務副部長之前,曾短暫擔任防務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首席執行官,期間推出過兩份引人注目的研究報告,一份是 2013 年9 月出版的《改變游戲規則: 顛覆性技術和美國國防戰略》,另一份是 2014 年 1 月出版的、由沃克本人親自主筆的《20YY 年: 為機器人時代的戰爭做好準備》。前一份報告較為詳細論述了“積層制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自主系統 ( Autonomous Sys-tems) 、定向能、網絡技術、人類性能改造 ( HumanPerformance Modification) ”等具有改變戰爭游戲規則潛能的下一代技術( NeXTech) .②后一份報告主要論述了自主技術,同時還分析了“網絡、通訊加固、高級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商用機器人、微型化、積層制造、小型化能量供應系統、高能武器、人類性能改造”等技術。
③新美國安全中心推出的這兩份報告都極力強調技術革新對美國維持軍事優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0YY 年: 為機器人時代的戰爭做好準備》報告大聲疾呼,稱現實挑戰已容不得美國“在應對機器人時代的戰爭上拖延時間、思考和投資”.④這種為發起軍事技術革新行動造勢的努力很快就轉化為現實。沃克出任國防部常務副部長后不久,就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講話,回顧冷戰時期美軍的技術革新歷史,公開提出要發起“第三次抵消戰略”,⑤不久又順理成章地成為“國防創新行動”的負責人。不僅如此,《改變游戲規則: 顛覆性技術和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給美國國防部提出的 5 條建議在《國防創新行動》備忘錄中也被照單全收。
⑥沃克迅速推動“國防創新行動”的做法,顯示出美軍要加速追求改變戰爭游戲規則的軍事技術的迫切心理。
①其次,該行動將推進美軍戰略戰法創新。美軍通過“國防創新行動”加速研發下一波改變戰爭游戲規則的軍事技術,必將給美軍帶來戰略戰法上的創新。以自主技術為例,在微型化、小型化能量供應等技術的合力支持下,自主武器系統已展現出巨大的潛能?!?0YY 年: 為機器人時代的戰爭做好準備》報告的分析指出,基于無人和自主系統的作戰模式將改變國家安全和國防戰略的基本觀念,改變軍事態勢和全球力量部署,改變訴諸武力的高層決策,顛覆軍事戰略中的攻防概念,顛覆距離、速度、規模等基本作戰概念。
②從戰略層面看,無人自主武器系統可以讓真人從戰場上解脫出來,由此帶來的人力成本下降、傷亡顧忌減小和武器系統的小型化將大大減小美國開展軍事行動的顧慮,增加軍事行動的可持續性,這無疑給美軍采取進攻性、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提供了很大空間。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 2014 年 10 月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美國應該利用其在??樟α亢蜔o人自主武器系統方面的優勢,打造一個“全球監視打擊網”( Global Surveillance and Strike,GSS) ,依靠超強的突防打擊能力讓對手不敢有企圖,或因代價高昂放棄企圖,從而達成戰略威懾的目的。
③從戰術層面看,美軍的無人自主武器系統目前已經呈現出可觀的應用前景。2014 年 8 月,美國海軍成功進行無人水面艇( Autonomous Swarmboats) 作戰模擬演示,13 艘通過自主感知和自主決策,選定行進路線,在假定的“國際敏感海域”協同完成攔截敵艦和護衛己艦的任務。
④這次演示標志著美海軍在“蜂群”戰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小型化無人自主艦艇的“蜂群”戰術已初步展現出實戰應用價值,尤其是在“反介入和區域拒止”作戰中的實戰應用價值。
再次,“國防創新行動”將對大國關系和地區局勢穩定帶來沖擊。從“抵消戰略”的傳統可以看出,“國防創新行動”是一種脫胎于冷戰的大國軍事競爭戰略。不同的是,在 21 世紀的今天,在沒有一個執意要與其對抗的軍事大國作為“抵消”對象的情況下,美國仍然要致力于再來一次“抵消戰略”,這充分暴露出其“國防創新行動”預設對手的霸權邏輯。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軍一直在努力從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泥潭抽身,將重心轉向應對對等對手和高端軍事斗爭,中國首當其沖成為其戰略調整的目標。美軍這一戰略調整是通過亞太“再平衡”加以推行的,因為從實際開展情況來看,亞太“再平衡”突出地表現為美國軍事力量重心向亞太轉移,并拋出“空海一體戰”應對所謂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威脅。如今,美軍啟動“國防創新行動”,不僅再一次重彈“中國威脅論”的老調,稱中國是“主要威脅”,以此論證“第三次抵消戰略”的迫在眉睫,更有甚者,有人提出要對“第三次抵消戰略”進行量身訂制,把戰勝“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挑戰---尤其是中國的“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挑戰---作為具體目標。
⑤這充分說明,與“空海一體戰”和兵力部署東移亞太一樣,“國防創新行動”也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軍事配套措施,前者是戰法上的創新和防御態勢的調整,后者則是軍事技術上的創新,兩者相互配合,互為支撐,是具有連續性的行動。在實施亞太“再平衡”政策的過程中,美國這種預設對手的霸權邏輯已經給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建立增添了許多障礙,同時助長了一些國家在本地區制造事端的氣焰,對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和亞太地區局勢的穩定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又發起“國防創新行動”,用軍事競爭的老套路助推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只會給中美關系和亞太地區局勢造成更大的不利影響。
中美兩國應該建立和發展“積極而不是消極、合作而不是對抗、良性而不是惡性的軍事互動關系”.①然而,作為美軍“第三次抵消戰略”的“國防創新行動”顯然不是一項有助于達成這種軍事互動關系的行動。究其原因,在于“抵消戰略”不是一項把國與國、尤其是大國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互信合作基礎上的戰略。美軍實施“抵消戰略”是為了在競爭的過程中采取攻勢或維持軍事優勢,壓制對手,因而天然地帶有零和博弈的性質,不可能使國際關系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反而有促成預設自我實現的危險。這個預設對手和遏制對手的“國防創新行動”是一項“身體已進入 21 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的陳腐戰略,不利于大國關系和地區局勢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