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語文學科課堂教學逐漸發生了變化, 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初中語文學科課堂教學的共性問題,本文以 12 位教師的 12 節課為例,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以期分析問題、診斷原因,更好地改進課堂教學。
一、案例的基本信息
12 個課堂教學案例, 分別來自辦學條件較好、中等和一般三類學校,每類學校的案例課各 4 節,具體見表 1.
二、案例存在的主要問題
( 一) 教學目標存在的問題1.教學目標多而亂,邏輯關系不清晰例如《 香菱學詩》一課的教學目標:分析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 把握香菱和黛玉在文中的性格特點;結合香菱的身世經歷,體會作者對這一人物寄予的情感,了解《 紅樓夢》 的主題思想。
……教學重點:分析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把握香菱和黛玉在文中的性格特點。教學難點:結合香菱身世經歷,體會作者對其寄予的情感,了解《 紅樓夢》的主題思想?!?】
該課教學目標中教學重點 2 個,教學難點 3 個,教學重難點分散;目標 5 個---“ 分析香菱學詩的原因,把握香菱的性格特點,黛玉的性格特點,作者的情感,主題思想”. 由于教師沒有理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導致課堂教學中重點不突出, 教學環節拖沓,教學時間緊張。
2.將學生學習的結果與教學過程混為一談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的變化, 是學生學習的結果。 但不少語文課卻將教學過程混淆為教學目標,這使教學過程成為脫軌的列車,沒有明確的終點。
仍以《 香菱學詩》的教學目標為例,“ 分析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是一個教學過程,而學習結果則是“ 通過分析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來理解香菱學詩為什么成功,或者掌握分析人物特點的方法”.在這里,教師并沒有想清楚, 到底在分析香菱學詩成功的原因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后,學生應該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學生的認知或能力應有哪些變化,而僅僅是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教學過程。
( 二) 提問瑣碎,不能培養學生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常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具體問題上, 而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 楊修之死》一課“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環節中,教師設計了如下表格,讓學生閱讀并填寫。這個表格設計得非常好,如果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完成表格,有利于學生理清典型事件、曹操的反應、曹操的性格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掌握作者如何通過事件中人物的行為來刻畫人物性格這一方法。但教學過程中,教師連續提了十幾個問題:
曹操有何反應?為什么曹操對楊修有忌心?這個忌是什么意思? 曹操先干了什么? 他寫了字之后呢?
曹操這樣做想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其他人是怎么表現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想達到一個什么效果?
這個心思被誰給猜中了?這體現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他為什么忌妒楊修?
這些問題割裂了典型事件-人物表現-人物性格特點這一邏輯關系, 學生看不到每一個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影響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 三) 教師把注意力放在閱讀問題的答案上,不能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啟發引導教師執教《 安塞腰鼓》 時,設計了一個填空題:“ 細讀課文,思考完成:好一個 的安塞腰鼓”,目的是在閱讀文本后讓學生概括安塞腰鼓不同方面的美。這是一個培養學生閱讀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師讓一名學生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概括,完成填空。 學生讀完后,教師提問:
師:這個部分寫了安塞腰鼓哪些方面的美?
生:我覺得是非常自由、非常豪放。
師:其他同學還有想法嗎?
生: 我覺得安塞腰鼓有舞蹈的美……有一些排比句,寫的是他們的舞姿。
師:寫到了腳步,還寫到了什么?
生:還寫到了古典、風姿。
師:……這是從什么角度寫安塞腰鼓的?
生:側面描寫。
師:這是特寫還是全景?
生:是一個全景。
師:看第七段最后一句話,……這一部分是在整體描繪安塞腰鼓,寫一種場面的美。
這一片段, 目的是讓學生概括安塞腰鼓某一方面的美。 從實錄看,有的學生回答了“ 自由豪放的美”,有的學生回答了“ 舞姿的美”,有的學生回答了“ 從側面描寫的美”,這些都不是理想答案。如果教師讓學生自己讀一讀, 最后不難概括這幾段描述的內容。但是教師比較著急,最后以照相的全景和特寫為例子,讓學生理解作者描寫的是“ 場面美”. 可以看出,這個答案實際上是教師給出的,并不是學生自主思考的結果。
( 四) 教學過程中忽略對學生學習狀態的關注教學設計是實施教學的藍圖,教學要依據設計,但又不能拘泥于設計。但是課堂觀察發現,部分教師不能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進程。
以《 心聲》一課為例:
10:34 教師給出語言表述格式:“ 這一段寫了,表達了 . ”
10:37 學生沒有讀完,教師開始著急,提醒學生做標記。
10:39 多數學生還沒有深入了解文本,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要求學生至少說兩種方法。
10:43 學生討論時產生爭議,教師再次催促學生,要求把好的結論記錄下來。
10:45 討論結束。
教師給學生一個語言表述的格式, 這是幫助學生有條理地表達觀點的一個臺階或方法。 但在學生閱讀分析的過程中, 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果,而是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催促學生:當學生還沒有完成個體的閱讀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學生集體得出的答案替代學生的個體思考; 當學生還在爭議時,教師打斷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讓學生記錄討論的結果。 教師表現出的一系列迫不及待的行為,影響了學生賞析的效果。
( 五) 教學方式方法的使用與教學目標脫節以另一節《 安塞腰鼓》的教學課為例。 教師在導入環節播放“ 安塞腰鼓”的視頻,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但在讓學生閱讀理解文章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再次讓學生觀看安塞腰鼓表演的視頻,短短的 40 分鐘,教師播放視頻占用了 7、8 分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誤。
依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更多地接觸文本,使學生理解文字的音形義,理解句子的結構及特點, 進而理解文字和句子中蘊含的情感和意義,體驗語言文字的優美。而視頻或者照片過于直觀,在導入環節出現一次, 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如果在閱讀文本之前再次欣賞視頻,就壓縮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 六) 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缺乏足夠的教學時間課堂觀察發現,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給重點、難點安排的時間極短, 體現不出教學重點與難點應有的地位。例如《 讓真情在筆端流淌》一課,第一環節讓學生閱讀不同的例文, 歸納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的標準;第二環節,教師給出“ 下水文”,讓學生運用這一標準給其打分,再次體會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的特點。
可惜,這一環節只用了 4 分鐘,學生并沒有形成準確的認知。 因此,到第三環節“ 寫 150 字的令我難忘的生活細節”時,效果不夠理想。
三、改進教學的策略
( 一)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以學生的變化為核心,不能將過程理解為結果一節課結束了,學生要有收獲,如果學生上課與不上課是一樣的,那就是無效的教學。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要仔細考慮,這一節課,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掌握什么、體驗什么,而不能讓學生白上一節課,卻什么也沒學到。
( 二) 要關注學生思考的狀態和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文教學有知識技能的培養, 有情感價值觀的熏陶,但是核心是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不清晰,學生就不能在閱讀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方面要避免將學生陷入瑣碎的具體問題中;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的思考過程,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避免教師的主觀輸入。
( 三) 在時間安排上,要給重難點足夠的時間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教學任務中最核心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琢磨、體悟,期間教師應花時間給學生鋪設臺階,減少學生理解的困難。
( 四) 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應依據學科特點,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講授、自主閱讀、觀看視頻、討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興趣, 還要考慮本學科的學習目標, 否則只會表面熱鬧,實際上卻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