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勤人員作為未來高科技戰爭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關系著戰爭的結局。因此,加強特勤人員的心理防護成為國內軍事心理研究領域的重點課題?,F就特勤人員心理防護的研究進展報告如下。
1特勤人員心理防護的研究現狀
從目前的文獻報道來看,特勤人員心理防護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集中對特勤人員心理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上。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以消除心理疾患為目標,采用一些心理咨詢技術來治療特勤人員的心理問題,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被動的矯治轉為積極的預防,主要通過職業資格的心理選拔和對選拔后的特勤人員進行心理衛生常識的普及,指導其進行自我保健和預防。21世紀初,由積極預防轉為以自我發展和增強心理素質為目標,采用心理訓練\\(包括場景模擬、應激反應、身心放松等方式\\)來消除可能出現的驚恐、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狀態,提高作業績效和戰斗效率,從而增強軍隊戰斗力。近幾年來,特勤人員心理防護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選拔、心理咨詢、心理訓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層次更為深入。
1.1心理選拔 心理測驗的形式從最初的紙筆問卷回答,到現在的人機對話,自動檢測心理健康水平、個性特征,使檢測結果更加客觀化。根據測試的結果,從入口上嚴格篩查,選拔出適合從事特勤工作的人員。目前,第四軍醫大學苗丹民等研究的初級軍官的心理選拔方式較為科學,通過篩選-控制的選拔體系,設計出信度、預測效度好的問卷,為選拔駕駛高性能戰斗機的飛行員奠定一定的基礎。
1.2心理咨詢 特勤人員的心理咨詢大致經過了萌芽期、探索期、發展期,從最初的鮮為人知到現在的各大單位采用通信、電話、門診等多種形式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大量文獻中提到特勤人員心理咨詢問題的構成是: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居首位占84%,心理咨詢的總有效率為98.8%,其中顯效率為63.6%,有效率35.2%,說明該群體長久以來在承擔任務、所處環境、所操縱武器特殊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確實存在大量需要專業幫助的心理問題,表明了心理咨詢確實能夠為維護軍人心理健康起到顯著作用。目前研究心理咨詢的學術論文達到8049篇,其中關于特勤人員心理咨詢的文章達到143篇。
1.3心理訓練 我軍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有簡單研究,內容和形式較為樸素,沒有標準化的訓練材料,大多集中于生物反饋訓練、音樂放松訓練。隨著著眼平時、立足戰時的指導思想深入,錘煉當代軍人尤其特勤人員的心理品質,提升心理素質的目標確立,心理訓練的形式變得多種多樣。
從室內的簡易工具包訓練到室外的組合器械訓練以及計算機模擬特殊作戰環境和作業條件下的情景訓練,促進了特勤人員的潛能開發,增強了團體凝聚力,對特勤人員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心理訓練設備的不斷更新,訓練版本的不斷升級,大型的訓練儀器\\(如減壓放松艙\\)應運而生,為個體心理訓練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同時,國內心理訓練研究中,馮正直等對軍人心理素質訓練研究相對較系統,李權超也對軍人心理訓練基礎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軍人心理訓練的目的與任務,具體闡釋了心理訓練的內容與方法。對飛行員在飛行過程出現空間錯覺、記憶和注意力下降等生理和心理反應等大量相關研究發現,心理訓練對提高特勤人員的心理素質,減少其過度應激反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戰斗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1.4心理健康教育
傳統的幻燈片授課依然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量愛國主義、革命主義等影視文字資料也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通過連接軍網和互聯網,開展遠程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正不斷興起,該形式將專業的、有豐富經驗的心理衛生專家拓展到一線部隊,及時指導幫助特勤官兵調整心態,重數信心,提高應對能力。
2 特勤人員心理防護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2.1心理選拔 心理選拔測評系統的初步建立,雖然具有較好的效標評價體系和階段性評估系統,能夠探討如何將人員特點與任務崗位相匹配,能夠確定人員是否勝任相關工作,提高人員的錄取質量,但是其心理測量和評估的內容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另外特勤人員的培養是一個受多因素影響制約的過程,有些因素在最初的選拔階段很難預測,因此,需要加快研究特勤人員的心理選拔方法和標準。
2.2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雖然在對提高特勤官兵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方面得到認同,但針對心理咨詢開展的工作仍有不足。一是沒有制定出心理咨詢工作的具體規劃,特勤官兵心理檔案建設工作得不到部隊的重視,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二是由于官兵自身觀念的偏頗,缺乏對心理咨詢的正確認識,認為心理咨詢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短期內沒有明顯的療效,就失去信心。
2.3心理訓練 心理訓練研究出現了理論研究薄弱,實驗研究缺乏,研究量表、評價標準單一的情況。如果能夠針對特勤人員的心理特點,研制出相應的、多元化的心理訓練評定量表,建立一系列相應的心理訓練客觀評價標準,便于進行心理訓練效果評估,使心理訓練不至于走向形式化和表面化。因此,增加心理訓練和日常軍事訓練結合的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心理訓練模式,不斷提高特勤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
2.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防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特勤人員心理素質的有效方法之一。該方法能在同一時間內有效的對大批量的特勤人員進行,時間短,效益高,但對單獨個體的教育效果不明顯。因此,需要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進行整合。在教育的同時加入咨詢輔導,交流討論、群體互動和自我剖析,使教育的形式豐富多樣,充分調動人員參與的積極性,發揮整合后的綜合效果。
總之,要使心理防護工作真正能夠全面展開,能夠在和平時期和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各個領域與國際水平接軌,研究人員還必須做出艱苦努力。
參考文獻:
[1]楊葉,王曉慧.軍人心理衛生研究現狀[J].人民軍醫,2007,50\\(12\\):723-724.
[2]張康莉.應急突發任務后軍人自殺意念與心理健康調查[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9,16\\(10\\):950-951.
[3]張理義,姚高峰.軍事醫學心理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構想[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12\\):1255-1258.
[4]苗丹民,王京生.軍事心理學研究[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19-27.
[5]唐斌.青年軍人心理問題剖析及對策[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0,17\\(1\\):99-100.
[6]劉丹鳳.我軍心理咨詢研究與實踐綜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4\\):499-502.
[7]馮正直,楊國愉,張大均.軍人心理素質訓練的現狀與思考[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5,10\\(5\\):313.
[8]李權超.當代軍人心理訓練基礎問題探討[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3,17\\(2\\):21.
[9]陳良恩,安瑞卿,張清俊,等.基于心率變異性的新兵跳傘訓練心理應激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4\\):405-407.
[10]楊宇彤,劉曉鵬,洪威.飛行人員的心理因素與飛行安全[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7\\):637.
[11]王飛,蔣琳瑋.軍人心理應激防御訓練的效果比較[J].實用醫藥雜志,2008,25\\(1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