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校學員作為軍人這個特殊群體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多種復雜的應激因素。研究心理應激所致學員個體心理、生理紊亂或損傷的影響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提高學員心理健康水平是必要的。
1.心理應激與應激系統理論
概括心理學家自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的各種應激研究,可以歸納出應激理論包含四個方面,即應激源、應激反應、應激源與應激反應的中間(介)變量,以及應激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借鑒上述內容,可以了解軍校學員心理應激的起源、應激反應的過程、發展規律和影響應激反應的因素,為研究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訓練、提高學員抗挫折能力做好準備。
1.1 應激源
心理應激是有機體在某種環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觀要求和應付能力不平衡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我們把引起應激的刺激物叫做應激源,大體上可以將人類的應激源分為軀體性、心理性、社會性和文化性四類。
對軍校學員影響較深的包括心理性和社會性應激源。心理性應激源主要是指來自學員頭腦中的緊張性信息,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心理沖突、挫折情境、不祥預感、不切實際的期望、人際關系失調,以及與工作責任有關的壓力和緊張等。如軍校中步調高度統一,環境高度應激,行動高度強制,任務高度機動,這些軍事職業的特點對軍校學員造成了遠遠高于地方大學生的身體負荷和心理壓力。其中,尤以自由與紀律、管理與個性、期望與挫折之間的沖突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成為應激主要來源。
社會性應激源主要來自于變化的社會情境和生活事件,對軍校學員來說,從一名地方高中生轉變為軍校大學生,從相對自由、信息龐雜的社會進入到嚴格封閉管理、行動高度統一的軍校營區需要做出應激調整;軍校學員也會遇到失戀、考試失利、父母離婚、親人去世等挫折,對自身產生消極影響;畢業后走到工作崗位上,必然要面對模擬演習、實彈發射及抗震救災、抗洪搶險等軍事任務甚至戰爭環境的軍事應激反應。
1.2 心理應激反應
心理應激反應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沖擊期或休克期。壓力事件發生后不久或當時,個體主要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嚴重時會出現意識模糊、判斷力下降等現象,或者腦袋里面一片空白。二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縮期。由于壓力事件和情景超過了自己的應付或承受能力,人們為了恢復心理平衡和認知功能,會本能地啟動自我保護機制。譬如會出現否認、退縮和回避手段進行合理化,或者高度警覺,或者漠視危險的存在。三是解決期或適應期。一段時間以后,人們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努力尋求各種資源解決壓力甚至是災難事件造成的問題。四是危機后期或成長期。多數人經歷了災害危機變得更為理性,在心理和行為上變得較為成熟,開始通過一定的途徑獲得積極的應對技巧,焦慮情緒逐漸減輕,自信心增加,社會功能恢復。但也有少數人消極應對而出現沖動行為、焦慮、抑郁、逃避、進食障礙、煙酒依賴或藥物依賴,甚至自傷、自殺等。
1.3 應激源和應激反應的中間變量
心理學家認為應對活動發生在應激作用的全過程,認知評價、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個人經歷、個性特征和心神癥狀等許多因素對應激反應起著中介作用,影響著應激反應的發生趨勢。其中,認知因素是影響應激的決定因素,個體對應激因素的認知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認知,都會直接影響個體的應激反應。不合理的認知常常使人矛盾重重,使得個體易出現過度敏感、無因煩惱、學習困難、自傷和傷人等應激心理障礙,該個體表現出低心理彈性水平。良好的心理彈性則與高自尊、自信、堅毅、認知反饋和應對能力密切相關,能使個體在面對應激、應對挫折和壓力時更有信心。
軍校的管理工作中,對于應激反應強烈、調整能力不佳的學員實行淘汰是一種方法,但是,管理干部在日常學習訓練生活中,特殊情形下要能夠及時發現、關注這少部分人,在關鍵時刻即心理防御期給予社會支持,使之正確地看待壓力和挫折,用積極的心態和模式應對應激反應,同時使全體學員都能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認知、接納和欣賞,提高自我效能感,那么他們就更具有競爭力,更能有效應對未知的壓力、挫折,從而使這個集體具備更高水平的自我修復能力,即心理彈性。
1.4 應激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應激這一事物具有雙重性,適當的應激是人體健康所需要的,是維持人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過度則會破壞人的心身平衡,某些情況下損害人的健康,加重或造成疾病,如焦慮、抑郁、恐懼等慢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和適應性障礙。
學員來到軍校后,要改變多年來形成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活節奏,增強競爭能力,將來還要走上基層部隊工作崗位,甚至走上戰場,面對慘烈、殘酷、絕境威脅等情景刺激,如果不能有效培養正確的認知模式和積極的應對方式,不具備較高水平的心理彈性,必然造成身心損傷,乃至非戰斗減員、削弱部隊戰斗力。
2.心理應激訓練
如前所述,軍校學員遭遇到應激事件后,應激反應及應對方式在經歷適應期后會向兩個方向發展,即可能使人的活動變得積極,思想變得清晰明確,如積極思考、遇事不驚,這可以歸納為應激后的良好心理彈性;也可能使人焦慮、緊張、情緒低落,憤怒、激動或退縮,如思緒不暢,無法入睡,可歸納為挫折反應,且心理彈性較低。因此,為什么會產生這兩種不同應對方式,以及怎樣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訓練來提升心理彈性水平,其訓練效果如何等等,都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
2.1 軍外研究
在國內,地方大學多是在做大學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現狀分析、挫折教育和抗挫折能力培養方面的研究,部分研究是針對大學生心理應激障礙的表現形式、形成原因和應對之策的,以理論形式探討如何應對心理應激問題。
2.2 軍內研究
在軍內,針對軍人乃至軍校學員在特定環境下應激心理的研究已經開展,如新兵首次實彈射擊時應激心理研究,對救災官兵應激心理進行調試,軍校大一學員新訓期間應激壓力及其干預研究,軍校學員考試應激心理分析,還編制了軍人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問卷,對成人心理彈性量表在軍校大學生中進行應用并修訂等。梳理以上研究內容,可以歸納以下用來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工作方式或指導原則,如指導部隊官兵和學員學會合理認知、正確歸因、培養自我概念和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普及心理學知識,通過心理咨詢、疏導給予良好的社會支持,以及軍事訓練心理訓練一體化、心理訓練科學化、技能化等指導方針。
已開展的心理應激訓練研究包括戰場應激心理訓練、心理彈性訓練、“心理防護訓練雷”研制應用等。
(1)戰場應激心理訓練
工程兵指揮學院、新疆軍區分別建成軍事心理訓練中心,將心理訓練科目納入軍事訓練計劃,開發出“通過雷區”“挺進毒氣室”等 33 個情景類訓練課目和“飛越峽谷”、“合力沖擊”等 16 個器械類訓練課目,制作了心理教育訓練軟件,建成戰場模擬訓練室,形成了從模擬訓練到心理防護訓練的心理教育訓練體系,幫助士兵克服恐血、恐高、恐爆心理。
(2)心理彈性訓練
有研究介紹了國外對心理彈性(Resilience)概念界定的三種看法,即心理彈性是個體經歷高危應激后的積極結果;心理彈性是壓力、逆境等生活事件與保護性因素同時作用的動態過程;心理彈性是個體應對壓力、挫折、創傷等消極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質。張佳佳采用過程性看法(即保護因素說),引用并修訂適合軍校大學生使用的心理彈性量表,找出個體心理彈性的五個因子:個人能力、家庭凝聚、社會能力、社會資源、計劃風格。該研究顯示,以 Kumpfer 的心理彈性框架為理論指導的團體輔導、系統且全面的心理講座是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彈性的途徑,建議制定適合軍校大學生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或開展系列心理彈性教育講座,通過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情緒調節方式、以認知指導行為來提高軍校大學生的心理彈性。
左昕研究發現,外向程度較高、情緒較穩定、具有積極自我意識的軍人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能積極應對、心理彈性較好,應激后更易于恢復或保持心理健康。該研究認為心理彈性不是一種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能力,而是可以通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即自我效能感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來改變和提高的。該訓練根據 Kumpfer 的心理彈性框架理論,從影響心理彈性的 4 大主要因素(認知、情感、精神和行為 / 社會)入手,培養團體成員的自我意識、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問題解決和社會支持等能力。團體心理輔導采用主題游戲、角色扮演、個案分析、頭腦風暴、分享、討論和作業練習等方法,每次訓練的活動程序都包括“熱身—互動—凝聚—分享—結束”五個環節,訓練結束后要求成員寫出心得體會和問題,下次訓練時領導者給予總結、反饋、強化與評價。
(3)心理防護訓練雷研制應用
鄒來智等人提出設計心理防護訓練雷,模擬出涉爆作業的緊張危險情境和涉爆作業中心細手穩的操作特點,創設特定情境,引發軍人產生相關的心理反應,通過對特定情境的反復體驗,使軍人產生對抗相關心理應激的免役力,增強心理穩定性。
3.討論
借鑒上述心理應激理論和心理訓練研究成果,對軍校學員開展心理應激訓練,降低其在應激環境中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開展工作:
3.1 進行心理彈性提升訓練
依據 Kumpfer 的心理彈性框架理論,制定適合軍校學員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開展心理彈性教育講座,提升學員個體心理彈性和健康水平,有效應對心理性和社會性應激源對學員的影響。組織專人修訂適合軍校學員的心理彈性量表,篩選出心理彈性較低人員進行系統訓練。在訓練結束后,利用心理彈性量表檢驗心理彈性水平提高與否,進而改進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3.2 開展戰場應激專項訓練
建設軍事心理訓練場和多功能心理訓練室,將心理訓練場景設置貼近實戰,利用野外生存、毒氣體驗、人格污辱,結合“寒不得衣、饑不得食、渴不得水、危不得援”等惡劣情境將心理訓練課目同情境訓練項目結合起來,通過訓練,使學員逐步學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增強意志品質。
參考文獻:
[1]姜乾金,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
[2]周劍平,朱浩亮.大學生心理應激的應對策略[J].教育評論,2005,\\(4\\).
[3]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左昕,心理彈性訓練對水面艦艇軍人心理彈性、應激、心理健康與作業疲勞的影響及機制研究.第四軍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張騫,唐繼紅,大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培養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第 33 期
[6]張麗萍,周廣亞,大學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安陽帥范學院學報,2012.01
[7]孫娜,口譯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應激和抗挫折心理[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01
[8]王云麗,大學生應激心理障礙及對策[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心理健康教育,2009
[9]肖濤,徐雯,軍校學員考試應激心理分析[J].訓練與科技,第 27 卷 2 期:57-58
[10]寧淑娥,魏剛,軍人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問卷的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2.02
[11]宋蕾,強化心理訓練與提高軍事學院學員應激能力[J].文史博覽,2012.05
[12]張佳佳.軍校大學生心理彈性特點及心理彈性促進研究. 第三軍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