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敵強我弱的實力對比
西路軍西進河西走廊之初,只有 2.1 萬余人。部隊所面臨的主要敵人是馬步芳、馬步青部 3 個騎兵旅,4 個步兵旅,2 個警備旅,共 3 萬人。另有一定戰斗力的民團 9 萬人,總共是西路軍的 6 倍。如果再加上尾隨西路軍跟進的蔣介石嫡系部隊楊德亮補充旅,毛炳文的 37 軍和多次助戰的第 15 航空隊,敵方多兵種協同作戰,敵我力量就更加懸殊了。
且河西地區為二馬經營多年,受反動思想的影響,當地百姓的反共情緒異常強烈,作戰甚猛。在我軍的 2.18 萬人中,非戰斗人員 (機關人員、傷病員、殘廢、婦女、小孩) 占總人數的40%.西路軍面對優勢敵人的不斷圍攻,兵員有減無增。2·16 命令不適合于他們,作戰失敗,在所難免。
二、戰略任務的變化多端
作為一支承擔戰略任務的方面軍而言,由于不清楚河東形勢,如何積極主動策應好,只能聽命于中央軍委,無法取得戰場主動權是必然的。紅四方面軍的三十軍偷渡黃河成功后,由于戰局發生變化,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寧夏戰役的部署作了重大改變:先是將全力攻寧夏,打通國際通道改為分兵攻打南敵和以一個軍攻打定遠營,接著又改為先打胡 (宗南部) 敵,后打寧夏。西路軍對河東主力紅軍的策應有多次。當西路軍進至古浪、大靖、涼州地區時,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于 11月 8 日致電陳徐,要求西路軍:在現地區留駐一個時期.為此,西路軍不得不于 11 月 21 日開始在永昌、山丹地區停下來,與敵血戰,一直堅持到西安事變發生的 12 月 12 日。到永昌時,西路軍指戰員已減員 3 000 千余人,且困難重重。
由于河東形勢變化的需要,中央給西路軍的任務變來變去:先是停在永昌、山丹地區建立根據地;后又命令東返策應西安事變;蔣介石回南京后,又讓西路軍西進打通國際路線;到臨澤、高臺地區后,軍委主席團又致電西路軍決定創造肅、甘、安根據地.這種任務和方向的變化雖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卻遠遠超過了西路軍的承受力,也耽誤了西進的時間,消耗了軍事力量。在西路軍西征途中,來自中央軍委頻繁變化的任務,使得這支曾使國民黨中央軍和各路軍閥部隊聞風而逃的勁旅,幾乎全軍覆沒。
三、無根據地做依托
在西路軍血戰河西走廊之際,中央要求我們集中兵力、齊打并進',原則上沒有錯,但實際上是同建立根據地的任務和當地的地形條件相矛盾的。我們提了不同意見,沒有下文,便只能分兵固壘,就地堅持。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徐向前對中央的意圖很不理解。不論從地形、給養、民情來說,都不容他們持久立足,與敵周旋。河西走廊是一條弄堂,永涼一線地處走廊蜂腰部,走廊平川無回旋余地,無可依屏障,二馬借助兇悍的騎兵和招之即來的地方民團,得地利之便,可以肆無忌憚地不時襲擾紅軍。而西路軍由于無后方,無彈藥補給,無兵員補充,且有傷病員之累。
每打一仗,等于兵力減弱一次。加之時逢嚴冬,食無隔夜糧,身無御寒衣,又使戰斗力大減。不占天時地利,又要終日與優勢敵人拼搏,不進不退,只有被動挨打。
即使在當時那樣的險惡環境中,同樣還是完成了兩項任務,如果按照紅軍一貫機動靈活的打法,也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徐向前元帥后來講到:
假如西路軍渡河后,抓住戰機,乘虛而進,照直往西打,取得武器、彈藥,如虎添翼,回師橫掃東指,有沒有可能呢?完全可能的。指導思想不同,方法不同,結局會大不一樣。這不是事后諸葛亮,我那時就是這種意見。再進一步說,西路軍如果及早背靠新疆,打開戰局,控制河西地帶,那就不單是一時策應河東局勢的問題,對整個抗日戰爭的進程,亦必將發生積極的影響。八路軍就不止編制三個師。盛世才后來也不一定敢叛變,叛變了我們可以立即出兵收拾他??上У氖?,當時在西路軍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猶豫徘徊,致使西進的戰機完全喪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我們很難猜測,如果 1936 年紅軍得到了蘇聯的武器援助,是不是就一定能夠從根本上改寫中國革命的歷史。據西路軍在永昌截獲的電報獲悉二馬對西路軍的態度是:如果紅軍不停留地走,可以不打;若停下來不走,就打!
長征路上許多地方軍閥對路過的紅軍都采取這種態度,二馬也是如此。河西走廊被封建軍閥馬步芳、馬步康兄弟統治多年,把地盤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有了地盤就可以征兵,收稅、派糧,奪其地盤無疑是奪其性命。這是當時二馬和地方民團拼力追殺西路軍的根本原因。因此,徐帥當時的戰略構想確實不是事后諸葛亮.
四、指揮員缺乏機斷專行的權力
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陳昌浩,由于背負著南下分裂的沉重十字架,在西征途中已是戰戰兢兢的待罪之身了。他曾向四方面軍的另一位統帥,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流露過,南下的事,共產國際肯定對四方面軍另有看法。為了紅四方面軍的前途,今后應唯共產國際和黨中央的意見是從。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他對于上級的指示奉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簡直到了一切唯上的盲從地步。他想以此向中央示忠,結果鑄成了二返倪家營子徹底斷送西路軍的大錯。他所能取的態度,只能唯上級是從。西路軍失敗后中央并沒有為此做出過任何決定決議,對西路軍最高領導人陳昌浩、徐向前無任何說法,實在是一件令人尋味的事。
五、西安事變的嚴重影響
除上述原因,西安事變的發生,也加速了西路軍失敗的進程。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變爆發,12 月 15 日軍委主席團遂即電示徐、陳:西路軍目前應在現地區加緊休整,一面爭取二馬抗日,一面準備接通蘭州和以一部接通安西地區。
于是西路軍開始準備二次西進。此時,何應欽派討伐軍進抵西安。張學良、楊虎城為保證西安側后方安全,提議西路軍以一部出靖遠,配合河東紅軍擊胡 (宗南) 敵。這樣黨中央又改變了西路軍西移的決定,命令部隊東返。西路軍剛調動部隊準備東返,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軍委主席團電示徐向前、陳昌浩、彭德懷、任弼時:西路軍仍執行西進任務。然而,蔣介石回到南京,又調集四五十個師的兵力,擬進攻西安。根據形勢的變化,軍委主席團再令西路軍停止西進,在甘州、肅州地區建立根據地。此后,西路軍在河西走廊陷入寡不敵眾的絕境。
為策應西安事變,中央幾次要西路軍東進或原地待命策應。西安事變使共產國際的援助計劃屢有改變,準備給中國紅軍送一批槍炮彈藥的陳云、滕代遠等奉命在蘇聯邊境待命 4 個月。這對已經日漸被動的西路軍的負面影響,無疑是致命的。
同世界其他活動一樣,在戰爭中組成整體的一切都是彼此聯系著的,因此每一個原因,即使是很小的原因,它的結果也會對整個行動的結局發生影響,都會使最后的結果有所改變,盡管改變的很小。同樣,每一個手段也必然會影響最終的目的。
正如徐帥晚年所指出的:西路軍的失敗發生在西安事變后的復雜歷史關頭。這也是蔣介石利用和談玩弄兩面手法,乘機加速消滅紅軍力量所致。大量史實證明:西路軍執行的任務是中央決定的。西路軍自始至終都在中央軍委領導之下,重要軍事行動也是中央軍委指示或經中央軍委同意的。
參考文獻:
[1] 編寫組。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 1 卷[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359.
[2] 郝成銘,朱永光。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卷:上[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431,563
[3] 徐向前。 歷史的回顧:中[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525.
[4] 徐向前。 徐向前回憶錄[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414,419,397,419.
[5] 宋侃夫。 艱苦的歷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6.
[6] 劉統。 北上 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紀實[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392.
[7] 編寫組。 陳云傳: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204.
[8] [德]克勞塞維茨 . 戰爭論[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