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其他論文 > > 二戰后德國心理站部隊的成立與發展
二戰后德國心理站部隊的成立與發展
>2024-03-12 09: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后被解除武裝,僅保留小規模國境內防御部隊.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聯邦國防軍于 1955 年 11 月 12 日成立,并于同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成為集體安全體系的會員國[1].

1957 年, 米特爾施泰特少校提出發展國防軍"心理戰處"的構想.1959 年,國防部長施特勞斯決定成立心理戰部隊, 即 935、981、982、999 等 4 個"喊話和傳單連"[2]. 同年 11 月 4 日,又成立 993 廣播連[3].

1970 年,國防軍將各心理"作戰"營、連番號中的"作戰"統一更名為"防御". 國防軍心理防御第一營成立于 1971 年,顯示德國國防軍心理戰部隊屬性及任務從攻擊性轉為防御性[4]. 1972 年 12 月21 日,東、西德簽署《兩德基礎關系條約》,此為兩德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相互承認主權存在的事實. 依據條約精神,兩德終止在邊界地區進行心理戰廣播及傳單散發行動. 而西德的廣播支援同年在慕尼黑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大會, 得以與民間的"東南德廣播電臺"密切合作,兩者相互提供器材與訓練的軍民經驗交流[5].

1990 年東、西德統一后,國防軍心理戰部隊名稱又再度更名,由心理防御改稱心理作戰. 同年國防軍運用喊話營支援美軍及國防軍執行 "鋼盒行動".

1990 年 8 月至 1991 年 9 月,廣播連配合海軍掃雷艦在波斯灣南側執行掃雷任務, 該連運用廣播發射的頻道鼓舞該國海軍士氣[6]. 自此,國防軍心理戰部隊除了更名之外, 其任務配合海外遂行作戰任務,并不局限于德國國境范圍內.

1998 年, 心理戰營自通信兵團轄下移編成為獨立單位,番號更名為"心理戰 950 營",其駐地為馬延\\(Mayen\\)[7],"心理戰中心 "與 2002 年 10 月 1日在馬延成立, 成為心理戰 950 營的上級指揮機構,心理戰 950 營駐地移至科布倫茲\\(Koblenz\\)[8],目前心理戰中心是隸屬于聯邦國防軍聯合支援指揮部, 由聯邦國防軍副總監暨聯合支援部總監指揮[9].

據 2011 年資料顯示,德國聯邦國防軍心理戰中心及心理戰 950 營約有 1200 名官兵[10]. 心理戰中心是聯邦國防軍有關心理戰戰略主導機關,指揮官為上校,"贏得他人的信服" 是該中心與所有心理戰部隊的箴言. 心理戰中心設有參謀群負責制訂國防心理戰目標, 研析戰略情勢結合新形態的傳播科技,取法各國心理戰部隊優點,發展聯邦國防軍心理戰能力. 心理戰中心也是心理戰 950營官兵的培訓基地,提供多媒體的影、音、圖像制作與戰地新聞采訪技能, 其所屬的廣播電臺可使部署于全球的聯邦國防軍官兵聽到來自德國的信息[11].心理戰中心及心理戰 950 營編制及執行任務特點分述如下.

一、部隊編組

\\(一\\)心理戰中心的職能

1.計劃處:負責心理戰訓練流程規劃及心理戰訓練, 并負責與其他聯合作戰參謀協調心理戰執行事宜[12].

2.目標受眾分析處:了解、分析接受心理戰信息的目標受眾的特性, 提供執行心理戰部隊建議與指導方案, 開展心理戰內容說服、 影響目標受眾,提升心理戰成效[13]. 目標受眾包括敵國武裝部隊、安全單位或是交戰地區的民眾. 原則上,聯邦國防軍的心理戰目標受眾并不針對大眾媒體、德國國內及友國民眾、 國際組織與國防軍本身進行心理作戰活動. 國防軍近年來配合北約執行維和任務, 心理戰中心的目標受眾分析處即成為維和任務的"大腦",在執行任務前負責對地主國當地媒體、記者及意見領袖進行分析,從這些目標受眾中找出影響因素與敵人弱點. 特別是對于作戰地區內的種族、文化和社會群體關系,以民族志描述與結合信息概念處進行科學分析方式, 尋找出最適合進行的心理戰以影響、改變受眾行為的方法.

3.信息概念處:跨學科整合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相關學理與實務知識, 并與目標受眾分析處協調合作,創新心理戰內容與戰法[14].

4.編輯和制作處:負責心理戰官兵技能培訓單位,除訓練官兵設計、制作傳統印刷媒體\\(報紙、雜志、海報、傳單\\)外,也強化新媒體如網頁設計、短信服務、多媒體短信服務課程. 該處設有攝影演播室、3 個電臺錄播室, 由專業工程師及多媒體制作師協助官兵將創新想法落實于心理戰實際需求中[15].

5.跨文化咨詢處:成立于 2009 年,任務是針對作戰地區地主國的文化、 風俗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其專家除向心理戰部隊提出建議外,也是軍事指揮官在地主國執行任務中有關當地歷史、 宗教與社會文化結構等不可或缺的顧問[16].

6.阿富汗地區心理戰組:于 2010 年 7 月成立,該組為特別針對阿富汗地區專設心理戰分析組織,以有效支援北約在阿富汗心理戰效能[17].自 2001 年起,心理戰中心成立 7 個以影像編輯與傳輸為主的"戰斗攝影組",運用移動式的衛星傳輸設備, 派駐于海外的戰斗攝影隊將拍攝完成的圖像及影片即時、準確地傳輸給國防軍、政治首長及作戰區指揮官,便于了解、掌握第一線部隊狀況.

\\(二\\)心理戰 950 營的作業能力

心理戰 950 營營長編階為中校, 下轄 5 個心理戰連,連長編階為少校,各連軍官約 100 名,依心理戰中心指導,各連運用機動化機具、裝備,具有戰地新聞采訪、編輯、電視、廣播節目制播,報紙、雜志、海報、傳單印制,以及執行心理戰喊話、網際網絡、 移動電話傳遞資訊與空飄氣球等作戰能力[18].

二、執行任務特點

德軍心理戰部隊自 1991 年起配合作戰部隊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維和任務, 參與國家包含索馬利亞、波斯尼亞及阿富汗. 德軍心理戰部隊歷經多次實戰,獲取寶貴經驗,從中不斷精進心理戰能力,其特點分述如下:

\\(一\\)索馬利亞

1991 年索馬利亞總統巴雷遭反政府勢力 "索馬利聯合國會"推翻,國內軍閥及派系互相攻伐陷入無政府狀態. 聯合國安理會于 1992 年 12 月 3日通過第 794 號決議案, 批準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索馬里維和部隊", 軍閥艾迪德將軍在首都摩加迪休挑起種族戰爭,情勢日益惡化. 德國聯邦國防軍遵照聯合國決議, 于 1993 年 8 月 28 日起陸續派遣陸軍 1700 名、 海軍陸戰隊 600 名及120 名空軍官兵,執行至少 30 項人道援助項目.

通信兵團心理戰營派遣心理戰分遣隊執行傳單、報紙及海報等宣傳品印制、心理戰喊話及廣播擴音\\(因首都摩加迪休缺乏電信基礎設施\\)作業至1994 年 3 月 23 日止.該項任務亦是聯邦國防軍第一次參與聯合國派遣海外軍事行動.

派駐于索馬里的心理戰分遣隊由 29 名官兵組成,分成 3 個小組.

1.分遣隊指揮小組:官兵 4 名 ,負責心理戰任務指揮、協調.

2.印刷品制作小組:官兵 12 名 ,負責傳單、海報、報紙編輯、設計及印刷. 每周印制《和平之門》報紙約 1 萬 6 千份、傳單 8 萬 7 千份及海報 4 千 5百份. 傳單及海報內容多為提醒民眾及小孩注意地雷危險的相關信息.

3.心理戰喊話小組:官兵 4 名 ,負責心理戰喊話事宜,配備 4 輛心理戰喊話車. 除配合德軍執行維和任務時向索馬里民眾進行心理戰喊話安定民心外, 也提供每周 118 小時的廣播節目提振德軍官兵士氣[19].

心理戰分遣隊在索馬里還扮演偵察的角色,執行以下任務:

1. 告知索馬里民眾德軍在聯合國維和部隊中執行的任務內容.

2.支援非武力手段的沖突解決方案.

3.提供作戰區德軍官兵的郵件服務,及中繼國內廣播電臺對駐索馬里德軍官兵收聽服務.

4. 制播官兵及喊話節目對索馬里民眾說明聯合國維和任務的內容.

\\(二\\)波斯尼亞

冷戰結束后,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解體引發一系列的戰爭, 由于地區內多種民族沖突對立,引發的種族凈化戰爭為世人關切. 因為其內部過于復雜的歷史背景因素無法完全解決,使得聯合國及北約的介入,以平息沖突.1995 年在美國俄亥俄州達頓市附近的萊特派特森空軍基地舉行由南斯拉夫內交戰的波斯尼亞、 塞爾維亞及克羅埃西亞三方簽訂?;饏f議---達頓和平協議,各方同意由 26 個國家\\(包含北約 18 個國家\\)派兵在沖突區內執行維和任務, 德國聯邦國防軍派遣包含心理戰分遣隊在內約 1350 名官兵執行波斯尼亞境內維和任務, 心理戰部隊執行的宣傳目標依據達頓和平協議精神, 以穩定波斯尼亞地區內秩序,安定民心,重建波斯尼亞經濟發展為主軸,及提醒民眾注意遍布各地的地雷危險.

心理戰分遣隊于 1996 年 6 月在波斯尼亞出版《MIRKO》月刊,1997 年秋季該月刊印行量增加到每月 10 萬份以上[20]. 使用《MIRKO》為該月刊名稱,是因"MIRKO"在波斯尼亞及塞爾維亞地區是男性普遍的名字,其中蘊含的"Mir"一字是"和平"之意[21],彰顯了該月刊推動和平的意義.

《MIRKO》月刊預期的受眾是 13 至 18 歲的青少年讀者,每月四開 16 頁,以鮮艷的封面圖片及生動的內容吸引青少年、如介紹運動、流行音樂、電腦網絡、或者報道熱門電影、精彩影集等西方世界相關的信息. 由于《MIRKO》月刊出版多種語系,在 1997 年末期,《MIRKO》月刊的內容被德國心理戰部隊允許做為波斯尼亞學校學生學習德語或英語的教材. 月刊內容也視為維和任務區內受眾出版拉丁文及西里爾文, 使宣傳內容符合目標受眾使用的語種,擴大宣傳效果. 與其他刊物相比較,《MIRKO》月刊的內容較為客觀[22].

《MIRKO》不僅僅以印刷品的形式存在,心理戰分遣隊還將月刊內容與地方電臺結合, 每周開辟"MIRKO"廣播秀\\(MIRKO Radio Show\\)時間討論熱門話題, 將宣傳的資訊傳遞給協助波斯尼亞社工、教師及青年,使波斯尼亞大眾了解情勢,建立共信共識.

這本由德國聯邦國防軍心理戰分遣隊設計發行的雜志是多國部隊中唯一針對青年為受眾的刊物,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刊載青少年喜愛的運動、流行音樂等軟性資訊,可跨越國界藩籬. 例如,當時 美 國 知 名 籃 球 球 星 邁 克 爾·喬 丹 為 封 面 的《MIRKO》月刊,受到青少年的青睞. 這些軟性議題象征和平、非暴力與國際化的資訊,使得青少年容易接受刊物內容. 德國心理戰部隊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將"達頓和平協議"的精神融入于各項報道之中,屬于心理戰刊物中成功的范例[23].

\\(三\\)阿富汗

2001 年發生于美國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后,依據聯合國安理會 1386 號決議成立"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以及美軍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國為主力出兵阿富汗. 德國聯邦議院 2001 年 12 月 22日同意國防軍參與"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心理戰部隊也成為國防軍執行維和任務的一部分[24].

2001 年 12 月,在美軍主導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后, 德國國防軍心理戰 950 營初期派遣 15名官兵前往阿富汗, 主要任務是在首都喀布爾地區結合地面部隊執行心理戰喊話, 向當地民眾宣傳注意事項及散發快報、傳單等宣傳品. 該心理戰營廣播連投入阿富汗戰場后,即成立"自由之聲廣播電臺"\\(Sada-e Azadi\\), 以帕斯圖語及達利語在阿富汗地區發聲[25].

為應阿富汗地區多樣性的需求,"自由之聲廣播電臺"結合宣傳與心理戰任務,不僅具有廣播電臺,也有以"自由之聲"[26]為名發行半月刊的雜志,并持續運用新媒體科技, 成立網站提供在線收聽廣播、閱讀電子版的"自由之聲"報紙、收看多國聯合心理戰特遣隊制作的影片\\(多為宣導衛教、提醒民眾注意地雷\\),同時告知阿富汗民眾多國部隊在阿富汗的原因, 與阿富汗人民唾棄塔利班及蓋達組織,團結一致保衛家園的正確觀念. 相關媒體內容概述如下.

1.廣播電臺:"自由之聲廣播電臺"是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主要的廣播電臺,頻道調頻為 34\\(FM34\\)信號可覆蓋全阿富汗,調頻 88.5\\(FM88.5\\)獲得阿富汗政府核準執照. 該電臺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聯合指揮部所轄的多國聯合心理戰特遣部隊所管制. 電臺除軍職人員外, 還雇用 100 多名作業人員,包含記者 70 人、工程技術人員 10 人,攝影與編輯人員 10 人,其中約半數是阿富汗人[27].為吸引民眾收聽,Sada-e Azadi 電臺節目采取的策略是 "信息娛樂化",70%的節目內容是音樂、電話互動和美食料理[28]節目形式避免流于說教,并能增加阿富汗民眾與電臺之間的互動交流.對識字率普遍偏低的阿富汗人民而言, 廣播室是聯軍部隊最佳的宣傳與心戰利器.

2.報紙:以"自由之聲"為名,其形式為心理戰950 營印制 A3 形式的彩色雙周報,內容以帕斯圖語、達利語及英語對照,有利于阿富汗民眾學習英語[29]. 該報紙每期出刊 20 頁,每期發行量將近 50萬份,為免費贈閱的報紙[30].

3.網站:"自由之聲"網站同樣具有帕斯圖語、達利語及英語內容, 內容以介紹聯軍部隊在阿富汗協助政府重建及清剿叛亂份子的執行情形為主, 也告知阿富汗民眾政府重建的重要性及為何根除鴉片種植的理由. 同時,該網站還提供聯軍部隊官兵有關阿富汗境內伊斯蘭教的習俗與禁忌,如齋戒月實施方式、 穆斯林食用依律法屠宰牲畜的方式與規定等,提醒官兵入境問俗,先了解各地區的文化差異及謹言慎行, 勿因違反伊斯蘭教文化、習俗而引發穆斯林眾怒,增添軍事任務的困擾[31].

4.傳單:鑒于阿富汗民眾的低識字率,為達心理戰效果, 德國國防軍心理戰分遣隊在阿富汗南部省份以精美圖案制作的傳單、布告,吸引阿富汗民眾注意. 例如,將罌粟花加上噬人的毒牙,提醒民眾鴉片對人體的毒害, 以及運用連環畫說明路旁炸彈的危險性[32].

5. 當德國聯邦國防軍心理戰分遣隊進入阿富汗后, 發現兒童以簡易木材制作的玩具槍做為互相征戰的游戲. 前瞻阿富汗兒童的未來,因失去良好的教育環境, 這些兒童很可能成為極端激進組織招募的對象, 那么國家將陷入永遠相互攻伐的暴力困境. 因此,德國心理戰部隊提出"以書籍交換玩具槍"的心理戰計劃,提供富有教育意義的書籍與文具交換兒童手中的玩具槍, 從而鼓勵他們放下玩具槍,而以培養閱讀風氣取代暴戾之氣. 這項心理戰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 也為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33].

心理戰分遣隊另一項成功的案例是從文化與生活習慣角度切入的心理戰作為, 以放風箏這個活動為例,曾是阿富汗人民傳統的休閑娛樂,但自塔利班組織奪取政權后, 這項休閑娛樂即被嚴格禁止. 當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后,聯邦國防軍心理戰分遣隊即運用此項文化傳統特性, 制作具有阿富汗國旗顏色---黑、紅、綠,中央綴有象征和平意義的鴿子圖案,周圍有"以自由增添生命色彩"字樣的風箏,將其命名為"自由風箏",交由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廣為分送民眾, 是有效且創新的心理戰作法.

國防軍心理戰分遣隊除了利用配備的裝備與人員在阿富汗執行維和任務, 還配合省重建隊協助建立大眾傳播媒體系統. 如心理戰分遣隊在阿富汗中部的 Uruzgan 省協助省政府建立所屬的廣播電臺,對地方政府而言,是執行政令宣導,與民眾雙向溝通的平臺, 也是促進地方發展、 維護安全、提升機會教育的有利工具. 對當地百姓而言,人們也樂于感受到能夠收聽屬于自己社群的聲音.

德國聯邦國防軍認為, 心理戰部隊是作戰指揮官的代言人,心理戰部隊運用廣播、電視、制作的影片、印刷品、喊話器及新媒介\\(網絡、Facebook、Twitter 等\\)直接或間接地傳達指揮官的意圖,對內激勵德軍官兵士氣, 對外協助武裝部隊了解受支援地區輿情與告知、影響地區政府主要官員、意見領袖及民眾,以符合作戰需求. 正是由于心理戰部隊長期與受支援地區民眾接觸, 才得以深入了解地區民眾的想法與訴求, 并且觀察與監督民意動向,不僅成為部隊指揮官的耳目,其任務進一步遏止地區極端意識形態的散布, 即時研擬心理戰作為,導正地區民眾的觀念.

綜觀德國心理戰部隊發展的軌跡, 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成立的"宣傳"部隊,編制龐大,為遂行獨裁者野心,配合攻勢部隊向外擴張,宣傳部隊除配備飛機、火車、汽車及宣傳工具外,另培訓專精鄰國語言專家, 了解其文化內涵, 精心研制廣播內容、宣傳影片、傳單及海報,以武力及宣傳并用方式達恫嚇令敵人屈服.

冷戰結束后, 德國心理戰部隊兵力已大幅縮減,但仍能結合新傳播科技,更重視文化研究,并成立專責機構,延攬具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相關學理與實務知識的專家學者, 為指揮官提供心理咨詢. 顯見現代化戰爭形態新舊并陳,且多元化,心理作戰具有新式傳播媒體仍顯不足,重點仍圍繞于《孫子兵法》:"知己知彼"之上,了解新的戰略環境下所面對敵人的特性,其意向、強點及弱點為何? 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溝通多向傳遞訊息,更須深思傳播媒體所承載、傳遞的訊息內容能否打動人心,才是心理作戰的核心.

三、總結

德國聯邦國防軍心理戰部隊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后,朝向量小、精質的目標發展. 冷戰結束東、西德統一后,國防軍配合北約組織執行索馬里、波斯尼亞及阿富汗等國維和任務,持續在多國聯盟的軍事行動中, 其心理戰部隊一方面以實務經驗精進其作業能力, 另一方面在多國維和任務中汲取他國長處,得以與世界接軌,以傳播科技增進其執行效能.

\\(一\\)2006 年德國出版的《國防白皮書》指出,德國國家安全面臨的許多危機是伴隨著全球化與跨國界的危機威脅, 即使距離遙遠的非國家行為也會對德國安全產生影響. 尤其是國際恐怖分子運用跨國網絡,以新科技及現代通訊手段,遂行其恐怖活動造成傷亡, 盡其所能地在媒體上產生重大影響,以此恫嚇民眾、動搖國家政權. 因此,國防軍心理戰部隊的主要受眾是威脅德國國家安全的敵人. 德國為北約會員國之一,近年來配合聯合國執行維和任務及美國主導的反恐任務, 其目標明確. 在盟國資源共享情況下,心理戰部隊得以與各參與國家并肩作戰,獲得心理戰資訊、執行經驗,進一步精進其心理作戰技能.

\\(二\\)在現代經濟全球化及傳播技術科技化的信息環境下, 德國在戰場上面臨的敵人也適應新的環境,積極運用新科技進行宣傳及心理作戰. 德國聯邦國防軍在北約的體系架構內積極發展 "信息作戰",但德軍的信息作戰并非由單一組織所負責, 其由聯邦國防軍轉型中心負責整合信息作戰的計劃與執行, 聯邦國防軍信息管理暨信息科技武裝辦公室負責提供技術研究及分析方面的支援. 這些支援除軍方資源外,還包含商業與學術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的合約商所提供的研究分析報告. 在信息作戰的架構下,心理作戰成為信息作戰的一個重要環節.德軍的信息作戰與北約其它盟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同研究分析在信息環境下,如何結合軍事行動對敵人在心理、 感知及實體層面達到效果,企圖改變敵人行為.

\\(三\\)依據相關文獻指出,德國心理戰部隊包含心理戰中心及心理戰 950 營, 兵力大約 1200人. 其中,心理戰 950 下轄 5 個連,各連約 100 人,推估心理戰中心官兵約占心理戰部隊一半兵力.

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戰中心不僅是心理戰策略計劃和督導單位,還具有整合及研發功能. 近年來,戰爭形態逐漸發生改變, 如何爭取民心是心理戰部隊的主要任務. 以阿富汗戰爭為例,恐怖分子遂行的是一場理念戰爭, 如何能爭取阿富汗民眾認同,阻絕民眾成為恐怖組織招募的來源,甚至運用心理戰作為令恐怖分子及叛亂組織幡然悔悟,是制勝的關鍵. 因此,惟有體認在多元文化角度下,首先應傾聽、了解目標受眾特性、喜好、禁忌,才能制作出合宜有效的心理戰內容.

德國聯邦國防軍心理戰部隊不僅在裝備上力求精進,與民間商業與學術單位合作,持續引進新的觀念, 同時對于心理戰所針對的受眾特性分析也不遺余力. 心理戰中心編組設有信息概念處、跨文化咨詢處及阿富汗地區心理戰組等研究單位,結合民間學界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方面專家進行分析,先求知敵,方能克敵,進而獲勝.

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以來, 德國聯邦國防軍持續執行境外維和行動, 深刻了解爭取地主國"民心與民智"的重要性. 如何突破語言和文化的藩籬,爭取民眾向心尤為重要,故心理戰中心 2009年成立"跨文化咨詢處"順應此種作戰需求. 相較于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宣傳部隊, 現代德國聯邦國防軍心理戰部隊并非以征服者的姿態去了解他國的文化, 而是對等的實地與當地民眾溝通、互動,進一步分析民眾特性. 以阿富汗為例,跨文化咨詢處派遣專家先行了解德軍作戰地區的當地種族分類、使用語言、宗教、文化、政治意向、社會結構等影響民眾心理的因素, 傾聽民眾對阿富汗政府的怨言與對多國聯軍的不滿, 設身處地的探索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利心理戰議題設定.

跨文化咨詢處的成員在阿富汗戰場上扮演地區民眾與德軍作戰指揮官之間的中介橋梁, 一方面提供軍事指揮官有關作戰地區的輿情, 提醒指揮官及作戰部隊在執行任務時應尊重當地民眾習俗的相關事宜, 分析軍事行動可能對民眾產生的負面反應; 另一方面將指揮官作戰意圖結合民眾意向,以及恐怖組織弱點,轉化為心理戰議題,爭取民心,阻斷民眾與恐怖組織結合,瓦解恐怖組織士氣.

\\(四\\)任何心理戰作為均無法脫離語言及文字表達的范疇, 要能制作觸動人心弦的心理戰內容更非一蹴可及, 故培養專精語言人才是心理戰工作的重點. 德國聯邦國防軍心理戰部隊于境外執行索馬里、 波斯尼亞及阿富汗任務時, 發行的報紙、期刊,網站、廣播內容多以地主國主要使用語言和英文并用. 比如在波斯尼亞出版的《MIRKO》雜志,已成為地區學校的英文教材.

在阿富汗戰場上,能夠洞悉民眾的習俗好惡,順應阿富汗人民對傳統活動---風箏的喜好,制作具有特色及象征意義的風箏, 更容易凸現在不受塔利班政權桎梏下的人民享有更多的自由與尊嚴,更好的擴大心理戰與宣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OPINFO,1955-Die Bundeswehrwirdaufgestellt,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2] OPINFO,1957 -Erste GedankenzurPsychologis-chenKampffuehrung,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3] OPINFO,1959-Die Truppewirdaufgestellt,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4] OPINFO,1970 -Aus PSK wird PSV,Operative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5] OPINFO,1972 -Ende der Aktionan der in-nerdeutschenGrenze, 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6] OPINFO,1990-PSV wirdzuOpInfo-Neuer Name,NeuerAuftrag,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7] OPINFO,1998-Vorlaeufer des Einsatzameratrupps\\(EKT\\)bestehetBewaehrungsprobe, Operative InformationWebsite,May,2013.

[8] OPINFO,2002-Ein zukunftsweisendesJahrfuer dieOpInfo -Truppe,Operative Information Website,May,2013.

[9] Federal Ministry of defence,white paper 2006on German Security Poli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Bun-deswehr\\(Bonn:Federal Ministry of Defence,2006\\),p.100.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