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與越南、老撾和緬甸三個國家接壤相鄰,有著4060公里長的邊境線,稱之為“八千里邊防”。在這八千里邊防線上現有20余個國家級和省級開放口岸,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信仰并存,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社會思潮暗流涌動,“黃賭毒私特艾”侵蝕嚴重。近年來,云南省軍區黨委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著眼于應對多元思想文化和多種價值取向沖擊、艱巨戍邊任務和艱苦自然環境考驗,在加強邊防軍營文化建設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與有益的嘗試,當今開展的“云南八千里邊防文化長廊”建設就是一個縮影與佐證。部隊官兵立足于現有條件,充分利用駐地資源,逐步形成了融“戍邊歷史文化、邊疆民族文化、邊防軍營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為一體的邊防軍營文化建設思路,增強戰友之間的感情,促進了軍政、軍民的團結,推動了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同時,我們也感到當前邊防軍營文化建設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諸如活動場地、器材設備建設不足;高水平多樣化文化活動統籌指導不到位;文化活動的組織人才嚴重缺乏等。有些問題如普及不廣、層次不高、對接不好、重硬輕軟等,都需要我們共同關注,有效破解,積極應對。
一、對邊防軍營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古人云:“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保ā段究澴印け睢罚┛v觀人類的戰爭史,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較量,戰場上的博弈最終都是文化的博弈。事實告訴人們,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誰搶占了文化的制高點,誰就能贏得戰爭的主導權。當前軍隊最鮮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實現強軍目標,奮力實現強軍目標,需要統一思想、提振精神、凝聚力量,而大力加強先進軍事文化建設并將其向強軍目標聚焦,無疑是重要途徑之一。換句話說,只有著眼于從思想上、能力上、作風上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堅強保證,我們發展邊防先進軍事文化才能抓住根本、提高起點、落到實處。
一是鑄魂醒腦。習近平主席要求部隊要“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實踐證明,建設健康向上的先進軍事文化,充分發揮先進軍事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確保官兵政治合格的重要基礎,是確保官兵堅決聽黨指揮的鑄“魂”工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無刃的對決,決定其勝負靠的是文化軟實力。邊防部隊所處的自然環境艱苦、面臨的斗爭形勢復雜、守邊固防任務繁重,而且邊境地區歷來是外來文化滲透的重點,多種價值觀念交織并存,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激烈,官兵心靈容易“饑渴”,精神更需“補鈣”。
面對強敵環伺的殘酷現實,如何深入挖掘邊防文化的潛力,搶占邊防官兵思想陣地,堅定邊防官兵理想信念,始終是我們在抓邊防軍營文化建設中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我們充分發揮邊防文化的特有優勢,把鑄魂醒腦的文化活動滲透到日常訓練教育和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在融入滲透中提高官兵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崖壁上,在巡邏道邊,設置標語口號和格言警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官兵忠誠于黨、戍邊愛國的文化情懷;利用騰沖近代以來多次發生戰事的歷史資源,通過回顧戰爭,教育官兵從不同時代背景下迥異的戰爭進程和結果中,清醒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于水火;通過在巡邏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邊境兩側邊民的生活水平進行橫比縱比,從以前基本相似的貧窮落后到現在的巨大反差,教育引導官兵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國家和民族走向繁榮富強,從而不斷夯實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思想根基。
二是凝神提氣。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反映軍隊的根本職能和軍隊建設的根本指向?!氨詰鹫?,氣也。氣實則斗,氣奪則走?!保ā段究澴印鹜罚┪臆娺^去之所以能在武器裝備、人員數量、后勤保障等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重要的就是廣大官兵具有不怕萬難、敢于勝利的戰斗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先進軍事文化的集中體現?,F在,我們部隊士兵的主體是“80后”、“90后”,很大一部分是被家長寵著長大的。如果發生戰事,我們的這股“氣”還在不在,這股“氣”是實還是虛?這個問題也需要我們深刻思考。新形勢下,邊防軍營文化建設向強軍目標聚焦,就是要突出軍營文化的戰斗屬性,始終強化官兵的打仗思想,用軍營文化強化官兵的戰斗意志和戰斗精神,讓人民軍隊特有的“精氣神”
成為廣大官兵獻身國防的不竭精神動力。這要求我們邊防軍營文化建設不能只唱獨角戲,必須緊扣“打勝仗”來謀篇布局,將“軍味”和“邊味”結合起來。我們把滇西邊疆史作為官兵的必修課,以參觀戰爭遺址、舉辦歷史講座等方式,讓官兵學史明理,知責思進,增強戰備觀念,煥發旺盛斗志;打造獨具特色的“界碑文化”、“口岸文化”、“哨所文化”等,增強官兵守土有責的使命意識,激發官兵熱愛邊防、守衛邊防的豪情壯志;用鄧子龍、戴安瀾等西南戍邊將領和分區部隊“董存瑞式的戰斗英雄”李成文、“戰斗英雄”張學景等英雄人物的名字為巡邏道命名,讓官兵在巡邏執勤中,在工作匯報中耳濡目染,經??吹?、說到、想到這些英雄的名字,時刻受到英雄事跡感召,把敢于犧牲、敢于勝利的精神深扎于心,用先進文化軟實力提升部隊戰斗力,真正使邊防文化成為滋潤邊防官兵精神田園的甘露。
三是要塑形強筋。習近平主席強調,作風優良才能塑造英雄的部隊。軍隊形象是軍隊內在性質、宗旨、使命、能力、作風的集中體現,是人們對軍隊及其行為形成的總體印象、評價和態度傾向。隨著我軍歷史使命的日益拓展,人民軍隊的一舉一動愈來愈廣泛地被海內外各界所關注和評判,如何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和使命任務的需求,塑造良好的人民軍隊形象是我們同樣需要認真思考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做好邊防軍營文化工作,就是要把先進軍事文化不斷外化為邊防軍人的良好形象,使邊防軍人的形象與擔負的使命任務相一致,與邊境斗爭形勢相協調,與黨和國家的形象相統一,贏得邊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地方黨委政府的尊敬。針對西南邊疆地區民族風情濃郁的特點,我們把邊疆文化融入邊關軍營,充分利用邊境線上的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等多姿多彩的文化積淀,教育引導官兵從心底熱愛西南邊疆、熱愛邊疆各族群眾;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嫁接到軍營文化中,使軍營文化既有軍隊的軍人的特點,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韻味;利用軍民聯歡、軍民共建等時機,組織官兵學習少數民族語言,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學習少數民族歌舞,建立和諧融洽的軍政軍民關系,增強邊疆各民族和軍地之間的吸引力,增進駐地軍政軍民感情,軍民攜手建設穩固的邊疆。因此,邊防軍營文化工作無論形式如何呈現和創新,外延如何拓展和變化,我們認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緊緊圍繞如何發揮“鑄魂”、“凝神”、“塑形”這三大作用來思考和籌劃,進而實現“醒腦”、“提氣”、“強筋”的目的。
二、對軍隊文藝創作的幾點期盼
這些年我們身居邊防一線,每當看到基層官兵黝黑的皮膚、脫皮的臉頰、凹陷的指甲、疲憊的神情時,每當看到那些“老邊防”、“老高原”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堅守著陣地哨所、忍受著孤獨寂寞時,每當看到戰士們用柔弱稚嫩的身軀與險惡的自然環境拼搏的時候,自是真誠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能創作出更多、更美、更感人的文藝作品,送來更多的精神食糧,讓基層官兵的歌聲、番號聲更加嘹亮,讀書聲、歡笑聲充滿營區。
一盼接地氣。新世紀以來,我軍文藝工作者堅持姓軍為兵,服務于一線,服務于戰斗力,創造出了許多優秀作品,受到部隊官兵的青睞,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在眾多的軍旅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有不少影視劇老百姓看得津津有味,基層官兵卻感到索然無味,很少關注。據了解,原因不外乎三個字:假、遠、虛。所謂“假”,就是不真實,作品描寫的軍人不像軍人,反映的內容不是軍人的真實生活;所謂“遠”,就是沒有貼近我們的官兵,要么主人公非權即貴,要么就發生在繁華的大都市,要么就選擇在屈指可數的高技術含量部隊,遠離基層官兵,尤其是反映地處偏遠的邊防官兵的生活戰斗情景太少,希望我們的軍旅文藝作品能夠離戰士近一點,離基層近一點,離邊防近一點,離陣地近一點,有更多的可親、可近、可信的好作品;所謂“虛”,就是主題不鮮明,看了半天不知道要表達什么,沒有反映出基層官兵的真情實感,無法吸引官兵的注意力。倘若一部軍旅題材作品不能得到部隊官兵的認可和喜歡,不能說這個作品是成功的。這些雖然不是主流,其影響卻不可小視。誠然,我們也深知深信,這些年也創作生產出不少優秀的作品,比如《士兵突擊》、《炊事班的故事》、《火藍刀鋒》等,基層官兵就很愛看,因為戰士們從中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容易產生共鳴。再如當前基層部隊的青年官兵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屬也是獨生子女,退役以后何去何從的問題讓我們的官兵非常糾結--回老家,家屬這邊的老人怎么辦;留在駐地,家里的老人怎么辦;把父母接過來,老人對新環境的生活又不習慣。據了解,現在還沒有反映這一題材的優秀作品。這也是我們基層官兵無私奉獻精神的一種時代體現,非常值得謳歌頌揚。
二盼有兵味。什么是兵味,就是軍人固有的一種英武之氣、威猛之態、陽剛之美;是軍人特有的一種剛毅果敢的個性、細膩強烈的情感、雷厲風行的作風和敢于犧牲的精神;還有軍人外在的那種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的氣質特征,是那種“一、二、三、四”的震天吼聲。軍隊文藝作品的創作初衷應該是為官兵鼓勁提氣的,如果盲目地追求時尚元素,沒有了兵味,這樣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比如軍旅歌曲有很多,可為什么有的一直在軍中傳唱,經久不衰,有的卻曇花一現,時間不長就再也無人問津呢?因為好的歌曲上口、提氣,根本原因就是兵味濃,唱著它能讓我們的官兵激情澎湃,能讓我們的官兵熱血沸騰,感覺這歌聲是從心底發出的,唱的是我們官兵的心里話。比如1994年王曉嶺、臧云飛兩位藝術家創作并由劉斌演唱的歌曲《咱當兵的人》,歷久彌新,至今仍然深受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的喜愛,被稱為“歌唱軍人的紅歌”。實踐證明,從基層中來、到基層中去是部隊文藝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切文藝的成功之道;只有如此我們的創作才會有取之不盡的鮮活題材,作品就會充滿鏖戰沙場的英雄氣概,部隊就會迸發敢打必勝的戰斗氣息。文藝的瓊漿內化為練兵打仗的豪情,文藝作品展現的理念價值、精神追求,才能真正融入官兵血脈,使官兵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從而堅定信念,增強斗志,強化能打仗、打勝仗的內在動力。
三盼有“野味”。這里的“野味”指的是軍人的“虎狼之氣”。所謂“虎氣”,就是一往無前、不畏強手、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王者霸氣和驍勇之風,蘊含著雄壯的氣勢、威武的氣概和必勝的信心;所謂“狼氣”,就是咬住不放、窮追不舍、犧牲奉獻、精誠協作的實干精神和堅強意志,表現為超常的隱忍、昂揚的斗志和忠貞的團結。習近平主席強調,和平時期,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還得威武,軍人還得有血性。
培育官兵的“虎狼之氣”,打造一支虎狼之師,這既是帶兵人的責任擔當,也是軍隊文藝創作的一個主導方向。一部好作品在官兵中的影響力遠比基層指揮員的說教深遠和持久。實踐證明,一個單位的文化底蘊越厚實,部隊作風也就越扎實;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進程中,在先進軍事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形勢下,基層軍營文化只有更加注重貫徹作風優良要求,充分發揮基層文化的養成功能,才能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強大的正能量。
四盼有“戰味”。盡管軍人有情也有愛,但軍人是為戰爭而生,藝術作品中卿卿我我的元素多了,這部作品的激勵作用就減弱了。軍旅題材作品就應該以戰斗為主,但若是前面作了大量鋪墊,展現戰斗情景的部分卻一帶而過,看了讓人很難受,就好像憋著一股勁卻始終不能釋放出來一樣。還有的影視作品把戰斗場景拍得跟游戲一般,毫無軍事素養可言,常識性的錯誤連普通百姓都能找出一大堆。小時候看《南征北戰》、《英雄兒女》之類的戰爭題材影片,好不好看的標準就是打得激烈不激烈,看完后伙伴們就三五成群地模仿著影片中的情節玩打仗游戲,憧憬著長大以后也去參軍入伍、殺敵報國?,F在類似的作品不多了,小朋友們也不玩打仗的游戲了,青年官兵們也不太喜歡談論怎么打仗了。斯皮爾伯格1998年導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用了26分鐘的時間重現奧馬哈灘頭登陸的壯觀場面,讓人驚駭地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并通過殘酷的戰爭場景反襯出了戰爭中的正義和人道精神,讓人懂得了和平的珍貴,更讓官兵們明白了一名軍人在戰爭中的使命和責任。一部優秀的軍旅題材影片不僅可以教育當代官兵,還影響著正在成長的祖國下一代,這就是優秀文藝作品的特殊功能和偉大力量。
五盼擴交流。據《人民日報》報道,在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是我國周邊外交的一貫方針?!边@表明我國將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周邊外交,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將進入新的境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軍隊的對外交往越來越頻繁,軍事外交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鄰國軍事代表團來我國訪問,我軍官兵也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參加聯訓聯演、地區維和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與鄰國軍隊進行全方位多領域的軍事交流與合作。邊防軍分區在發揮好政治外交、軍事外交、警務交流和民間交往的功能基礎上,我們認為還需要擴大軍事文化交流,開創軍際之間務實合作的新模式。
因工作關系,筆者有幸赴俄羅斯、緬甸、越南、老撾和印度等周邊國家軍隊學習和參觀,親身感受到外軍的軍營文化建設情況。俄軍為營造愛國尚武的文化氛圍,大量修建關于戰爭、兵器、航天、戰例和名將的博物館,在各城市標志性位置放置著名元帥、將軍、士兵等英雄雕塑,在名目繁多的軍事紀念日舉行各種盛大儀式和活動。緬軍一直以軍隊建設取得的輝煌成績和部隊威武英勇的作風作為宣傳重點,激發官兵的戰斗精神;在各類節日開展軍民互動聯歡、參與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各項慶?;顒?,樹立軍隊的親民形象;軍營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營以上軍官普遍熱衷高爾夫球運動,基層軍官和士官則以緬甸傳統的藤球為主,同時也酷愛足球運動,軍營內幾乎都有藤球場和足球場。印軍則針對官兵民族、宗教信仰和種姓不同的特點,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強化官兵“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激發官兵的愛國熱情;利用濃厚的宗教文化影響力,把忠于職守和忠于神有機地統一起來,強化官兵戰斗精神;通過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灌輸,增強官兵的民族意識?!八街?,可以攻玉”,外軍這些富有特色的開展軍營文化活動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從目前的情況看,我軍邊防部隊與周邊國家的軍事交流還僅局限于會談會晤、聯合執勤、聯合反恐、搶險救災、共同巡查界務和打擊治理邊境違法行為等軍事活動層面,軍事文化交流還滿足不了新的形勢任務變化的需要。我們期盼軍隊文藝工作者更多地深入到邊防一線參與并指導部隊開展軍事文化交流活動,諸如組織開展節日聯誼、參觀見學、體育競賽、才藝展示、隨團會晤等活動,豐富邊防交往的內涵,增進軍事交往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提升國家、軍隊、民族的軟實力。通過上述形式活動,我們相信軍事文化外交在軍隊對外交往中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有助于維護邊境地區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