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心理戰,是指敵對雙方運用心理學原理,通過宣傳和其他活動,從精神上瓦解敵方國家及其軍隊的作戰樣式。心理戰常用的手段包括:宣傳、恐嚇、威懾、欺騙、誘惑、詭詐、懷柔以及收買等。其中,宣傳是心理戰的基本手段,往往通過無線、有線廣播,散發宣傳品,郵寄心戰書信,實施戰場喊話,宣傳本國的社會制度和政治主張;有時發動謠言攻勢,進行挑撥離間,策劃暴動騷亂,從事破壞暗殺,來動搖和瓦解對方的軍心、民心,削弱其戰斗意志。進行心理戰的要求是:宣傳上要主動進攻;充分了解敵軍心理上的強點和弱點;重點是對敵方軍官從心理上進行瓦解;心理戰的手段要與部隊作戰行動對敵施加的心理影響結合運用;要加強己方的心理訓練,及時識破和挫敗敵方的心理戰。心理戰研究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但國內研究兩伊戰爭與心理戰的論文寥寥無幾,本文力圖從心理戰的角度解讀這場綿延八年、兩敗俱傷的戰爭。
一、戰前伊朗通過宣傳伊斯蘭革命獲得強勢心理,贏得廣泛支持
霍梅尼是一位堅定的泛伊斯蘭主義者,他宣稱,伊斯蘭理念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世俗民族主義的否定,不管是伊朗民族主義,還是阿拉伯民族主義,都被霍梅尼視為從西方傳來的毒素,有害于伊斯蘭社會的統一,他說“:在講不同語言,例如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穆斯林中間并沒有什么差別,此類問題很可能是那些不希望穆斯林民族統一的人編造的……他們制造了民族主義這一問題……這與伊斯蘭教和伊斯蘭原則是相悖的,他們的意圖是破壞伊斯蘭教和伊斯蘭哲學?!?/p>
霍梅尼對伊斯蘭教推崇備至,認為它是救世良方,是解決穆斯林社會所存問題的最佳方案。相應地,霍梅尼也就認為伊斯蘭教的神權政體是國家政權的最好組織形式,他因此要輸出伊斯蘭革命,企圖建立更多的伊斯蘭政權,以實現伊斯蘭世界秩序。在霍梅尼看來,大多數的阿拉伯政權都是虛弱的、附屬的,也是不合伊斯蘭教精神的,應該被伊斯蘭教的神權政體所取代?;裘纺嵩?981年直言到“:穆斯林的問題是:盡管他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土地和人口,但是由于其無能的領導層,他們不得不遵照大國的意志行事……穆斯林的問題在于其政治體制,正是他們的政治體制才造成了當前穆斯林的種種問題,這些政權與伊斯蘭教無關。除非他們回歸伊斯蘭,否則他們的問題將會繼續存在?!睂κ浪酌褡逯髁x的憤恨,對伊斯蘭教的推崇,促使霍梅尼大力推廣他的泛伊斯蘭主義思想,以期實現“伊斯蘭統治下的和平”,這就瓦解伊拉克政權的意識形態,否定伊拉克統治的合法性和民族認同。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對伊拉克產生直接強大心理和精神影響。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什葉派占多數的伊斯蘭國家,但什葉派在兩國的政治處境不同。在伊朗人中什葉派占90%以上。從16世紀起,什葉派就在伊朗占統治地位。在伊拉克居民中,約有60%的人是什葉派,但是在政府機關中長期由遜尼派掌權,軍隊中的中上層軍官也都是遜尼派。什葉派集中在南方各省,與伊朗鄰近。
他們同伊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什葉派的圣地和宗教中心大都在伊拉克,如卡爾巴拉(第三伊瑪姆侯賽因陵墓所在地)、納杰夫(第一伊瑪姆阿里陵墓所在地)。每年都有來自伊朗等地的數萬朝圣者。同樣,伊拉克的什葉派也每年大批去伊朗的圣城庫姆和馬什哈德朝覲。兩伊的什葉派不僅有著密切的部落、家族和血緣關系,而且在宗教活動中形成師生關系和情同手足的朋友關系。伊朗的什葉派同情伊拉克受到壓制的什葉派,伊拉克的什葉派本能地尋求伊朗教友的支持,兩國什葉派在心理上更容易溝通和融合。
霍梅尼在1979年執政后,以世界什葉派領袖自居,在伊朗掀起原教旨主義宗教狂熱,公開聲稱要向鄰近阿拉伯國家輸出“伊斯蘭革命”,成為阿拉伯國家特別是伊拉克的一個嚴重威脅?;裘纺峁膭钜晾巳似饋硗品_達姆·侯賽因,在伊朗境內組織了一支“解放伊拉克伊斯蘭部隊”,同時大力支持伊拉克境內什葉派組織“召喚黨”和“伊斯蘭解放運動”,進行顛覆伊拉克政府的活動。薩達姆也早有充當阿拉伯國家盟主之意,因此,對于霍梅尼的“革命輸出”,給以針鋒相對的回擊。他支持伊朗境內的遜尼派,并把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領袖驅逐出境,同時,支持伊朗前國王巴列維的殘余勢力,伊朗前首相巴赫蒂亞和前德黑蘭司令官在巴格達設有廣播電臺,向伊朗播送反霍梅尼節目,企圖借此打擊霍梅尼的影響。
伊拉克的什葉派備受遜尼派的歧視和壓迫,原來的積怨終于找到發泄的機會了。1979年2月,圣城納杰夫發生了慶?;裘纺岱祷匾晾实氖就涡?。青年人四處散發宣傳伊斯蘭革命的傳單,公開張貼霍梅尼的大幅畫像,在大街上涂寫“要伊斯蘭,不要薩達姆和阿弗拉克”之類的標語,他們要求改變政治制度。什葉派領袖公開贊尚和支持伊朗革命。伊拉克伊斯蘭召喚黨(根據阿拉伯發音翻譯為達瓦黨)成立于1958年,成員多為納杰夫的什葉派教士和伊朗僑民,部分黨員在黎巴嫩參加什葉派活動,該黨受到伊朗支持,其領袖阿亞圖拉巴克爾·薩德爾(BaqirSadr)與霍梅尼交往密切,兩人的思想大同小異,伊朗革命勝利后,他把六篇研究論文贈送給霍梅尼,作為指導伊朗革命的參考文獻和珍貴獻禮。他發布教令禁止穆斯林加入復興黨,號召各地穆斯林派代表前來納杰夫聲援。1979年6月,巴克爾·薩德爾計劃前往伊朗拜訪霍梅尼,伊拉克政府將他軟禁在家。伊拉克什葉派強烈抗議,政府逮捕了5000多人。薩達姆感到什葉派的伊朗正在威脅自己的政權。薩達姆在鎮壓的同時,對什葉派穆斯林進行安撫,并撥款8000萬美元修繕什葉派圣地和清真寺。
但是伊拉克什葉派的抗議更猛烈了,甚至企圖暗殺政府高級官員。1980年6月薩達姆處決了伊拉克什葉派領袖阿亞圖拉巴克爾·薩德爾(BaqirSadr)和他的妹妹。
二、伊拉克以復興社會主義為旗幟凝聚民心、黨心和軍心,抵制伊朗的心理進攻
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是伊拉克的執政黨,阿拉伯復興黨是民族主義政黨,其目的是讓阿拉伯人民獲得自由,并統一阿拉伯民族。復興黨認為,伊朗的胡澤斯坦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因此,胡澤斯坦是阿拉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伊拉克不是軍事占領,而是解放在波斯種族主義壓迫下的阿拉伯同胞,胡澤斯坦的居民肯定會歡迎伊拉克英雄的軍官和戰士。
薩達姆認為古代兩河流域是近現代伊拉克文化的來源,兩河流域的輝煌和偉大意味著今天伊拉克是偉大文明的天然繼承者,伊拉克在阿拉伯統一的過程中發揮獨特作用,伊拉克民族主義優先于泛阿拉伯主義。堅持不結盟外交,在不結盟運動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在重視伊斯蘭信仰的同時,堅持世俗主義政策。薩達姆認為,伊斯蘭教教義和復興黨的理念不矛盾。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之間有特殊關系。他說,《古蘭經》屬于阿拉伯人,先知穆罕默德是一名阿拉伯人,天堂上使用的語言是阿拉伯語,《古蘭經》里講述的故事教訓主要來源于在阿拉伯土地上占主流地位的人際交往活動,有些人顛倒黑白,意圖讓德黑蘭成為伊斯蘭圣書的發源地。如果這一切是真的,那么萬能的真主當初怎么沒有從德黑蘭選擇一位先知?他認為1979年的伊朗革命不是一場真正的伊斯蘭革命,它是一次波斯式革命。
他說,伊朗國王已經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某個人。這個人是披上穆斯林頭巾的伊朗國王??傊?,薩達姆的言論質疑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正義性,用阿拉伯民族主義作為自己合法性的基礎。
阿拉伯民族主義主張在“民族”的旗幟下實現所有阿拉伯人的聯合與統一。在某種程度上講,泛阿拉伯主義體現了阿拉伯人對其光榮歷史的回憶和受他人統治的屈辱的反抗。在阿拉伯人看來,只有在“民族”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實現自己的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才能最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體現自己的民族價值。
霍梅尼認為世界被分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處于壓迫地位的國家正試圖使被壓迫國家保持一種生產原材料的從屬地位。
因此,霍梅尼認為伊朗作為唯一真正的伊斯蘭非結盟國家,有義務承擔起伊斯蘭革命運動前鋒的責任,并幫助穆斯林和其他受壓迫的國家實現真正的獨立,并且認為宗教信仰是高于民族主義的。1980年9月,在給麥加朝圣的電文中,霍梅尼宣布:民族主義導致了穆斯林之間敵意的產生,分裂了信徒們的派別,他是反伊斯蘭教及穆斯林利益的。
民族主義只不過是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倍感焦慮的外國人蓄意編造的陰謀。比民族主義更讓人感到悲哀和危險的是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挑撥離間,以及在穆斯林兄弟之間進行有害的宣傳。
當薩達姆鎮壓伊拉克的什葉派時,霍梅尼說,伊拉克復興黨希望燃起一場針對伊斯蘭教的戰爭,伊朗軍隊加入了伊朗人民,伊拉克的軍人啊,加入到你們自己的人民吧,伊拉克人民和軍隊應該唾棄復興黨政權,并推翻它的統治。因為這個政權正在攻擊伊朗、攻擊伊斯蘭教和《古蘭經》。
薩達姆的思想是伊拉克占主導地位的泛阿拉伯主義,霍梅尼思想主要是以伊朗為樣板的泛伊斯蘭主義,二者的分歧在于:泛伊斯蘭主義認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是所有穆斯林都團結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建立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實體;泛阿拉伯主義則主張以阿拉伯語言、文化為紐帶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這樣,泛伊斯蘭主義與泛阿拉伯主義就有了根本性的差異:前者以宗教為紐帶,強調宗教屬性,后者以民族為中樞,強調民族屬性;前者的團結對象是同教不同族或同族的穆斯林,后者卻對同教不同族的人帶有強烈地排斥性。顯而易見,泛伊斯蘭主義和泛阿拉伯主義相互間的競爭與沖突也就在所難免。
三、兩伊戰爭過程中的具體心理戰解讀
兩國領導人的心理素質較量?;裘纺崾鞘踩~派的“效法源泉”,為最高的宗教領袖,他飽經風霜,歷經磨難,意志頑強。他德高望重,一呼百應。
他著作浩繁,學養深厚,膽識過人,見識非凡,學生眾多。薩達姆崛起于草根階層,蹲過監獄,搞過暗殺,在政治斗爭的血雨腥風、刀光劍影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練就性格堅強,性情殘暴,手段殘忍,但與霍梅尼相比,他在精神世界沒有后者強大。因為霍梅尼信仰更加虔誠,汲取什葉派的殉道精神和正義能量,立場堅定,頑強不屈,堅忍不拔,在自己的布道和講話中常常立意高遠,思路開闊,氣貫長虹,仿佛是一個偉大舵手,從容地駕駛伊朗革命和伊朗國家的航船。
兩國民族心理長期較量,伊拉克的臨時強大助長了薩達姆的自信和野心。伊朗與伊拉克一樣都是海灣大國,兩伊戰爭爆發前綜合國力居8個海灣國家的前列,但伊朗在諸多方面更壓伊拉克一頭,其國土面積是伊拉克4倍,人口是伊拉克的2倍(20世紀70年代),占有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波斯灣的整個東北海岸線,長度達1000公里,是波斯灣海岸線的近二分之一,且控制著波斯灣入口霍爾木茲海峽的北岸。僅在波斯灣北端夾縫中擁有65公里海岸線的伊拉克無以與之相比。
伊朗軍隊規模也超過伊拉克近1倍。伊朗領導人同樣具有奪取海灣控制權的雄心,波斯帝國建立2500年之際,巴列維請來各國領導人,極為隆重地舉行“紀念大典”,儼然一方盟主,很是風光一時。
西方新聞界甚至發出伊朗將在下一世紀成為世界第三超級大國的預言。顯然,伊朗是薩達姆實現“中東—海灣盟主夢”最大的現實障礙,不能不遭他忌恨仇視?;裘纺嵯胝鞣晾?,控制什葉派圣地,成為波斯灣強國是兩伊戰爭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戰前伊拉克實力超過伊朗,伊拉克自信可以一舉摧毀伊朗。1980年伊朗在海灣和國際社會很孤立,軍隊減員,武器缺乏,經濟困難,實力下挫。1980年伊拉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0美元,石油出口創匯265億美元,石油產量和出口量超過伊朗,在中東僅次于沙特,外匯儲備370億美元。軍隊22萬人,坦克1900輛,地對空導彈440枚。在外交上與阿拉伯世界、美國和蘇聯保持經濟交往,國際環境有利。因此,薩達姆·侯賽因自信心膨脹,相信可以迅速擊敗伊朗,實現自己的野心。
伊朗把新聞宣傳和宗教布道高度結合,以此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培育強大的精神動力,宣傳伊朗革命的影響。在戰爭期間伊朗國防委員會直接管制新聞,伊朗最高領袖要求新聞不要把大家對戰爭的注意力引向次要問題,不要違背伊斯蘭革命利益。在戰爭中伊朗繼續瓦解伊拉克的民心、軍心和黨心。首先霍梅尼把薩達姆·侯賽因與伊拉克人民區別對待;再指出薩達姆與美國互相勾結;并認為薩達姆政權是反伊斯蘭的,是違背穆斯林利益的,薩達姆是撒謊者,他披著民族主義的外衣在穆斯林中制造不和。這場戰爭是違反伊斯蘭教、《古蘭經》和公正原則的。號召伊拉克人民按照自己的宗教、神授和人類的義務,反抗叛逆的伊拉克復興黨政府,與伊朗人民和軍隊一道,把不忠者送進地獄,建立一個人道的伊斯蘭政府。
具體就是伊拉克工人和公務員罷工、居民不在納稅和交付水電費,讓伊拉克政府癱瘓。因為真主站在伊拉克人民一邊?;裘纺岷粲鮾灤晾藨鸱?,以證明伊斯蘭人道主義精神。他反復強調伊朗沒有領土野心,伊朗只是在反對侵略。
這些主張都企圖瓦解伊拉克官兵的心理防線。薩達姆反唇相譏,懇求真主在戰斗中給伊拉克人民力量,防止歪曲伊斯蘭的那些波斯種族主義的篡位者取得最后勝利。戰役名稱體現圣戰色彩,第八伊瑪目行動、耶路撒冷之路行動、黎明突擊、齋月行動、黎明行動、卡爾巴拉行動,這些戰役彰顯什葉派的殉道精神,表現了什葉派的正義性、革命性和戰斗性,體現了伊朗什葉派的道義優勢,強化了伊朗軍民的心理動能。
雙方通過襲城戰、油輪戰企圖摧毀敵方軍民心理。1985年伊朗擁有5772人口,保持百萬雄兵,戰爭潛力巨大。伊拉克只有1958萬人口,只能保持50-60萬軍隊。襲城戰開始于1985年,當年2月4日,伊拉克對伊朗文化古都和經濟中心伊斯法罕進行轟炸。伊朗以地面站進行報復。3月4日,伊拉克出動上百架轟炸機對伊朗30多座城市進行轟炸。德黑蘭、大不里士、伊斯法罕、布什爾等城市濃煙滾滾,火光閃閃。平民區、市政大樓、工廠、醫院都被炸毀。1986年3月4日,伊朗轟炸巴格達,以報復伊拉克的狂轟濫炸。1987年1月9日-23日,伊拉克出動4千多架次飛機繼續轟炸伊朗10多個城市,集中轟炸霍梅尼在德黑蘭的住所和政府辦公樓。伊朗革命衛隊的導彈也直接瞄準巴格達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總部。雙方共發射導彈250枚。襲城戰達到心理威懾效果,引起居民一片恐慌,特別在1988年2-3月52天導彈空襲中,德黑蘭至少有2000平民死亡,但卻造成近一半市民逃離這個大都市。伊拉克用導彈連續轟炸伊斯法罕的宏偉伊斯蘭建筑。襲城戰遭成伊朗45000多平民死傷。平民死亡和恐慌的確損壞了伊朗堅持戰爭的決心和信心,直接促成瓦解了伊朗的士氣和戰斗意志。
1984—1985年,伊朗預計石油收入為235億美元,位于波斯灣西北的哈爾克島出口的原油占伊朗原油出口的90%,年創匯達200億美元。薩達姆認為,轟炸哈爾克島就是摧毀伊朗的經濟支柱。1985年8月15日,伊拉克出動9架噴氣式轟炸機,貼著水面低空飛至哈爾克島上空,把30多噸炸藥傾瀉到這個只有30多平方公里的島上。港內裝油的10艘油輪燃起大火,油輪碼頭和輸油設備幾乎全部陷入癱瘓,島上50%以上的輸油能力被摧毀。
外國的油輪也不敢冒險靠近。9月6日,伊朗飛機深入伊拉克國土,摧毀了伊拉克一個石油設施,炸掉一個雷達站。
的伊拉克主要使用戰斗機發射導彈和火箭襲擊對方和船支,其中法國的飛魚AM-39用得最多,這種導彈在英阿之戰中成名,但是兩伊之戰并沒有打沉多少油輪。因為這種導彈主要攻擊軍艦的,并不適用于大型的油輪。軍艦的鋼板薄,而油輪的鋼板厚,不容易穿透;伊朗使用岸對艦導彈,型號為“蠶”式,但這種導彈價格太貴,存貨有限,后期主要使用水雷。
在襲船中,兩伊誰也沒有撈到太大的油水,兩敗俱傷。整個兩伊戰爭期間,共有547艘油輪和貨船遭到襲擊,總噸位達1100多萬噸,還造成420人死亡,452人受傷,船主的直接損失約20億美元。伊朗的石油出口從每天180萬桶銳減到70萬桶,伊朗財政捉襟見肘。襲城戰和襲船戰不僅沒有打擊伊朗的士氣和民心,反而暫時刺激了伊朗人民保家衛國的熱情和激情。1986年3月15日,伊朗總統哈梅內伊在星期五聚禮上說:“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和信念對伊拉克的任何一個挑釁行動進行報復?!崩蛏YZ尼議長宣稱,“只要伊拉克今后對我們任何一個城市進行襲擊,我們將以轟炸巴格達作為報復?!币驗橐晾示哂袕娏业拿褡遄院栏泻妥孕判?,相對于伊拉克而言,伊朗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明昌盛,國家認同堅固,經濟基礎雄厚,加上伊斯蘭革命強化了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所以伊朗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氣吞山河。相反伊拉克產生了反戰心理。不得不減少了進攻伊朗的強度和力度。
霍梅尼把兩伊戰爭伊斯蘭化,認為這是一個非穆斯林的復興黨政權侵略伊斯蘭國家,就是異端邪教反對伊斯蘭?;裘纺崽栒偎械暮⒆尤デ熬€戰斗,到戰場上去履行穆斯林的神圣義務,這項義務比去麥加朝圣更重要。保衛伊斯蘭是大家的義務,與無神論者薩達姆戰斗是為了伊斯蘭,死后會進天堂,絕不同薩達姆妥協。通過人海戰彰顯戰爭的神圣性。1982年3月23日,伊朗10萬官兵在迪茲富勒和舒什發動“勝利行動”反攻。近一萬赤手空拳血氣方剛意志堅定的青少年沖在最前面,他們高呼“真主偉大”的口號,頭上用綠絲帶扎緊,脖子上掛著用塑料制成的鑰匙,意為用這些鑰匙打開天堂的大門,不顧生命撲向雷區。他們以2000個生命和數千人受傷的代價,打開了一條12公里長的雷區通道。為后續的主力部隊開辟道路。這種前仆后繼血肉橫飛的人海戰術讓伊拉克人心驚膽戰,伊拉克的防線崩潰了,伊拉克的士兵心理崩潰了。
伊朗在后來的歷時25天“圣地行動”中收復失地5480平方公里,重新控制了170公里長的國界線,伊朗在人海戰術中犧牲了4萬人,卻實現了打擊敵人士氣、瓦解敵人精神的目的。
伊拉克軍隊從1983年開始進入有計劃地頻繁使用化學武器的階段。1983年全年,伊拉克用毒共34次。促使伊拉克軍隊較大規模地頻繁使用化學武器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伊拉克在地面戰場連續失利,失去了戰爭主動權,被迫退入本國作戰。伊朗軍隊的攻勢已經直接威脅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形勢危殆,關系國家安危。
伊拉克為解除困境、挫敗伊朗軍隊的進攻而借助于使用化學武器。1982年9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曾警告伊朗說,伊拉克有一種“秘密武器”,如果伊朗侵占伊拉克一寸領土,伊拉克就可能使用這種武器。二是化學武器是一種大面積殺傷的武器,是抵御伊朗“人海戰術”進攻的有效武器。伊朗從1982年轉入反攻以來,將一批一批的革命衛隊士兵和少年志愿者投人進攻作戰。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年齡最大的則有50多歲。他們被稱為“真主的勇士”和“圣戰斗士”。這些人視死如歸,不顧一切地涌向伊拉克的布雷區、防御工事,為坦克進攻掃清道路。
伊拉克面對伊朗的人力條件優勢,企圖以化學武器殺傷敵軍,挫敗伊朗以“人海戰術”進行的密集攻擊。三是兩伊邊境地區的沙漠地帶和阿拉伯河附近的沼澤地區氣候炎熱、潮濕,有利于施放毒劑并造成致死濃度。當然,最主要的是伊拉克對使用化學武器預有準備,已經貯備了足夠的毒劑和化學彈藥,具有相當規模的化學攻擊能力,能夠迅速投入戰場使用?;瘜W武器造成至少8500名伊朗士兵死亡?;瘜W戰的殘酷和恐怖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伊朗軍民的戰斗意志,渙散了軍心和民心,促成了伊朗在最后接受?;饏f議。
總而言之,心理戰與兩伊戰爭相始終,從起因、過程到結束都有心理戰的因素;心理戰與民族文化、國家認同、意識形態、宗教活動、新聞管制高度融合;心理戰始終存在攻防兼備,凝聚本國民心與瓦解地方民心同時進行;心理戰與現實戰爭戰斗高度結合;總體而言,伊朗國內的心理戰效果勝于伊拉克,但伊拉克在國際上獲得的聲援和支援強于伊朗;雙方在心理戰的具體應用上都有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