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格局和自然環境的變化,我國非戰爭軍事行動卻呈上升趨勢,如抗擊南方冰凍災害,汶川、玉樹抗震救援,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等,在這種環境條件下,非戰爭軍事行動對參加人員心理有什么影響,如何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成為軍事心理學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
1 國內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領域及內容
國內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關注最早集中在政治工作領域,在中國知網上,有關非戰爭軍事行動詞條的文獻共有 1238 條,其中 2010 年發表的文章最多,共 333 篇,而 2007 年以前總共才有 18篇。以非戰爭軍事行動人員心理檢索,最早的文獻出現在 2008 年,到目前共有 72 篇。此外以抗震救災、演習、維和、處理日遺化武心理等詞條檢索出的文獻在 2008 年后大量出現,雖然這些沒有包括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全部研究報道,但已經說明這方面的研究正深入展開,并越來越受到重視。
對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人員進行的比較性心理研究發現,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對參加人員心理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不良影響。裴蕾等對赴四川抗震救災的解放軍官兵 383 人進行了焦慮和抑郁評估,發現焦慮狀態的發生率為 17. 5%,抑郁狀態的發生率為 51. 5%。常文軍等用癥狀自評量表對抗震救災 1 個月后 170 名部隊人員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地震救援部隊官兵在震后 32 ~42 d 的心理衛生狀況基本正常,但處理遇難者遺體人員的陽性癥狀仍然較高。
部隊進行的各種演習活動也對官兵的心理也會產生影響。吳興曲等對高原實彈演習對快速反應部隊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顯示,快速反應部隊戰士在高原實彈演習后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發生與戰士的個性特征有一定關系。
湯豐榕等調查了海上演習中醫療隊員所出現的心理狀況,結果顯示醫療隊員在參加海上演習中,心理狀態低于平時和普通人群,士兵和干部的心理狀態相對較好,非現役文職人員、聘用人員的心理問題較高,心理問題的發生與醫療隊員的身份類別和環境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而對 1420 名模擬渡海登陸的作戰官兵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戰時 89. 6% 官兵有恐懼、緊張心理,85. 3% 官兵睡眠質量下降,76. 5%官兵希望獲得來自社會、家庭的信息支持。戰后有 54% 的官兵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影響到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對維和部隊執行維和任務期間的心理狀況和心理變化規律研究顯示,維和行動對官兵的心身健康和認知功能影響明顯,但官兵心理狀況普遍好于中國常模和軍人常模,這可能與參加維和的官兵均經過層層選拔,并經過心理素質的訓練及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持有關。
除了應用各種心理學量表對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人員心理進行主客觀評價,研究人員還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人員的生理變化。華川等對 100 名參加軍事演習的官兵進行血清心肌酶含量測定,結果顯示演習后官兵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型水平明顯高于演習前。張蓉等則觀察了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心理訓練后,陸軍特種兵心理應激時血清蛋白質譜的變化特點,結果顯示心理訓練可使應激后低表達的蛋白明顯上調,有助于提高機體對心理應激的適應能力,且循環心理訓練的效果優于單純心理訓練。
對跨海登陸演習對官兵心理功能的影響研究也表明,登陸演習作為一種強烈的應激行為對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一定的抑制,可引起人體內分泌激素水平的改變。郭學青等的研究則更加深入,他認為軍事應激狀態對機體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氧化還原過程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并認為腫瘤壞死因子 α、白細胞介素 6、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前列環素、胃泌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可作為觀察機體應激狀態的生化標志物。這些研究為心理問題的評估及量化篩選提供了更為客觀、可靠的方法。
2 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心理健康工作方略
非戰爭軍事行動大多突發緊急、任務繁重艱巨、地域環境險惡、矛盾性質復雜,有些甚至面臨生死考驗,官兵承受著巨大精神壓力,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生理問題,影響戰斗力和目標任務的完成。已有的研究表明確立適當而有效的全程健康教育方案,有助于保障戰斗力。
國外的心理危機干預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有成熟的理論和技術,有專門的機構和大批富有經驗的專業人才,有系統規范的工作規程。而在新形勢下,我軍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已經不能替代心理干預工作,應當建立符合我國軍情的,系統的心理干預體系,增加心理干預的可操作性。程鵬等認為我軍建立心理干預系統,應當包括專業人才培養、心理測評選拔和檔案管理、心理教育訓練、危機干預等 4 個子系統的完整體系,結合國情、軍情和官兵所處的社會環境、面對的文化背景,積極借鑒外軍的有關經驗做法,加強隊伍建設、制定政策制度、完善標準規范,研發裝備器材; 把心理學專業人員納入非戰爭軍事行動心理預警及干預系統中,由心理學專業人員制定應急處理工作方案,并向決策部門和公眾提出預警報告和相應心理干預建議。
為了能更好地發揮心理服務工作的特殊作用和整體效能,許多研究人員結合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心理服務工作的特點和部隊心理服務工作經驗,提出了各種策略。王邈等認為,非戰爭軍事行動中部隊心理服務工作應堅持 “五要”: 一要領導高度重視,只有領導對心理服務工作高度重視,心理服務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才能發揮保障和生成戰斗力的作用。二要加強統籌協調。成立由專兼職人員共同組成的權力部門和職能機構,專門負責籌劃和指導全軍心理服務工作,把心理服務有機地整合到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全過程。三要體現專業水平。心理服務隊伍必須由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來組成,體現心理服務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四要突出服務重點。心理服務工作應把工作重點主要放在那些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官兵和已經產生心理問題的官兵身上。
各單位要及時建立健全官兵的心理檔案,對可能需要重點服務的對象做到心中有數。五要注重連續服務。只有保持心理服務的連續性,才能完整地體現心理服務的價值,才能真正地使心理服務轉變為戰斗力。
參考文獻
[1] 李琦,王曉霞,李妮,等. 登島作戰演習某部官兵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 4\\) : 20 -22.
[2] 甘景梨,張東衛,趙蘭民,等. 心理行為干預對抗震救災官兵心身健康水平的影響 [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 4\\) :403 - 405.
[3] 張理義,唐開宏,郭健,等. 亞洲維和官兵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研究[J]. 解放軍醫學雜志,2012,37\\( 7\\) : 733 -736.
[4] 裴蕾,王進華,宋絹. 抗震救災官兵的心理問題調查分析[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 3\\) : 31 -32.
[5] 常文軍,張遷,朱詩應,等. 汶川地震一個月后救援部隊官兵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8,29\\( 7\\) : 725- 728.
[6] 賈享明,王宗英,劉文,等. 集訓和維和期間醫療干部的心理狀況評估[J]. 海軍醫學雜志,2009,30\\( 3\\) : 196 -200.
[7] 李曉瓊,甘景梨,高存友,等. 軍事演習對官兵生理指標的影響及心理行為訓練[J]. 實用醫藥雜志,2010,27\\( 8\\) : 741 -743.
[8] 徐軒,曹富松,余存良. 空降兵部隊高原演習心理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J]. 空軍醫學雜志,2011,27\\( 2\\) : 109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