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是一種特殊的職業。維護國家長治久安、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和保障群眾安居樂業是公安民警應該承擔的三大政治社會使命。警察擁有國家法律法規賦予的較大的執法空間和執法權,它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警察群體遇到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進行疏導、排解,這樣就能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影響到警察隊伍的戰斗能力。
一、警察心理健康的含義及標準
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但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指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是一個人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有關研究證明,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系非常密切。
某種生理變化或疾病對人的心理活動影響顯著,健康的心理對人的身體健康的良好作用是藥物所不能代替的,而不健康的心理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不亞于病菌。確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開來,心理健康能促進生理健康。根據警察心理健康的含義,可以將警察心理健康的標準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有正常的心理過程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2.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既不過高又不過低。由于警察這個職業特殊,其自身必須對自我有一個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疾病。
3.時刻保持向上而又穩定的樂觀情緒。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警察作為一個時時面對各種各樣突發狀況的職業,其心理抗壓能力一定要強。這就要求警察在情緒上要保持穩定,盡量避免情緒波動太大的狀態出現。在危急情況下,要保持必要的鎮定,遇事要沉著不慌,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4.要保持人格上的統一。保持人格上的統一就是警察要保持外顯行為與理想、價值觀等方面是一樣的。
5.人際關系要保持在良好狀態。人際關系是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工作生活組成部分,對于警察來說更是重要。人要樂于和他人進行相互交往。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懂的尊重別人、重視別人、相信別人,要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別人,對于別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出現的差錯,要以寬容的心態進行處理。
6.良好的社會化,對周圍社會環境能夠很好地適應。作為警察,必須要深刻了解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對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占有絕對優勢,積極掌握正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所在的社會。對于心理不健康的人來說,他們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這就說明,一個對社會適應良好的人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7.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在危急時刻能臨危不懼,對自己實施有效控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舉止行為進行很好的控制;在遭遇危急情況下,也要能夠對自己的心理進行積極有效的調節和控制。
二、目前我國警察心理壓力的特點
警察在工作、家庭、生活實踐中會面臨多種多樣的壓力,每種壓力事件、壓力情境都會對警察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這些復雜多樣的壓力事件、壓力情境構成了警察心理壓力源。
1.警察這一職業在全部應急性工作中心理承受壓力是最大的。尤其是刑事警察,他們在應對偵破刑事案件、反恐、禁毒、反黑時,往往是身處于高度緊張、高度危險的環境下,要隨時隨地與猖狂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他們時刻都會面臨犧牲或者受傷的危險。
2.警力嚴重不足,超負荷運轉,高強度工作,收獲與付出不成正比,這就容易導致警察變得相對敏感。
具體來說,警察人手嚴重匱乏,這樣就形成了目前警察工作量大,普遍存在心理壓力過大的情況,大腦神經系統長期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相較于其他職業,警察是一個“三高”職業。這些都是由于警察實際的艱苦生活和危險的工作所造就的。從工作的危險性質上說,警察承擔著懲治犯罪、維護公共安全秩序的工作,尤其是在和歹徒斗智斗勇的同時,還要面臨著死亡或者受傷的威脅。生活的艱苦性和工作的危險性,決定了警察在身心上時刻都要處于高度亢奮、緊張的狀態。因此,隨時準備應急的心理,隨時隨地待命出發,是警察這一工作的必備狀態。
3.經常接觸社會陰暗面和灰色地帶,以致心理壓力過大。與其他普通職業相比較,警察時常接觸社會上各類無賴、不法之徒等,他們更容易接觸到社會的灰色地帶和陰暗面,經常會面對各種腐敗的犯罪現象,使得警察自身必須長期處在敵對和戒備的狀態下,他們要時刻經受著不法分子的恐嚇、拉攏和腐蝕。
如果長期這樣發展下去,警察的思維、情緒和性格會出現異常的波動,他們的心理必定會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最終會導致心理壓力過大,心理上嚴重失衡。
4.容易導致心理失衡的矛盾沖突是角色和智能的轉變。作為警察,他們往往對其從事的職業有較高的期望值。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警察也是普通的個體。由于工作,他們對家庭的照顧往往很少,還經常讓家人為自己擔驚受怕,嚴重的還會使得自己與家人、親友之間產生溝通障礙。因此,角色和智能的轉變,容易導致家庭矛盾層出不窮,最終導致警察自身心理失衡。
三、壓力不能排解導致的后果
警察是受法律保護的使用警械和武器的群體,如果心理壓力不能得到及時釋放,那么他們借助持有武器的便利,極有可能轉變為更嚴重的罪犯、或自我傷害乃至自殺。警察心理壓力過大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嚴重、觸目驚心的。研究證明,人的心理壓力如果不能得到緩解和調節時很容易出現反常行為。這些反常行為的出現,輕則影響人們的工作,嚴重的還會導致輕生或危害社會治安。警察同常人一樣,也會出現挫折感和不同的心理障礙。長期積壓的過重心理壓力如果不能得到正常釋放,部分警察可能會借助持有武器的便利以及目睹過的犯罪行為的熏陶,將不滿的情緒壓力演發為嚴重的犯罪。
四、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公安工作的作用
警察作為一個“三高”職業,在工作時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若是不能進行及時有效地疏導、排解,那將會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所以,只有正確對待警察作為個體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分析出它的具體表現和形成的原因,同時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采用積極有效地方法進行預防和矯治,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警察的綜合素質,使得公安隊伍的戰斗力得以提高,這對搞好目前的公安工作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心理健康教育對警察心身疾病的有效預防。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宣傳,讓警察建立重視心理健康問題的理念,并矯正不良心理反應,積極發揮各種心理因素的能動作用,有效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
2.心理健康教育警察精神疾病的有效預防。警察每時每刻都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心理應激,這就要求警察具有較強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為警察處理各種矛盾提供合理的方法依據,幫助警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有足夠思想準備,積極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
3.心理健康教育對警察突發事件發生的預防。警察在公安工作中會遇到許多誘因,一旦失去控制,就會出現意外事件。例如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多數犯罪嫌疑人都會想方設法否認罪行,百般狡賴,此時如果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低,很容易控制不住憤怒情緒,出現刑訊逼供現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警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防范這類事件的發生。
4.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警察提高工作效率。警察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對和處理繁多復雜的工作,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警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民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從而高效率的處理好復雜的警務工作。
警察承擔著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治安穩定的神圣使命,公安機關的性質特點決定了警察的工作往往與艱苦、緊張、危險等緊密相連,人民警察正在經歷著時代急劇變革帶來的心理影響。警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承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心理負荷,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對公安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應像重視身體健康那樣重視心理健康,加強對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公安各項工作更好地開展。只有正確對待警察作為個體出現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出它的成因和具體表現,才能采用積極有效地方法進行矯治,這對搞好目前的公安工作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振聲.警察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2]黃澤珊.警務心理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3]車軍.公安院校學員健康心理的培養策略[J].遼寧警專學報,2009,(04).
[4]張久詳.警察的心理壓力及自我調適[C].中國心理學家大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