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心理韌性是指人的心理功能及其發展并未受到嚴重壓力或逆境的損傷性影響的心理發展現象,這一概念包括兩個主要因素: 一是個體暴露在挫折、不幸或災難中; 二是個體盡管遭遇不幸但仍然成功適應或者發展良好。
國防生是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壓能力有著比普通大學生更高的要求,心理韌性作為個體應對挫折和成功適應發展的良好心理特質之一,是符合軍事心理學中對軍人心理素質培養要求的。當前國內在心理韌性方面對于國防生、軍校學生的調查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西部地區的某高校國防生為研究對象,詳細探查了他們的心理韌性狀況,為今后建立有效提高國防生心理韌性特質的相關輔導機制提供數據參考。
二、研究方法
( 一) 被試
隨機抽取 350 名某高校國防生,有效樣本346 個。
( 二) 研究工具
背景資料調查表: 包括性別、年級、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父母親受教育程度。心理 韌 性 量 表: 采 用 于 肖 楠 等 人 修 訂 的Connor Davidson 心理韌性量表中文版,該量表包括25 個項目,分為三個維度: 堅韌、自強、樂觀??偭勘砗腿齻€分量表的信度較好,α 系數分別為0. 91、0. 88、0. 80、0. 60.各項目均采用七點計分,分數越高心理韌性越強。
( 三) 研究程序
采用團體施測,按照預定施測程序進行標準化測量。所有調查數據最后輸入 SPSS ( 16. 0) 統計軟件進行最后數據統計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 一) 一般資料統計
本次抽取的國防生樣本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327 人,占 94. 5% ; 女性 19 人,占 5. 5% ; 大一學生 71 人,占 20. 5%; 大二學生 71 人,占 20. 5%;大三學生 81 人,占 23. 4%; 大四學生 123 人,占35. 5% ; 農村生 168 人,占 48% ; 中小城鎮生 98人,占 28. 3%; 大中城市生 82 人,占 23. 7%; 獨生子女138 人,占39. 9%; 非獨生子女206 人,占59. 5% .父親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146 人,占42. 2% ; 高中及???147 人,占 42. 5% ; 本科及以上 53 人,占 15. 3%.母親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184 人,占 53. 2%; 高中及???132 人,占38. 2% ; 本科及以上 30 人,占 8. 7% .
( 二) 國防生心理韌性情況與背景資料的相關分析
國防生在心理韌性量表的得分情況為: 心理韌性總分: 127. 05 ±16. 58; 堅韌分量表得分: 65. 61± 8. 91; 自強分量表得分: 42. 46 ± 6. 19; 樂觀分量表得分: 18. 97 ± 3. 89.表 1 表明國防生心理韌性的總分和堅韌、自強、樂觀三個分量表與國防生的年級、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父母親受教育程度之間的相關狀況,其中心理韌性總分和父母教育程度有顯著相關,自強分量表與父母教育程度顯著相關。
( 三) 國防生心理韌性年級差異比較
以年級為自變量、心理韌性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 2 表明了國防生心理韌性得分情況的年級差異,可以看出,不同年級國防生在心理韌性總分及三個維度上均有顯著差異,事后分析表明,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間存在顯著差異 ( P =0. 001) ,堅韌分量表總分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間存在顯著差異 ( P =0. 001) ,自強量表總分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間存在差異 ( P =0. 058) ,樂觀分量表總分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間存在顯著差異 ( P =0. 001) .
( 四) 國防生心理韌性生源地差異比較
統計檢驗發現,國防生在心理韌性總得分及三個維度上的得分均沒有明顯差異,來自大中城市的學生在各項維度上的得分稍高于來自農村及小城鎮的生源。
( 五) 國防生心理韌性是否獨生子女差異比較
統計檢驗發現,國防生是否獨生子女在心理韌性總得分及堅韌和自強兩個維度上的得分沒有明顯差異,在樂觀分量表得分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來自大中城市的學生在各項維度上的得分僅稍高于來自農村及小城鎮的生源。
( 六) 國防生心理韌性父母受教育水平差異比較
表 5 表明不同父親教育水平的國防生在心理韌性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自強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事后分析表明,父親受教育水平在本科以上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程度的學生 ( P =0. 048) .表 6 表明不同母親教育水平的國防 生 在 心 理 韌 性 總 分 上 有 顯 著 差 異 ( P =0. 040) ,自強分量表得分有顯著差異。事后分析表明,心理韌性量表總分母親受教育水平在本科以上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程度的學生 ( P =0. 055) ,自強分量表母親受教育水平在本科以上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程度的學生 ( P =0. 030) .
四、討 論
( 一) 背景變量與國防生心理韌性評分的相關關系
本次抽取的國防生樣本群體的心理韌性及各項維度水平較高,均顯著高出平均值,說明在國防生的選拔過程中其總體水平較為優秀。國防生個人基本生活背景資料中,由于男女比例差距過大,故不討論性別之間的差異。年級、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三項與心理韌性量表及三個分量表的評分無顯著相關關系,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與心理韌性及部分量表有相關關系。在這些背景資料中,從表面上說明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可能會對國防生心理韌性造成影響,父母教育水平越高,學生的心理韌性越高,父親的教育程度與自強相關更高,母親的教育水平與自強及樂觀都有顯著相關,但這不代表父母教育水平是影響學生心理韌性的因素,更深層次的因素可能是和父母教養方式及父母的行為影響,不能單純從社會背景資料討論心理韌性。在其他的普通大學生研究文獻中,生源地和年級也常常與心理韌性出現高相關[2],但由于國防生群體特殊性及本次調查的對象地域集中性等問題出現不一致。
( 二) 國防生心理韌性在各個方面的特征
根據前述的數據分析表明: 年級方面,大一和大二的國防生心理韌性及各分維度都存在顯著差異,國防生剛進入學校時,由于考入成績及自身條件比同期普通大學生優越,屬于一種精英式選拔,因此存在較高的心理韌性,到了大二階段,國防生需接受更高難度的專業課程,更辛苦的素質訓練,很多學生不能夠良好適應國防生的艱苦生活,應對不佳,感到挫折,心理韌性各方面水平呈現下降趨勢,在大三大四階段中的逐漸適應又使得心理韌性分數回升。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的調查方面,國防生均未出現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生源地部分樣組樣本量小導致。父親和母親受教育程度方面,父母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學生的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和自強分量表均顯著高于初中以下學生得分,這和以往的很多研究結果是一致的[3],可能是父母的高知識水平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會有大學生活的經驗可以借鑒,此外,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也會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國防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在初次選拔時高于平均水平,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在各個背景資料的特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大一和大二之間由于課程變化和強度訓練可能導致的心理不適應狀況,需要采取團體輔導等多種形式更好地幫助國防生應對挫折。另外,據初步的調查表明,父母及家庭環境的影響對于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因此,學校教育時可以考慮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在未來的國防生素質培養中,應當重視心理韌性程度的變化與提高,增強學生應對壓力和挫折的能力,使其在今后能夠成為合格的軍人。
參考文獻:
[1] 劉丹,石國興,鄭新紅。 論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韌性[J]. 心理學探新,2010,30( 4) : 12 -17.
[2] 劉明波,李淑臻。 大學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2011( 5) : 71 -75.
[3] 雷萬勝,陳栩,陳錦添。 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 2) : 155 -156.
[4] 崔麗霞,殷樂,雷靂。 心理彈性與壓力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 3) : 308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