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防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軍事飛行人員技術裝備不斷更新,未來戰爭特殊環境對飛行員的生理機能和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資料顯示:60% 以上軍人存在心理壓力,其中 20% 心理壓力較大[1].特勤人員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我軍建設的質量,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長進步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是部隊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因素[2].因此,開展軍事飛行人員心理健康防護至關重要。
1 軍事飛行人員常見的心理問題
飛行是一種特殊的勞動,“人”、“機”、“環境”和“任務”緊密相聯又相互制約。由此引發一些特殊的心理問題。
1. 1 飛行緊張 飛行中神經心理的高度緊張是指航空飛行中的應激狀態,是機體對勞動活動特點的正常反應,是機體作相應動員所必需的,這種高度緊張還能形成心理和生理耐力,這對飛行員在戰斗條件下做好行動準備是極其重要的。但這種緊張應符合飛行員的適應能力,不能對飛行員機體產生有害的影響,不致引起殘存現象和過度疲勞,否則,超負荷的緊張就會引起心理問題。這時,飛行人員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可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導致駕駛水平的降低。飛行緊張多發生于飛行學員及低年資飛行員,約有 20% 的學員會發生飛行緊張,而且只有當飛行狀態出現明顯異常時才能被覺察出來,其修正的動作粗猛且不準確,注意范圍縮小,注意分配和轉移刻板、困難,對各種信息不能迅速地加以綜合判斷,對飛行中的問題感到束手無策。輕微者可通過意志努力來保持原有水平,嚴重者可出現情緒木僵狀態,容易發生操作失誤,釀成事故。
1. 2 航空不安反應 航空不安反應是正?,F象,是一種警戒性因素,有利于飛行人員動員自身能量來適應飛行活動。但不安反應繼續發展而失去警戒性質時,則成為一種心理障礙。有的還會發生高空恐怖癥。飛行中飛行員發生高空恐怖癥后,感到自己飛行的空間無限遼闊廣大,自己和飛機遠離地球,在一個無垠的空間飛行,自己非常渺小,感到這高空空間是人機不安全的唯一因素,只有迅速離開這種環境才行。顯然高空恐怖癥會危及飛行安全。
1. 3 空間定向障礙 空間定向障礙是飛行員在飛行中,對自己駕駛的飛機的位置和姿態產生錯覺。據研究有 93% ~100%的飛行員發生過空間定向障礙。人在地面生活的空間定向是通過視覺系統、前庭、本體感受器系統輸入有關信息,經過大腦整合,并與既往經驗相聯系而實現的。但在飛行過程中,由于人的不完全適應造成對環境的感覺錯誤,或將不適當的感覺信息輸入大腦,或大腦對正確的感覺信息知覺錯誤而發生空間定向障礙。
2 影響軍事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因素
2. 1 群體環境 軍事飛行人員構成的航空群體,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群體,包括駕駛、領航、通訊及機械等專業人員,從事高空、高速、高緊張、高危險的職業,與其他軍事職業相比既具有一般群體的共同特征,更具有軍事群體的專業獨特性,還具有航空群體獨具的特點:成員的相似性,指揮員的高度威信( 權威) ,工作質量的特殊要求,評價飛行成績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人際交往的緊密性等各種因素對飛行員的心理健康起著不可低估的影響,而其成員間的人際關系、領導者的個性風格影響更大。例如人際關系不和諧等因素會使飛行員的大量精力消耗在調整人際關系上,使其情緒不良或產生社交回避,消極應對人際關系[3]; 羞辱性事件,如有些飛行員認為工作中受到領導不公正批評、處分,晉升失利、待遇比預期差等,更易促發抑郁狀態[4].
2. 2 相關因素 飛行勞動是現代社會中最復雜的勞動類型之一。這種復雜性、高節奏性和特殊的環境( 指飛行空間) 條件,必然會引起飛行員不同程度的緊張。飛行往往與一定的危險性相聯系,飛行員意識到這種危險性,可引起各種形式的情緒反應。飛行勞動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由于每次飛行的成敗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并由此造成榮辱得失,故飛行員的心理壓力很大,特別是初學飛行的學員,飛行前往往有不安和焦慮,飛行中極易發生情緒過度緊張。飛行員不能適應飛行勞動制度的變化,也都可使人處于持續的精神緊張狀態。另外,軍隊飛行人員長期高空作業,經受著特殊的環境壓力( 包括大氣環境、力學環境、溫度環境、輻射環境等) 和心理壓力,各種因素的變化能夠對飛行人員的心里健康造成損害。
2. 3 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對飛行員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諸如: 戀愛、結婚、離婚; 配偶患病、死亡; 工作不稱心; 其他親屬患病或亡故; 子女教育、升學、就業; 家庭經濟困難等。例如家庭矛盾等因素會使飛行員的大量精力消耗在調整家庭矛盾上,使其情緒不良[3].有研究表明,有生活事件刺激者的 SCL - 90各因子痛苦水平及陽性項目明顯低于無生活事件刺激者。更重要的是負性生活事件刺激對不同個體產生的效應也不相同,在同一負性刺激下,有人有失落感,而有人則產生解脫感。因此,同樣刺激即有共性又有個性,這與每個個體的神經系統類型、心理素質、個性特征、年齡、文化素養、知識水平、生活經歷、應對能力有很大關系,也與家庭及社會的支持有關[5].
有研究表明[6],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水平互為因果,即心理應激促使負性情緒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使劣性心理生理反應強度增加,加劇應激狀態的產生和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另有研究表明[7],飛行員反復長期承受高載荷、高噪音,以及續航和夜航導致的生物節律紊亂,易產生疲勞,疲勞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互為因果。飛行人員疲勞的嚴重程度、情境特異性及可能導致的心理后果均與心理健康呈顯著性正相關[8].
3 加強軍事飛行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1 提高飛行人員自身的心理素質 在日常飛行訓練中針對上述軍事飛行人員常見心理問題及影響飛行員心理健康的普遍性因素,有意識地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促進官兵的心理狀態日趨完善??衫眯睦碇R講座、內部網絡電視等豐富多樣的心理服務形式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培養官兵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對抗、調控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加強綜合心理訓練,減少軍官的心理癥狀,提高軍官總體心理健康水平[9],使官兵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高昂的士氣和戰斗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潛力和優勢。
3. 2 培養飛行部隊心理教育骨干隊伍 首先,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由心理教育專家對部隊從事政治工作和醫務工作人員的心理基礎知識和心理干預、心理疏導的技巧進行系統的培訓,在特勤部隊建立一支具備一定心理咨詢能力和素質的干部隊伍。其次,要建立培養一支相對穩定的基層心理骨干隊伍,第一時間發現個別官兵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引導有嚴重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官兵去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預防和及早干預官兵的心理疾病,減少或阻止惡性重大事件的發生。再次,對政治工作者和帶兵干部進行心理保健培訓,區別政治思想與心理問題的異同,使心理干預更準確有效。
3. 3 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工作中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與政治思想工作結合起來,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補充,兩者必須緊密結合,相互統一[10].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與軍事訓練工作結合起來,現代戰爭既是高技術的對抗,也是心理素質的較量[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與衛生防病工作結合起來,要樹立全面健康觀念,把維護心理健康和軀體健康放在同等重要位置[11].通過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特勤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對抗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更好地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保障部隊戰斗力。
3. 4 完善不同階段的心理保障措施 根據飛行員在任務的不同階段心理衛生水平變化的一般規律,完善針對性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方案。資料顯示[12],任務早期階段,由于連續模擬訓練,緊張的各項準備工作、對執行任務陌生環境、不可預知困難的擔心,形成“迷霧期”,消耗了很大的心智和體能,表現出心理壓力過大,但由于強烈的責任心和自豪感,往往沒有察覺壓力的疊加,常出現一些焦慮、軀體癥狀等,中期階段主要表現為心理適應,隨著環境適應并能較順利地完成預定任務,心理活動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整體工作效率發揮正常,為“適應期”; 后期階段心理健康水平持續穩定,但偶有失落情緒,易形成“失落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除了日常心理宣教服務外,要結合不同人群、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選擇針對性服務方案。
比如: “迷霧期”可做團體壓力管理輔導,增強團隊凝聚力,學會正確應對壓力等[13].在特殊時間開展送溫暖活動,利用重大節日鼓舞士氣,振奮大家的精神[14],關注重要時間、重點階段和重點人的工作,針對普遍心理疲勞狀況重,情緒比較低落等問題開展心理防護教育,個別心理咨詢和治療,及時跟進。任務結束后合理安排療養、身心健康檢查、心理康復治療,使身心健康得到全面恢復,提高部隊的整體心理素質水平,保障部隊戰斗力。
3. 5 完善飛行人員心理健康檔案管理 飛行人員心理檔案是心理健康與咨詢工作系統化和科學化的重要依據,可以幫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全面系統地了解官兵的心理發展變化、心理健康咨詢情況、心理測驗結果,對官兵的心理健康進行跟蹤服務,能有效地對部隊官兵中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機事件進行預防和干預。
首先要完善心理檔案管理的內容[15],心理檔案必備內容: ①一般人口學資料: 包括姓名、年齡、學歷、文化程度、單位、飛行機種、飛行小時數等; ②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評結果及解釋; ③人格測定及結果解釋; ④跟蹤隨訪信息記錄等。其次,要增強心理檔案的統籌管理。
對飛行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給予定期的追蹤隨訪,為那些在飛行部隊表現出心理超負荷的飛行人員進行有效的心理維護,對執行重大軍事任務的人員進行階段性心理教育。建立療養院與飛行部隊的溝通平臺,如電話或軍網模式,加強與療養單位之間的協調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解決個體飛行人員心理健康檔案缺乏連續性的問題[16].
軍隊在和平時期依然肩負著眾多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這些任務同作戰一樣也具有高風險、高應激、高強度的特點,官兵的生理與心理會產生程度不等的應激反應,嚴重時可直接引起非戰斗性減員[17],因此,加強軍事飛行人員飛行心理健康防護探索,提高航空部隊整體心理素質,提高飛行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對抗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保障部隊戰斗力。
【參考文獻】
[1] 陳 千,張羅漫,馬玉琴。 軍隊人員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2005,12( 3) : 213.
[2] 陳志平,陳 琳。 加強平時心理咨詢培養官兵良好戰時心理素質[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5,112( 4) : 324 -325.
[3] 崔 麗,徐先榮,劉福麟,等。 飛行員抑郁狀態診斷的臨床分析[J].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06,17( 2) : 148 -149.
[4] 梁朝暉,阮福金,李 靜。 待遇改革對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影響[J]. 華南預防醫學,2006,32( 3) : 16 -17.
[5] 鐘佳音。 飛行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與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吉林醫學,2009,30( 5) : 394 -395.
[6] 嚴 進,劉曉虹,倪 方。 了解近代心理戰效果,重視防御性心理研究與應用[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5,26 ( 2) : 120- 123.
[7] 韓文強,胡文東,文治洪,等。 飛行疲勞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對策[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29( 4) : 379 -381.
[8] 曾昭祥,劉 琳,李志成。 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疲勞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08,11( 5) :397 - 399.
[9] 劉寒凌,季明江,鄒來智,等。 綜合心理訓練對軍官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 ( 9) : 1343- 1345.
[10] 趙召輝,高 斌。 部隊開展心理教育疏導工作探析[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5,12( 1) : 18.
[11] 董效信,單守勤,薛蓓蕾,等。 對特部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J]. 實用醫藥雜志,2007,24( 1) : 117 -118.
[12] 楊 蕾,萬 憬,徐彩霞,等。 執行某重大任務飛行人員心理健康水平階段性變化分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 10) : 1218 -1219.
[13] 樊富珉。 團體心理咨詢[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49- 366.
[14] 董 焱,沈興華,蘇 澎,等。 心理防護措施對亞丁灣護航官兵防護效果分析[J]. 海軍醫學雜志,2011,32( 6) : 366 -368.
[15] 邢 軍,洪 威,邢 凡。 飛行人員心理健康檔案管理[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1,18( 11) : 1040.
[16] 張衛兵。 特勤療養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769.
[17] 苗丹民。 航空心理衛生支援分隊教材[M].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2010: 51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