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兵適應是入伍之后一名士兵從普通青年成長為合格戰士將會遇到的首個課題。90 后新兵,作為新時代軍隊的接班人,受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成長環境的影響,其個性特征、入伍動機、知識水平等與 70、80 年代相比也出現了新的特點,更加容易對軍事訓練和封閉式軍隊生活產生畏懼、逃避,心理上出現失落、焦慮、壓抑、恐懼等不良情緒,甚至形成適應障礙。趙蘭民等(2007)的研究表明,適應障礙是影響入伍新兵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檢出率達 4.24‰,誘發適應障礙的相關因素主要為生活環境不適應、自身心理素質差、訓練緊張及不良帶兵方式[1].李文姣等(2008)的研究也發現,新兵的適應不良主要體現在生活訓練和人際交往方面,而入伍動機和不良心境是導致不適應的重要因素[2]. 洪少勇(2008)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兵的適應狀況與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高適應不良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顯著較低[3].而[4]李成義(2007)、[5]王愛平(2006)等發現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對心理問題的易感程度。鑒于此,本研究結合部隊新兵心理建檔工作,系統地考察了新兵的個性特征、心理健康以及適應狀況,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期為 90 后新兵的心理健康工作帶來新的啟示。
2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某基層后勤部隊 2013 年入伍新兵 148 名,均為男性,平均年齡 17.83 歲。其中,獨生子女 86 人((58.1%),非獨生子女 62 人(41.9%);農村戶口 70 人(47.3%),城鎮戶口 78 人(52.7%);初中學歷 47 人(31.75%),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101 人(68.7%)。
2.2 研究工具
2.2.1 普遍性適應不良量表 (GM) 該量表由 34 個條目組成,包括反映一系列與個體不能適應現實的問題和痛苦的內容。
2.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包含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 9 個因子,內容涉及感覺、思維、情緒、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該量表在國內外應用廣泛,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2.2.3 艾森克個性問卷(EPQ) 采用龔耀先修訂的艾森克個性(成人)問卷,該量表包括內外向(E)、神經質(N)、精神質(P)和掩飾性(L)4 個分量表。
2.4 統計方法采用 SPSS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 t 檢驗、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90 后新兵的心理健康及適應狀況
結果顯示(見表 1),新兵 SCL-90 總分為 119.8±33.17,其中各因子得分顯著低于全國新兵常模;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六個因子得分顯著低于全國青年常模,表現出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總分及 10個因子檢出率較高的前三位分別是強迫、軀體化及人際關系敏感。
結果顯示(見表 2),新兵普遍性適應不良總分為 9.19±5.32,顯著低于全國成年男性常模,表現出較好的適應狀況。此外,新兵普遍性適應不良總分在是否獨生子女、來源地兩個變量上差異均不顯著。
3.2 90 后新兵個性對心理健康、適應性的影響
表 3 顯示,GM 總分與精神質、神經質呈顯著正相關,即精神質得分越高、情緒越不穩定,則 GM 得分越高,適應狀況越差;與內外向呈顯著負相關,即個性越內向,GM 得分越高,適應狀況越差。SCL-90 總分與神經質呈顯著正相關,即情緒越不穩定,SCL-90 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與內外向呈顯著負相關,即個性越內向,SCL-90 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GM 總分與 SCL-90 總分則呈現出顯著的高正相關,即適應狀況越好,心理越健康。
以艾森克個性問卷四個維度、GM 總分為自變量,預測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結果顯示(見表 4),GM 總分、神經質、掩飾性能有效預測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解釋量分別為63.5%、9.2%、3.3%,標準化回歸方程為:SCL-90 總分 =0.516×GM 總分 +0.534×神經質 +0.222×掩飾性。
4 討論
4.1 90 后新兵入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及適應狀況總體而言,90 后新兵入伍后的心理健康及適應狀況均好于全國常模水平,但在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這三個因子上顯示出了較高的檢出率。結果表明,90 后新兵入伍后的不適應狀況主要反應在對軍隊嚴格的紀律化管理、高強度體能訓練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不適應。 這也是 90 后一代大多從小成長環境優越、較少吃苦、個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等共性所造成的。其中,獨生子女及城鎮新兵在這些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一結果與[6]張康麗(2008)、[2](李文姣2008)等人的研究一致。
4.2 90 后新兵的個性、適應狀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楊明(2006)等人的研究發現,個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情緒穩定性和掩飾性因子是影響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本研究同樣顯示,個性特征是新兵適應狀況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其中神經質、精神質、內外向、掩飾性四個維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新兵的適應狀況及心理健康水平有影響。而適應與否,則成為衡量當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能夠解釋心理健康水平高達 63.5%的變異量。這一結果與[3]洪少勇(2008)等人的研究一致。
5 結論
5.1 90 后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及適應狀況高于全國常模水平,其中獨生子女新兵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三個因子上的得分比非獨生子女新兵顯著較高;城鎮新兵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兩個因子上的得分比農村新兵顯著較高。
5.2 個性特征能夠有效預測新兵的適應狀況及心理健康水平,適應狀況則是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預測指標。
參考文獻:
〔1〕趙蘭民,甘景梨,楊春,等。2005 年某部新兵適應障礙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7):646-647.
〔2〕李文姣,符明弘,王雪松。入伍新兵適應性問題的質化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6):687-688.
〔3〕洪 少勇,王 曉麗,李 贏,蔡 太生。新兵適應能力水平同 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8,17(9):781-783.
〔4〕李 成義,寧 淑娥,李 艷秋 ,等。海軍院校陸勤新 兵心理問題及影響因素[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7(6):419-422.
〔5〕王愛平,周增改,張潔。軍隊士兵健康人格與適應能力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5):481-484.
〔6〕張康莉,楊紅梅,尚明謙。722 名新兵 EPQ 和 SCL-90 調查結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7):813-815.
〔7〕楊 明。221 名 大學生的 EPQ 和 SCL-90 調 查分析[J].河 南預防醫學雜志,2006,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