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心理救援指由軍隊衛勤指揮機關組織心理學、精神衛生學及相關學科人員,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受災民眾、災難救援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緩解因災難帶來的心理沖擊或壓力。災難心理救援的重要性已在國內外多次重大災難應對中體現出來[1-3].在我國,災難后救援人員多為非心理專業,救援任務的突發性、艱巨性和結果的不確定性會對救援人員造成心理創傷,若得不到及時的干預排解,將會對其身心健康和戰斗力造成巨大威脅。因而針對救援人員的心理救援工作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
2015 年 6 月 1 日約 21 時 28 分,"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湖北監利段水域翻沉,駐湖北某部 350 名官兵受命于 6 月 2 日抵達沉船地點,開展搜救任務。此次救援行動任務艱巨,工作量大,生活保障困難。參與搜救的官兵多是年輕戰士,初見此等慘烈場景且連續作戰,生理和心理面臨雙重巨大壓力。因此,及時開展心理救援工作,做好救援官兵的心理調適,成為部隊心理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F將本次救援行動中的心理干預工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事件背景 "東方之星"號客輪由南京開往重慶,因突遇龍卷風翻沉??洼嗇d人 454 名,442 人遇難,12人生還。事故發生后,長江航務、海事等部門抵達現場展開搜救,并啟動長江航運突發事件一級應急響應。駐湖北某部 350 名官兵受命于 6 月 2 日抵達沉船地點,開展搜救任務,共搜救出遇難者遺體 355 具。
1.2 救援特點
1.2.1 救援任務重 此次救援,某部最早到達現場并于最后撤離,救援任務包括:構筑救援通道;漕渡門橋的架設;江面漂浮遺體的打撈;船上遺體的搜救、裝袋、搬運;變形船艙的破拆;遺物的搜尋清理;200余噸垃圾的清運等。連續、繁重的工作使官兵們體力透支嚴重,表現為:(1)睡眠嚴重缺乏,從隊長到列兵,7 天6 夜救援過程中睡眠時間總共不足 6 小時;(2)飲食無規律,進入沉船搜救階段后,救援官兵連續重體力工作20 余小時才能吃一頓飯;(3)機體普遍缺水,很多官兵在搜救工作中難得喝一次水;(4)罹患皮膚病,狹小變形的船艙內溫度高、濕度大,加之官兵救援中始終穿著迷彩服、救生衣,外套防護服,腳穿塑料水鞋行高強度作業。多達 80 余人被釘子等銳利物扎傷、劃傷。疲勞、困乏、口渴、饑餓等使官兵的體力嚴重透支,完全靠信念、毅力和現場各級領導的鼓勵堅持到最后。
1.2.2 心理沖擊大 慘烈的遇難現場對救援人員的心理沖擊無比巨大。幾乎所有救援官兵均未經歷過如此場面,特別是 6 月 5 日晚首次進入沉船搜救遺體裝袋時,官兵僅借助手電在黑暗的船艙進行搜救,現場遺體高度腫脹、僵硬、發黑、表皮脫落、尸臭等,對其造成強烈的視、嗅覺刺激。清理艙室、搬運裝袋等直接接觸遺體的工作,不僅對年輕官兵造成巨大心理刺激,使部分官兵出現心理應激反應,對干部骨干、醫務人員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恐懼、震驚、悲憤等。
1.3 方法 回顧性分析沉船救援中駐湖北某部官兵的心理應激反應,所開展的心理干預工作及效果。因量表評定方式對連續作業官兵可操作性差,實際工作中選擇一些典型應激癥狀作為快速識別的早期干預靶點。
2 結 果
2.1 救援官兵心理變化特點 此次救援行動官兵心理變化的顯著特點是:較少直接接觸遺體的搬運組官兵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高于頻繁接觸遺體的搜救裝袋組官兵。救援準備階段主要表現為焦慮情緒;救援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急性應激反應、過度緊張和耗竭狀態;救援結束后主要表現為心理疲勞和心理應激遲滯反應。
2.2 救援期間主要心理干預措施
2.2.1 救援前的教育培訓 接到救援命令后,心理服務人員及時介入,利用準備工作間隙對參與官兵進行簡短的心理培訓,充分說明任務的性質、時間、地點、目的、要求等,尤其強調此次救援任務的艱巨性和光榮性,以激勵士氣、鼓舞斗志。同時講解可能會遇到的慘烈場景,如遇難者尸體,部分閱歷少的官兵可能會出現恐懼、害怕、緊張、退縮等消極心理和不良行為,強調這是正常心理反應,而非心理障礙。
2.2.2 心理服務貫穿救援全程 救援行動中,考慮到年輕基層官兵無與遺體接觸經歷,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心理服務人員組織了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體心理輔導。講述首次接觸遺體時的感受;描述慘烈事故現場的情景;設想沉船內部的恐怖場面等,通過"打預防針"提高官兵們的心理防護能力。對于個別出現緊張焦慮和恐懼情緒的戰士,則由衛生隊長始終伴陪同并進行個別疏導,時刻關注、鼓勵,幫助其最終戰勝恐懼。
2.2.3 救援中的團隊支持
(1)干部骨干的示范作用。救援初期,需要干部骨干帶頭示范,以鼓舞新同志幫助其消除恐懼心理。3~4 次后,新同志就能積極主動地清理搬運遺體,盡管工作強度增加,恐懼心理仍逐漸消失。尤其是一級士官柴某因性格內向,心理應激反應強烈,首次進入船艙時手腳顫抖,不敢靠近,經心理服務人員關注、鼓勵、關注、支持,最終表現積極,成功救出 3 歲小孩遺體,榮立二等功。
(2)團隊的凝聚力。整個救援過程離不開小組的團隊協作,無論是搜索、清理搬運還是遺體裝袋。隊友間的相互幫助、關愛、協作、鼓勵等,有效降低了官兵在救援中急性焦慮、類休克及衰竭狀態的發生率和程度,團隊協作對救援者心理的正面影響是其他任何因素無法取代的,團隊力量對穩定官兵的心理狀況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2.4 救援后的跟蹤干預
(1)多種手段,積極疏導。救援官兵返回駐地后,經過短時間休整,部隊依托當地駐軍醫院和地方醫院成立了心理服務小組,有計劃地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如通過集體授課、小組輔導、個別咨詢等,對官兵進行系統的心理干預;安排官兵到醫院行健康體檢;改善伙食、保障官兵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安排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轉移其注意力等,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官兵倍感體貼和溫暖,心理不適大為減輕[4].
(2)跟蹤隨訪,服務到位。持續對官兵的心理狀況跟蹤隨訪,及時為其提供心理咨詢、疏導服務;利用部隊"心靈驛站",分批次對任務官兵進行音樂放松和肢體按摩,使其在每次經歷重大任務后心靈獲得一次成長。
2.3 心理干預結果 因心理干預及時有效,救援中無一人因心理應激退出救援一線;任務結束后多次深入連隊調查,截至發稿前,官兵無一人出現嚴重心理問題。
3 討 論
3.1 救援官兵心理變化分析
3.1.1 救援準備階段 部隊突然接到赴沉船現場救援命令,受領任務官兵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未做好必要準備,部分官兵在途中及接近沉船地域時出現焦慮、緊張、忐忑不安、甚至恐懼等不良情緒;部分人員沉默不語,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及能否完成任務等產生懷疑。
這些不良應激反應的核心癥狀是焦慮情緒。
3.1.2 救援過程中
(1)急性應激反應。首次進入船艙后,少數官兵突然出現劇烈心跳、胸悶、咽喉部有阻塞和窒息感、頭暈、全身發軟、呼吸淺而快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伴有強烈的恐懼感,進而退縮不敢靠近等急性應激反應。發作一般不超過 10 分鐘,經心理干預后全部緩解。
(2)過度緊張狀態。救援中、后期,連續高強度作業,生理和心理能量消耗巨大,個別官兵感到眩暈、麻木呆板、反應遲鈍、不知所措等。尤其是年輕戰士,有時突然表現為作業能力崩潰的軀體化癥狀,如表情呆滯、面色蒼白,對上級命令無過多肢體情緒反應,僅機械地完成任務。上述癥狀持續時間為數分鐘到數小時,經積極干預后很快恢復常態。(3)耗竭狀態。因長時間在惡劣環境中作業,加之疲勞、饑餓、嚴重睡眠不足等導致官兵體力和精力處于過度透支狀態,表現為動作技巧喪失、思維和動作變慢,作業效能明顯降低。
3.1.3 救援結束后
(1)心理疲勞。部分官兵在救援任務結束后回到營區前 3 天內,出現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低;回憶聯想增多且難控制;對聲、光、噪音敏感;易煩惱、激惹;緊張性頭痛;失眠、多夢、易醒等癥狀。心理服務人員分析認為,這屬于執行緊張任務后的心理疲勞反應,經過調整作息時間,補充睡眠和休整時間,適當開展文娛活動,身心疲勞癥狀很快得到緩解[5].
(2)心理應激遲滯反應。救援行動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出現的心理應激反應,一般認為是心理應激遲滯反應,最明顯的就是身心疲勞。具體表現為沉船場景出現在夢中,晚上不敢單獨去廁所,對外界異常音響保持過度警覺,部分伴有食欲下降現象,但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經心理疏導和團體心理教育后,這些心理應激遲滯反應基本消失。
3.2 經驗啟示
目前,災難事件中的心理救援工作方式為"三階段"干預,主要包括救援前對人員的遴選和培訓、救援過程中的心理危機緊急干預、救援結束后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干預。災難前的遴選和培訓能夠降低災難中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障礙,本次救援由于任務突然,并未在任務前進行人員的遴選,這一點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救援任務中,官兵的心理變化以急性心理應激反應為主,由于心理干預及時,方法以心理支持為主,加上各級領導現場激勵和官兵自身堅強毅力支撐,無一人出現嚴重心理異常反應。針對 PTSD,Breslau 等[6]
報道,57% 的 PTSD 患者癥狀持續時間超過 1 年,提示在救援任務結束后,心理救援的任務仍未結束。任務結束后,雖至目前未發現 PTSD 人員,但仍會加強后續觀察、測評。筆者結合軍隊官兵經常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實際,認為基層部隊心理骨干隊伍的建立和培訓要納入日常工作訓練計劃,培訓內容要有連貫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對執行救援任務過程中的心理危機干預,條件允許時,可進行必要的心理測評,依據結果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工作。此次心理服務工作為今后執行針對救援人員的急迫、短期心理干預任務提供了經驗,同時也說明心理危機干預無任何固定程序可循,對救援官兵的引導、激勵、促進等的確無現成的公式[7].
參考文獻:
趙國秋 , 傅素芬 , 曹日芳 , 等 ."7·23"甬溫線重特大交通事故心理危機干預經驗總結 [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 2011, 45(12): 1131-1132.Everly G S Jr, Barnett D J, Links J M. The Johns Hopkinsmodel of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RAPIDPFA): Curriculumdevelopment and content validation [J]. Int J Emerg Menthealth, 2012, 14(2): 95-103.
汪永光 , 許百華 , 趙國秋 , 等 . 心理學在災難急救醫學中的作用 [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 2010, 19(1): 78-82.
王真真 , 王新 , 董燕 , 等 . 汶川特大地震遇難飛行員親屬心理危機干預經驗 [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 2009, 18(3): 214-215.
宋華淼 . 災難心理救援 [M]. 沈陽 : 白山出版社 , 2014: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