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 人。生于明嘉靖五年\\(1526\\) ,卒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 ,享年 90 歲。李成梁在第二次擔任遼東總兵期間的軍事上的失誤,主要體現在軍事眼光的短淺上,進一步弱化了遼東明軍的戰斗力,而建州女真努爾哈赤部則吸取經驗教訓,軍事力量日漸強大。
一、隨意放棄戰略要地
“當萬歷初元時,兵部侍郎汪道昆閱邊,成梁獻議移建孤山堡于張其哈剌佃,險山堡于寬奠,沿江新安四堡于長佃、長嶺諸處,仍以孤山、險山二參將戍之,可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牧之利。道昆上于朝,報可。自是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余戶”。
寬奠地區位于建州女真活動地區的腹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擴建寬奠六堡不僅可以大大增加明朝邊防的防御縱深,還可以與藩屬國朝鮮相接壤,相互呼應,從而起到牽制建州女真勢力的作用。在和平時期,還可以屯田提供軍糧。李成梁議設寬奠六堡,既擴大了軍事防御縱深,遏制了建州女真的發展,維護了地區社會安定,同時,又促進了遼東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既具有軍事戰略思維,又具有經濟發展思想的一舉兩得的妙策。
本來明朝對戰略要地的經營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李成梁卻在第二次擔任遼東總兵之后放棄了這個地區。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李成梁放棄這個地區,可能是考慮到了本身軍隊實力不足以統治這個地區和面對日益強大的建州女真勢力。遼東地區明軍的精銳部隊李家軍在萬歷援朝的過程中,與數十萬具有豐富作戰經驗,而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激戰,損失殆盡。
“始成梁、如松為將,厚畜健兒,故所向克捷。至是,父兄故部曲已無復存,而如柏暨諸弟放情酒色,亦無復少年英銳”。沒有了軍隊的保障,李成梁為了防止這些地區的人口、財產被建州女真掠奪,便主動放棄了這個地區。但是,李成梁的人口遷移計劃太過簡單粗暴,甚至有些殘忍。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記載了李成梁等用武力驅使寬甸六堡人民內徙的情況: “有僵餒不支而死者,有渡河冰陷而死者,有不愿徙而自剄者,少壯強勇之人亡入\\(建州者\\) 什四五,僅得老弱孤貧六萬余人?!?/p>
李成梁沒有以長遠的目光看到這個地區重要的戰略價值,不僅隨意地放棄了六堡,而且嚴重破壞了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用軍隊逼迫百姓離開六堡,是防止百姓“資敵”,但他的所作所為反而把百姓逼入建州女真地區,大大增加了對方的實力。這是李成梁軍事生涯中的戰略選擇性失誤。
二、缺少“大創盡殲”的思想
仔細研究李成梁所指揮的戰斗后發現,這些都是規模比較小的殲滅戰,很少有消滅敵人千人之上的大規模殲滅戰。他率領部隊多次避過敵方騎兵的正面鋒銳,而帶領精銳騎兵從側面深入對方老巢,圍殲對方的后方部隊及指揮官,并毀滅對方糧草、輜重,從而使敵方退兵。
“又明年十月,土蠻六百騎營舊遼陽北河,去邊二百余里,俟眾集大舉,成梁擊走之?!?,又破走之鐵嶺鎮西諸堡。增秩二等。朵顏兀魯思罕以四千騎毀墻入,成梁御卻之”。李成梁缺少“大創盡殲”的思想,這一點被以后的建州女真努爾哈赤部所了解和利用。與蒙古部落不同,他們才是明軍真正的埋葬者?!捌咴卤?,建州兵又克清河堡,副將鄒儲賢、參將張斾俱死,部將二十余人,兵民萬余殲焉”。
在戰斗中,女真軍隊往往能夠成建制地消滅一支甚至幾支明軍部隊,如薩爾滸之戰。女真人在一次戰斗中就能夠給明軍帶來巨創,而且使其很難恢復?!按螕犴?,甫交鋒,建州兵蹴之,大潰。承蔭、世芳皆戰死,廷相、汝貴已潰圍出,見失主將,亦陷陣死,將士死者萬人,生還者十無一二”。
三、缺少正確的軍隊培養思想
李成梁的家丁部隊是靠其個人的魅力和豐厚的軍餉來維系的,與戚繼光采取制度帶兵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實際上,培養和訓練一支精銳部隊,僅僅依靠個人魅力和豐厚的軍餉是不可取的。李成梁從遼東地區駐守的明軍中,選擇精銳士卒,編入自己的家丁部隊。這樣,明軍部隊中的作戰骨干被抽調一空,一旦李成梁的家丁部隊遭受重創,戰斗骨干喪失,對本來就戰斗力低下的明軍部隊來說更是釜底抽薪。
李成梁把自己的家丁部隊僅僅看成自己謀取戰功的私人武裝,而沒有把這支部隊看成保衛遼東地區人民安全的堅固長城,沒有在這支精銳部隊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軍隊建設。反觀建州女真部,李新達在《入關前的八旗兵數問題》\\(1982 年《清史論叢》第三輯\\) 中認為: “……在一般情況下,征調的兵額占八旗壯丁的三分之一左右,特殊情況下,則征調八旗壯丁三分之二以上?!痹谝话愕淖鲬鹬?,八旗兵丁要從各個旗中抽出三分之一的兵力進行作戰,即使戰斗失敗,在每個旗中仍然有三分之二的精銳部隊。以這些三分之二的精銳作戰骨干為主體,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訓練出一支齊裝滿員的精銳戰斗部隊。八旗部隊可以一邊戰斗,一邊補充兵員,始終能夠保存一定數量的老兵,作為軍隊的戰斗骨干,從而保持了強大的戰斗力。
李成梁在第二次擔任遼東總兵期間,軍事上失誤連連。放棄寬奠六堡,不但給了建州女真巨大的生存空間,而且孤立了自己與朝鮮的關系,喪失了防御縱深。更為重要的是,遼東明軍的建設停滯不前,最終被建州女真所超越。對此,李成梁作為遼東總兵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李成梁所犯下的一系列錯誤在客觀上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參考文獻:
[1]\\(清\\) 張廷玉. 李成梁傳[A]. 明史\\(卷 238\\) [C]. 北京: 中華書局,1974.
[2]\\(明\\) 沈德符. 家?。跘]. 萬歷野獲編\\(下\\) ·補遺·卷三[C]. 北京: 中華書局,1959.
[3]\\(明\\) 劉若愚. 酌中志\\(卷 21\\) . 遼左棄地·續修四庫全書\\(第437 冊\\) ·史部雜史類[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孟森. 明清史講義[M].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5]肖瑤. 李成梁與晚明遼東政局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06.
[6]高靈靈,尚文舉. 李成梁移建寬奠六堡芻議[J]. 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2\\(5\\) .
[7]王東曉. 晚明遼東將家興衰史研究[D]. 蘭州大學,2009.
[8]《中國軍事史》編寫組. 中國歷代軍事思想[M].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