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站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氨尽币辉~產生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是專指近代陸軍戰時后勤組織。此為狹義的兵站概念。推而廣之,中外古代歷史上,也產生過類似于近現代兵站性質和職能的軍事后勤組織,如中外歷代的驛站以及中國清代的糧臺等。因此,古今中外軍事史上,凡設在前線與后方之間,承擔交通運輸等后勤保障任務的組織和機構,均可以稱為兵站。此為廣義的兵站概念。
而就近代兵站的內涵而言,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兵站是指設置于運輸線上的各類站點; 廣義的兵站則是指以各類站點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完整的軍隊后勤保障系統。本文通過梳理近代以來歐洲、日本、“中華民國”軍隊,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兵站概念,以管窺近代以來中外兵站在組織、職能等方面的發展、演變情況。
一、“Logistics”和“depot”———西方兵站
漢語“兵站”一詞源于日語的“兵站”一詞,而后者又是從西方“depot”、“Logistics”等詞翻譯而來的。因此,考察兵站的概念,首先要研究西方的近代后勤體制。
“depot”為狹義上的兵站,指交通線上的一個個具體的站點。1940 年出版的英文版《戰爭論》中,將補給倉庫翻譯為“station”。1971 年西點軍校翻譯自法文的《戰爭藝術概論》,將補給倉庫翻譯為“depots of supply”或“depot”。而 1931 年出版的日文版《戰爭論》則將補給倉庫翻譯為“兵站部”。
可見,從狹義的概念上講,兵站與補給倉庫的概念是一致的。
“Logistics”為廣義上的兵站。英、美等國用以表達后勤的“logistics”一詞,通常認為來源于希臘文“logistics”,原意為“計算的科學”。日本學者近滕清秀認為,A. H. 若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一書中,第一次使用了“logistics”一詞,認為它是從法國軍隊的官職“Major general des Logis\\(宿營總監\\) ”中派生而來的。擔任這個官職的將軍原來是指揮軍隊的 Logis\\(法語是宿營的意思\\) 、行軍和陣地構筑的。這和“兵站”中的“站”字偶爾也可以被理解成“驛站\\(宿營地\\) ”的情況是極其相似的。因此他認為: “在這個意義上,也許可以說‘兵站’是 Logistics 的正確譯法?!?/p>
歐洲近代以來,隨著戰爭的頻繁發生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越來越遠離后方基地作戰,軍隊與基地之間的聯系顯得日益重要。C. von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就強調了交通線的重要地位:“雖然按照目前的給養方式,軍隊主要在當地取得給養,但是軍隊和它的基地仍然必須看成是一個整體。交通線是這個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構成軍隊和基地之間的聯系,應該看做是軍隊的生命線?!比裘啄岣鞔_地指出了兵站線的重要地位: “隨著軍隊的前進或遠離基地,根據良好的戰爭勤務準則,必須組織作戰線和兵站線。兵站線是軍隊與其基地之間的聯絡橋梁?!?/p>
這里的“兵站線”,即為軍隊的后勤補給線,亦即克勞塞維茨所說的交通線。這是廣義兵站———戰時后勤體制的概念。至 19 世紀晚期,法、德等陸軍強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兵站體制。1889 年,法國頒布的《兵站勤務條例》稱,兵站勤務的目的“就在于水陸交通運輸和軍隊后方資源的利用”?!兜乱庵緫饡r兵站規則》稱: “兵站保護作戰部隊和本國之間的后方聯絡線?!?/p>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廣義的兵站概念是從交通線上的勤務機構———補給倉庫發展而來的。起初是在前線與后方之間設立一些分散的倉庫、補給點。隨著作戰規模擴大,后方補給日益重要,便將這些倉庫、站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或數個交通運輸線,兵站就成為一個完整的后勤指揮、保障系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logistics 成為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各國正式通用的軍語,一般指后勤工作。兵站主要指交通線上具體的站點,一般用“depot”表示,也就是兵站的狹義概念。如英語為“army/ military depot ”或“service/support sta-tion”,法語為“dép\ue56dt”。兵站的職能也有所拓展,即由戰時拓展到平時,服務對象也不僅限于陸軍。如一些國家出于保護其海外利益或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在全世界重要的海、陸交通線附近,設立了一些永久性的軍事基地。這些軍事基地也可以稱為海外兵站,一方面對來往部隊實施補給,另一方面保護經過該地的交通運輸線的安全。
二、日本兵站
19 世紀中期,日本在軍事上實行近代化改革,同時也引進了近代后勤的概念,但日本將“Lo-gistics”一詞翻譯為“兵站”,此為廣義的兵站概念??梢?,當時西方近代后勤\\(兵站\\) 體制已經十分成熟。鑒于拿破侖時代法國陸軍的強盛,日本最先采用法國陸軍軍制。普法戰爭前后,經過比較,日本最終采用了德意志陸軍軍制。
在戰時勤務制度上,日本陸續翻譯了一批法國和普魯士的兵站條令。如 1877 年\\(明治十年\\) ,翻譯了《德意志戰時輜重勤務規則書》,其中有兵站輜重的內容。
1880 年,日本陸軍大學翻譯了《德意志戰時兵站規則》。1885 年,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第二部翻譯了《法國兵站勤務條例》。1889 日本刊印了《德意志兵站部抄譯》。1909 年日本陸軍省翻譯了《一九○八年德國行李彈藥縱列及輜重勤務令》。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還翻譯了《1913年美國陸軍后方勤務令》。同時,又先后翻譯了一些國家重大戰事中的兵站勤務活動。如記載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兵站勤務活動的《兵站》,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遠征軍兵站勤務的《美國遠征軍之兵站勤務》。同時日本學術界也翻譯了《戰爭論》等戰爭名著。目前發現的較早的版本有 1931 年大久??敌圩g本和 1933 年馬込健之助譯本。
同時,日軍也加快了本國軍隊兵站制度建設,頒布了一些兵站規章制度,如《戰時野戰高等司令部兵站規則》等。
日本“兵站”一詞具有特定的范疇,即戰時陸軍后勤。近滕清秀指出,在日本,兵站是一個狹義的后勤概念: 一方面,它只適用于陸軍,另一方面,它是戰時后勤體制。
第一,“兵站”是近代日本陸軍的用語,而在海軍中則使用“戰務”一詞。兩詞分別用來表示與陸軍和海軍相關的后勤業務。在現代日本自衛隊中,只有陸上自衛隊沿襲了舊陸軍的說法。無論在防衛廳設置法、防衛廳組織條例中,還是在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的教范中,都有“后方”、“后方補給”等用語,而沒有“兵站”一詞。陸上自衛隊的野戰條令對“兵站”的含義定義為: “兵站具有維持和增強部隊的戰斗力,保障作戰的職能?!薄氨臼俏镔Y補給、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技術保障、回收、工程建設、勞務等業務的總稱?!焙I献孕l隊用兵綱領中稱: “后方包括物資補給、醫療衛生、交通運輸、基地開發建設和教育訓練、管理等業務?!币虼怂J為,“兵站”這種說法完全成了日常用語。所以叫“后方”也好,叫“兵站”也好,在職能上并沒有本質的不同。美國陸軍和海軍的“Logistics”概念,單就其具體的職能范圍來講,即使和日本舊陸、海軍的兵站或戰務\\(近代日本舊海軍用語\\)相比,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不同。
這里,近滕清秀闡明了兩點: “兵站”一詞是近代日本陸軍使用的名詞,用以概括陸軍各種后勤業務,現代日本陸上自衛隊繼續沿用?!氨尽迸c“Logistics”\\(后勤\\) ,在具體職能上是相同的。臺灣 1987 年出版的《日華軍語辭典》中,除將日語的“兵站”直譯為“兵站”或意譯為“補給站”外,其他兵站相關名詞中,基本上都將“兵站”譯為“后勤”。如“兵站基地”、“兵站業務”、“兵站支援”、“兵站線”、“兵站部隊”、“兵站部”等分別翻譯為“后勤基地”、“后勤業務”、“后勤支援”、“交通線、后勤補給線”、“后勤部隊”、“后勤司令部”。
第二,兵站是戰時后勤系統。近滕清秀指出:“兵”字,是自衛隊的禁語,而“站”字又沒有出現在戰后日本規定的當用漢字中,再加上“兵站”這個詞又容易令人聯想到是因為“兵站”工作沒搞好而失敗的舊軍隊的形象,所以現在都忌諱用“兵站”這個詞。然而從本質上來講,使用“兵站”這個用語時還應附帶上種種歷史上的解釋。由于深受克勞塞維茨學說影響,日本舊陸軍的軍事學術理論認為: 后勤是專門服務于用兵的,把它說成是與戰略、戰術相提并論的軍事學術理論是荒謬的。過去,打出統帥權獨立的招牌就是為了把兵站的作用限制在軍令事項的框框之內,使其與負責軍政事項的陸、海軍省的兵備行政在權限上完全隔絕,無法形成一個連貫性的東西,而只能具有極其有限的內容。陸、海軍省所進行的動員、裝備等兵備行政工作不是“兵站”,不是戰務,更不是后勤,而始終只是軍政事項而已。因此,兵站就停留在所謂的“作戰后勤”上。
1971 年出版的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中,較為系統地闡釋了兵站等相關的概念。內稱: “為向作戰部隊補充人員、馬匹,前送物資裝備,從作戰部隊后送傷員及戰損物資,需在作戰地區和本國的基地之間修建交通線,并在交通線上配置各種機構,有效地進行管理,以便順利地實施前送和后送。這種管理工作稱為兵站\\(后勤\\) 業務,有關機構稱為兵站\\(后勤機構\\) ,交通線稱為兵站線?!?/p>
近代日軍的后勤體制使用兵站制,但這種體制只能適用于戰時攻勢作戰,至于平時,則必須仰仗地區后勤機構實施支援。
可見,近代日本在引入歐洲近代后勤體制時,也接受了歐洲的后勤思想,即將兵站體制服務于戰時陸軍后勤,這一體制,一直延續到現代的日本陸上自衛隊后勤體制。
三、晚清、民國兵站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清政府仿照德、日陸軍軍制,聘請德、日籍教練編練新軍,并翻譯了上述國家的軍事條令、教材等,也由此引進了“兵站”一詞。1905 年\\(清光緒三十一年\\) ,北洋陸軍編譯局編譯了近代中國第一部《軍語》?!盾娬Z》介紹了近代兵站的各種機構,如兵站司令部、兵站部、兵站線、兵站主地、兵站基地、兵站醫院等。
從這時起,“兵站”一詞正式進入中國近代軍事學術和軍事實踐領域。中國近代兵站建設從晚清編練新軍開始,進入民國后,各派力量所掌握的軍隊大都建立了完善的兵站組織。特別是國民革命軍,從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到各戰區、各集團軍、軍、師,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戰時兵站體制。
民國時期出版的一些軍語書籍及兵站研究和教學著作,對兵站概念進行了系統的解釋。王保民編《軍用辭典》\\(1931 年\\) 稱: 兵站“即師營與作戰軍之間保持聯絡線之各機關,又戰時特設之機關。戰時兵器彈藥全由后方運送,以維持或增進軍隊戰斗力,故在軍或獨立作戰之師須設兵站機關,擔任軍需品之輸送”。湯慶曾著《兵站勤務》\\(1946 年\\) 稱: “在軍有軍需品之追送機關,即兵站是也?!?/p>
這里主要強調兵站為戰時特設,負責軍需品前送任務。王學臣著《兵站勤務》稱: “作戰軍為與本國策源地保持密切聯絡計,而于其聯絡線上,施行所要設備,運用必要機關,以補軍需之不足,減除各項系累,俾作戰之目的,得以容易達到,且能維持軍之生存,以上諸種設施及其運用,總稱之曰兵站?!?/p>
這里指出,兵站不僅承擔軍需物資前送,還承擔傷病員等的后送任務,以免除軍隊自身負擔。這樣界定,就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兵站勤務的內容。這里的兵站概念既包括兵站機構,還包括兵站勤務工作,即兵站的運用,更加接近于廣義上的兵站。
由于中國兵站體制從日本引進,因此日本軍界對兵站概念的界定,直接影響了清末和民國的軍事學術界。從以上諸書對兵站概念的闡釋可見,兵站是負責作戰地\\(前線\\) 與策源地\\(后方\\) 之間聯絡的一系列機關、設施、人員的統稱,即一個完整的后勤保障系統。兵站負責作戰后勤,其大后方的后勤建設如武器、彈藥、被服、醫藥等軍需物品的制造與儲存,則由軍政部門負責。這與日本軍隊兵站的職能也是一致的。
四、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
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從產生至今,總體上可以分為革命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兩個大的歷史時期。與國內外其他軍隊的經典兵站相比,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具有特定的概念和職能。
\\(一\\) 革命戰爭時期的兵站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兵站產生于 20 世紀 30 年代,兵站概念在穩定中也有一定的變化和發展。
1933 年 8 月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兵站政治機關工作暫行條例》規定: “兵站的基本任務是適時和準確地將后方糧食、彈藥、軍用品、宣傳品輸送于前方,而同時將前方的一切戰利品和不需要的一切器材輸送于后方,因此兵站在對紅軍的物資保障上是有絕對的責任。兵站不但擔任供給的輸送工作,并且擔任輸送新的補充部隊于前方及輸送前方的傷病人員和俘虜于后方,因此兵站對新戰士、傷病人員和俘虜的輸送,以及運輸員的動員工作上亦負重大的責任?!?/p>
抗日戰爭時期頒布的《八路軍、新四軍兵站工作條例》指出: 兵站是軍隊中后方勤務組成部分之一,擔任軍隊中一切軍用器材、文件和人員等前后輸送的任務。解放戰爭時期頒布的《晉綏軍區后勤部兵站工作計劃》規定: “軍運站\\(兵站\\) 就是直接運輸武器彈藥被服及醫藥到收物機關\\(有時直送到前線\\) 去,戰利品之軍工器材到后方工廠,及前線下來的與出院的傷病員的招待等中心任務?!?/p>
綜上所述,各個歷史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的概念基本一致,即兵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組織的一部分,是其交通運輸保障機構,主要負責軍隊平時和戰時的交通運輸勤務。1948 年 8月,軍委總后方勤務部部長楊立三在談到兵站職能時指出: “兵站即后勤,兵站工作應包括一切后勤工作事宜,衛生、被服供應、修配工作等?,F在華東之兵站僅負責運輸線的事宜,即糧秣、彈藥等軍需之運輸。但至少軍郵應和兵站在一起,保證文件報刊之傳遞運輸。兵站警戒應由兵站負責。
兵站線上一切橋梁、公路的建筑等事宜也歸兵站負責。再就是民力之組織與管理?!?/p>
華東兵站的職能反映了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的整體狀況,即以交通運輸為主。顯然,在革命戰爭時期,“兵站即后勤”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的理想狀態,而不是現實情況。這較民國政府軍隊和日軍規定的“兵站即后勤”的概念有較明顯差別: 一是職能范圍上的縮小。中外近代兵站職能廣泛,負責軍隊戰時各項后勤業務的領導與實施,涉及戰時供給、衛生、軍械、交通、郵政等后勤保障的各個方面。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的職能較為單一,主要負責部隊交通運輸保障工作,在地位上只相當于前者所屬機關———交通、郵政部門。二是在時間范圍上的擴大。中外兵站是為戰時軍隊后勤保障而建設,戰后則撤銷。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則是在整個革命戰爭時期都是存在的,沒有平時和戰時之分。
以上的差異,是由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發展的實際決定的。革命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開始并沒有進行統一的規劃,而是依據革命戰爭的實際需要,相對獨立地發展各類后勤業務。這樣,就使各類后勤業務的發展有先有后。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紅軍的供給、衛生工作必不可少,就優先發展這兩個部門。而交通運輸工作開始并不占重要地位,因此,這項工作主要由供給部門來承擔。隨著紅軍轉入正規戰爭階段,與后方的交通運輸工作變得十分重要。于是,便從供給部門中分離出兵站組織,以專門承擔交通運輸任務。此后,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制造、管理工作的產生與發展,又先后成立了獨立的軍工部門和軍械部門。這樣,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后勤部門各司其職,其共同的領導機關,或是軍區、野戰軍的司令部,或是后勤部、后勤司令部。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在職能上較其他軍隊兵站縮小的原因。同時,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期處于戰爭狀態,其后勤組織一直承擔部隊平時和戰時的后勤保障任務。因此,兵站也就一直存在著,承擔軍隊平時和戰時的交通運輸任務,沒有其他軍隊戰時建立、平時裁撤的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在繼承中外經典近代兵站的基礎上,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建設的實際需要,又有了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繼承了中外兵站以交通運輸為主的核心職能,并將其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的常設機構。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兵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體上由戰爭時期轉入和平建設時期。兵站概念也在繼承革命戰爭時期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有所發展。1979 年出版的《辭?!贩Q,兵站是“戰時軍隊在后方交通線上設置的供應、轉運機構。主要負責物資的接收、保管、轉運和傷病員的接收、后送,以及過往軍隊人員的接待等工作?!?/p>
這一概念突出了兵站的戰時職能。1997 年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中,對兵站進行了全面的界定,將兵站分為三類: “戰時由戰區后勤分部派出的、沿交通線設置的綜合保障機構。是對部隊實施后勤保障的基本單位。分為基地兵站和野戰兵站。
平時在長距離軍事交通線上設置的為過往部隊提供食宿保障的機構。設在邊境口岸負責轉運出入境軍用物資的保障機構?!?011 年,新版《軍語》將兵站分為兩類: “由聯勤分部或兵站部派出,沿交通線設置的綜合保障機構。分為基地兵站和野戰兵站。平時在軍事交通線上設置的為過往部隊提供食宿保障的機構?!?/p>
這里的第一類兵站之所以刪除了“戰時”二字,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平時遂行的各類非戰爭軍事行動,也需要設置兵站?!盾娛潞笄诳傉摗穼⒈径x為: “軍隊沿交通線設置的后勤保障機構,其基本職能是負責物資的中轉、補給和傷病員的救治、后送。通常編有指揮和專業勤務部門,設立倉庫、醫院和運輸、裝卸、修理、食宿、加油等保障分隊,以及工程、警衛、通信等輔助分隊。有的還開設若干分站。對保障部隊的行動具有重要作用?!?/p>
這些概念,一是體現了兵站的平時和戰時職能。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時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等邊疆地區建立常設兵站線,以溝通內地與邊疆地區的戰略聯系。同時,在執行搶險救災等其他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設立臨時兵站線,進行交通運輸保障。戰時則建立臨時兵站線,執行戰役運輸勤務。二是突出了兵站的綜合職能。兵站一般由聯勤部或聯勤分部派出,其勤務內容從革命戰爭時期單一的交通運輸保障職能向交通、通信、供給、醫療、裝備等綜合保障職能發展,其服務對象也由原來單一的陸軍向陸??瞻l展,這些變化,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近代以來中外兵站概念的考察可知:兵站為戰時陸軍后勤組織,其發端于近代歐洲的法、德等陸軍強國,傳入日本后被稱為兵站。清末新軍在近代化過程中,從日本引進了兵站體制,并在民國政府軍隊中得到繼承和完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正規化建設過程中也引進了兵站體制,并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了改造。使其在職能上、在內容上縮小,即以交通運輸為核心工作。在時間上拓展,即從戰時延伸到平時?,F代以來,中外兵站的職能趨于一致,即在兵站勤務內容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兵站日益注重兵站的綜合保障職能。在時間上,外國軍隊兵站在平時也有設置。同時,在服務對象上,各國兵站服務于陸??崭鬈姳N,而不像以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