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變化,部隊官兵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如何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減少官兵們的心理問題,培養身心健康的群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積極心理學理論為部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積極心理學是 20 世紀末興起于美國心理學界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它反對傳統心理學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癥狀"等消極因素上,主張將研究重心放在"美德""幸福"等積極因素上〔1〕.有研究認為某種力量或美德的缺失可能是心理失調、錯亂的根源,而具備某些力量則可以成為抵御和減輕精神疾病的緩沖器〔2〕.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注重培養人們的積極心理品質; 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關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主張發揮其內心潛在的、固有的、潛意識能力為出發點; 倡導積極心態來應對各種心理現象; 對心理問題做出新的、積極意義的解讀; 激發個體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3〕; 積極心理學這種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拓展了心理教育的途徑。
1 積極心理學在美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美軍開展的士兵健康綜合訓練項目(compre-hensive soldier fitness,CSF) ,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把戰士心理彈性訓練和積極心理學教育作為其核心內容〔4〕.CSF 項目包括 4 個部分: (1) 廣泛而全面的心理評估; (2) 在線的積極心理學課程與測驗;(3) 常規心理彈性訓練; (4) 心理彈性訓練師傳授積極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彈性訓練方法。他們關注的重點是心理優點而不是心理弱點〔4〕,旨在加強 4 個方面的健康情緒: 情緒正常程度、社交正常程度、家庭和睦程度以及精神健康程度。這 4 個方面有助于緩解抑郁和焦慮,有針對性地解決士兵心理弱點,增強士兵心理承受能力。
2 積極心理學在我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一直以來在我軍的心理教育與訓練上,傳統心理學占據主導地位〔5〕.筆者認為,欲將積極心理學在部隊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首先應明確工作方向,改變工作切入點。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融入到部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將關注點放在他們的積極品質和自我成長潛力的挖掘和發現上,從而激發其內在的力量和優秀品質,有效地預防各類心理問題。其次,要完善教育內容,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將研究指向人和社會的積極方面,對人性持肯定、積極的評價,強調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人格品質是保持生命最佳狀態與發揮最大潛力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官兵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心理潛能的開發,是以官兵的健康發展為目的。在積極心理教育與訓練上我們應當注意: (1) 積極的人格特質的培養,Cornum 等〔6〕研究發現,有 6 種美德、24 種人格特質普遍存在于每個人身上,這些特質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側重,并與生活滿意度有關。培養這些人格特質,一方面能緩解痛苦; 另一方面能提高生活滿意度,使得個體和團體都能積極向上。(2) 培養積極的認知體系,增強正向情緒體驗。生活中并非沒有快樂,而是缺欠體驗快樂的心情。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的消極情緒并不僅僅與身邊發生的事有關,更主要的是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如果一個個體形成一種積極的認知體系,那么,個體會習慣于尋找事物的積極因素,從而獲得心理平靜與滿足,變得更加愉快與進取,更易獲得成功; 反之,則尋找消極信息,更易不滿、放棄。這就要求我們健康教育與管理者應積極引導官兵以樂觀、向上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善于發現自己進步與成長的每一個點滴; 善于從失敗中找到積極因素,以增加自己的正向情緒體驗。(3) 增強心理彈性,提高抵御不良情緒與正確決策的能力。心理彈性是指個體不受壓力與逆境的負面影響,并能在壓力與逆境中奮斗不息而發展的現象〔7〕.它包括情緒調控能力、社會關系能力和確定目標能力,具有減輕傷害、保護與促進功能。心理彈性水平與正向情緒呈正相關,危機出現前具有高水平積極情緒的人,在經歷創傷后發生焦慮、抑郁體驗的可能性小。即使出現焦慮、抑郁體驗也能很快恢復,創傷后成長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通過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訓練人們解決問題、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情感表達、情感共鳴、人際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心理彈性,預防心理疾病發生。同時,心理彈性高的個體在應對風險情景這種壓力時,有較好的適應能力,能夠以更積極的心態應對風險和挫折,因而更加傾向于風險尋求。而心理彈性較低的個體在面對風險情景時,更多地顧慮到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對風險做出較高評估,因而采取風險回避〔8〕.心理彈性不僅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響,還通過改變個體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和應對方式間接地影響心理健康。(4) 區分目標層次,增強成功體驗。研究發現茫然的體驗往往易導致心理問題突出。茫然體驗是指個體處于目標不明確,環境不熟悉的境地時產生的一種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心理體驗。在以往的調查中發現,許多新戰士因為沒有明確的軍旅生活規劃,缺少奮斗目標而感到空虛、迷?;蛘邿o聊; 部分將退役的戰士因為虛度時光感到能力沒有得到提升而后悔、痛苦,對未來的就業、前途充滿不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在引導官兵全面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綜合考慮的基礎上,制訂具體、明確的奮斗目標,并將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認真落實在每一天的工作、學習中; 同時引導官兵及時對自己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調整。這樣,官兵每天都在不斷地充實自己,經常體驗成功的愉悅,能夠激發更大的熱情,達到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統一。(5) 開展意志品質教育,增加自信體驗。部分官兵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缺乏奮斗目標、缺乏執行力; 應當通過典型的成功案例,教育官兵及時做好軍旅生活規劃、自覺制訂生活目標; 目標確定后不給自己尋找任何拖延的借口,圍繞目標全力以赴。以此增加官兵的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與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完善了心理學的功能,避免了傳統心理學過于偏重問題解決的片面性,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看待問題的視角,同時也給我們如何帶兵帶來了一定的啟示。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積極心理學只是對傳統主流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因此,部隊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與方法視為主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拓展與創新,將其與傳統心理學共同應用于軍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