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棠階平生潛心研究理學,以道德楷模聞名于世,對于戰爭的發生、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鴉片戰爭結束后,被任命為廣東提督學政,通過在當地的調查,認為朝廷的戰撫不定、將帥無能及清軍貪生怕死導致戰爭的失敗。他認為朝廷賞罰不明、用人不當是導致戰敗的主要原因,并主張吸取教訓整飭軍備,以防備敵人的再次入侵。
[關鍵詞]清朝;李棠階;鴉片戰爭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李棠階是京城任職的一位普通官員。這次戰爭引起了李棠階的極大關注,因為此次清軍的作戰對象為“英夷”,不同于以往的敵人。1842年,李棠階任廣東提督學政,此時鴉片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李棠階對于鴉片戰爭的思考并未結束,從實地考察戰爭的情況,思考戰敗的原因,這對于李棠階在同治朝的施政理念有著極大的影響。1846年,李棠階辭官回到故鄉,從收拾人心的視角出發,“用人行政,惟在治心”,主張修身正己,維護傳統道德,用傳統理學的觀念提出整治亂世的方法,這一切都源于他對于戰爭的關注與思考。
一、京官李棠階與鴉片戰爭
“何小笠來,說英逆事三四刻”,是李棠階關于鴉片戰爭的第一次記載,此時戰爭已經開始了一個多月。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李棠階關注戰爭的發展態勢及沿海地形,時常觀看海圖,看邸報或讀相關的書籍,并不斷向其同僚好友打聽戰爭的進程。在京城的李棠階不明白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只把這次事變當做一次普普通通的夷狄進犯中國,戰場上連續的失陷城池,使得李棠階很是抑郁。
根據琦善與懿律達成的協議,清廷嚴厲查辦林則徐,而英軍則逐漸撤出定海,琦善到達廣東以后與英軍展開談判。琦善到達廣東以后基于對清、英實力對比及清軍的士氣低下認為戰則必敗,應該對英軍安撫。從琦善的奏折中反映出當時的士大夫的自命清高及對于外界的無知,“而今之在粵者各為兵目,尤多蠻野之人,禮儀不知,廉恥不顧”.這種自大的心態,使得琦善等人無心去了解對手的實力,不去理解英軍進犯的真正用途,使得清廷的決策一誤再誤。道光皇帝對琦善等人畏敵自保,妥協退讓不滿,當得知琦善擅自允許把香港割讓給英軍以后,非常震怒,將琦善革職抄家?!肮ёx申飭怯懦大臣剿洗逆夷之諭,不覺額手稱快”,李棠階認為經過皇帝下一道圣旨就能平定英軍,由于清廷的腐敗,軍備廢弛,兵將貪生怕死,在戰場上一敗再敗。
“承奉逆夷無所不至,不知何故至此”,對于英軍的步步緊逼,李棠階憂心不已,對于戰爭李棠階有了自己的見解?!伴_不諱之門,名功罪之實,大反前事,引咎責躬,使人心暢然而無所憾,則逆夷亦隱然而奪其氣。指日蕩平,定可預卜?!边@種言論直指清廷的賞罰不明,用人不當,要從根本上讓臣子開放言論,各抒己見,賞罰分明,有功必獎,有過必罰,經常反思自己,這樣能夠使將士心情暢快,奮勇殺敵,同時也表達對于朝廷賞罰不明的不滿?!百p罰分明,引咎責躬”是李棠階為官恪守的信條。對于所謂的“漢奸”,多數人主張“殺無赦”,而李棠階主張招募,使能夠為己所用。
二、戰后李棠階的戰爭反思
李棠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擢太常寺少卿,督廣東學政。在任廣東學政期間,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李棠階對于鴉片戰爭的探討并未結束,并試圖了解外部世界,并總結出克敵制勝的一些方法。
李棠階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外界情況,而同期的其他士大夫保持著與外隔絕的情況,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對于戰爭的傷害沒有任何的觸動?!坝⒁哪颂岫?、總兵官、侯、伯、子、男爵全襲我國,有官爵者亦皆中國語音。侵犯數郡,不據土地,惟貪金帛,恐是奸商糾合洋匪,為賺財貨計。其人無謀,亦并無勇,在城中屢為土匪欺侮,多喪軀者。惜官兵震于其國強悍,動言船堅炮利,搖惑人心,以代張其兇焰”,當時的士大夫多停留在對英軍事實而非的認知當中,甚至認為英國很多地方都是在學習中國,只是因為船堅炮利才打敗的中國。
鴉片戰爭結束后,大都輿論認為失敗的原因在于官員的昏聵無能,將帥在戰爭中不能奮力殺敵。清軍對英軍的恐懼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李棠階也清楚清軍的表現,“奸淫搶劫,過于賊寇,令人發指”.戰爭結束以后,李棠階對于清軍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表現依然是很失望,“水師船只全不足用。武備廢弛,可嘆”.與清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群眾的抗英斗爭贏得了李棠階的高度贊譽。1841年5月29日,英軍闖入三元里,遭到民眾的抗擊。在李棠階任廣東學政期間,為生平社學撰寫對聯:“辛丑四月,逆夷大肆,兵將無紀律,升平社糾二百馀鄉圍鬼子于四方炮臺,期盡殺之,而廣州守為解,鬼子得脫,至今以為大恨焉。兵農合而禮教聿興,睦姻任恤,寓奇威于比戶,永保升平”.李棠階對于廣東民眾的抗英斗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對于兵民聯合抗敵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李棠階任廣東學政期間,了解到虎門失陷的真實情況后,對琦善的所作所為也很是憤慨,“將士力戰而不發火藥,且下令鬼子放三炮方許我軍開炮,不知是何居心。琦善非大漢奸而何?”把虎門失敗的原因歸結于于琦善指揮失誤,所以認為琦善是“漢奸”.而此時道光皇帝正起用琦善為熱河都統,李棠階對此也表達了不滿的態度,“乃復使效力行闕,彼能效何力?徒為外夷恥笑”.道光皇帝本人對耆英等喪地失城的封疆大吏一味袒護,“總因朕未能先示機宜,即將汝等治以重罪,又于事何益?!蓖ㄟ^調查戰爭的經過,李棠階對林則徐這位欽差大臣充滿著敬意,為其鳴不平,“粵人思林少穆如父母,而官乃惡之如仇,其人可知。故第一失著在易林為琦,墮逆夷術中”.“閩浙江南之流毒,實由廣東之縱寇”.李棠階把戰敗的原因歸結于“朝廷之賞罰不明,無以使將帥,將帥之賞罰不明,無以使士卒”.
對于戰后的打算,李棠階認為“今邊氛稍息,若不及時振綱紀,選將帥,嚴飭武備,精造器械,以備不虞”.李棠階從“人”的角度出發,的主張利用息戰的機會,與民休息,痛加整飭弊端,精選將帥,使官兵都能夠同仇敵愾,建造堅船利炮,以防止外敵的再次入侵?!皳袢藢H巍笔抢钐碾A關于用人的看法,他指出“得其人而任之,使便宜行事,便已迅奏膚功,亦實賴本兵王晉溪專主于內,無掣肘者”,表達了對于朝廷頻繁調換統兵將領,并對將領處處制約的不滿。李棠階對于林則徐的做法不盡完全贊同,但是從國家大局考慮,李棠階還是同意起用林則徐,用人能夠“不拘一格”,使之能夠為國盡力。這也反映了李棠階的另外一種關于傳統的忠臣奸臣的看法,認為前線打仗失敗,是由于奸臣在作怪,如果沒有后方奸臣的擾亂,那么清軍將會取得勝利。李棠階主張發動百姓的力量以抗擊外敵,“幸而逆夷驕橫,激怒百姓,為禍尚淺,不幸而逆夷深計遠謀,利誘士民,不數年間,恐沿海各所自團練者有二萬余人”.
與李棠階憂患意識不同的是,在和議簽訂以后,官員文恬武嬉,不知商女亡國之恨。正如李棠階所憂慮的“仍因循故常,牽拘資格,泄泄沓沓,以幸旦夕之無事,杞人憂天,恐事未可知也?!?br>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李棠階因違例送考,議降三級調用?;氐郊亦l的李棠階仍然牽掛戰爭,從好友曹謹口中了解鴉片戰爭期間臺灣的抗英斗爭?!奥犝f臺灣各情形及英夷情形,除卻船炮,無他技能,惟大洋中難與爭鋒,近岸即無能為。平日沿海牧令能信孚于民,真可制梃撻之矣。然孰能為孰肯為乎”?曹謹是李棠階好友當中為數不多的直接參與到戰爭中的人,曹謹給李棠階表述了他在臺灣的所見所聞,以至于李棠階認為英軍除了船堅炮利,“無他技能”,英軍只善于海戰而不善于陸戰。李棠階認為英軍之所以不能夠被制服,是因為沿海牧令不能夠取信于民,不能夠對其制約,表達了對于官員的失望?!叭皇肽転槭肟蠟楹酢钡母锌环矫媸菍τ谇逋⒐賵龅氖?,也表達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惆悵。
三、結論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李棠階代表的是極力維護傳統道德、排外心理極重,又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處于新舊交替的一批知識分子,是傳統士大夫憂國憂民的表現。李棠階把英軍的進犯理解為傳統的邊患,也把英軍取得勝利的原因簡簡單單的歸結于船堅炮利。李棠階站在傳統士大夫的角度來看待戰爭的進程與結局,從“人心”的角度出發,受理學的影響,其主要思想仍然受儒家“忠君愛國”約束,從歷史上優秀的儒將身上提取克敵制勝的經驗。李棠階并不反對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主張學習建造堅船利炮的技術。不論是做京官的李棠階還是做廣東提督學政的李棠階,思考戰爭仍然是從傳統的角度,把戰敗的原因歸結于“賞罰不明”、“用人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