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茅海建老師指出的那樣,在當時人的觀念里,中國是一個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v觀鴉片戰爭中的信息交流,皇帝與大臣、國人與洋人頗有自說自話的意味,北京與沿海、國人與英人猶處兩個世界。
茅老師通過大量史料讓我們看到,由于話語體系和東西文化的差異,以及翻譯上的問題等種種原因,中英間的信息交流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林則徐一度將來自外國人的英軍侵華的消息看作謠言恫嚇;在琦善發給懿律的照會中,琦善似乎并未答應賠償煙價,可在英方看來已然應允;道光帝面對英方照會亦是長期不得要領,竟將領兵上門要挾的敵人,看作上門告御狀的負屈外藩,將英方的要求視作“伸冤”與“乞恩”,自以為高高在上有權施恩或不施恩,在主觀臆造的氛圍中一廂情愿地下達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命令。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始終未能真正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意思,很多時候都在依據自己的經驗主觀臆測。單就中國方面來看,我認為原因一方面是當時國人對近代條約體例缺乏基本了解,以至于相關條約的簽訂“在當時絕大部分頑固派官僚和士大夫看來,只不過是中國歷史上一貫的以金錢來‘懷柔夷人'
的做法而已”.另一方面,“天朝”的思想文化傳統早已根深蒂固,以至于“英國最先進的事物,經過儒家教義的折光,頓時變為最荒謬不堪的東西”.在鴉片戰爭這場“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前,國人活在“天朝”的光芒之下,從未誠心去了解過外面的世界,此時面對英人,自是一無所知。此外,翻譯官們按照當時外藩致華的官文書體例對英軍照會進行意譯,主觀上使用卑下的文句使西方表現得“情詞恭順”,以使這樣一份照會符合天朝皇帝的脾胃,這亦是造成中西方在信息交流中差異巨大的原因。
通過茅老師的介紹,我們發現鴉片戰爭中的官員面對英軍幾乎都經歷了從剿到撫的心理歷程,在這一轉變之后又往往選擇用陽奉陰違的方式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在他們的彌天大謊之下,北京與沿海猶如夢境與現實兩個世界。在這些官員初到沿海時,他們的選擇與遵循古法的歷代將軍一樣--“因利而制權”,積極營造炮臺、招募兵勇,以期血刃英夷、建功立業。然而他們遇到的是從未接觸過的對手,有些所謂“驍勇善戰”的將軍,其戰馬甚至未曾涉足沿海地區。在實戰中,他們很快就發現在陌生的環境對抗這樣一群陌生的敵人是那樣的不易,英軍并非傳說中那樣“不擅陸戰”,而關于炮臺的設想很大程度上只是自己想當然。
面對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一方面極力拖延時間,小心翼翼地依靠謊言度日,按照道光帝的喜好以小說家的筆觸為其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迷夢;一方面自作主張與英談判以求避戰,為了自己“下得去”、“奏得大皇帝”,不惜以國家利益去討好英軍。
前線敗績連連,仍兀自向皇帝高奏凱歌,這些被皇帝寄予厚望的大臣所設計的計謀已不再是針對英國人而是針對道光帝了??催^這些捏謊高手們精心粉飾甚至憑空想象的捷報后,道光帝在剿夷夢境中越陷越深,對自己的軍隊終將擒獲夷酋深信不疑,而現實中的清軍早已兵敗無策。大臣們的謊言雖使他們一時免遭厄運,卻使中國在天朝迷夢中無法自拔,在列強侵略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我們無比悲哀的看到,直到 1941 年 9 月,在戰爭進行了一年多后,道光帝在顏伯燾廈門失陷的奏折中見有“偽陸路提督郭”的字樣時,方訝異英軍竟也能陸戰,甚至此時的他仍對此將信將疑,懷疑是否誤將漢奸當作了英軍。信息交流之不力竟至于斯!
在這場戰爭中唯一擁有真正決定權的道光帝竟在敗局已定時才對自己的對手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鴉片戰爭中信息交流存在的諸多問題與道光帝本人是分不開的。道光帝對其臣子所下的命令,無論是先前的“鴉片務須杜絕,邊釁決不可開”,還是之后的“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以開邊釁”,根本就是無法執行的悖論。
況且道光帝這個偌大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從來不會把失敗歸咎于自身或者國家體制,而是一味推諉于臣子,懷疑大臣們對自己的忠誠,天真地以為激發了臣子們的天良便可挽狂瀾于既倒。而臣子一旦犯錯,他便毫不留情地進行嚴厲的懲戒,這樣的高壓統治只能使滿朝文武奉“多磕頭,少說話”為圭臬,謹小慎微、得過且過,每每行事先竭力揣摩圣意,只討歡心而不究事理。面對真正的實話,道光帝將其視作“妄稱”、“危言要挾”,指責其“辜恩負國”、“喪盡天良”,只是這道德的責難難掩體制的沉疴,“時代變了,道光帝渾然不覺,結果腳隨之跟入新時代,而頭腦卻依舊留在舊時代”,終使清王朝氣數散盡。
信息傳遞存在一定的距離,自然需要相應的時間。茅老師把中英大臣比作提線木偶,利用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差演出了道光帝和巴麥尊并未編排的眾多節目,是信息傳遞的多個環節逐漸造成了信息失真。同時書中也通過大量的數字讓我們看到,當時中英間的距離并無我們想象的那么遠,英國通過輪船技術、地理知識和殖民體系諸方面的進展大大縮短了空間距離,東西兩個大國越來越近;而清王朝卻因其技術的落后、君臣的異心拉長了本來更短的距離?!安恢?,不知己,每戰必殆”,信息交流的不力終將清王朝拉入覆亡的深淵,這是時代的悲哀,是技術的悲哀,也是人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