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鴉片戰爭戰敗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目錄
摘要(詳見正文\\)
關鍵詞
一 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
二 清政府朝廷朝廷內部的分裂
三 清政府實行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
參考文獻
以下是正文
摘要: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文旨在闡明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認識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對中國的近代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中有積極性的影響, 也有消極性的影響。 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打擊和抑制中國民族資本經濟的發展,但同時鴉片戰爭開括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人“睜眼看世界”。 鴉片戰爭后,中國人開始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進機器設備, 這些機器設備對中國近代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對中國企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推動我國近代企業的發展。 此外,鴉片戰爭客觀上促進我國近代技術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鴉片戰爭;影響;
19世紀上半期歐美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法、 美工業革命也正在迅猛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而此時的清王朝依舊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清王朝統治集團虛驕自大,閉目塞聽,對世界形勢茫然無知。清政府仍舊推行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中國依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當時的英國政府已感到在中國這個封閉了幾千年的古老大國,單靠貿易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無恥地向中國輸入鴉片,鴉片嚴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統治,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禁煙,但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卻成為英國政府使用“炮艦政策”的借口。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英國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一 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
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墒强此迫绱藘炐愕拿褡逦幕?,卻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的缺陷與弊端。晚清時期,資本主義在世界各地已得到充分的發展。而相對于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當時中國卻仍然停留于封建制度當中。而中國當時落后的制度卻也讓民族文化的缺陷與弊端展露無遺。
二 清政府朝廷朝廷內部的分裂
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內部分為禁煙派和弛禁派兩派,許多大地主、大貴族、大鴉片商勾結在一起,他們組成了一個鴉片輸入受益集團,在朝廷中以軍機大臣穆彰阿、直隸總督崎善、兩江總督伊里布和太常寺卿許乃濟為代表。他們向皇帝提出弛禁鴉片,主張允許鴉片合法輸入,準令外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內地種煙、聽民自便;民間吸食、一律勿論。而朝廷的有識之士則組成了禁煙派,以湖廣總督林則徐為主要代表。林則徐更尖銳的指出:鴉片泛濫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充餉之銀。堅決要求狠狠打擊煙販煙民,徹底斷絕煙禍。
狼煙未起,禍起蕭墻;禁煙派主戰,弛煙派主和。最后軟弱無能的皇帝聽信了主和派,將林則徐、鄧廷禎撤職,改派崎善為欽差大臣去廣東議和。很大程度上說鴉片戰爭的失敗并不是由于英軍的強大,而是由于朝廷內部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愿打仗,攻擊主戰派自毀長城。
三 清政府實行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有許多有利的條件。首先,反侵略戰爭的正義性,能夠激發愛國軍民的極大義憤。其次,清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在本土作戰,地形熟悉,又搬到人民群眾的支援,處于以逸待勞的有利態勢。大沽清軍第二次抗登陸作戰獲勝表明,只要具有堅定的抗戰決心,進行充分的準備,加上正確的作戰指揮,侵略軍是完全可以打敗的。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動,不僅不能利用有利條件,而且采取了對內鎮壓人民、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從而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2.2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史的積極作用
2.2.1 開闊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人“睜眼看世界”在鴉片戰爭之前, 清政府一直認為中國是 “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需與其它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因此出現“夜郎自大”與“惟我獨尊”的思想。 鴉片戰爭開闊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承認自己的落后,探索“師夷長技 ”與 “西學東漸 ”等多種救國之路 ,走上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道路,引進機器,帶動中國近代工廠的發展。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是:
1.畸形發展的殖民地貿易。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列強以協定關稅和領事裁判權為護身符,對中國進行商品侵略。他們利用免除出口稅和提高人口稅的辦法,使中國在對外貿易方面處于極其劣勢的地位。在這種條件下,中國的對外貿易雖然從量的方面有了較大提高,但實質上卻承受著更加深重的剝削和掠奪。
從進出口貨物看,鴉片戰爭后到1885年,進口121商品中鴉片位居第一。從1890年開始,其它一些商品如食品、日用品、文具、玩具、五金器材等貨物處于 同棉紡織品并重的地位。這些進口商品,幾乎都是消費品,生產資料的進口則很少。而同期,西方國家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由以茶葉、絲織品為主發展到多種貨物并進,如豆類、皮毛、桐油、錫、豬鬃、藥材等。這些貨物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的發展,擴大了對原料資源的需求,從而把中國作為廉價的原材料基地。從貿易基礎上看鴉片戰爭后,外國洋行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由戰前的不足40家發展到到甲午戰爭前的580家。這些洋行在戰后由從事對中國的商品進出口向航運、金融、保險、貨棧、工業企業投資發展,迅速地控制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中國的手工業在外來商品的擠壓下日益凋零或破產,民族工業受到嚴重損害。在農業方面,殖民者的入侵使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這種建立在掠奪基礎上的出口不但沒有使中國農民擺脫貧窮和落后,相反,卻使中國農民階級開始受到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和西方資本主義日益深重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建立在這種不平等基礎上的貿易,只能是以犧牲中國經濟利益為前提的畸形發展的殖民地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