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情境教學在作文指導中的運用
摘要:作文情境教學 ,就是指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時巧妙創設恰當的寫作情景和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為核心,注重促進影響和改善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作文教學模式。 教師創設的情景能喚起學生曾經有過的生活體驗,從課堂到課外,用心去感受,去體會寫作情境, 引導學生樹立處處皆作文的思想。 本文就從課內、課外以及和別的學科相結合三個方面入手概述了初中情境作文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情境教學 體驗情境 感受情境
初中作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每次考試發下卷子總能聽到學生抱怨"唉,又是敗在作文上""怎樣才能提高我的作文分數啊". 聽到這些,我心中有一種酸澀之情。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 我深深體會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責無旁貸。 學生的無奈,我認為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生寫作興趣不濃,缺乏作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構思平庸無新意,語言蒼白平淡,行文缺少波瀾;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要想改變這種現狀, 我覺得良好的作文情境能有力地促進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作文情境教學, 是指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時巧妙創設恰當的寫作情景和氛圍, 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為核心, 注重促進影響和改善學生寫作能力的作文教學模式。 教師創設的情景能喚起學生曾經有過的生活體驗,從課堂到課外, 用心去感受, 去體會寫作情境,引導學生樹立處處皆作文的思想,這樣才能寫出有個性的作文。 怎樣進行作文情境教學呢? 我認為可以從課內、課外以及和別的學科相結合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適時把握課內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寫一樣, 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 "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自身魅力,創設良好的作文情境,調動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學生處于寫作的主動地位呢? 我覺得在課堂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現行的中學語文課本沒有獨立的作文教材, 寫作知識和寫作訓練都散編在各單元之后。 可以說,課文就是寫作的范文,是教師教作文、學生寫作文的標準和典范。 為激發學生的模仿欲望,調動起他們內心的情感,促使他們拿起手中的筆,寫出好的作文來,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其中誦讀法和模擬法可以充分利用課文資源。 具體做法如下。
(一)誦讀法,尋找角色與體驗的共鳴
為了改變學生平時不開口朗讀或默讀的習慣,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反復大聲地誦讀課文,可以自由讀、齊讀、教師帶讀,并在朗讀中尋找體驗,從而記誦優秀的范例,達到的啟迪寫作欲望的目的。 學生在誦讀時注意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讓學生尋找模仿的對象。 如《春酒 》這篇課文很有韻味 ,也是一篇值得誦讀模仿的好文章。 在教學中,我先是一句一句帶著學生朗讀,然后再讓學生自由朗讀,同位之間反復誦讀, 并在誦讀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 比如,朗讀"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這一時句,通過學生的跟讀,反復誦讀,學生體會到這句話運用的比喻的修辭手法妙處在于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小姑娘的那種天真幼稚、 活潑可愛的性格特征。 再如,"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 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這句話中"偷偷"寫出了"我"的調皮和天真。 當讀到"偷偷"時,學生就有了孩子的調皮的語氣語調。 之后, 以讀促寫, 我在課堂上就要求學生通過寫某一細節寫人的性格特征或人生感悟, 適時地為學生創設了情境,使得學生愉快完成了作文。 如劉瑞琪在《我的最愛》中這樣抒寫小草:"朋友來家中做客,看著一盆雜草,十分詫異地問:'你怎么養起草來了??? ' 我凝視著那青蔥的小草,笑著答:'因為,小草,是我的最愛??! '""太陽發出耀眼的光,灑在雨滴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一顆青青的小草在微風中搖擺,似在慶祝自己的大難不死, 小草旁是一顆倒下的玫瑰。 原來,小草也如此美麗! "(二)模擬法,尋找角色與情感的共鳴。
在探究文本過程中,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中的角色,展開想象的翅膀。 想象可以使學生入情入理地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在情感體驗中練筆。 如在《臺階》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父親坐在綠陰里 , 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 那里栽著幾棵柳樹, 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 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 "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上, 學生想象著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 他羨慕呀.他向往呀,他也在謀劃著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自己家的高臺階的新屋, 也像人家的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我再進一步啟發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而是寫父親的感嘆。 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 我接著反問學生:你了解你的父親的愿望是什么嗎? 為課文向課外拓展營造氛圍, 于是我要學生模仿本段寫寫《我的父(母)親》,把自己在生活中認識、關懷和愛戴自己的父母親展示給大家。 學生佳琪是這樣寫她的母親的:"然而我不經意地側過臉,卻看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細細的雨在我眼前形成了一張細紗,模糊了我的視線。 是她嗎? 我焦急地想走回去,一探究竟,然而擁擠的人群卻把我帶向了完全相反的一個方向。
那個身影轉了過去,似要離去,然而轉身的剎那,我的眼突然清晰了起來。 風雨中,那個身影沒有撐傘,發絲有些凌亂,單薄的身影在人群中時隱時現,臉被黑色的大衣襯得更加蒼白,隱約可以看見幾條細細的皺紋---那個背影,正是媽媽!我的眼瞬間又模糊了,張了張嘴,想叫住她,但是嗓子卻似被什么東西粘住了似的,發不出聲來。水滴劃過我的臉頰,似乎是雨,又似乎是淚,風兒輕輕拂過,似在溫柔地替我擦拭眼角的淚花。
那天,令我懂得了什么是愛。那人,使我瞬間成長。那背影,讓我銘心刻骨……"讀到此處,我深深地感受到課文自身的魅力, 合理利用課堂內有限的時空創設寫作情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因此,教師應配合課文的文題序列設計作文訓練,并在作文指導時有意識啟發引導學生向范文學習,將讀讀寫寫相結合,從而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二、巧用課外的豐富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葉圣陶認為:"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潑流個不息。"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 作文要有情感,而情感發于生活。 作文離開生活,將是無水之池。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在作文教學中,為了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體驗和感悟,教師應善于開展各種各樣有意的活動。
(一)表演活動體驗情境
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積累了,我結合課文提出課本劇的寫作要求。 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場"的一幕:"孔乙己端來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錢。 "孔乙己擺著讀書人的架子,學生表演時,一學生把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動作表現得很夸張,那種有意炫耀的舉動做得細致生動,使孔乙己這一人物的迂腐可笑的性格一展無遺。 這時,我要求學生根據剛剛同學的表演過程、把觀察到的細節、同學表演時的動作、神態寫下來,寫一篇《看,我班的×××》的作文。 學生因為自己有體驗,當然就言之有物了,寫作的積極性很高,《刻骨銘心的一堂課》《那一刻,我……》等優秀作文就寫得非常感人生動。
(二)實踐活動感受情境
每個人都有生活經歷。 生活是知識的寶貴源泉, 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體驗交融貫通、整合,注重主觀體驗,這種活動就是寫作的源泉。 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實踐生活的指導,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寫作訓練,并及時喚醒這些生活中的體驗。 幾年來,我堅持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進行籃球賽、拔河比賽、跳繩比賽等。 為激發他們的熱情,我鼓勵他們積極大膽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此時此刻,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狀態,把活動的空間留給學生。 一方面指導學生注意觀察每次比賽時同學的表現,看清楚他們的臉部特征、動作特征,注意觀察活動中的某些小事;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及時地把觀察到的某位同學的表現寫在日記本上,在寫作文時再進行修改,這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
游戲是學生的天性活動,教師適當地豐富課外活動、提示創設寫作情境,從而為下一步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表演是學生的興趣,游戲是學生的天性,通過豐富多彩的課文活動進行有效的作文訓練能夯實學生的寫作底蘊,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與其他各學科的合作就是理之必然。在作文教學中,由于作文內容的豐富多樣,與各門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 所有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我認為是非常必要。比如學習羅曼·羅蘭的名著《名人傳》時,我請音樂教師與我合作。 在音樂課上,學生聆聽貝多芬的交響曲,能更深入地了解貝多芬,使得學生非常感興趣。 在貝多芬幾曲交響樂的強烈感染下,學生感受到音樂之聲的魅力,個個認真地聽、細細地品味,在優美的樂聲中陶醉, 誘發了創造性的想象,創設了真切的環境氛圍。學生因此順利完成了作文《音樂給我帶來快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作文題目《風趣的物理老師》則與物理學科的合作,把"力學"老師也給予了生動的動作、神態描寫。 再如,九年級時,學生認真觀察化學老師做某一實驗之后運用細節描寫寫出老師做實驗的整個過程,完成作文《老師的絕活》。實踐證明,學生對這種課課合作的作文課很歡迎。 每一堂課他們聽得非常認真,偶爾寫寫老師,也覺得有內容可寫,這樣真寫出了好作文。
與其他學科的合作,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確實能引導學生樹立起課課皆語文,生活處處都有可寫的題材的思想觀念,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到作文教學的情境中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把學生的彷徨、糾結漸進化解為中考高分作文的喜悅,真正要實現高效的作文情境教學仍需我們一線教師的積極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