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日本發動了對華侵略戰爭,即甲午戰爭,這既是中日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東亞乃至全球范圍內的一件大事。甲午戰爭之后,對中國和日本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戰后日本獲取了巨大利益,一躍成為亞洲強國,而中國則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日本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有先進政治經濟制度,更重要的是做好了軍事情報工作,日本始終堅持《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情報思想,在情報工作方面占據了先機。因此,我們有必要分析日本情報工作所體現的孫子情報思想特點,并探討日本情報工作在甲午戰爭中的作用,并從中獲得啟示。
一、日本情報工作體現的孫子情報思想特點
(一)情報搜集思想
第一,要準確、及時獲取敵情。由于戰爭有著突然性特點,決定了情報工作需要提前進行,必須要堅持戰事未發、情報先行。孫子在《軍爭篇》中提出:“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币簿褪钦f進行作戰前,需要準確刺查到敵方具體戰略意圖。孫子這種情報思想在甲午戰爭中得到了體現,戰前日本在制定以中國為主的侵略擴張政策后,第一時間采取了多種措施,廣泛搜集中國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情報,由此可看出日本對情報工作重視程度。
第二,要全面、廣泛進行情報搜集?!秾O子兵法》中強調,若要發動戰爭,需要全面掌握了解敵我雙方和戰場情況。孫子情報思想主張要細致進行情報搜集工作,就算很小的問題也能決定戰爭的成敗,因此孫子在《用間篇》中提到:“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我問之必索知之”.此外,孫子還認為情報搜集工作不只是針對敵方的,還必須充分掌握我方情況,在戰爭中敵情與我情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在獲得中國各方面的情況時,也對自身情況作出了判斷,對雙方裝備、兵力等情況進行比較,評估戰爭勝利可能。
(二)情報分析思想
第一,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孫子在《行軍篇》中提出,針對難辨真假、繁復紛亂的表征,必須進行比較與聯想,關鍵在于做好情報篩選、識別工作[1].《孫子兵法》中將所有種類的情報分為四類進行推斷,即根據剛和敵軍接觸觀察的敵方動態,判斷敵方處在的地形情況;在和敵方對峙過程中,利用自然界反?,F象對敵方行動加以判斷;根據敵方官兵心理情況與敵使往來判斷敵方陰謀;通過對敵方統帥、士兵的一言一行來判定其心理、處境情況。比如,日本在制定進攻遼東半島的包抄后路計劃中,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藤崎秀等多次去實地偵察,根據清軍實際布兵情況建議:“先取大連灣附近之大窯口,再進而圍攻大和尚山和石門村,占領金州,以絕旅順后路?!边@一建議立即引起了日軍重視,之后日軍在進犯旅順、金州時,多次采用迂回包抄后路的戰術,獲得了奇效,從而讓日軍能迅速攻占遼東半島。
第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孫子在《始計篇》中提出:“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是說通過分析情報對戰爭形勢進行預測。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大規模開展情報活動,為日軍順利登陸作戰提供了保障。比如日軍在甲午戰爭中有多次登陸行動,比如榮成灣、龍須灣、花園口等,并且每次登陸行動都能夠獲得成功,日軍在制定登陸計劃和選擇登陸點時,多次派出間諜在實地進行探測,依賴于日本情報人員的“孜孜考察”.其中在選擇山東半島登陸點時,日本間諜關文炳通過多年對榮成灣的調查,提出了具體到登陸方案,他認為山東半島最佳登陸地點就是榮成灣,這是由于龍須島落風溝東北的淺灘地把守人數較少,并且屬于泥底海灘,對于放錨十分有利,日軍汽艇能夠開到離岸約3米處,舢板可直接???,同時岸上丘陵起伏,能夠對日本陸軍起掩護作用。
二、日本情報工作在甲午戰爭中的作用
(一)先勝后戰,有備無患
《孫子兵法》中指出:“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薄胺蛭磻鸲鴱R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2].”對于達成“先勝”的條件,孫子在《計篇》中提出,需要先進行“廟算”,“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其中“情”代表了我情與敵情,即對敵我雙方情報進行搜集后,對情報作出評估,得出戰爭對敵我雙方帶來的利弊得失,從而判斷出我方是否能夠“先勝”,這體現了《孫子兵法》中“先勝”的情報思想。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堅持《孫子兵法》中“先勝”的情報思想,認為在戰爭中情報工作可以發揮出先導性作用,只有在戰爭前獲得全面、準確的情報,才能為戰略評估提供依據,達到“勝兵未戰而先勝”目標。因此,在戰爭前,日本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情報網絡,從宮廷官府到窮鄉僻壤,日本在中國開展了大規模情報搜集活動,加強了在中國的間諜活動,情報搜集工作也更加細致、全面,不僅了解了大清朝的種種腐敗內幕,更是對中國陸軍實力、地形地貌、風俗人情都了如指掌。尤其是日本對中國軍事情形了解的十分詳盡,能夠清楚的知道中國每個省可以抽調的作戰人員,裝備情況等,這無疑極大增加了日本打贏甲午戰爭的信心,充足的情報準備工作,是日本敢于發動甲午戰爭的關鍵。
(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日本對于整個戰局的把握,始終堅持《孫子兵法》中“速勝”戰略,孫子在《作戰篇》中提出:“兵速,不貴久”,主張必須以最快速度獲得戰爭勝利,才不會對國力造成太大損傷,從而讓預期目標得以實現,即“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否則,如果雙方在戰爭中僵持不下,陷入了長期、持久戰爭中,必然會逐步消耗掉已方國力,等后繼無力時,就很容易被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導致出現“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的境地[3].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正是清楚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作出準確戰略判斷。當日本通過前期細致的情報工作,詳細獲取了中國軍事裝備、軍事設施、軍隊訓練和軍火生產等狀況,確信中國不足為懼,增強了必勝信心。而日本在看到機會后,果斷作出決定,要搶在西方列強取得對華戰爭勝利,并且要速戰速決。對于如何實現“速勝”,《孫子兵法》中提出要“避實擊虛”,“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敵方戰爭前的準備,具體虛實,這些都是重要的敵情內容,因此,必須要更好的完成情報工作,所以可以說情報是實現“速勝”的關鍵點。在甲午戰爭進行時,受到參謀本部的動員,日本各種特務機關及私人組織提高了情報搜集工作力度,面對清政府薄弱的反間諜意識,日本能夠隨意獲取清政府的軍事機密,這些為日本發動對華戰爭提供了珍貴的決策依據,有利于日本制定出更準確的開戰時間與時機。此外,日本情報工作為其各階段作戰計劃提供了保障,將獲取的李鴻章作戰方案、對戰兵力等清朝核心軍事機密提供給日本統帥部,為正確選擇登陸港口、登陸作戰時機提供了可靠的情報,從而直接讓日本在之后戰爭中兩次重要的突擊與伏擊都獲得完美成功,在很短時間內便擊敗了北洋水師,迫使清政府迅速投降議和,實現了“速勝”目標。
(三)勝于易勝,取長補短
由于日本對情報工作比較重視,因此很容易在戰術上實現孫子主張的“易勝”情報思想[4].《孫子兵法》提出:“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本褪钦f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罷了,所以為達到戰術上的“易勝”,關鍵在于要以強擊弱,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要及時探明敵方“虛實”,才能判讀己方是否“可勝”,這也是重要的情報工作內容,所以全面、準確的情報獲取并評估,是達到“易勝”的前提。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后,為了實現勝于易勝的目標,廣泛發動所有情報機構查探清政府軍政、地形情況,在已獲得大量情報的基礎上,讓日本軍隊占領了有利地形,等到時機成熟,日本軍隊就會以壓倒性優勢擊敗清軍,為贏得甲午戰爭勝利奠定基礎。面對著日本強大的情報工作,每次李鴻章往朝鮮戰場增兵,日本情報機構都能得到其增兵情況,這樣有利于日本集中優勢兵力,以強敵弱,形成“易勝”之勢。清政府在與日本進行海戰時,北洋水師每次調兵遣將都能被日本情報機構知曉,為日軍統帥部排列最佳兵力組合,以最小的代價迅速擊敗北洋水師。日軍之所以能夠在行動上實現“易勝”,其情報工作起著關鍵性作用。
三、結語
總之,在戰爭中情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臨敵致勝的有力法寶。透過戰爭我們不難看出,情報工作是日本贏得甲午戰爭的關鍵,正是日本政府充分認識到情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前,開展全面、大量、細致的情報活動,充分發揮出《孫子兵法》中戰略上“先勝”、戰局上“速勝”和戰術上“易勝”的軍事情報思想,對中國政治、軍事、文化等情況了如指掌,為其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提供了有效依據。
因此,我們要真正吸取歷史教訓,在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重視進行對外情報工作,防患于未然,避免類似甲午戰爭的歷史重演。
參考文獻:
[1]熊劍平,儲道立。孫子的戰略情報分析理論[J].濱州學院學報,2011,01:10-17.
[2]楊新?!皠佟苯狻秾O子兵法》軍事思想體系[J].濱州學院學報,2013,05:6-15.
[3]姚振文,吳如嵩。新中國成立以來《孫子兵法》研究述略[J].濱州學院學報,2014,05:1-19.
[4]付紅紅。日本《孫子兵法》研究百年綜述[J].濱州學院學報,2014,05: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