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仍,混亂的形勢,為兵家的崛起造就了一方沃土。兵家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的一個重要學派,以研究作戰、用兵為其主要宗旨,其代表人物有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 他們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幫助效力的國君成就了一方霸業,并將其戰爭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目前流傳下來的著作有 《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尉繚子》等,均是當時戰爭經驗的總結,包含有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戰爭哲理。
戰爭不僅需要高超的戰術, 更需要龐大的資源和財富的支撐。 作為名噪一時的軍事家、戰略家,其著眼點不僅要考慮戰術的運用, 還需要從戰略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保障戰爭的勝利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為此, 他們提出了一套不同于其它流派的方法與策略,即提出了獨具特色的農戰思想。農戰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對外戰爭兩者之間的關系, 對于這一問題的梳理不僅有利于搞清諸侯稱雄的深層原因, 對今天中國和平崛起戰略也不無借鑒意義。
一、重視經濟對于軍事的戰略保障作用
農業生產是維系人類生存的本源, 因而早在上古社會, 重農思想作為中國傳統的經濟思想就已經出現了。 先秦的"諸子百家",學說雖然各異,但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視,卻是出奇的一致,先秦的兵家也概莫能外。
兵家之所以重視經濟, 是因為他們更清楚戰爭與物資和財富的關系。 對此,孫子曾說:"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1]36-37由此可見,戰爭對于物質財富的消耗是驚人的。 巨大的物質消耗, 必然要求有充足的后勤保障,這是關系到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兵家歷來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孫子說:"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1]175曹操注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繼孫子之后,孫臏也說"城小而固者,有委也。 ""積弗如,勿與持久。 "城內如有充足的物資供應,城池雖小卻可布置堅固防御;如果自身物資積累不足,就應避免持久作戰。如要持久作戰,后勤保障必須到位,即"深溝高壘,糧多者,所以持久也。 "[2]341部隊征戰,后勤物資的供應有勢必要流轉運輸,在此過程中,又會有極大的損耗:"千里饋糧,則費二十鐘、石,而得一鐘、石到軍所。若越險阻,則猶不啻,故秦征匈奴,率三十鐘而致一石。 "[1]45按照此意來分析,即便是在一馬平川的地勢運送糧食,其損耗的比例也高達二十比一,如果中途穿越山嶺、河流之類的險要之地,糧食的耗費就更加驚人了。 因此,戰爭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保障, 只有在戰前有充足的物資積累,才能應對戰爭期間的一切消耗。 《黃石公三略》曾說:"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夫運糧千里,無一年之食;二千里,無二年之食;三千里,無三年之食品,是謂國虛。 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 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2]487-488
此文總結說,如果在戰爭之前,國家沒有做好充足的物資儲備而貿然發動戰爭,這就需要長距離運送物資,而百姓運送物資,就無法保障農業生產,他們的生活就會越發貧困。 百姓貧苦,國力必然虛弱。 這樣,國內百姓因貧困造反,境外有敵人兇猛的進攻,國家就有覆滅的危險。 因此,持久作戰對于國力必然產生負面影響。 孫子說:"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1]38-40所以,兵家認為,戰爭應該速戰速決,切勿與敵人打持久戰:"兵貴勝,不貴久。 "由上所述可知,戰爭對于物質財富的消耗與依賴是巨大的。 尉繚說:"萬乘農戰,千乘救守,百乘事養。
農戰不外索權,救守不外索助,事養不外索資。"[2]178在尉繚看來,隨著國家軍事規模的擴大,對農業生產的依賴程度也逐漸加深,百乘之國,只需做到自給自足就可以了,千乘之國則需要做到不仰仗外力的幫助,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生存,而萬乘之國,唯有實行農戰結合的策略,并牢牢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國家才能夠擔負起軍備的日常開銷。為此,兵家為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特別重視經濟對于戰爭的保障作用。他總結說:"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夫在耕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 "同時,他又對當時統治者崇尚奢侈生活, 使民不務本業的治國策略提出了批評。 國家如何才能夠發展農業,尉繚提出了"禁舍開塞"的措施,他說:"明乎禁舍開塞,民流者親之,地不任者任之。 "即君主如果能夠禁止邪惡,寬容小過錯,擴大財源,招攬流民,讓他們把荒蕪的土地都開墾起來。 國內百姓安定, 閑置土地都得到合理利用,國家就會富強,"富治者,車不發軔,甲不出櫜,而威制天下。"尉繚認為,國家富裕強盛了,即便不必動用武力, 也能夠憑借威勢平定天下, 這就是所謂的"兵勝于朝廷。 "[2]148
《六韜》則指出:"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 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臺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于己。 "[2]274-275此文認為,百姓如果不失本業,就能持續獲得利益;農業不失時節,就會有好的收成。 減少賦稅的征收,百姓負擔就能減輕,君主少營建宮室臺榭,百姓的勞役也會輕些,官吏清正廉潔,盡量少擾民,百姓就會感到滿意。 君主能夠做到這幾點,社會就會安定,百姓生活就會富足,國家就會強盛。反之,農業生產就沒有保障,百姓生活困苦,社會就無法安定下來,國家強盛也就無從談起。 那么,如何才能夠做到薄賦斂,輕徭役,讓百姓安居樂業呢?
《六韜》認為,君主治理國家,對待百姓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 像哥哥對待弟弟一樣加以愛護, 關心民眾的疾苦,愛護他們的財產。同時,君主治理國家應重視"三寶". 何謂"三寶"? 即"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 ""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 無亂其鄉,無亂其族。 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 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君主如果能重視"三寶",維護三者的穩定,并采取合理措施促進三者的發展,國家經濟就能夠繁榮,國家的實力也才會不斷提高。如何做才算是重視"三寶"呢?只要"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 "[2]281就是說,君主應該讓農夫、商人和手工業者各處其位,各安其業,相互之間不要混雜。 讓農民居住在一個鄉里,互相幫助耕種土地,這樣鄉里的田地就不會荒蕪;讓手工業者住在一個鄉里,手工生產所需要的器具可以互相借用,器用就不會不足;讓商人們居住在一個鄉里,互相幫助,這樣資金就不會短缺,貨物自然就會充足?!读w》的這一主張與管子的"三國五鄙"制度不謀而合,同樣強調要將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隔離開,使他們各自獨立生產與生活。這樣不僅便于各階層內部百姓互相交流、互通有無,而且也便于君主的管理,有助于國家的強盛。
二、"因糧于敵",以戰養戰的戰略思想
由上述可知,兵員對于物資的消耗,再加之長途運輸的損耗,戰爭對于物資的需求無疑是驚人的。因此,為減少軍隊對本國后勤物資的依賴,兵家提出了"因糧于敵",以戰養戰的思想。孫子曾說:"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 "鑒于以上兩種原因,他提出了"取用于國,因糧于敵"的物資補給策略,"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1]41-42此意是說,部隊出征之時的物資補給由國內提供,而戰爭開始之后, 就可以用擊敗敵人所繳獲的物資來補充己方的損耗, 這樣就能大大減輕國內后勤供應的壓力。 對于此策略,李筌評價到:"具我戎器,因敵之食,雖出師千里,無匱乏也。"此言準確地說明了以戰養戰策略的好處。對于"取用于國,因糧于敵"的具體辦法,孫子也作了詳細闡述。 他還鼓吹"掠于饒野""掠鄉分眾". 這一理論, 在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因迎合了列國對外侵略的需要,故大受列國君主的垂青。
但孫子并不是不注重"人道".相反,他認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也就是說,孫子清晰地認識到了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首要決定因素。 這一點在《司馬法》中表達得可能更清晰。 《司馬法》全篇則始終貫徹著仁義為本的思想。 它將戰爭歸結為正義和非正義兩類,對于非正義的戰爭,持反對態度,但對于正義的戰爭,持肯定態度?!端抉R法·仁本》中說:"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于戰,不出于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 "[2]80上古時期的圣明君主, 無不以仁義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國策, 但如果這一手段達不到治國安邦之目的,就應當利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問題。殺掉一批壞人,如能使更多的人生活安定,殺人則是正義的。 因為要保護民眾而攻擊它國,這也是可以的。利用戰爭手段來制止戰爭,發動戰爭也是允許的。但要發動戰爭,應注意"入罪人之地,無暴神只,無行田獵,無毀土功,無燔墻屋,無伐林木,無取六畜、禾黍、器械;見其老幼,奉歸無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醫藥歸之。 "[2]86即戰爭中也要體現國家或部隊的仁義之風。 《司馬法》特別指出,正義之戰雖然具合理性,但戰爭不能成為國家處理對外關系的唯一方式。
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外交的最高境界, 唯有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才可以訴諸武力。
在是否掠奪敵國的具體策略上,《孫子兵法》與《司馬法》的主張看似分歧,實則都是要達到"屈人之兵"這一戰略目的。 從實踐方面看,"以戰養戰"的策略更具有操作性,符合實際作戰的實際需要。但戰爭與仁義之風并不矛盾, 并應當成為長遠的具有戰略性的指導策略。畢竟,只有仁義之師才會贏得長久的勝利!
三、審計慎戰,"安國全軍"的戰爭態度
戰爭是治國安邦的非常之道。 對于此種治國方式,以戰爭為職業的兵家采取何種態度呢? 孫子說:"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此安國全軍之道也。"[1]353-356在孫子看來,戰爭不能輕易使用,不能打無把握之仗,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危機關頭。因此,他告誡統治者和帶兵的將領,"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1]57-60發動戰爭攻占對方城池,這是萬般無奈之舉,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可見,孫子對于戰爭始終持審慎態度。這一觀點,代表了兵家大多數人的看法。 吳起說:"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然戰勝易,守勝難。 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2]429在吳起看來,進行戰爭次數越多,就會孕育未來的災難。取得戰爭勝利較易,但鞏固勝利的成果則很難。他通過總結歷史經驗認為, 依靠頻繁戰爭得天下的少, 而國家滅亡的多。 尉繚也說:"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焉。戰國則以立威抗敵相圖,而不能廢兵也。 "他將戰爭與仁義的關系比作本與末的關系,國家要想強大,根本上需要君主推行仁政,而不是一味地窮兵黷武。同時他又認為,處于戰國動亂的時代,充足的軍備是保衛國家安全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樣體現了尉繚慎戰、備戰并存的思想觀念。
與兵家慎戰的態度不同, 法家是戰爭的積極支持者,他們將戰爭看作是人主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必要手段。 法家從"人性好利"的角度分析了戰爭的正當性。 商鞅說:"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后止。 而富貴之門,必出于兵。 是故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 "[3]105在他看來,人追利求富的欲望是天生的,唯有死亡才能阻擋追求富貴的腳步。但如何才能得到富貴呢?那只有依靠戰爭。因為戰爭能滿足人類對富貴的追求,人們聽聞戰爭就興高采烈,對戰爭也是極力謳歌。 雖然每個人都有追逐利益的欲望,但身份地位的差異,所追求的利益也不同。 對于君主來說,他們的目標就是使國富兵強,進而統一天下,"能行二者(農戰)于境內,則霸王之道畢矣。 "要想達到稱霸天下的目的, 君主唯有實行農戰的策略。百姓是農戰的主體,君主必須抓住百姓追利求富的心理,滿足他們的欲望,才能夠激發他們的斗志,在戰爭中,他們也才會為君主賣命。 商鞅認為,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能夠培養百姓尚武的風尚,使他們對于戰爭不再恐懼,在戰場上可以人人沖鋒陷陣,不懼生死。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國家必將戰無不勝,稱霸天下指日可待。
與法家的態度截然相反,以儒、道、墨三派則強烈反對戰爭,尤以道家反戰的態度最為堅決。老子指后,必有兇年。 "[4]148老子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自有其內部的規律,任其自然發展,才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 若過于"有為",強行改變事物的發展規律,則會給自然和社會帶來災難。 在老子看來戰爭就是最嚴重的"有為",它帶給人民的苦難也最為深重。有鑒于此,老子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的反戰觀念。 莊子將老子的反戰觀念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他指出:"圣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 順于兵,故行有求。 兵,恃之則亡。 "[5]1041在莊子的觀念中,戰爭就是一切混亂之源,過多地依賴戰爭, 國家必定會滅亡。 儒家則主張以仁義為核心,以禮樂教化百姓,認為"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6]497《論語·顏淵》記載:"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曰:'去兵。 '"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仁者無敵的理論,提出了"行仁政"的政治觀念。 他認為統治者在亂世中要成就王業,不能單純地依靠武力和對外戰爭,更為重要的是要實行仁政,贏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墨子的反戰思想集中體現在"非攻"主張上。 他認為長期的戰爭無論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而言, 其影響都極其重大:"久者數歲,速者數月,是上下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穡,婦人不暇紡績織。 "基于以上原因,墨子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提出好戰則必亡的觀點:"古者封國于天下, 尚者以耳之所聞,近者以目之所見,以攻戰亡者不可勝數。 "[7]200一味好戰,窮兵黷武,國家必定會走向滅亡,但如果完全不作防備,茍安求活,國家同樣可能會走向滅亡?!端抉R法·仁本》對此做了最精彩的總結:"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2]81這充分體現了兵家慎戰與備戰并重的戰爭觀念。
四、小結
兵家的農戰思想是時代的產物, 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展現其特有的魅力。 21 世紀的今天雖與春秋戰國時代大有不同, 但兵家農戰思想中大力發展經濟,營造和諧社會,慎戰與備戰的理念對今天仍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當前,中國雖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濟高速發展, 但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也不斷涌現,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完成,國際敵對勢力仍虎視眈眈。國際、國內形勢必然要求中國既要大力發展經濟,又要加強國防建設,保衛國家安全。 雄厚的經濟基礎不僅能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達到"兵勝于朝廷"之目的,還為國防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經濟力向國防力的轉化,必然能建設強大的國防,純化改革開放的內外部環境,二者互相推動,穩步推動中國的和平崛起!
參考文獻:
[1]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 999.
[2]《 中國軍事史》 編寫組。武經七書注譯[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3]蔣禮鴻。商君書錐指[M].北京:中華書局,1 986.
[4]盧育三。老子釋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87.
[5]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 2.
[6]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 987.
[7]吳毓江,撰。孫啟治,校。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