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我國歷史上出現最早、最為系統完整、評價最高的一部兵書。明代茅元儀在《武備志·孫子兵訣評》中曾對其高度評價:“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薄秾O子兵法》中軍爭篇、謀攻篇、計篇等多篇都蘊含著心理作戰的思想,對人民軍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研究運用心理戰戰法,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具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指導意義。
一、思考與啟示之一:“不戰而屈人之兵”---威懾恐嚇的運用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道:“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币鉃榘賾鸢賱俨皇亲詈玫慕Y果,兵不血刃地使敵屈服投降才是最值得稱贊的戰爭策略和戰爭藝術。兵法中提出的“全勝”思想,實質蘊含著心理戰的威懾恐嚇思想,就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后盾,以不流血的戰爭方式迫使敵人處于強大的心理壓力之下,從而屈從于我方意志,實現我方戰略意圖。
威懾是人類社會內部相互交往和利害沖突中出現的一種制約關系。在軍事領域,無論是曾經的冷兵器時代還是今天的信息時代,威懾一直都是心理對抗的常用方法??謬樖怯捎谌说娜怏w或生命受到某種客觀存在或不存在的威脅而引起的恐懼??謬樞孕睦韺故且愿鞣N武器裝備為物質載體,以各種刺激使人產生恐慌情緒,使人失去正常的思維,導致戰斗力降低或喪失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對抗樣式。在現代戰爭中,心理戰的威脅恐嚇運用十分重要,迫敵從心理上產生畏懼、遲疑、退縮等消極情緒,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目的。
美國解決海地危機時,充分發揮了心理戰這種威脅恐嚇的巨大威力。戰前輿論鋪天蓋地報道宣傳美軍將全力以赴,營造“大打架勢”.精銳的第 82 空降師、第 10 山地師,18 艘軍艦、81 架飛機和 66 架直升機……這一個個彰顯力量的數據和名詞通過美國有線電視網及其他主要媒體向全世界報道,威脅恐嚇意味顯而易見。美國在第一時間將出兵海地的兵力、裝備情況和實戰準備向全球報道,使海地籠罩在濃烈的戰爭陰云之下。美軍憑借其強大的軍力,加之凌厲的輿論和心理威懾恐嚇,迫使海地軍方領導人賽德拉斯無條件簽署了自動交權的“太子港協議”,獲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戰果。
二、思考與啟示之二:“兵者,詭道也”---欺騙誤導的運用
《孫子兵法·計篇》中說道:“兵者,詭道也?!逼渲嘘U述的核心思想就是心理對抗,主要是指在用兵與敵人作戰時,必須以詭詐待之,方能取勝。孫子認為,戰爭不僅是勇與力的角逐,更是智與謀的較量,戰情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充滿著詭秘的色彩。在作戰中,不能“詭計百出”地欺騙敵人,就必然被敵人所迷惑;不能“火眼金睛”地識破敵方之欺詐伎倆,就必然落入敵人設計的圈套。
孫子所論述的“兵者詭道”實際上是一種高超的戰爭藝術,實質上同心理戰的欺騙性心理對抗相契合。欺騙性心理對抗就是以隱蔽己方企圖為前提,通過戰略、戰役、戰術上的欺騙手段,造成敵人的錯覺和誤判,使敵人在理智上犯錯誤,從而導致敵人按照欺騙性心理對抗實施者的意愿行動,達到不戰而勝、小戰大勝的目的。心理戰中要以隱藏己方的企圖為前提,對目標對象實施蒙騙、欺詐、麻痹和誘導,干擾敵方的認知、情感和意志,造成敵人的思維錯亂和迷惑遲疑,使其迷失進攻的方向、喪失前進的動力、動搖對抗的決心。通過精心策劃、施計用謀,向敵人傳遞虛假、混亂的信息,以引起其沖動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使其難以進行正確的判斷,致使敵方高層錯誤判斷形勢、將領指揮失當、士兵思想混亂、民眾心理驚慌,在作戰中完全陷入被動。
在 1979 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中,蘇軍運用了“詭詐制敵”的方法。為掩蓋蘇軍戰爭意圖,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在戰前為兩國“友好睦鄰合作條約”簽訂一周年而高調“電賀”阿富汗總統阿明,塔斯社大肆渲染蘇聯對阿富汗的“全面無私的援助”以及對發展兩國關系的“真誠”和“善意”.在這種蠱惑人心的欺騙宣傳面前,阿富汗軍隊被麻痹和迷惑而放松了警惕。而此時,蘇軍突然發動襲擊,僅用 3 個小時就控制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僅用 7 天就控制了阿富汗全境。
三、思考與啟示之三:“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干擾攪亂的運用
《孫子兵法·軍爭篇》中說道:“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币馑际菍τ跀耻姽俦?,可以挫傷其銳氣;對于敵方將帥,應該擾亂其決心?!皧Z氣奪心”在《孫子兵法》兵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歷代兵家沙場博弈時心理對抗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心理戰干擾攪亂運用的重要借鑒。
干擾是指利用戰略、戰役、戰術上的干擾手段,使敵心理錯亂、混亂,以破壞敵軍的抵抗意志,瓦解士氣,迫使敵人放下武器,逃避戰斗乃至投降,喪失戰斗力?!皻狻?即軍隊的士氣,包括官兵的理想信念、戰斗意志、勇敢精神、殺敵怒氣、犧牲意識以及對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是構成部隊戰斗力的精神要素。士氣旺盛則勝,士氣衰弱則敗。心理戰干擾攪亂戰法的運用就是要用密集的心理攻擊“火力網”,打擊敵軍的囂張氣焰,對其進行心理爭取和精神殺傷,對其認知、情感和意識施加影響,使其思想混亂、意志枯萎,驚慌恐懼、消極厭戰的心理情緒不斷增強,有效遏制其對抗意志和作戰信念,從整體上滅殺敵軍的生機與活力?!靶摹?即高級指揮員的決心,包括軍隊將領的取勝欲望、作戰信念、對抗意志、思想情緒、精神狀態等。
在戰爭中,將領戰斗決心的片刻遲疑,都可能導致部隊士氣的瞬間崩潰。因此,高級指揮員歷來都是敵方攻心亂謀的重點目標。干擾攪亂應把精神殺傷的“導彈”瞄準敵軍高級指揮員的心理“軟肋”,將敵軍將帥在思想素質、思維層次、意志品質、品德修養、生活作風、群眾基礎等方面的弱點和缺陷作為突破口,靈活使用諸如輿論欺騙、理性感召、情感拉攏、利益引誘等多種手法,對敵軍將帥的正常心理狀態進行擾亂、迷惑、誤導和誘騙,以達到動搖其作戰決心,削弱其抵抗意志的目的。
第二次伊拉克戰爭開戰前,美國早已把共和國衛隊師長以上軍官的情報資料搜集齊全。利用掌握到的伊軍高官的個人履歷、家庭住址、電話手機、電子郵箱等,美國私下開展對這些高官“奪氣奪心”攻勢,告訴他們如果放棄抵抗將得到多少好處,而如果抵抗后果又將如何悲慘。正是這些周密的戰前心戰準備,使得伊拉克高級軍官的抵抗意志發生了根本的動搖,美軍攻擊下的共和國衛隊也就自然而然作鳥獸散。
四、思考與啟示之四“:親而離之”---瓦解分化的運用
《孫子兵法·計篇》中有“親而離之”的離間策反思想,并將其列為“詭道十二法”之一,意思是對于內部團結一致、親密和睦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其君臣關系,或離間敵方內部的上下左右關系,使之混亂,我方就可以乘其亂而取勝,這對心理戰瓦解分化的運用具有重要啟示。
分化性心理對抗,也叫瓦解分化,古稱離間,是指利用宣傳、說服、欺騙等手段使敵人內部產生分歧,分解敵軍的力量,最好是爭取敵人的力量為我所用。瓦解分化敵軍工作是我軍的傳統之一。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軍瓦解敵軍工作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經驗,理論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完善,連素以“不可戰勝”自居的日軍也不得不為之膽顫。在心理戰中運用“親而離之”的謀略原則,首先要給敵方的“大腦”做“解剖手術”.要善于發現敵政府高層領導之間的矛盾沖突,充分利用敵軍將領之間的猜疑、妒忌、離心、隔閡等消極心理狀態,挑撥關系,增其內耗。要善于制造矛盾,造成敵高層之間上下相疑、左右分裂。要派遣內應力量,對敵軍政要員進行政治爭取和利益引誘,使敵不攻自破。其次,要給敵方的“身體”做“肢解手術”.要充分發揮我軍政治優勢,轉變敵軍官兵的思想、信念、觀點、立場,以達到瓦解其組織、渙散其軍心的目的。要運用廣播、報紙、網絡、無線電話、散發傳單、陣地喊話、書寫標語、戰地活動、組織俘虜現身說法等手段,揭露敵高層的欺騙宣傳,緩解敵官兵的對抗、抵觸情緒,促使其政治上覺悟,積極穩妥地爭取和策動敵軍官兵嘩變、投誠或起義,使敵軍堡壘從內部土崩瓦解。
在利比亞戰爭中,西方國家一些媒體無中生有地報道:為了尋求庇護,卡扎菲妻子沙菲特和女兒阿伊莎悄然抵達突尼斯南部的難民中心。這條虛假消息使那些正在為利比亞政府“賣命”的高官和將領誤認為卡扎菲正在為其家屬“安排后路”,因此下定了“投誠”的決心,這是瓦解分化的成功戰例。
《孫子兵法》誕生于春秋末年,距今已有千百年的時間,但其蘊含的樸素唯物思想的方法論,關于“不戰”和“全勝”的戰略性思考,尤其是其通篇體現的心理戰在國家戰略層面的宏觀運用和戰役戰術層面的具體使用,對于我們研究探索現代戰爭中心理作戰的策略謀劃和戰法運用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借鑒指導意義,《孫子兵法》蘊含的心戰思想也必將光芒永存。
[參考文獻]
[1]田輝。孫子兵法[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2]黃樸民。孫子兵法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