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水”作文引路
“練”實際運用的寫作能力我曾寫過二百多篇人物通訊和新聞報道被電臺報刊錄用,目的是練就自己的內功,以便作文教學時居高臨下,胸有成竹。指導學生作文時,我堅持作前作后,結合實際運用寫“下水”文章,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離不開作文,增強學生作文的責任感,激活學生的寫作熱情。
寫“下水”作文.我曾在四個方面進行過嘗試:
\\(一\\)結合思想教育“練”
1985年春,我布置初三學生寫《給老山前線將士的一封信》,作文收上來后,看來看去只是格式符合要求,但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與本次作文要求不符,顯得平淡無味。于是,我自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在學生面前宣讀,然后寄給老山前線某部的劉正懷營長。很快,劉營長來了一封長信,告訴我們前方將士艱苦的生活情況和將士們英勇作戰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我把前方的這封來信,利用清明節在本鎮“回香庵革命烈士墓”向全校師生有表情地朗讀了一遍L當場,不少師生被前方將士的事跡所感動,流下了激動的熱淚。于是,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回信飛向老山前線,把前方將士的心和后方青少年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同時,也起到了我“下水”作文的作用,達到了本次作文的教學目的。這次由“下水”文章引起的活動,把班上流失近一個月當了采購員的小陳同學也引了回來,圓滿完成了初三學業。
\\(二\\)結合講讀課文“練”
1988年春,我教學初一《新聞兩則》時指導學生寫新聞消息。我寫《沙崗中學生動活潑開展體育活動》一文,謄好,加蓋公章,向市電臺發稿一。第三天早讀課,我組織學生在收音機下聽這則消息、學生們聽到女播音員用清晰的聲音、標準的一普通話播出了他們熟悉的內容,都歡欣鼓舞,真是比我在功一上讀一百遍效果還好。在學生們群情激奮時.我趁熱打鐵,總結了新聞消息的特點,歸納了新聞消息的結構要點,還指出了他們習作中的優缺點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又傳授了寫作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三\\)結合短文知識“練”
按要求,初三同學應學寫簡單的駁論文《友邦驚詫論》是極好的范文,受局限的是該文只作了直接批駁對方淪點和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的示范,通過批駁對方的淪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的示范就無處著落,學生很茫然,對此,我寫了《與初三同學談“反駁論證”》一文發表在《少年文史報》上,這樣,既配合課本的短文知識《立論和駁論》給學生講了什么是反駁論證,又在文章里作了通過反駁論證來駁倒對方論點的范文例子。班上的幾份報紙.學生們爭相傳閱,很順利地指導了學生寫反駁論證的文章。
\\(四\\)結合第二課堂“練”
為了指導初三學生寫一事一議的作文,我經常利用課外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影評和觀后感寫作。例:觀看了電影《少年犯》后,我組織學生展開對《少年犯》的影評活動。學生朗讀了自己寫的稿子,很有質量。內容歸納起來有三點。其一:受到了較深的法制教育。其二:要節制唱該片主題歌的場所,因為這首歌是少年犯們在特定的環境下,傾吐自己悔過自新的感情時唱的。不能讓校園內到處充滿著“高墻內……”的歌聲。其三:
弄懂了羨慕少年犯統一服裝過集體化的幸福生活是錯誤的。因為少年犯們畢竟是失足者,盡管生活是幸福的,但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還是有高壓的,黨和人民希望他們能悔過自新,他們的幸福生活體現了黨的溫暖,況且這里僅是文學的體現。影評活動后,我把活動過程整理寫成《<少年犯>觀后座談》一文,發表在《電影評介》雜志上,學生們面對自己的成績,寫作熱情高漲。
后來在鎮團委組織的《十五的月亮》觀后活動中,我和學生一起寫觀后文章互相比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多年來,我總是結合實際運用寫“下水”文章,從而真正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學生寫各種文體,“練”出了水平,“練”出了成績。
二、“練”順向、求同思維到逆向、求異思維的能力
我曾讓初三學生寫一事一議文章,學生對“小節不小”這個題目的理解真是五花八門,有的把“節”理解成“春節”、“國慶節”、“清明節”的“節”。
有的理解成“勤儉節約”的節。
實際上“小節不小”的含義從貶的方面講,即:小的過失勢必釀成大的災難或禍患,即“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從褒的方面講,如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模范人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從點點滴滴的“小節”做起的,他們在平凡的業績中見偉大,學生如果沒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就會寫出“小的節日不小”、“小的節約不小”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文章。這是一篇順向、求同的作文訓練,梯度較高地強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而逆向、求異思維是從反面考慮問題,它能導致新的認識、新的方法、新的觀點的產生。我在“寫景抒情”的訓練中,規定不寫冬天蕭殺冷漠的氣氛,要求抒發贊美之情。這個要求不但沒有禁錮學生的思想,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寫作興趣,點燃了智力的火花,學生的作文中妙語連珠,佳句頻出。如:“冬天孕育著春的到來,她是綠的先驅,花的使者?!?、“沒有冬天的嚴寒,就沒有春天的溫馨,就沒有夏天的綠樹成葵,就沒有秋天的萬山紅遍、碩果累累?!?、“冬日的晨霧是世界上最美的緩紗,冬日的太陽是世界上最甜的話語?!?br>俗話說,反彈琵琶曲更新,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維進入了新的境界,能以超常規思路從側面或反面思考問題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創新能力。學生真正“練”在了點子上。
三、“練”表現生活的創新能力
學生在作文中,最苦惱的是無話可說,原因是他們平時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觀察,大腦里是一張白紙。19世紀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指出“美是生活”,即使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掩埋著閃光的東西,學生缺少的正是發現美的眼睛,缺少對生活的細致的洞悉。古人云: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描繪學校生活的佳作。百草園是個平淡無奇的園子,它不能與今天任何一個校園相媲美。然而作品中的百草園:
菜畦、石井欄、皂莢樹、???、鳴蟬、黃蜂、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卻有無窮的樂趣。這一切都與作者深刻細致的觀察生活分不開。
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培養觀察、表現生活的創新能力。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和表現學校生活。
先“練”觀察和描寫一堂課。讓學生寫出課堂上熱烈的氣氛和精彩的學習場面、細節;讓學生寫出物理、化學等實驗課上,在定律得到證明,溶液改變顏色或者打開動物腹腔見到各種器官時的心理、神態、動作、語言。
其次要求學生寫一個人。莫泊桑曾細致觀察十個馬車夫的動作、神態,而后作十篇百字短文進行描寫,寫出的馬車夫是十個而不是一個。我要求學生寫一個真正的、現實的人。因此,學生筆下寫出了大眼睛、翹嘴、塌鼻梁、大耳朵、卷頭發的臉型特征,寫出了內向型、外向型的性格特征,寫出了好說、好動、貪睡、嘴饞、懶惰等壞習慣的一個個的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再次,“練”觀察和描寫一個活動場面:“練”觀察和描寫學校生活中有規律的事情;“練”觀察和描寫有特征的事物等。這樣,拓寬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多年來,我還指導學生把課內知識與自然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有選擇地指導他們用全息觀察法、重點觀察法、瞬息觀察法等觀察人和事;有側重地指導用分類、定點、動點、鳥瞰、聯想等觀察法觀察景物。世界萬事萬物是眾彩紛呈、各具特色,也有不定期規律性。學生的觀察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寫作創新能力的發展,并形成良性循環。
四、“練”把握大體、變換作文形式的創新能力
初中生畢竟閱歷少,思維還稚嫩,不能一下子寫出佳作來,往往是“現炒現賣”,質量不高,不達要求。我注重指導和評講,特別是拿學生優作做教材,講開頭、結尾、意境、題材等,讓大家傳閱交流;也拿習作的敗筆,讓大家吸取教訓、思考修改,鼓勵學生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我輔導作文不拘泥于某種模式老套。如洪氏教材初語三冊第二單元課內作文,《他\\(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中》、《友愛在___中》兩篇作文,則讓學生分別進行一件事和幾個片段表現人物美好的思想品德情操、展現人物精神面貌的寫作訓練。有時根據教材要求輔導命題作文、仿寫、擴寫、改寫、續寫等;有時根據形勢動態指導觀察不命題作文;還經常進行一題幾種體裁的寫作練筆。
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是我多年來作文教學的實踐總結。我深深認識到:不管教育改革、教育手段如何發展,要培養學生作文的創新能力,要取得作文教學的成功,都離不開讓學生“練”?!熬殹笔浅晒Φ拇呋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