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相關理論探析
【導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繼承導論
【第一章】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產生與發展
【2.1 2.2】毛澤東唯物辯證的戰爭觀
【2.3 2.4】毛澤東戰略戰術的辯證法
【第三章】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應用
【第四章】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地位和作用意義
【參考文獻】毛澤東軍事辯證思想研究參考文獻
第三章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應用
軍事辯證法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時期,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毛澤東便對自己的軍事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總結,到了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更是總結出“十六字訣”等軍事原則,在長征中運用和發展,逐步成熟于抗日戰爭時期,完善于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的軍事斗爭,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軍事斗爭的歷史中,我軍靈活運用軍事辯證法思想與敵進行斗爭,其中經典的戰例和運用數不勝數。
第一節 土地革命反“圍剿”時期
一、 中央蘇區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一) 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0 年底蔣介石調動十余萬軍隊對蓬勃發展不斷壯大的瑞金中央蘇區發起了進攻,中央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的領導下,以“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為指導,將敵人引入根據地內,充分利用山區的地形,對敵人進行調動、分割,造成局部以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在龍岡取得殲滅包括張輝瓚在內的九千余人,取得龍岡戰役的勝利,隨后又在東韶殲滅立足未穩的譚道源部三千余人,經過這兩次勝利成功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圍剿開始前的動員會上,動員會場的兩邊掛上了這樣的對聯,右邊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左邊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倍珴蓶|在他執筆的動員報告中還指出了殲敵致勝的六個條件:“1、軍民一致,人民積極援助紅軍;2、可以主動選擇有利的作戰陣地;3、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部,一口一口地把敵人吃掉;4、可以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揀弱的打;5、可以把敵人拖得筋疲力盡,然后再打;6、可以造成敵人的過失,乘敵之隙,加以打擊?!闭窃谥蟮膽鸲分袌猿至诉@些原則加之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支持才取得了勝利。
(二) 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1 年 2 月蔣介石糾集二十余萬軍隊發動第二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在這次的反圍剿戰斗中雖然因為黨中央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而對整個反圍剿的指揮造成一定影響,但紅軍指戰員及蘇區群眾在毛澤東等同志的領導下,仍堅持誘敵深入,先打弱敵的方針,在 5 月 16 日至 31 日進半個月的時間,連打 5 個勝仗殲敵 3 萬余人,再一次打破敵人的圍剿。
(三) 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在第二次“圍剿”失利后,蔣介石很快又組織近三十萬兵力進犯中央蘇區,雖然軍隊一次比一次多,但中央蘇區在紅軍的武裝保衛下,在毛澤東等同志的領導下,在蘇區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仍采“取誘敵深入、避敵主力、攻其虛弱”的方針,經過大范圍的穿插迂回和戰略佯動,成功調動敵人,使敵露出破綻,并在敵內外交困準備撤退之時,抓住戰機,取得殲敵三萬余人的勝利,再一次粉碎敵人的“圍剿”.
中央紅軍經過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總結出一系列的作戰原則,這些原則和經驗的總結支持了毛澤東關于軍事理論的思考,為其形成系統成熟的軍事理論打下基礎。毛澤東指出:“這時是軍事原則的新發展階段,內容大大豐富起來,形勢也有了許多改變,主要地是超越了從前的樸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那個十六字訣?!?/p>
(四) 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2 年冬,蔣介石不甘心失敗,組織近四十余萬的兵力發起了對中央蘇區第四次“圍剿”.在這次反圍剿的過程中因為黨中央在王明“左”傾錯誤的領導下,免去毛澤東同志紅軍總政委的職務,并提出主動出擊、擊潰敵人的錯誤方針,但中央紅軍在朱德、周恩來等同志的領導下,堅持毛澤東過去所指定的正確的軍事原則,靈活運用,打運動戰,調動敵人、拖垮敵人,不與敵人相持消耗,最終殲敵三個主力師,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二 、 反圍剿經驗總結
在中央蘇區時期,經過了反圍剿的斗爭實踐,毛澤東根據經驗教訓總結出一套適合當時革命情況的以積極防御為戰略并輔之以靈活機動的戰術的理論原則,這些原則主要討論的問題有:
(一) 積極防御與消極防御的矛盾
積極防御和消極防御之間的矛盾是完全相反的兩條軍事路線的矛盾,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在軍事領域的各自代表。毛澤東所提出的積極防御,充分體現出防御和進攻的辯證關系,即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轉化,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是不能割裂開的。因為敵強我弱的總的態勢,我們在戰略上只能采取守勢,但戰略的守勢并不意味著僵化死板的陣地防御戰,而是摻雜戰役戰術進攻的動態防御,是運動戰中的防御。即在戰略防御中有進攻,而進攻又是為戰略防御服務的。
(二) 誘敵深入與“御敵于國門之外”的矛盾
毛澤東于第一次反“圍剿”的動員會上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方針,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只能先避其鋒芒,通過空間運動和地形的利用來調動敵人,造成某些局部上的我強敵弱,這符合即消滅敵人又保存自己的斗爭策略?!白蟆眱A主義者王明等教條的堅持御敵于國門之外,反對符合實際的誘敵深入,為此,毛澤東深入的闡明了損失與取得之間的辯證關系,少部分的損失是為了更大的保存,都拼光了拿什么來保存。
(三) 兵力的集中與分散的矛盾。
關于這一問題還是應該從當時的敵我力量對比上進行分析,前四次反圍剿我中央紅軍正規部隊僅三四萬人的規模,而國民黨的軍隊從一開始的十幾萬人一次比一次多,到第四次是達到四十余萬人,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我們再對兵力進行分散的投入進行戰斗,力量更被削弱。另外更須注意的是,雖然敵人有人數優勢,但國民黨中派系林立十分復雜,加之很多地方軍閥的部隊戰斗力很弱,這就給我們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創造了條件。但并不是絕對的不能進行兵力分散,在進行戰略佯動,迷惑敵人時就必須分出部分戰斗力強的部隊,去完成這一任務,來吸引敵人,露出破綻。所以集中兵力和分散兵力也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第二節 長征中的正確例證-四渡赤水之戰
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紅軍被迫開始了戰略轉移即長征,在長征途中因為認識到“左”的錯誤,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重要的遵義會議,重新樹立起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而四渡赤水之戰就是毛澤東重新走上紅軍指揮崗位后的第一場重大戰役,這一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毛澤東運動戰思想,堪稱毛澤東軍事生涯經典一仗。
一、 背景介紹
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及軍事顧問李德的錯誤,在長征開始后的頭兩個月里,中央紅軍損失慘重,湘江一戰損失大半從八萬余人銳減到三萬余人,強行突破國民黨五道封鎖線付出了巨大的人員犧牲。即使這樣,中央紅軍仍未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只是因為利用國民黨內軍閥派系的矛盾不斷地化險為夷。在這樣的不利局面下,紅軍在占領遵義之后,利用在遵義的休整時間召開了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會上形成決議,剝奪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改組了中央領導,重新選出的新三人團,實際上就是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領導地位。
在國民黨一方,蔣介石派出幾十萬大軍對中央紅軍圍追堵截,從人數及裝備上看國民黨方面十分強大,還有空軍助戰,但仔細分析其內部矛盾重重,中央軍與地方雜牌軍,各地方軍閥間的矛盾,即使中央軍內部也是派系林立,在互相配合作戰時相互扯皮救援不及等情況十分普遍。毛澤東敏銳的注意到了這些情況制定了“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策略,其中在中央紅軍召開遵義會議當前,主要面對的軍閥是貴州的王家烈和云南的龍云,而國民黨中央軍的追擊主力是薛岳的部隊。此時蔣介石派遣自己的十幾萬大軍追擊中央紅軍的目的,不光是要消滅紅軍,在蔣介石心中更重要的是通過追剿的過程,不斷地調動川、滇、黔三地的軍閥,讓這三地軍閥在和紅軍的戰斗中消耗力量,一方面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打擊地方軍閥,將川、滇、黔三地的軍政大權收歸中央,這就是蔣介石的“一箭雙雕”之計。西南軍閥也看出了蔣介石的用心,所以在追擊紅軍時始終抱著防備的心態,一方面不想和紅軍硬碰硬損失實力,另一方面更是防備蔣介石背后一刀將自己的部隊調動開。毛澤東充分利用了這些矛盾指揮中央紅軍在川滇黔三省的廣闊大山中靈活機動,調動敵人,在廣大紅軍指戰員大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的支撐下,拖垮敵人,讓敵人疲于奔命而摸不著頭腦,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徹底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四渡赤水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次總的運用,挽救了紅軍為長征的勝利乃至以后為抗日保留火種發揮關鍵作用。
二、 四渡赤水之戰的經過和分析
(一) 土城之戰的得失
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為了完成和位于四川北部的紅四方面軍會師,進而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目的。決定從遵義北上渡過長江,行軍過程中,我軍得到情報偵察到川黔邊境的土城只有四個團的黔軍,遂決定攻打土城,但戰斗發起后進展十分緩慢,重新偵查后才得知,當面之敵是六個團一萬余人的川軍。毛澤東面對新的情報和不利的作戰局面,果斷地做出撤出戰斗不與敵人糾纏的決定,西渡赤水進入川南,從而避免了一場無把握的消耗戰,保存了紅軍寶貴的有生力量。
土城之戰很好的反映了毛澤東軍事辯證法中打與走的辯證關系,毛澤東曾用“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通俗話語來解釋打與走二者的關系。毛澤東強調指出:“一切的‘走’都是為了‘打',我們的一切戰略戰役方針都是建立在’打‘的基本點上?!雹龠€詳細總結列舉了幾種不能打的情況:“一是當面的敵人多了不能打;二是當面的敵人雖不多,但它和附近敵人十分密接,有時也不能打;三是凡不孤立而占有十分鞏固陣地之敵不能打;四是打而不能解決戰斗時,不要再繼續打?!雹谟纱丝芍?,“打”和“走”取決于戰斗的得失比,就算是有相當大的把握的戰斗如果得失比過大或得失相當就不能發起戰斗,用通俗的語言講就是每次戰斗都要有大便宜可撈,和敵人硬拼消耗是不明智的,當然在某些具體情況下有些明知犧牲的仗也是要打,而共產黨的部隊是哪支部隊都敢于犧牲自己的?!白摺奔催\動,便是在運動中調動敵人,尋找戰機打殲滅戰,是為了打做準備。土城之戰很明顯的體現了這些原則。
(二) 一渡赤水
中央紅軍攻擊土城未果,渡過赤水進入川南。當時紅軍正面的敵人是四川軍閥劉湘,劉湘知道川北的紅四方面軍軍力強大戰斗力強,而剛從赤水河渡過來的中央紅軍相對力量要弱很多,所以劉湘制定了“北守南攻”的策略,抽調部分兵力頂住川北紅四方面軍的進攻,調派戰斗力較強的潘文華 36 個團,穩守川南。
中央紅軍進入川南后便對敘永發起進攻,而敘永也是潘文華重點布放的地區,激戰一日,中央紅軍未能攻克此城,毛澤東根據“避強就弱”的方針,迅速撤出戰斗,向敵人兵力薄弱的扎西地區轉移。
(三) 二渡赤水
在中央紅軍占領扎西地區不久,國民黨中央軍和川滇黔三省軍閥的部隊就圍攏了過來,妄圖在扎西地區殲滅紅軍。毛澤東在敵人合圍之前率領紅軍二渡赤水進入貴州,準備對王家烈的黔軍發起進攻。面對戰斗力極差的黔軍,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在桐梓、遵義地區連打四仗,二占遵義,取得長征以來紅軍第一個大勝仗,部隊得到及時的補充和調整,同時這次戰斗的勝利也穩定了軍心,堅定了部隊的信念。同時這一仗也反映了毛澤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一思想,主張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而非打擊潰戰,毛澤東這樣講道:“對于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雹墼谖覀兊牧α窟€不足夠強大前應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非堅守城市無謂的消耗革命的力量。
(四) 三渡和四渡赤水
黔北大捷之后,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從茅臺鎮三渡赤水,為了達到調動敵人的目的,這次行軍紅軍一反常態行軍途中不作偽裝,遇到敵機偵查也不隱蔽,故意讓敵人知道自己的行軍路線和蹤跡。在進入川南地區后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迅速隱蔽,而分出部分兵力繼續不加隱藏的行軍,造成敵人的誤判,以為紅軍主力要在川南北渡長江。蔣介石沒有察覺毛澤東的真正意圖,而是按照偵查結果調動部隊在川南一線圍堵紅軍。而此時毛澤東見到戰略佯動產生效果,敵人被調動起來,迅速指揮紅軍主力以“秘密、迅速、堅決、出敵不備”為要求再次渡過赤水河,又一次出現在黔北地區。直到這個時候敵人仍未察覺到紅軍真正的戰略意圖,部隊和軍需物資仍不斷地聚集川南,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再一次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五) 巧渡金沙江
紅軍在作戰中為了調動敵人,往往進行大范圍的戰略機動和迂回,在運動中運用地形、地物,拖疲、拖垮敵人,從而尋找戰機。毛澤東強調:“紅軍作戰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沒有固定的作戰線?!泵珴蓶|在指揮四渡赤水戰役期間親自起草的《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指出:“紅軍必須經常移動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四渡赤水重回黔北之后,毛澤東指揮紅軍渡過烏江,兵鋒直指蔣介石坐鎮指揮的貴陽,而當時貴陽周邊的部隊都被蔣介石調到川南阻擊并不存在的紅軍去了,兵力十分薄弱,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只能調集滇軍前來,.而為了繼續使滇軍遠離云南,紅軍在貴陽東面的貴定、龍里一代活動,造成紅軍要經此重返湘西與賀龍、蕭克的部隊匯合的態勢。蔣介石再一次被紅軍的戰略佯動所迷惑,命令滇軍追擊紅軍,進而使得云南境內兵力十分空虛。
在這時毛澤東抓住時機揮師進入云南,另人擊節稱嘆的是,到了這個地步毛澤東為了徹底掃清由滇入川的道路,分出兵力直指昆明,龍云不得已只得再次抽調云南各地兵力回援昆明,就此由滇入川的道路徹底打開了,紅軍奪取金沙江渡口順利入川,將國民黨幾十萬追剿大軍遠遠的扔在了后面,成功跳出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包圍,為后來長征的勝利完成奠定基礎。
四渡赤水之戰以土城的果斷轉移為開端,中間經歷各種戰略佯動和戰術欺騙,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始終讓蔣介石判斷不出紅軍的真正意圖,到最后攻進云南,從云南借道進入四川,徹底突破包圍。毛澤東同志在這一仗中所表現出的指揮藝術和胸中的謀略令人折服,也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次檢驗,毛澤東同志和全體紅軍指戰員很好的完成了考驗,為北上抗日打下基礎,為中國革命留下火種。
第三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運用
隨著盧溝橋上的炮聲,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 年 8 月中國共產黨在洛川會議上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的形勢和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指出“在抗日戰爭中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必須把過去的正規軍和運動戰轉變為游擊隊和游擊戰爭,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p>
一、 抗日時期的斗爭
面對新的戰爭對手和新的國內國際局勢,毛澤東在延安利用空閑時間一方面抓緊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閱讀、學習和思考,同時運用自己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自己的革命戰爭經驗和對形勢的分析,寫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和《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毛澤東在抗日時期的軍事理論方面的著作很大的篇幅都是關于當時面對的戰爭的分析,通過這些分析毛澤東科學的預見了中日戰爭的總體過程,以及中國必將取得抗戰勝利的結果,同時還揭示出抗日戰爭中所蘊含的特殊規律。并全面和系統的分析和梳理了中國軍民如何才能以弱勝強取得對日斗爭的勝利。在研究這些具體問題的同時,毛澤東也深入的研究和回答了其對于戰爭本質的理解,以及對于戰爭一般規律的認識。
廣大八路軍和新四軍指戰員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領悟戰爭,通過我軍行之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很好的宣傳了毛澤東同志關于抗日戰爭的整體構想和斗爭對策,使廣大指戰員更清楚的了解怎樣同日本帝國主義作斗爭,在戰略戰術上揚長避短進行游擊戰、麻雀戰、破襲戰有力的支援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
通過平型關大捷打出了我黨我軍的威風,平型關戰斗就是我軍熟悉的山地伏擊戰,通過對敵情的分析,抓住了日軍板垣師團屢勝之后的驕狂心態,在有利地域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箲鹬衅诿鎸θ哲娫谌A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我八路軍在彭德懷同志的領導下,通過破襲戰、麻雀戰,對日軍大量的公路、鐵路運輸進行破壞,并通過對日軍的調動,主動出擊對日軍防御空虛的碉堡乃至縣城進行攻打,取得了輝煌戰果。通過廣大軍民的艱苦斗爭和對毛澤東抗日戰爭認識的理解和執行,取得了對日斗爭的勝利。
二、解放戰爭時期的斗爭。
經過八年抗戰中國軍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蔣介石為了維護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悍然對解放區發動進攻,挑起了內戰。
(一) 解放戰爭初期粉碎蔣介石發動了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毛澤東依據敵強我弱的戰略態勢提出了“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而不以保守地方為主”的作戰方針,以運動戰為主,并在解放區內積極進行土地改革,同國民黨爭民心,接連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其中孟良崮戰役可謂時解放戰爭初期戰略防御階段的經典之戰,依然是利用國民黨中派系的矛盾以及當時國民黨軍種普遍彌漫的輕敵思想,引誘張靈甫整編 74 師輕敵冒進,被我華東野戰軍包圍在孟良崮山中,我華東野戰軍發揮不怕犧牲的精神,外圍打援和殲滅 74 師的戰斗勝利完成,狠狠的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為戰略反攻打下基礎。
(二) 解放戰爭的勝利
1947 年解放戰爭由第一階段的戰略防御轉入對國民黨的戰略反攻,在這一時期毛澤東通過對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經驗的總結,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十大軍事原則是毛澤東在《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提出的,這十大軍事原則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一次總結,即形象又有理論深度,十大軍事原則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3、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復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奪取之。4、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采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5、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6、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7、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8、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后奪取之。9、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10、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地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雹偻ㄟ^對上述軍事原則貫徹和實施,在戰略決戰階段毛澤東通過對敵我力量的分析對比發現我軍的力量穩步上升而敵人的力量是不斷減弱,在指導遼沈戰役期間,大膽的提出要先打錦州,將東北的問題留在東北?;春鹨燮陂g指示華野和中野要以大規模的運動戰,調動敵人,分割包圍,要有大的戰略決心。在解放大西南的過程中更是提出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極大的加快了對國民黨的勝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