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村孩子,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在語文閱讀書籍占有量上比較貧乏,而語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閱讀量又息息相關.我曾經寫過一篇有關農村孩子閱讀量的調查報告,農村孩子在6到9歲這個起步階段平均要比縣城孩子少讀三分之一的課外讀本,同時在語文課程資源的平臺上,鄉村學校在條件性課程資源方面處于弱勢,但在素材性課程資源方面有著自己明顯的優勢,那么我們農村語文教師如何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特有的課程資源,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不足,縮小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那?
關鍵詞:素養 閱讀量 課程資源 結合
一、合理利用家庭課程資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事物的存在同發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同樣,學生的發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學校資源的同時,還要發現、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1、結合農家中的課程資源,使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結合.
孩子們生在農家,長在農家,對農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過了,對它們的外形特點和生長過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對城里的孩子也許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體."的表面.記得去年我的表姐帶著她12歲的女兒到鄉下探親,她女兒指著路旁的禾苗問道:"媽媽這些水草為什么長得這么整齊啊?"同行的人不禁開懷大笑,這也許是她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緣故吧.而禾苗在我們鄉村田野隨處可見.當教到一冊識字㈠第2課時,文中的"禾"就可以結合學生所見,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外形特點以及種植方法\\(為什么要"整齊"\\)等.實踐告訴我們,鄉村孩子的見聞也不少,鄉村特有的生活和學習語文結合起來,就能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2、憑借學生的經歷體驗,使理解課文與切身感受相結合.
學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課程資源.他們有特殊的生活經歷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見聞、探險、急救,失學、父母打工、家庭離異,山崩屋塌……,也有做農活,捕魚、逮鳥、種蔬果的體驗和收獲.這些經歷和體驗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能力的鍛煉、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利用,把學生的這些經驗同課文的感悟結合起來.如第九冊第5課《挑山工》一課中講到"登山的時候,他們走的路線是折尺形的……每轉一次身,扁擔換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對挑山工為什么這樣做不易理解,農村的孩子有的做過活,挑過擔,還能講述自己是怎樣做的,課堂上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談"這樣曲折上登,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石階上,還可以省些力氣",就能體會挑山工這樣登山的巧妙,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引發學生的純真情感,使文本對話與心靈交流相結合.
鄉村的人際交往相對城市而言更為純真,更具有人性化.類似于《少年閏土》中"看瓜刺猹"的農趣,"鄉村孩子"的農心,"鋤禾日當午"的農活,無不隱藏著鄉村學生純真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應當善于發現每一個可能涌流無限生機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學生的真情實感.鄉村里的人們有"桃花源"式的綠色交往、張揚人性的交往,學生可以敞開心扉純真表達,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對話與自我的心靈碰撞融合,升華,在口語交際表達中更具"純凈"的語境優勢.
二、 重視學生的閱讀
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也說:"閱讀在孩子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 確實如此,閱讀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1.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教材是語文學習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例子."教材中的課文篇數雖然有限,但卻是學生積累和吸收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窗口.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例有許多是大師級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屬于經典作品,有一定的蘊涵和深度,經得起吟詠和品味;教材中還有一些極具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作品,這些作品則能讓學生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憑借它可以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憑借它可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進行知識的積累;憑借它可以去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憑借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憑借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總之,上好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
2.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單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應有量的保證,提供學生語文素養還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課外閱讀.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就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涉獵書籍報刊,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隨著網絡的普及,還要鼓勵學生上網瀏覽.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00萬字.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往往需要課外閱讀的配合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所學到的技能可以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作為知識的運用和技能和檢驗.例如我在教學《獅子和鹿》這篇文章時,我問學生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沒想到有個學生脫口而出說是寓言.我問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說她讀了《伊索寓言》,在那本書里看到的.
3、激發熱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們豐富的想象,獨特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已獲驗證的成功的學習方式,自己的游戲等都有可能成為教材"二次開發"的契機.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學完后,有個學生不解地問:"青蛙什么時候出來呀?"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并不熟悉青蛙,但在農村青蛙是常見的"有益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于是,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興趣作業:搜集有關"青蛙"的資料,可以親自去田里看看,可以問爸爸、媽媽,也可以找找有關"青蛙"的圖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經過搜集,同學們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點,還知道了青蛙小時候是蝌蚪,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好好保護它等等的知識.
三、積極開掘社會課程資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社會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各種感觀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是傳統的教科書所無法替代的.
1、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用語文"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增長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鼓起熱情,給予關注,給學生作現場引領,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學生實實在在去做,以實踐代替想象. 如在學習十一冊口語交際《小記者》時,可讓學生以小記者、小調查員的身份去對一些有特色的農民企業家、養殖大戶、菜農大戶、教育世家等進行采訪、調查和研究,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采訪養殖大戶時,記錄下養殖戶的現況和養殖戶對學生的寄語,并以小傳記的形式寫出養殖戶的坎坷的創業經歷.這樣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就不是無源之水,就能切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2、開發利用農情農俗,培養學生愛鄉情感.
作為農村小學,應當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每個地方的農業發展狀況各不相同,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報道空間.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撰寫關于"農情"的報道.在深入農村生活、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農情味",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文化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時,教師可以"節"為點,引入到各種"節"或"俗"的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交流過節的習俗,學生發現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還藏著這么多知識,他們表現了極大的學習熱情.
3、積累運用農諺農語,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新課程強調語言積累,積累語言的途徑、渠道很多,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諺語、歇后語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如在學習第八冊《積累?運用八》"讀讀背背",時,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讓學生虛心地問長輩請教,收集這樣生動的語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到閱覽室圖書館查找,把"農語"抄下來.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還會使學生的習作富有"農味",具有個性特征和鄉土色彩,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努力開啟自然課程資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課標》中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教師要增強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讓課程開發領域"寬"起來,地域優勢資源"熱"起來,活性的課程生長點"鏈"起來.
1、欣賞自然景觀,培養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素有"龍鳳名區"美譽.境內名級文物保護單位七十余處,如景跡非凡的清水巖,巧奪天工的清風洞,氣勢恢宏的洪恩巖……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整合,廓出一個生生不息的獨特文化圈.這些都是新課程改革下最具優勢的課程資源. 如在學完《圓明園的毀滅》、《鏡泊湖的奇觀》等風景篇后,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課外延伸.將小鎮劃分為交通、旅游、田園風光等幾個方面;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運用圖片、文章等形式分別對這幾方面進行特寫;最后讓學生的作品張掛在校園的展臺上或編寫成特寫集,通過小導游隊進行交流、宣傳.有學生介紹如下:"我校座落在城頭鎮上,這里既有美麗的濕地,清純的小溪流水;還有遠近聞名的優美景觀--洪澤湖濕地.現城頭洪澤湖濕地公園已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我真為此感到自豪." 這樣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外自然資源,結合校本課程,開展一系列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保護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引用傳說故事,感悟傳說內涵.
第十冊《月光曲》寫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本文通過描寫《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傳說故事,把貝多芬對窮苦人家的友善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傳說"成了生成"課程資源"的一個亮點. 鄉村學生生活純樸真實,在他們的身邊積淀著不少耐人尋味的傳說故事.如:城頭鄉自古來家喻戶曉的"泗洲城"的傳說,清水祖師陳普足廣行善事的傳說……教師可讓學生深入農村,向年老的長輩、鄰里鄉親詢問,收集民間傳說故事,再進行整理、編寫、交流,開展以"傳說故事"為主題的活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優化組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管理科學.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教師也是一種獨特的課程資源,那睿智的談吐、豐富的社會閱歷、廣博的文化知識、真誠細致的人文關懷、獨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學生終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讓我們在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中,也不斷地發展我們自己,塑造我們自己,超越我們自己,讓我們的鄉村語文教育真正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2005年重印.
2.陸有銓著:《現代西方教育哲學》,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黃菊初著:《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開明出版社1998年版.
4.黃濟著:《教育哲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張慶著:《我的小學語文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