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沒有學好語文,以至到了初中、高中、大學,每每遇到語言運用及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就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語文不是一天兩天就學好的,也不是靠集中精力短時間惡補就會進步的。語文學習,語文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量變就是指日常知識的積累,多積累字、詞、句、精彩片段,進而能將所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達到質變。厚積才能薄發,有足夠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也就是說,得平時多積累詞匯、精彩語句,到語言運用時才能駕輕就熟。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是很難的。到底該如何做呢?
一、要對語文學習有正確的認識
有些家長急于求成,在孩子剛上小學時就讓孩子做現代文閱讀題,力圖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這種做法無異于拔苗助長。試想,剛上小學的孩子也就七八歲,他們認識的字都極其有限,更不用說理解它的意思了,況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詞多義現象很多,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詞義有不同的理解,孩子連一個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甚了解,怎能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去辨析詞義呢?學知識猶如蓋房子,要使房子牢固,建成后不走形,不坍塌,首先得將地基打牢固。學語文也是一樣,最重要的是基礎。什么才是語文的基礎呢?無非是字、詞。所以說,小學的語文學習,尤其是低年級的語文學習,還是應該以字詞為主,做到字詞的靈活運用。
這個學習過程不會影響孩子語文能力的提高,當他們積累了足夠多的字、詞并能準確理解字義、詞義后,用詞寫句子,寫短文就水到渠成了。對于一個能準確用詞造句,進而連綴成篇的學習者來說,再去理解短文是不難的,這時讓它們再去閱讀文章就不會有障礙了。
二、要掌握正確、恰當的學習方法
1. 最基本的“字”的學習。單純的“字”是語言的基本單元,是組成語言的一個重要成分,所以要讓孩子打好基礎、學好語文,認字的過程是最關鍵的。但是,單純的認字,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來說,起到的作用是事倍功半的,所以說,學“字”也要掌握方法。
(1) 運用比較的方法。當學到一個字后,同時展示和它形近的字,讓學習者加以比較、辨析,進而掌握更多的漢字。例如,學到了“干”,同時展示出“千”字,讓學習者找出二字的不同,從而準確掌握二字;學到“自己”的“己”字,展示出和它形近的“已經”的“已”和表示時辰的“巳”字,讓學習者在比較中學會這三個字。
(2) 運用聯想的方法,加強識記。在學習生字中運用聯想,能夠有效地記憶生字。我國的漢字有悠久的歷史,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很多字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創造的。例如,打人得用手;種地叫播種,也需要人用手去勞作;抓東西也離不開手。所以,以上幾個字在組成上都是“扌”旁??梢栽倌贸銎渌稗小迸缘淖?,“扒手”的“扒”、“待人接物”的“接”、“扔東西”的“扔”等等,讓學生去學習,這樣既能認識更多的字,也能掌握這些字的運用。
2 .詞的學習也很重要。要引導學習者在生活中積累詞匯,激發興趣。開始學習的時候,孩子掌握的詞是非常有限的,但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事物很多,他們在大人的交談中、在動畫片中、在電腦游戲中等等很多地方都會接觸到新詞語,只是不能理解詞義,也不會準確運用。所以,在引導孩子學習時,就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描述詞語意思引導他們說出這個詞語或者是一句話來。
另外,還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如和孩子玩接龍游戲,可以是詞語接龍,也可以是成語接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她喜歡的游戲中的人物,通過人物的對話,讓孩子學會運用更多的詞語,這樣在娛樂中就積累了大量的詞匯。
3. 在上述字、詞學習基礎上引導孩子系統地閱讀一些中外讀物,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字,也能理解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對句子、段落、文章的理解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同時,讀得多了,優秀語句積累多了,對于今后的寫作也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小學語文的學習在孩子今后的成長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學習水平的提高需要循序漸進。對于小學生來說,端正認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只要努力并且堅持不懈,相信學好語文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