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禮俗社會下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分析
禮俗社會下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分析
>2023-09-03 09:00:00


鄉土性是中國農村始終不變的特性。任何中國現代的公益性質的農村組織都必須立足于這個基本現狀,農村老年協會也不例外。農村老年協會的建立與發展是社會轉型的要求,也是當代中國農村發展的現實要求,但是其作用外溢的前提是鄉土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影響力的相對穩定,唯有此,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范圍才會“跳出”自身進而影響其他社會群體及社會現象。農村禮俗化的文化傳統為農村老年協會發揮作用提供了最深厚的土壤。在某種程度上說沒有農村的禮俗性就沒有農村老年協會發揮作用的前提。這也是“禮俗社會”價值在現代農村組織中的重要體現。

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我國農村就出現了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老年群眾組織,主要是農村的老年人為了解決生活、生產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而自發組織的,其主要活動內容包括老年人互助、調節家庭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等。農村老年協會已經成為我國農村主要的民間老年人組織,同時也是農村地區表現最活躍的群眾性組織之一。農村老年協會發展到今天,現實性的需要日趨緊迫。社科院的最新報告中指出: 1999 年,中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10% 以上,開始進入老齡社會。2010 年中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 1. 78 億,占全國總人口的 13. 26%。

2011 年底,中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 1. 85 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 13. 7%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近 24%,是全球惟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笆濉睍r期,中國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年均增加 860 萬左右。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 2. 21 億,占全國總人口的 16%。而到 2020 年,老年人口將達到 2. 48 億,而其中又有近六成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

截至 2010 年底,全國共有農村老年協會 40 多萬個,參加人數達到了 4 389 萬人。其中陜西省老年協會數量為 26 672 個,占行政村比重的 92. 0%。

眾多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進行了闡述,觀點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對當地老年人的作用、對村落的作用、對社會的作用。農村老年協會能夠長時間存在并且不斷發展,“有用性”是其存在的重要因素,但是這種“有用性”產生的原始原因是什么? 這正是本文試圖從“禮俗社會”角度進行分析的動機。歐盟“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陜西項目區的實地調研有助于分析“禮俗社會”的傳統與當代中國農村老年協會存在與發展的關系。

一、禮俗社會的傳統

《鄉土中國》中已經對“禮俗社會”進行過深入的探討,它從中國農村文化發軔的原始角度進行了闡釋。

“禮俗社會”是指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秩序的維持所依賴的不是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法治”而是“禮治”。傳統的孝道、忠義和長幼之分構成了中國農村禮治的骨架,這是中國農村乃至中國社會歷經幾千年發展而未中斷的人文基礎?!岸Y俗社會”的特點是其作用的發揮是顯性的,但其“實現作用的作用”是隱性的,即禮治文明下的糾紛與矛盾的解決是可見的,而解決上述問題的機制是不可見的或者是非制度化的\\( 稱之為默認意義上的村規民約更貼切\\) 。中國傳統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尊重孝敬老人是傳統美德。在農村,任何事件的發生和結束都是在農村老人\\( 常規意義上的長輩\\) 的監督下完成的,這是長幼有序的傳統思想和宗族文化傳承的影響。老人權威雖然在近幾十年來有所式微,但在很多場合下,老年人余威尚存。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進行,熟人社會正逐漸演變為半熟人社會,但是總體而言,熟人社會的原則在半熟人社會中仍然通行。

這種鄉土文化的禮俗性是通過歷史積淀下來的,是農民在耕作的實踐中和血緣的維系中形成的,同時也與農民生產生活的脆弱性而導致的互保心理是分不開的。這就形成了中國農民最質樸的心理傳統并得以傳承??鬃蛹昂笫廊寮宜枷爰覍⑦@樣的農耕文化的特點加以總結形成了儒家文化的“禮”的規范,在后續的朝代中,禮治的思想不斷強化不斷延伸,形成了古代中國的特殊的治國方法,這是農村禮治的外延。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社會的根本特點就是“禮俗性”。

“禮俗社會”思想是一種文化傳統,是具有民族傳承性特點的,所以說當代中國農村的禮俗性應該說是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有學者提到“文革”及其他政治運動對中國農村“禮俗社會”傳統的破壞,認為當代農村禮俗文化已經消失殆盡以至消失。但是孫慶忠在《離土中國與鄉村文化的處境》一文中明確而詳細地闡述了他的觀點: “農業社會的轉型并未使鄉村文化瓦解,農業凋敝與農村‘虛空化’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不過是鄉村文化危機的表象,是‘離土’之‘形’,那些根植并存活于鄉土社會的生活觀念和價值體系,乃‘鄉土’之‘神’,‘形散’而‘神聚’才是鄉村文化的實質。學界對鄉村文化處于崩潰邊緣的判斷,忽視了對文化傳統自身轉換能力和慣性的認識,更多的是基于城市對鄉村文化理想圖景的想象?!?/p>

農村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行為,已經內化為一種習慣或本能。所以說“禮俗社會”傳統的傳承是農村老年協會發揮作用的基本著力點。歷史地講,農村老年協會是現代組織化了的禮俗作用平臺?!岸Y俗社會”文化是農村老年協會發揮影響力的傳統思想,農村老年協會是傳統“禮治”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展。

二、禮俗社會下農村老年協會作用分析

農村老年協會作為公益型社會組織,其作用的產生是“主動的”,而不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被動的,這種主動性深受傳統禮俗文化的影響,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本文關注的農村老年協會作用是基于此展開分析的。農村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單就經濟學角度講是“資源過時”,不具備創造更多價值的作用或是其創造的價值小于付出的成本,所以老年人本身是社會的“負擔”。但就社會學角度而言,即使農村老年協會的影響僅限于協會成員內部,其作用的外溢性也是巨大的,因為協會將老年人組織化了,從而形成互助效應,這是對上述“負擔”的減輕,我們可以稱之為隱性的作用。作為協會成員,農村老年人在農村生產生活中仍然會展現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傳承農村文化、教化年輕人、調解農村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社會參與者或組織難以替代的,我們可以稱之為顯性的作用。所以,“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項目提出了“不是負擔,而是資源”的理念。當然,在某些時候或地區農村老年協會可能表現出其消極作用的一面。

農村老年協會對于老年人所起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夠使協會內老年人的權利得到保障,有利于國家和社會對于老年人的服務,專項的組織管理能讓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依。農村老年人由于自身年齡的特殊性和農村文化的禮俗性導致其地位的特殊性,這也表明了禮俗社會下農村老年人自身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但是禮俗社會傳統與農村老年協會自身建設與運轉的關系如何? 這就要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分析,傳統的鄉土文化是相對穩定的,但又是不斷變遷的。變遷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又表現出不同的速度與程度。當社會劇烈動蕩或轉型時,變遷的強度與速度是巨大的,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農村文化處于動態的過渡性質的穩定中,同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也使得農村中“空巢老人”不斷增多?!岸Y俗社會”傳統在維護農村穩定性方面已經出現了危機,但是這種危機還未發展到威脅禮俗社會的秩序和教化作用的程度。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的發揮仍舊依靠傳統的“禮制”。這是由農村的鄉土性和農民的傳統思維以及這種傳統思維的繼承性決定的。中國特有的“春運”現象是一種自發的而非強制的行為就能從側面證明這一邏輯,而“孝道”“歸鄉”“團聚”等則是每一個中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不可能避開的字眼。這些都說明了城市化大潮并未從根本上危及農村“禮俗社會”的傳統。理清“禮俗社會”傳統在當代中國的現狀有助于我們理解這種傳統與農村老年協會發揮作用之間的關系。

老年人協會的建立不僅可以為村莊里的老年人帶來豐富的非物質福利,而且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要改變老年人的弱勢地位,給他們提供有意義的老年生活就必須走老年人組織化的道路。農村老年協會發展的主要內部作用是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真正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養、老有所為。在農村老年協會中,老年人可以緩解自身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感,通過老年協會組織的活動增加彼此的交流與溝通,提升他們的生活樂趣,這也是當代中國農村老年人的現實要求。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次社會動蕩和社會變革?,F代中國的轉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城市化為主要標志的變革,由此產生的農村青壯年轉移和農村消失是歷史上所不曾發生過的。處于這一變革中的老年人多數出生于 20 世紀 50 年代前后,他們面臨著祖輩從未有過的精神孤獨,這一代人的教育背景和農村生產生活經歷中最深刻的詞匯是集體主義。所以,當代中國農民的孤獨和被拋棄的心理在這一代農民心中蔓延卻無可奈何,這固然是中國農民罕見隱忍力的表現,但這并不意味這中國農村老年人不需要關注和關懷,相反,老年人在情感上更需要被認可、被關注,老年人協會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平臺,給予他們情感保障。

在農村老年協會這一組織的幫助下,農村老年人的這種心理狀態至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這是因為農村老年協會提供的不僅僅是活動的場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為農村老年人“活到老干\\( 學\\) 到老”的傳統思維找到了一個可以實現的形式和出口。需要指出的是在農村老年協會中,作為維系組織內部正常運轉的機制中,常規意義上的組織原則和辦法處于次要地位,而協會內部老年人仍然會以禮俗的規則行事。而由于農村的傳統性和農民的保守性在老年人身上較為完全的繼承性,使得農村老年協會內部的運行更多地是依靠禮俗化的規則。這更加契合了農村老年人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所以就農村老年協會的建設而言是一種繼承傳統并順勢而為的舉措。

\\(二\\)農村老年協會的生產互助作用

農村老年人的農業生產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和體力的下降而中斷。相反,由于傳統的思維習慣和生計所迫,農村老年人的勞動強度只是相對降低但不是絕對強度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凸顯。農村老年協會可以組織協會成員實現現有條件的合作互助。

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農村老年人的經濟生產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維持生活而非以農業生產為手段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這就給協會互助合作的勞動強度和勞作時間下了最好的注釋,即老年人協會成員的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適合老年人同時又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而彈性的勞作時間則對應著老年人的生理條件。支持老年人及其家庭發展生產也是“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項目的重要內容。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 2011 年考察陜西省鳳翔縣和華縣農村老年協會時發現:

上了年紀的農民在現有條件下仍然會參與到農活中,他們不會使用或者因為年齡原因難以較好地使用現代農業機械。驢車成為當地農民的現實選擇,而且驢車可以免費借給協會內部的其他老年人,擁有驢車的老年人也很樂意對其他無車農民進行幫助。這種行為并不是協會章程所規定的,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種熟人關系上進行的。\\( 資料來源: 歐盟“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項目實地調研\\)農村老年人協會能夠成為松散的帶有經濟合作性質的以互助合作形式出現的協作組織,這不僅是由農村的生產現狀決定的,更重要的原因體現在農村老年人能夠借助傳統的教化和鄰里關系的密切而聯合起來。這必須回歸到農村文化的特點上,如上所述,農村禮俗社會的傳統對農民的影響是持久而穩定的。我們可以通俗地將這種農村的“禮”表述為“面子”,面子不僅表現在“虛”的交往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面子”的形式達到“實”的需求。農村老年協會在農村老年人參與農業生產方面就是借助“虛”實現“實”的目的。顯然這種目的性不是顯性的而是根植于農民心中的隱形的禮俗文化特征之一。

\\(三\\)鄰里相依,守望相助

中國農村禮俗社會特點的重要表現就是互助和照應。賀雪峰在對農民行動邏輯的探討中也指出了“傳統農業社會需要有‘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合作”?!斑h親不如近鄰”這句俗語就清楚明了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在農村老年人最基本的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 并非沒有\\) 且代際之間\\( 如婆媳之間\\) 產生嫌隙的狀況下,老年人的互?;ブ统蔀橐粋€迫不得已但較為有效的方式。農村老年協會可以在保證自身正常運轉的基礎上發揮“照顧”和“互助互?!钡墓δ?。近年來,農村老年人由于無人照料而孤獨地在家中去世的消息屢見報端。老年協會的互動溝通功能就是以農村常見的“串門拉家?!毙问綄崿F的,而這種形式也只有在中國農村才會成為一種經常性的行為,國外和中國城市社區的文化習慣以及住宅空間結構限制了這種行為的實現。在協會成員間進行的對內對外的經常性的串門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效地防止此類事情的發生。同時,協會內部的禮俗化管理使得農村老年人的需要表達得更直接、更現實。目前在陜西省鳳翔縣和華縣的農村老年協會志愿者有 303 名,他們正在積極引導老年人參與到交流與溝通活動中。33 歲的焦紅霞是鳳翔縣牛缽峪村家庭照護志愿者,她親身感受到了老人的變化:

以前老人性格孤僻,話特別少?,F在老人精神好多了,也愿意與村子里的人交談,和其他老伙計拉拉家常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了。曬曬太陽,打打撲克讓老人們不再孤獨了。其實這些老人們本來就很熟悉,見了面最常說的就是“吃了多少飯,還有什么農活要做,孩子們怎么樣了”等家長里短的事情。\\( 資料來源: 歐盟“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項目實地調研\\)中國 60 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13% 強,而又有近六成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不得不承認的是農村老年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令人堪憂,在現階段醫療資源難以實現全國均衡的情況下,農村老年協會可以承擔部分替代性工作。就農村老年人而言,最基本的醫療衛生保障卻又是最重要的需求。老年協會不能發揮專業醫療機構的作用,但是作為農村公益性自治組織,老年協會可以向政府機構及非政府機構以組織的名義申請必須的醫療衛生資源。資源的使用是具體的,即資源的應用是分攤到每一個協會成員身上的。這就可以從基本醫療上補充農村老年人的需要。同時,協會的組織化更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向農村傾斜,這不僅是農村的需要,更是城市衛生醫療系統的社會責任的展示平臺。但上述目標達成的前提是農村老年人的組織化,只有在這一前提下,優質社會資源的傾斜才會得到更加便利的實施。在禮俗傳統基礎上建立老年協會是當前現實的需求。陜西省農村老年協會調查結果顯示:

老年人通過老年協會獲得了更多的健康知識,一些老年人獲得照料服務。通過老年協會這一平臺,當地老年人積極爭取更多的醫療資源,鳳翔縣和華縣衛生局相繼組成專家隊伍下鄉進行醫療衛生服務。老年協會的發展也引起了當地志愿者對農村老年人缺乏醫療資源的關注,農村熱心人士和低齡老年人組成的志愿者照顧本村獨居、空巢的高齡老人,這些志愿者給老年人提供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兩小時的聊天、做家務、代購物、陪同就醫等方面的幫助。\\( 資料來源: 歐盟“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項目實地調研\\)

\\(四\\)重新定位農民的價值

農村老年協會的內部作用還體現在農村老年人自身價值的再認識方面。中國農村傳統的教化是“守”,即注重內涵的修養而非外化的張揚。這是禮俗社會形成的無形的但又切實存在的約束。

注重自身價值的認識和發現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禮俗化的社會不應該禁錮自我價值的認識,相反,現代中國的農村更應該引導這種趨勢的發展。但是農村老年人受制于傳統教化的影響難以真正實現這一想法。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促進農村老年協會領袖\\( 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族長”或者“會長”\\) 的“開化”和再社會化。只有在協會這一體制內實現領袖的開明,協會內部成員的認識才會得到表達,而這種依賴協會領袖的開化進而引導協會成員開化的方式本身就說明了中國農村傳統禮俗性影響的根深蒂固。陜西省陳倉區先鋒村老年協會會長在談到自身認識時說到:

現在的思想認識也改變了,以前覺得老了就老了,自然規律,但現在覺得老年人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很有很大的作用。協會的事兒多了,自己又閑著,為大家做些事,好著呢。

為村上老年人服務,自己還算有些能力,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嘛。\\( 資料來源: 歐盟“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項目實地調研\\)真正實現農村老年人對自我價值的再認識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講這是沒有明顯的短期的社會價值的。研究發現,農村老年人能夠再認識自我價值,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價值的體現。這不是要破除\\( 當然也不可能破除\\) 幾千年的農民傳統思維,而是要在當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價值的凸顯。這是對農民的肯定和對農村老年人這一曾經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的弱勢群體的關注和致敬。

\\(五\\)緩解農村糾紛

在農村發展過程中,農村糾紛成為農村生產生活中難以避免的社會問題,而村委會又難以施之以有效的解決措施。農村老年協會在調解農村糾紛方面的作用就日益凸顯,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社會問題的具體性與協會作用的具體形式是密切相關的,即協會在解決農村糾紛時不會以協會的身份出現而是以具體的個別的老年人的形式出現。農村老年人在農村中的影響力是靠傳統教化和禮俗化實現的,即傳統意義上的“德高望重”。但是實現這一作用的重要前提是農村文化氛圍的相對穩定和傳統性禮俗觀念的深入人心,在農村教化與禮制文化的影響下,上述前提是不存在問題的。農村社會問題主要表現為鄰里糾紛和家族內部支系的矛盾,這種矛盾多由于經濟利益沖突引起,前者表現在宅基地紛爭、耕地劃界紛爭等方面,后者表現在遺產分配、禮尚往來的“名”的不平等等方面。具體到事件本身并無更多的利益爭奪等方面,但是一旦沖突明朗化,農民對“名”的重視程度高于對“實”的重視程度,這涉及農村中“面子”的問題。農村老年人依托自身的優勢在調解農村紛爭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難以替代的,她/他會盡最大努力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式,保證沖突雙方的名聲不受損害。在關乎自身名聲的問題上,農民難以將糾紛提交給公共機構進行諸如仲裁等調節或評判\\( 除非在涉及自己的核心利益而又不得不訴諸法律時\\) ,因為農村內部是一個“無訟”的地方,這樣的行為是難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當事人在社區的“人品”也可能受到質疑從而影響以后的鄰里交往。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血緣和地緣》中就指出,農民與本村人進行商品交易時,為避免礙于鄉親情面而不能討價還價情況的出現,會將自己的糧食\\( 或其他農產品\\) 拿到市場上以“交易”的形式和同村人進行交換而不會關注“鄉親”這層關系。這是農民平衡“名聲”和經濟利益創造的方法。歷史地講,中國農村始終存在一個公共權力部分真空的現象,所以說農村老年人在解決農村糾紛中的作用不僅是有其傳統文化的基礎,更有順勢而為的現實意義。但是不得不承認,傳統的調節手段在現代化進程中顯得愈加脆弱,農村老年協會在這其中能實現加強上述功能的作用,組織化的機制和半官方\\( 只能說一定程度上\\)的性質加強了由于社會變革削弱的農村老年人權威。

\\(六\\)促進鄉土文化的傳承

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已經證明,任何變革都是有代價的,而變革對已經影響的事物的長遠作用可能不容變革的決策者在決策前進行周全考量,同時變革的閘門一旦打開是難以關住的。當代中國進行的現代化事業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開弓沒有回頭箭,但是回顧現代化進程,中國農村為此付出的傳統文化消失的代價已經顯現,這一點在農村青少年的教化和傳統禮俗教育方面愈加凸顯。

“教化”不是農村老年人用傳統的方法對青少年進行思想的灌輸,而是在老年人認知能力之內將自身的經驗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傳授給子女。這種具體的具有血緣關系的傳授引起的社會效應是廣泛而深遠的,因為這不是單個的傳統文化和經驗的傳授,而是農村老年人自覺的習慣性的文化教授,由此形成的社會化的行為承載起了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即農村老年人用私人行為實現著公共效應。當然這不是農村老年人在傳授和教化時的目的,而應該稱之為一種“副產品”。與傳統的相對穩定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和工作特點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與穩定: 農村青少年接觸更大的世界,具備了更寬廣的視野和舞臺。但是農村青少年為了家庭的生計多數在生理上稍具勞動能力就外出務工,在其低齡階段又難以實現文化的接受,這樣就產生了傳統文化在其成長階段的“斷層”現象,而這一斷層現象發生的年齡段又是難以縫合的。由此形成的個體的文化斷層是具體的、單個的,但是當上述現象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廣泛的行為時,其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持久且難以恢復的。即私人行為產生的具體的文化斷層是能夠影響到整體的公共傳統文化的傳承的。農村老年協會應該也有能力承擔起教化農村青少年的重任,實現農村青少年真正的具有傳統意義的社會化。作為非政府組織的老年人協會不僅為村莊提供了娛樂性活動,還激活了村莊的公共生活,加強了村莊內部的人際聯系,更為鄉村治理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合法和民主的導向。農村老年協會重要的外部性作用得以進一步體現,這種功能的發揮不僅是地緣關系的展現,更是農村血緣關系維持和維護的需要,而這種血緣關系的維持和維護又恰恰是農村老年人所重視的,重視這種關系就是重視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也是為了農村老年人自身利益的保障。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 之所以說農村老年協會能夠擔負這一責任,是因為農村的禮俗秩序仍舊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潛移默化的,農村傳統文化也是如此。農村文化的重要特點是生產性和生活性,這與農村生產生活的現實需求是一致的,而這種特點是通過農民這一載體展現出來的。農村老年人作為農村社會的重要財富承載著農村文化傳承與延續的重任,即農村老年人本身的存在就是農村文化的最好的保護與傳承,雖然這種行為并不完全是有意識或主動的。但是這樣的保護與傳承是建立在一種生理基礎之上的,這種不可逆的生理基礎因諸多的偶然性因素\\( 包括人生經歷的差異性等\\) 使其具有不可復制性,從而導致其承載的文化一旦消失就難以恢復,即生理意義上的生命消亡也部分程度上意味著個體承載的文化消亡。這就需要農村老年人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進行文化傳承,不可否認的是這一過程中文化的傳承是有選擇性和遺漏性的。所以從上述角度說,農村老年協會在保障農村老年人生產生活方面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保護與傳承農村文化提供了載體上的維持與延續,即農村老年協會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間接作用。但是老年人這一載體的不可復制和自然消失是不可抗拒的,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個體性與公共性的結合。而當農村老年人認識到并能夠主動參與到這樣的傳承過程中時,他們可以充分發揮協會的組織作用,利用協會內部的交流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播,這也從側面起到了保護與傳承的作用。同時,在農村老年人對血緣親屬進行教化時不但會傳授自身的經驗,也會分享協會內部成員的經歷。

在調節農村糾紛和教化農村青少年的過程中,更是滲透著農村文化的傳承,這也契合了文化潛移默化的特征。需要強調的是,農村老年協會的主要目的不是傳承禮俗農村傳統文化,但是協會在運行過程中卻又間接地而且是無意識地傳承著禮俗文化傳統,這種傳承體現著禮俗社會傳統對農村以及老年人的深刻影響??梢哉f,傳統禮俗文化與農村老年協會的的發展是緊密聯系而又相互促進的關系。在“促進老年人參與農村發展”項目的幫助下,陜西省鳳翔縣和華縣老年協會組織了棋牌、鑼鼓、秧歌、秦腔等文體活動。這些具有農村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也是一種不自覺的文化傳承行為。

\\(七\\)參與鄉村政治

農村老年協會正在作為一支重要的民間力量參與到政治生活中。老年人協會為村莊的自治奠定了組織基礎,同時能夠化解鄉村沖突,解決村民間的內部摩擦,老年人協會的存在對于村委會的工作也起到了民主監督的作用。老年人協會對于村落的積極作用也就是間接地穩定了社會秩序,維護了社會公平。農村老年協會發揮政治力量作用的前提是經濟條件達到允許的狀況,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東部經濟水平相對發達的農村\\( 村鎮\\) ,與其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不無相關。規模的擴張和資源的積聚使得農村老年協會具備較強的集體行動動員能力。在此基礎上農村老年協會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了,這些自我保護不是“小我”性質的而是具有地方利益關系的“大我”,這與傳統文化中“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貫通的: 當個體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以自己或者家族為中心的“推及”行為才有可能產生。這是傳統禮俗社會中對自身地緣穩定的維護,也是農村老年人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更是子女認可老年人作用的現實表現。所以與其說農村老年協會參與政治的動力是經濟原因,倒不如說是禮俗社會的維護功能借助農村老年協會這一組織實施的自我修復。陜西省鳳翔縣和華縣的農村老年協會在名義上并未參與村委會建設,但是協會在調解鄰里糾紛、維護農村風俗教化等方面發揮了“村兩委”所不能產生的作用。

在現有體制下,農村老年人協會限于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可能參與到政策制定過程中去,但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策的制定。一般來說,老年人即使不為村“兩委”分憂,也樂于為社區評“閑事”、做“好事”、管“難事”,進行“好媳婦”“好兒子”“好女婿”的評比,維系社區傳統道德,促進社會和諧。在村民自治中,農村老年協會扮演了維持和增強村落公共體認同,從而降低社區治理成本,提高村民幸福感的重要角色。歐博文 \\( Kevin J. O'Brien\\) 在中國農業大學“農政與發展”系列講座中提到其在《老年協會與浙江農村的集體抗爭》研究的發現,畫水老年協會在農村生態保護中的抗爭以及協會影響基層人大選舉和村委會選舉的案例表明農村老年協會正在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參與到民主生活中。在更多情況下,村“兩委”與老年協會之間在村莊利益面前并沒有太多的沖突,基層組織甚至借用老年協會的權威和力量以加強村莊的管理,實現其他的目標。

三、禮俗社會下農村老年協會的負作用分析

不難看出的是禮俗化的農村文化有助于農村老年協會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農村發展。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傳統社會中的禮俗文化發展到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著有悖社會進步的思想。這種傳統思想是伴隨著小農社會的出現而發展并延續至今的?!凹议L制”和“一言堂”是禮俗社會慣性發展在當下社會的表現,這種作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老年協會的健康發展。在“孝道”尚有余威的農村社會,老年協會領導的兒子或其他近親可能是村委會主任或者黨支部書記,這層層的血緣關聯使村“兩委”在管理上往往顧慮重重,甚至反受制于老年協會。就協會本身而言,內部的民主和活潑的氛圍是其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而上述作風的盛行則會打擊弱勢老年人的積極性。就協會廣義的作用而言,除卻對內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農村老年協會可能會“擺老資格”使農村中的村委會和黨組織處于兩難的境地。這種情況在部分地方的老年協會發展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某些老年協會參與宗族、村廟祭祀活動,有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嫌疑等。部分地方鄉政府擔心老年協會在村落社區中權威過重,影響村干部的正式權威。

那么農村老年協會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負面作用是不是對禮俗社會傳統的一種否定呢? 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回答: 不是。恰恰相反,沒有禮俗社會的傳統就不可能使這樣的民間組織產生負面作用,因為正是禮俗社會傳統才使協會內部的顯性規則在實行的時候弱于隱性規則,而這種隱性規則的形成和作用是受禮俗傳統影響甚至是決定的。這一點和某些地區的村委會選舉混亂以及村委會主任的“一言堂”現象類似。所以建設好農村老年協會不僅僅要著眼于對傳統的、優秀的、禮治的應用,更要結合現代化的組織形式和制度保障協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農村老年協會已經由原來的單一型的民間公益性自治組織演化為具備多樣功能的重要的社會力量,這是農村傳統禮俗文化在當代中國農村中的價值體現。禮俗社會傳統已經成為了農村文化最重要的基因和民族記憶。這種具有自覺傳承性的文化在農村老年協會的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農村老年協會的作用不同于經濟意義的作用,它是“主動的”,這種作用是任何組織的社會性特點決定的,它依賴于農村禮俗文化傳承與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禮俗文化的進步。中國農村的發展尤其是農村老年協會的發展表明: 蓬勃發展的農村老年協會是傳統鄉土文化中禮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形式,禮俗文化的價值并未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消亡,而是以其先天的適應性和實踐性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從邏輯上理順禮俗社會傳統與農村老年協會建設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認識到中國農村老年協會建設的動力和阻力,從而在建設農村老年協會的過程中更加清晰地提出適合的路徑。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建設農村老年協會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禮俗文化的正面作用,也要盡力避免其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全國老齡辦團委青年調研課題組. 現階段我國農村老年人協會的定位研究,2007
[2] 中國民政統計年鑒.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42
[3]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 2013\\)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