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歷史前提
20世紀中葉以來,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日益興起,并導致傳統社會科學研究產生顯著的變化,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讓我們回到歷史的原點來看,1945年前后出現的四個新的發展動向,即戰后地區研究的興起,人類活動范圍的拓展,大學系統結構的擴張,以及學科分化格局的形成,為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生成提供了歷史前提。
\\(一\\)戰后地區研究的興起
二戰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舊的世界殖民體系已經瓦解,但美國則在較短時間內奠定了在西方世界的經濟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受到戰爭創傷的所有國家面臨著復興的問題,而戰后出現的一批新興民族國家又面臨著緊迫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催生了地區研究,尤其是美國的聯邦政府、私人基金會以及一些學者,他們已經意識到深入了解非西方社會對于維護美國世界政治經濟領導地位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推行對非西方社會的研究。而研究非西方社會,就要求美國必須盡快改變多數社會科學家的知識和經驗仍以歐美為中心的局面,加深對以往不熟悉的其他地區的理解。加上二戰期間美國實施的“曼哈頓計劃”所積累下來的成功的跨學科研究的經驗,于是以跨學科研究為主要特征的地區研究,在戰后的美國成為顯學。隨后,地區研究在蘇聯和西歐國家,然后在世界許多其他國家也都相繼出現。地區研究的興起,對跨學科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廣泛性的影響,實質上也強化了跨學科研究的彌散性,使得跨學科研究逐漸滲透到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之中,影響著社會科學的知識和人員結構。
\\(二\\)人類活動范圍的拓展
社會科學研究是對社會事實、社會現象的研究?!艾F代社會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各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20世紀中期以后,人類交往方式上的全球化、社會關系的復雜化以及社會結構的系統化發展,使得人類現象的多維特征從來沒有如此迫切地擺在科學面前?!?/p>
現實的復雜性對傳統的實證式和分析式研究提出了挑戰。面對日趨復雜性的社會問題,實證和分析研究的價值將會大打折扣。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言,研究商品經濟關系,既不能用化學試劑,也不能用顯微鏡,兩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代替。今天“如果哪門學科的專家敢于斷言一種社會問題的性質,那么他必定高估了自己的神性,而低估了問題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無限性”。因為現實問題并不尊重學科的分類,社會事實、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多維性,要求社會科學必須突破過去傳統的單一學科本位思維,從全面整體的角度基于跨學科的分析去認識和理解事物。所以,人類活動范圍的拓展,為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對象性前提。
\\(三\\)大學系統結構的擴張
二戰后,世界各國中學后教育機構出現了顯著的擴充趨勢,比較高等教育學者阿特巴赫將這種趨勢視作是“戰后的標志”,并認為“這種擴充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
這種擴充不僅僅是量上的變化,是質的變化,我們將其稱為高等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擴張。它推進了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學術組織的變革,給不斷加強的專業化造成了一種結構性壓力。因為伴隨著規模擴充所帶來的學者數量的增加,系統內部的學者們必須尋找新的學科領域,一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鼓勵社會科學家交叉地侵入鄰近的學科領域,并且在此過程中完全忽略每一門社會科學為使本專業成為保留領域而提出的種種合法化依據。而且,傳統的合法化依據,也日益受到政府的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的沖擊。大學系統內部的以學科為中心的組織框架,也開始出現了結構性的松動,以研究中心、課題組等形式組建起來的跨學科的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來。而這種結構性松動又反過來影響著大學系統的結構性擴張,從而使得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在全球范圍內彌散并逐漸取得合法性認可。
\\(四\\)學科分化格局的形成
20世紀初,伴隨著傳統社會科學學科邊界的日益生成,社會科學學科分化不斷加速,到二戰前幾乎社會科學領域的專業學會對那些已經專業化的分支領域都給予了承認,大學出于教學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內部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分支領域。
學科分化格局的形成,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因為專業化雖然帶來了更多的知識,但其本身也使得相關的研究領域之間出現了空白。要填補這一空白,就必須要開展跨學科的研究。于是社會科學領域出現了兩種不可分割的趨向:一是專業化的發展,學者們借此而對某一特定的課題獲致更深層次的了解;二是雜交,學者們借此而把兩門或更多的專業結合在一起,從而把兩者的力量一齊發揮出來。誠如莫蘭所言,“科學的歷史不僅是學科建立和增生的歷史,它同時也是學科的邊界被打破,一個學科的問題侵入另一個學科,概念流通,混合的學科形成\\(這些學科將以獨立而告終\\)……的歷史,最后它還是不同的學科聚合的粘合起來形成復合體的歷史”。
二、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動力機制
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愿望,那就是通過跨學科實現對事物、現象更加全面的理解。這種美好的愿望在20世紀中葉已經具備了生成的歷史前提,而推動跨學科研究真正得到實質性開展的,則源于社會科學質量控制的變化和社會科學交流的變化。
\\(一\\)社會科學質量控制的變化
質量控制是社會科學符號體系的生產、檢驗和評價系統,它牽引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走向,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在傳統的社會科學知識生產語境中,社會科學知識生產更多強調學術性,因此基于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而形成的科學標準,往往也就成為質量控制的核心。
而特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是學術共同體的共同承諾,所以學科共同體也就構成了社會科學研究質量控制的核心主體。但是,自20世紀中葉以來,社會科學質量控制發生了顯著變化,并最終推動著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形成。
1.質量控制認知標準的雙重性。質量控制認知標準的雙重性是指學術性標準和實用性標準。學術性和實用性是一對矛盾范疇。學術性要求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秉承學術共同體的共同承諾,堅持價值自由和客觀性等學術規范。而實用性標準則強調社會科學研究應關注和服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強化情境性和應用性。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其認知標準將學術性放在第一位,可以說離開了學術性標準,社會科學研究的知識產出,則不能被認定為科學知識。而到了20世紀中葉,由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拓展,社會科學認知標準也產生了顯著變化,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應用性、情境性要求越來越突出。而應用性、情境性也要求社會科學知識生產,應該將效率和有用作為重要評判依據。這就要求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適應社會需求,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通過多學科范圍內的知識和方法的相互作用,來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因此,傳統的由學術共同體確定的學科范式不再是知識合法性的唯一基礎,這為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
2.質量控制組織結構的多樣化。20世紀中葉,在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應用性、情境性需求與目俱增的背景下,社會科學的組織結構、人員構成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社會科學知識的生產議程很多時候不再是由學科結構來提供的,而是由應用語境中的問題解決的社會磋商機制來決定的。因此,質量控制的組織結構也出現了多樣化,既有過去比較相對單一的依賴于學科結構而組建起來的相對穩定的組織形式,也有臨時組建起來的流動性較強的組織形式。人們可能只是在臨時成立的工作團隊中聚集在一起,而這些工作團隊一旦解決或重新定義一個問題以后就會解散,并根據新的問題解決的需求進行再度重組。以戰后美國社會科學團體為例,其規模結構大小懸殊,大至千人有余,小到不滿五人,而且忽合忽散,很難確定其準確數字。這種靈活便捷的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組織模式,推動著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使得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生產出適應特定用戶需要的知識體系。
\\(二\\)社會科學交流的變化
吉本斯在論述知識生產模式II時,將交流作為知識異質性增長的根本動力。他認為,在知識的異質性增長過程中,“交流扮演了中心角色,而交流的密度似乎是關鍵的變量。交流密度的增加表明傳播的速率在增加,如果知識生產的場所數量很多,而參與者之間又體現出足夠的分化性,則這種增長更可能是異質而非同質的?!?/p>
知識的異質性增長,本質上也就是跨學科的知識生產,不僅表現為單篇論文的署名作者平均數量增長了,更突出的是單篇論文所涉及的學科和專業領域的數量以及作者所在機構和組織的范圍也大大增長。
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生發,同樣也源于交流的變化。二戰后,社會科學交流表現出兩大變化,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新的動力源。
1.社會科學從業者交流網絡的變化。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與社會之間的交流主要是單向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在單一學科架構內生產知識,并向社會傳播和解釋知識。但是二戰后,出于解決社會復雜問題的需求,社會科學研究經費的快速增長,社會公共機構以及一些私人機構開始加大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問責力度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社會科學系統外的角色開始介入并影響著社會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于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的職業社會網絡發生變化,由以往主要由專業或者學科同行為主,轉變到具有明顯的多樣性,比如政策制定者、組織管理者、項目管理者、其他科學家、研究生、博士后,甚至新聞記者、社會活動家等不同的角色構成?!?/p>
于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交流從學科化逐漸演繹為跨學科化,并且形成一種擴散趨勢?!斑@種擴散的過程將科學和技術知識帶入社會,而不同機構和團體的社會規范和預期則更強有力地被引入研究社團中”,因此跨學科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生發也就水到渠成。
2.社會科學從業者交流方式的變化。在傳播學視野下,跨學科研究也就是不同學科從業者之間的交流。二戰后,社會科學從業者之間的交流也發生了顯著變化?,F代通訊方式、計算機、全球化的網絡等成為社會科學研究者信息交流的新渠道、新方式,它們彌補了過去以紙質期刊、學術會議等交流形式單一和傳播滯后的不足,加速了社會科學從業者之間的交流密度?!靶碌慕涣餍问胶徒涣鲝姸鹊膹V泛可能性也至少在原則上加速了不同專門領域之間交流的增加”。而且,現代交流手段,也推動了跨學科的發展,來自不同學科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可以在同一個計算機信息平臺上,共享數據并分享各自的處理結果,傳統的門戶之見、學科之分在這里越來越讓步或服從于現實問題解決的需要。
三、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生發結果
基于宏大的背景,我們已經呈現二戰以來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生成的歷史前提和動力機制。
在上述兩者因素作用下,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不斷生發,并最終側生著社會科學學科邊界的模糊化,以至于沃勒斯坦等人提出了振聾發聵的疑問:
傳統的社會科學的區分是否有效?社會科學的遺產在多大程度上是偏狹的?
學科邊界是學科的分界線。從認知體系角度而言,學科邊界更多是由方法、理論、概念框架來決定的。從社會學角度而言,學科邊界更多是由學科的社會建制來決定的。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催生社會科學學科邊界的模糊化,是通過認知體系的模糊化和社會建制的模糊化兩個路徑來完成的。在一定意義上,我們認為,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是這兩個層面模糊化的觸發機制,是社會科學越來越難以找到明確分界線的直接原因。
\\(一\\)跨學科研究導致社會科學認知體系的模糊化
就認知體系而言,學科是知識的分門別類化,是學科理智的符號化載體,也是知識生產結果的符合化呈現。因此,如何生產知識,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知識的表現形式??鐚W科研究,作為一種知識生產工具,是借用其它學科的材料、方法、概念框架甚至理論來進行知識生產,盡管這種生產目的的導向可能是多元的,甚至是捍衛原學科的。
但是這種生產本身就已經是對原學科知識體系的跨越,使得原來相對獨立的學科知識體系,與所借用的其他學科之間出現了概念、范疇、方法等認知領域的重疊和共享。而這種重疊和共享的程度,也就直接決定著學科邊界模糊化的程度。以傳統社會科學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為例,這三門學科在1945年后,其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出現了重疊化趨勢。如果說研究主題的重疊化還不足以作為學科邊界模糊化的重要理據,那么研究方法的重疊化卻可以為其提供充分的證明?!霸趹鸷蟮某跗?所有這三門學科都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采用了定量方法甚至數學模型。結果,它們各自切入問題的方法論的獨特性似乎都削弱了?!?/p>
\\(二\\)跨學科研究導致社會科學社會建制的模糊化
就社會建制而言,學科的社會建制可以為學科成員提供組織歸屬。在社會學視野下,學科的社會建制彼此之間是相對獨立甚至相互排斥的。
但跨學科研究的引入,卻催生了社會科學社會建制的模糊化,學者的學科歸屬也進而趨于模糊。
早在1923年,當傳統社會科學還在進行著學科制度化的努力,美國就成立了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SSRC\\),試圖把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歷史學中相關因素有機整合。該研究委員會也是社會科學跨學科社會建制的較早表現形式。雖然該建制當時并沒有打破各學科傳統組織的形式,但卻為來自不同學科學者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共同的平臺;同時二戰期間進行的美國研究以及戰后發展起來的地區研究、種族研究、女性研究等則進一步推動著社會科學建制的模糊化。以戰后發展起來的地區研究為例,該研究從一開始就是以制度性范疇出現的,目的在于將多方面的學術工作集合在一起,從而徹底打破了傳統學科的組織框架。來自不同學科的成員在新的單一結構中共同制定課表、培養博士生,出版地區研究成果,創辦地區研究刊物,發表研究成果等。地區研究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使得各門學科的社會建制邊界也趨于模糊,從事地區研究的學者,在組織歸屬上也出現了模糊化現象。正如沃勒斯坦所言,“姑且不談這種學科間相互促進有什么樣的學術價值,它對社會科學所產生的組織方面的后果無疑是巨大的?!?/p>
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催生了社會科學學科邊界的模糊化,而社會科學學科邊界的模糊化,又反過來加推了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進行。早在1956年,芝加哥大學校長金普就感嘆道:“史學進入了人文學科之列,經濟學成為數學人類學和心理學與生物學結盟,而地理學和自然科學成了通家之好———看到這些現象,委實令人擔心?!?/p>
這些擔心,形式上是人們對剛剛興起的跨學科研究給傳統學科邊界帶來挑戰的一種反思,但其潛在的問題則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推進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
四、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內在機理
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究竟應該如何進行?顯然,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的具體開展,必須通過以具體問題為起點的跨學科研究來進行。宏大的描述不能給出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真正實現的過程,問題的核心必須轉向為對具體問題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內在機理的揭示??v觀二戰時期興起地區研究、戰后繁榮起來的發展研究,以及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女性研究、種族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這些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都具有共同的機理,并最終在全球范圍對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現實問題的解決對跨學科研究的客觀需求
在宏大視野下,跨學科研究的開展需要歷史性前提和外部性動力,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社會科學問題都必須通過跨學科的方式來進行。真正的跨學科研究,除了來自不同學科研究者具有共同的合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必須有來自現實問題解決對跨學科研究的驅動。二戰時期孵化起來的地區研究,其跨學科研究的根本原因不是緣于個別研究者的跨學科的主觀偏好,而是戰時對復雜問題解決的需要。比如出于戰略情報分析的需要,美國戰時戰略情報局的研究分析處就成為國際學者的匯聚之地。該處主任是哈佛著名歷史學家威廉·蘭杰,他把自己的許多不同系科的同事招募進來,而其中的資深學者又把自己的博士生也領進來。新聞辦公室也是如此,來自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克萊德·卡拉克洪、歷史學家費正清,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的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都在此效力??梢哉f,離開了現實問題解決的需要,“試圖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發展跨學科研究,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情況:研究組內各個人和各個小組各行其是,這種‘內向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問題的逐步揭示而愈加深化?!?/p>
\\(二\\)研究方法的多學科化和去學科化
復雜性問題的解決強化了跨學科研究的迫切性,該迫切性也包含了對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方法需求的迫切性。區別于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方法具有更加明顯的多學科化和去學科化特征。
這一方面表現為復雜性問題的解決,需要越來越多地借用來自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表現為過去作為學科劃界重要依據的研究方法,通過方法移植、方法滲透和方法融合三種機制,在向所有學科結構層次的橫向拓展,并進而催生出學科化的研究方法。譬如一度為自然科學所獨用的數學統計方法,其對社會科學精確化和綜合化的作用不容忽視?!敖y計方法的重要性已為人們所公認;電子計算機已經被用來研究像《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的異同這樣的文學問題;甚至在一向認為與數學無緣的歷史學領域里,在專門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第十三屆國際史學會,1970年\\)也認真地把用數學方法研究的歷史作為一個重要的正式議題?!?/p>
再如民意測驗、訪談、問卷調查、計算機數據分析等,更已經跨越傳統學科界限,并為政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地區研究等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廣泛采用。
\\(三\\)組織模式的跨學科性和自我調適性
“跨學科研究是一種獨特的協作研究方式,一般由代表不同學科或部門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進行一個共同課題的研究,他們的工作匯集成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在此基礎上,他們形成一個跨學科研究組織?!?/p>
該組織有實體結構和虛擬結構之分,但無論哪種,它的核心在于必須為各學科之間建立某種常規性的協調機制和共同的學術平臺,且該機制和平臺能夠適應問題研究的需要,具有不斷的自我調適性。以成立于1948年的美國蘭德公司為例該公司是一個實體結構,它包容了來自各個學科的專家和學者,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跨學科研究專門機構。該機構采用的是矩陣式的研究體制,即一方面將所有研究人員按照他們所學的知識類別進行學科分組,另一方面又按照研究課題成立研究小組,從按學科劃分的小組中抽調研究人員組成課題研究組。這種矩陣式的管理架構既有利于對全體科研人員的有效管理,又能夠保證各學科之間的有效協作,靈活機動適應不同研究課題的需要。
\\(四\\)研究措辭的標準化和在修訂中趨于統一化
在跨學科研究中“出現很多誤解和毫無成效的討論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大家共同使用的術語在不同學科的概念框架中可以有不同的特定含義”。社會科學的措辭研究也已經表明,學者之間要實現更有效的溝通,就必須超越學科規范的邏輯,同時又得處理好是否能夠與學科規范系統實現共存。因此,跨學科研究的進行,就必須要保證學科措辭的標準化,尤其是概念術語詮釋的標準化。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們,在共同的研究平臺中,必須克服來自各自學科的片面性;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概念術語的詮釋也在不斷修訂,并最終形成了研究集體“自己的語言”,這些語言既超越了各個學科規范的邏輯,又與各個學科規范邏輯存在一定的適應性,并最終又推動著各個學科的發展。有研究者甚至指出,“跨學科方法本身需要一種有助于不斷研究語言的語言,即能被每個學科理解和使用的語言。這種語言既不是萊布尼茲所說的數學語言,也不是維也納學派認為的經驗邏輯學語言或符號學語言。這些語言不能作為對話或跨學科研究通用的語言。唯有哲學語言似乎能提供一種適用于論戰和作出跨學科結論的語言規范?!?/p>
\\(五\\)跨學科研究成果的用途廣泛性和實際有效性
因為跨學科研究源于復雜性問題解決的需要,所以只有真正能夠對復雜性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用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推動跨學科研究,并使得跨學科研究在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得以擴散。美國學者P·H·伯恩鮑斯指出,跨學科研究的最終產品是各式各樣的:從開發新產品及其商業化\\(在工業實驗室\\)直到提出新理論\\(在大學科研院所\\)。因此跨學科研究成果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相對于自然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更多地傾向于軟科學研究、應用性研究,其研究多始于問題和任務因此其研究成果更強調實際有效性。二戰后興起的未來研究、政策分析、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現代化與發展研究、文化研究等,大多是基于問題和任務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于現實問題的解決都提供了重要支撐。
因此,如果說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活力就在于解決綜合性的現實迫切問題,那么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成果的實際有效性也就成為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重要促進因素。
[參考文獻]
[1]紀寶成,劉大椿.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1.
[2]羅衛東.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理論創新的新路徑[J].浙江社會科學,2007\\(2\\):35-41.
[3]阿特巴赫.比較高等教育:知識、大學與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4]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35.
[5]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98.
[6]張湘.戰后美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J].社會科學,1984\\(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