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戰略概念包括狹義上的戰略概念和廣義上的戰略概念兩種。 從狹義上講,所謂戰略,僅僅指軍事領域的戰略,它是指“有計劃地運用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來確保實現戰爭的目標。 ”從廣義上講,所謂戰略,包括社會所有領域的戰略,它是指“為達到重大或全局目標而設計的行動計劃或政策。 ”
很顯然,“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中的“戰略”概念,指的是廣義上的戰略概念。 從戰略學角度講,某一種或某一項戰略必須具備相應的戰略要素;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作為一種國家發展戰略,必然也存在相應的發展戰略要素。 筆者認為,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二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布局;三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定位;四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依據;五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的。
一、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鄧小平指出:“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 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边@樣,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了新時期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 是到 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這是對當代中國現代化戰略的戰略目標的最一般概括。 這一戰略目標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把“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結合起來,即“社會主義是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前半句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是 “現代化”, 后半句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是“社會主義”。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是到 21 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但這一戰略目標的具體內容隨著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實踐的變化而略有改變,主要表現為從“富強、民主、文明”的三位一體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四位一體。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在黨的十七大之前,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的具體內容都是使用“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的提法,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黨的十七大以后,當代中國現代化戰略的戰略目標的具體內容都是使用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的提法,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實踐的某種變化,也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實踐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 是到 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但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又分為若干具體的戰略目標。
從空間上看,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又包括經濟現代化發展戰略、 政治現代化發展戰略、文化現代化發展戰略、國防現代化發展戰略、科技現代化發展戰略等具體戰略的戰略目標。 從時間上看,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又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二十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簡單地說,“三步走”戰略目標就是,第一步是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是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基本實現現代化。
后來,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不斷細化和完善。 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實現小康社會和“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在九十年代,我們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 再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這樣的基礎上,到下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的時候, 就能夠達到第三步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黨的十五大延續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提法,并提出了 21 世紀頭十年的奮斗目標,十五大報告指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p>
黨的十六大在“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二○一○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
黨的十七大在“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二○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
黨的十八大在“三步走” 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延續了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提法:“綜觀國際國內大勢, 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
二、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布局
當代中國現代發展化戰略的戰略布局,經歷了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再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變化。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布局都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布局。 直到黨的十六大,其報告仍然是“三位一體”的提法,“這次大會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其報告使用的是“四位一體”的提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
到了黨的十八大,才提出了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其報告使用的是“五位一體”的提法,“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布局,已經發展成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布局。 在這一戰略布局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所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說明了經濟建設在整個戰略布局中的基礎作用,而經濟建設的關鍵在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建設是保證,所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就說明了政治建設在整個戰略布局中的保證作用,而政治建設的關鍵在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建設是導向,所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就說明了文化建設在整個戰略布局中的導向作用,而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建設是保障,所謂“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就說明了社會建設在整個戰略布局中的保障作用,而社會建設的關鍵在于進行社會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是關鍵,所謂“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說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整個戰略布局中的關鍵作用,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進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布局,除了“多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以外,還包括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具體戰略構成狀況。 這些具體戰略構成除了包括科教興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三大戰略之外, 還包括就業優先戰略、創新型國家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走出去”戰略、區域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自由貿易區戰略)等。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布局的變化,同樣反映了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實踐的深刻變化,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和科學把握。 黨和國家對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布局的適時調整,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
三、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定位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定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是因為,當代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而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因而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必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代化發展戰略。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二是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之所以說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是因為我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實行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之所以說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立的,生產力總體上還不發達,生產關系和政治上層建筑等方面還不完善,還存在著封建思想的殘余等。 具體來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既不同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于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 ”
黨的思想路線最根本的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當前中國最大的實際。 因此,我們制定的所有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都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當前中國最大的實際。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也一直沒有離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戰略定位。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想,該決議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階段”。
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 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
黨的十四大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逾越的階段,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制度路線、方針、政策必須以此為依據,不能離開和超越這個階段。 黨的十五大繼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五大報告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正確地分析國情,作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同時,十五大報告還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十六大以來,繼續堅持了這個戰略判斷。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的思想,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四、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依據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律。 同時,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戰略,必然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為戰略依據。 也就是說,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的制定、戰略布局的安排、戰略措施的實施等,都必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為依據。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指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的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 十三大報告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
在這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把“建設富強 、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作為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 可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最鮮明特征就是把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目標與現代化發展的戰略目標緊密結合起來。 也就是說,當代中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代化,當代中國現代化戰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代化戰略。 因此,當代中國現代化戰略必然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戰略依據。 從現實情況來看,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也從來沒有離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反而是以此為依據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后來被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所謂“一個中心”,就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謂“兩個基本點”,就是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而要實現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 必須堅決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這是因為,第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 鄧小平說:“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 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 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 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 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 ”黨的十七大報告更是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 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第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他還指出:“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 ”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指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其中,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實現途徑,無產階級專政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根本保證,共產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領導力量,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第三,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 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黨的十七大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總之,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實現的必由之路和必備手段。
五、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的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的,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這是因為,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標是 21 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為了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這也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也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價值旨歸。
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的,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 首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內涵的第一條是“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這就是說,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是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其最終目的是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內涵的第二條是“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這就是說,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內涵的第三條是“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這就是說,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從以上“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內涵來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價值歸宿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的歸根到底也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因此,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的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在本質上是統一的。 這一點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得到說明,這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一樣,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都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總之,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戰略目的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相統一的,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Encyclopedia International,Lexicon Publication, Vol.17,1982,p305.
[2]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8, p1837.
[3]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4]十 三 大 以 來 重 要 文 獻 選 編\\(下\\)[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993:2057.
[5]十 四 大 以 來 重 要 文 獻 選 編\\(上\\)[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996:47.
[6]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
[7]十 六 大 以 來 重 要文 獻 選 編\\(上\\)[M].北京:中 央 文 獻 出版 社,2005:14.